小孩发烧怎么按摩退烧图

如题所述

孩子感冒、发热、咳嗽,家长最是担心!宝宝们最常见、也最容易让父母惊慌失措的当属发热了。望着小脸红红的宝宝,父母心中可纠结了。如何帮助小儿退热?推拿手法挺好用!今天分享源自《三字经小儿推拿》一书治疗小儿发热的推拿手法,且看切收藏!
发热即体温异常升高,是儿科疾病中的常见症状,正常小儿腋下体温为36℃~37℃(口表、肛表依次高0.3℃~0.5℃),午后体温较清晨为高,可受环境温度、进食或饥饿、活动多少、衣着厚薄、哭闹等影响而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当体温升高超过正常基础体温1℃以上时,可诊断为发热。发热可分为低热(37.5℃~38℃)、中度发热(38.1℃~39℃)、高热(39.1℃~41℃)、过高热(>41℃)。
病因病机
中医根据感邪性质不同将发热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外感发热多因感受风寒、风热、暑热等六淫之邪,具有起病急、传变快的特点,属实证;内伤发热多有内伤病因存在,如因乳食所伤、惊恐、阴阳失调而致;病程长,热势多样,属虚证,且外感与内伤诸因素互相影响。
辨证施治
针对引起发热的病因处理,是对发热处理的关键,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发热。因此,对于外感发热的辨证治疗与感冒相同,在此仅谈内伤发热的治疗。
【1.伤食发热】
发热以夜暮为甚,腹壁、手心发热,两颧红,口赤,夜卧不安,纳呆,嗳腐吞酸,胸腹胀满,疼痛拒按,便秘或泻下酸臭,唇红,苔白腻或黄腻。
辨证要点:
以低热为主,常见手足心热,大便秘结,夜卧不安,纳呆,舌苔黄腻。
治则:
消食导滞清热。
取穴:
退六腑、清大肠、清胃(图1~图3)
方义:
退六腑为清脏腑郁热以退热;清大肠为清理肠腑以消积除热;清胃经意在泻胃火以消食积。
图1 退六腑
图2 清大肠
图3 清胃
【2.惊恐发热】
发热不甚,昼轻夜重,伴有面色青黄,心悸,睡梦虚惊,甚则睡卧中手足挛缩,骤然啼哭,舌红,苔黄或黄腻。
辨证要点:
低热,昼轻夜重,睡梦虚惊,骤然啼哭,舌红苔黄。
治则:
平肝清热,镇惊安神。
取穴:
平肝、清天河水、捣小天心(图4~图6)
方义:
平肝经意在平肝息风镇静;清天河水为清心泻火以除烦热;捣小天心为镇惊安神。
【3.阴虚发热】
午后发热,五心烦热,两颧潮红,盗汗,咽干,身体消瘦,口唇干燥,舌红,苔少或无苔。
辨证要点:
午后发热,五心烦热,盗汗,舌红,苔少或无苔。
治则:
养阴清热。
取穴:
运八卦、清天河水、揉二马(图7~图9)
方义:
运八卦意在健脾和胃,调和气血阴阳;清天河水为清热泻火以除烦,具有清热而不伤阴之功效;揉二马具有滋补阴液、壮水制火之功效,配清天河水具有养阴清热的作用。
图4 平肝
请输入图片描述
图5 清天河水
请输入图片描述
图6 捣小天心
请输入图片描述
图7 运八卦
请输入图片描述
图8 清天河水
请输入图片描述
图9 揉二马
预防与护理
1.
加强小儿的护理:
乳贵有时,食贵有节,合理饮食,避免损伤脾胃,造成蕴湿成热。
2.
增加户外活动:
平日宜适当增加室外活动,以增强机体抵抗力,在传染病流行季节,不到公共场所活动,以免感受时行疫疠之邪。
3.
避免惊恐外扰:
注意小儿不宜接触异常之物,不要恐吓小儿,不要让小儿看恐怖电视,以免惊恐外扰。
4.
病后调养:
凡大病之后,必须注意饮食营养与药物调理,以免内伤津液,气血亏损。
5.
高热患儿的护理:
应注意休息,饮食以清淡为宜;多饮水,以防耗伤津液;服解表发汗之药,应进热饮,如米粥,并盖衣被,以助汗出,但取微汗为宜,不可过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