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殊的爱情以及他写的有关爱情的师句

如题!

• 晏殊简介
晏殊(991—1055)字同叔,临川(今江西抚州) 人。幼孤,少有才名,七岁能文章。景德初,以神童荐,赐同进士出身。擢秘书省正字。历任太常寺奉礼郎。翰林学士,太子左庶子,加给事中,迁礼部侍郎、枢密副使。因论事忤太后旨,以刑部侍郎知宣州,改应天府。后为御史中丞,改兵部侍郎,兼秘书监,资政殿学士,翰林侍读学士。明道元年(1032) 迁参知政事,尚书左丞。庆历中官至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学士,兼枢密使。至和二年卒,年六十五,谥元献。晏殊“文章赡丽,应用不穷,尤工诗,闲雅有情思”(《宋史》本传)。其词擅长小令,多表现官僚士大夫的诗酒生活和闲情逸致。诗文集今已不传。有《珠玉词》三卷。

• 晏殊部分诗词赏析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赏析:此词虽含伤春惜时之意,却实为感慨抒怀之情。 词之上片绾合今昔,叠印时空,重在思昔;下片则巧借眼前景物,着重写今日的感伤。全词语言圆转流利,通俗晓畅,清丽自然,意蕴深沉,启人神智,耐人寻味。词中对宇宙人生的深思,给人以哲理性的启迪和美的艺术享受。
起句“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写对酒听歌的现境。从复叠错综的句式、轻快流利的语 调中可以体味出,词人在面对现境时,开始是怀着轻 松喜悦的感情,带着潇洒安闲的意态的。但边听边饮,这现境却又不期然而然地触发对“去年”所历类似境界的追忆:也是和今年一样的暮春天气,面对的也是和眼前一样的楼台亭阁,一样的清歌美酒。然而,在似乎一切依旧的表象下又分明感觉到有的东西已经起了难以逆转的变化,这便是悠悠流逝的岁月和与此相关的一系列人事。于是词人不由得从心底涌出这样的喟叹:“夕阳西下几时回?”夕阳西下,是眼前景。但词人由此触发的,却是对美好景物情事的流连,对时光流逝的怅惘,以及对美好事物重现的微茫的希望。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一联工 巧而浑成、流利而含蓄,在用虚字构成工整的对仗、唱叹传神方面表现出词人的巧思深情,也是这首词出名的原因。但更值得玩味的倒是这一联所含的意蓄。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时光的流逝,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虽然惋惜流连也无济于事,所以说“无可奈何”,这一句承上“夕阳西下”;然而在这暮春天气中,所感受到的并不只是无可奈何的凋衰消逝,而是还有令人欣慰的重现,那翩翩归来的燕子不就象是去年曾在此处安巢的旧时相识吗?这一句应上“几时回”。花落、燕归虽也是眼前景,但一经与“无可奈何”、“似曾相识”相联系,它们的内涵便变得非常广泛,带有美好事物的象征意味。在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蕴含着某种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在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只不过这种重现毕竟不等于美好事物的原封不动地重现,它只是“似曾相识”罢了。
此词之所以脍炙人口,广为传诵,其根本的原因在于情中有思。词中似乎于无意间描写司空见惯的现象,却有哲理的意味,启迪人们从更高层次思索宇宙人生问题。词中涉及到时间永恒而人生有限这样深广的意念,却表现得十分含蓄。

蝶恋花
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 罗幕轻寒, 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 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 望见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 山长水阔知何处!

赏析:此为晏殊写闺思的名篇。词之上片运用移情于景的手法,选取眼前的景物,注入主人公的感情,点出离恨;下片承离恨而来,通过高楼独望把主人公望眼欲穿的神态生动地表现出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此词“昨夜西风”三句和欧阳修、辛弃疾的词句 一起比作治学的三种境界,足见本词之负盛名。全词深婉中见含蓄,广远中有蕴涵。
起句写秋晓庭圃中的景物。菊花笼罩着一层轻烟薄雾,看上去似乎在脉脉含愁;兰花上沾有露珠,看起来又象在默默饮泣。兰和菊本就含有某种象喻色彩(象喻品格的幽洁),这里用“愁烟”、“泣露”将它们人格化,将主观感情移于客观景物,透露女主人 公自己的哀愁。“愁”、“泣”二字,刻画痕迹较显,与大晏词珠圆玉润的语言风格有所不同,但在借外物抒写心情、渲染气氛、塑造主人公形象方面自有其作用。
次句“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写新秋清晨,罗幕之间荡漾着一缕轻寒,燕子双双穿过帘幕飞走了。这两种现象之间本不一定存在联系,但在充满哀愁、对节候特别敏感的主人公眼中,那燕子似乎是因为不耐罗幕轻寒而飞去。这里,与其说是写燕子的感觉,不如说是写帘幕中人的感受,而且不只是在生理上感到初秋的轻寒,而且在心理上也荡漾着因孤孑凄凄而引起的
寒意。燕的双飞,更反托出人的孤独。这两句纯写客观物象,表情非常微婉含蓄。接下来两句“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从今晨回溯昨夜,明点“离恨”,情感也从隐微转为强烈。明月本是无知的自然物,它不了解离恨之苦,而只顾光照朱户,原很自然;既如此,似乎不应怨恨它,但却偏要怨。这种仿佛是无理的埋怨,却有力地表现了女主人公在离恨的煎熬中对月彻夜无眠的情景和外界事物所引起的怅触。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过片承上“到晓”,折回写今晨登高望远。“独上”应上“离恨”,反照“双飞”,而“望尽天涯”正从一夜无眠生出,脉理细密。“西风凋碧树”,不仅是登楼即目所见,而且包含有昨夜通宵不寐卧听西风落叶的回忆。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足见西风之劲厉肃杀,“凋”字正传出这一自然界的显著变化给予主人公的强烈感受。景既萧索,人又孤独,在几乎言尽的情况下,作者又出人意料地展现
出一片无限广远寥廓的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里固然有凭高望远的苍茫之感,也有不见所思的空虚怅惘,但这所向空阔、毫无窒碍的境界却又给主人公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使其从狭小的帘幕庭院的忧伤愁闷转向对广远境界的骋望,这是从“望尽”一词中可以体味出来的。这三句尽管包含望而不见的伤离意绪,但感情是悲壮的,没有纤柔颓靡的气息;语言也洗净铅华,纯用白描。这三句是本词中流传千古的佳句。
高楼骋望,不见所思,因而想到音书寄远:“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彩笺,这里指题诗的诗笺;尺素,指书信。两句一纵一收,将主人公音书寄远的强烈愿望与音书无寄的可悲现实对照起写,更加突出了“满目山河空念远”的悲慨,词也就在这渺茫无着落的怅惘中结束。“山长水阔”和“望尽天涯”相应,再一次展示了令人神往的境界,而“知何处”的慨叹则更增加摇曳不尽的情致。在婉约派词人许多伤离怀远之作中,这是一首颇负盛名的词。它不仅具有情致深婉的共同特点,而且具有一般婉约词少见的寥阔高远的特色。它不离婉约词,却又在某些方面超越了婉约词。

踏莎行
晏殊

小径红稀, 芳郊绿遍。 高台树色阴阴见。

春风不解禁杨花, 蒙蒙乱扑行人面。

翠叶藏莺, 珠帘隔燕。 炉香静逐游丝转。

一场愁梦酒醒时, 斜阳却照深深院。

赏析:此词描绘暮春景色,上片写郊外景,下片写院内景,最后以“斜阳却照深深院”作结,流露出淡淡的哀愁。
起首三句描绘一幅具有典型特征的芳郊春暮图:小路两旁,花儿已经稀疏,只间或看到星星点点的几瓣残红;放眼一望只见绿色已经漫山遍野;高台附近,树木繁茂成荫,一片幽深。“红稀”、“绿遍”、“ 树色阴阴”,标志着春天已经消逝,暮春气息很浓。三句所写虽系眼前静景,但“稀” “遍” “见”这几个词却显示了事物发展的进程和动态。从“小径”、“芳郊”、“高台”的顺序看,也有移步换形之感。
“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所写的杨花扑面,也是暮春典型景色。但词人描绘这一景象时,却注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写成春风不懂得约束杨花,以致让它漫天飞舞,乱扑行人之面。这一方面暗示已经无计留春,只好听任杨花飘舞送春归去;另一方面又突出了杨花的无拘无束和活跃的生命力。这里虽写暮春景色,却无衰颓情调,富有生趣。“蒙蒙”、“乱扑”,极富动态感。“行人”二字,点醒以上所写,都是词人郊行所见。
过片“翠叶藏莺,珠帘隔燕”两句,分写室外与室内,一承上,一启下,转接自然。上句说翠绿的树叶已经长得很茂密,藏得住黄莺的身影,与上片“树色阴阴”相应;下句说燕子为朱帘所隔,不得进入室内,引出下面对室内景象的描写。着“藏”、“隔”二字,生动地写出了初夏嘉树繁阴之景与永昼闲静之状。
“炉香静逐游丝转”写在如此闲静的室内,香炉里的香烟,袅袅上升,和飘荡的游丝纠结、缭绕,逐渐融合在一起,分不清孰为香烟,孰为游丝了。“逐”、“转”二字,表面上是写动态,实际上却反托出整个室内的寂静。“逐”上着一“静”字,境界顿出。
结拍“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跳开一笔,写到日暮酒醒梦觉之时,原来词人午间小饮,酒困入睡,等到一觉醒来,已是日暮时分,西斜的夕阳正照着这深深的朱门院落。这里点明“愁梦”,说明梦境与春愁有关。梦醒后斜阳仍照深院,遂生初夏日长难以消遣之意。前人评此词写景流丽,重其精神,不重其形迹。

• 晏殊诗词的特点

他是闲雅情思的词人。因为他身居高位,他是宰相,经常表现一些高雅的主题,使他的诗词并不是俚俗语言,而是更多的以精约洗练的笔触来表达某种生命的感触。他是一种以少总多的一种古典的传统,比如他著名的写景的句子,“昨夜西风调碧树”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晏殊的词经常是一种意象式的,他常引唐诗入词。比如,“情只似春杨柳,占断可怜时候”,这样的句子,以写多情,写愁,抽象的感情很难写,他就用了一个春杨柳,所以他对后来影响很大,大家读秦观的词,无边丝雨细如潮,写这个愁,他就用丝雨表达,所以总的来说这是一种唐诗的意向的方式。
晏殊的身世经历,就决定了他的词作的内涵的闲雅情思,手法的硬瘦,也就同时局限了词人的视野,那晏殊的词的题材比较狭窄,他绝不会有东坡词的惊涛骇浪,他更多的写一些什么庆佳会,祝延长,什么祝寿酒宴的作品,这样的一些应酬之作,另外他即使是写景物,我发现他经常重复,他也的最多的就是燕子,无情一去云中燕,有意归来梁上燕,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无可奈何花落去,似岑相识燕归来,又回来了,很多的燕子,那后边这两句本身就是诗句,那么诗词都不分了,从这点上来说,是不是也可以看出晏殊以诗为词这样的特点,同时晏殊的词喜欢写花,写草,写梅花,写细雨,写落幕,写愁绪,细草愁烟,幽花怯露等等。

• 北宋初期的社会背景和文坛局面

北宋初期的社会背景

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通过兵变建立宋朝。北宋政权建立初期,政局不稳,外有诸多割据政权虎视眈眈,内有周朝遗老遗少甚难控制,再加上在后周时同赵匡胤地位相当的握有重兵禁军将领以及地方上割据而立的众多节使。为此自宋太祖开始宋朝就确立了以文臣治天下的基调,并大肆弱化地方和中央官员的权利,加强皇权,维护赵家统治。首先,宋太祖把地方上的权利回收至中央。其次采用通过一系列措施分化宰相的权利,将宰相的权利一分为三,掌管政务的宰执,军权的枢密使,财经的三司使,再加上自秦汉就独立于外的监察机构,确立了北宋中前期的四权分立制度。

北宋初期的文坛局面
宋词在整个宋代文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一般人的观念中, 它是足以与唐诗媲美,并且代表着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 “一代之文学”。媲美,并且代表着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 “一代之文学”。
词这种文学形式经过晚唐五代的发展,到宋代已蔚为大观。宋词的繁荣不是偶然的,它与宋代特殊的时代背景有密切的关系。词产生于民间,本身就带有浓厚的娱乐色彩。宋代由于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文官享受的待遇非常优厚。宋太祖在 “杯酒释兵权”时,就公开鼓励大臣们“多买歌儿舞女”。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于是整个社会形成了竞相追求享乐的风气。又由于宋代(特别是北宋)社会相对安定,政局相对稳定。词这种带着浓厚的娱乐色彩,几乎没有传统的政治、道德负荷的文学形式,在宋代终于找到了最为适宜的生长环境,所以便以异乎寻常的速度发展起来了。
北宋初期的词: 北宋初期的词沿袭了唐五代词的特点,在形式上以小令为主,内容多写男女爱情、离愁别恨, 盛行晚唐五代以来的高雅婉丽的词风,偏于艳科。北宋初的词作者大都是诗人,如王禹偁、钱惟演、林逋等。这一时期,宋词的创作尚未进入兴盛阶段。
• 关于晏殊的几个主题

1晏殊诗词特点于北宋初期社会背景和文坛局面的联系
虽然大部分诗人词人的写作风格都会与当时社会的背景以及文坛的局面有很大程度上的联系,但晏殊却有所不同。晏殊的天赋在很小的时候就被发现,他也被大人们认为是“神童”,而后来的他似乎以一种超脱世俗的眼光俯视现实世界。所以,他的写作风格比不取决于当时的社会背景还有文坛局面。

2为什么他的诗词并不能被当时的大多数人接受
晏殊的诗词圆融平静,这正好符合了当时诗词的艺术特点,但他的诗词并不能被大多数人所接受。就当时社会的文化水平来看,识字的人不是很多,能懂得欣赏诗词的人就更是少之又少,所以这决定不了什么。能否被大多数人接受并不能作为一个评价诗词的标准。

3晏殊富贵显达的身世与他诗词风格的关系
由于晏殊的才华出众,使他很顺利地获得了高官厚禄,但我在他的诗词中经常可以感受到他的悲伤与无奈。其实,晏殊正是一位敏锐的诗人,所以他的身世虽达,而他的诗词中所流露的一份“无常”的伤感,却是与其他不达的诗人同样真实也同样深切的。在他的伤感中,可以体会到一种旷达的怀抱。

4晏殊的一首与其风格不太相符的作品
山亭柳
家住西秦,赌博艺随身。花柳上,斗尖新。
偶学念奴声调,有时高遏行云。蜀锦缠头无数,不负辛勤。
数年来往咸京道,残杯冷炙谩消魂。衷肠事,托何人。
若有知音见采,不辞遍唱《阳春》。一曲当筵落泪,重掩罗巾。
晏殊诗词的风格,一向都表现得平静圆融,而这首词却偏偏写的声情激越,感慨悲凉。晏殊在遇到挫折时,往往会表现出他的另一面的刚峻的性格,而且极为激动。在这之后就会觉得这首诗表现出的感慨激越不但并非例外,而且正是必然的意中之事。这首风格例外的作品,不但不能使晏殊的理性的诗人的基础动摇,而且反更多了一层有力的证明。
• 晏殊的贡献与成就以及对他的评价
晏殊在文学上有多方面的成就和贡献。他能诗,善词。文章赡丽,四六、书法无不工。著有文集二百四十卷。(见欧阳修《晏公神道碑》)但统大部分已经散失。今尚流传者,仅《珠玉词》一卷(约一百三十首),诗百余首,文章十数篇。他的诗,闲雅有情思,或叙事咏物,或言志抒情,往往寓有深意,有时亦含哲理,意境比较深广。如《春阳》、《七夕》、《中秋》、《寓意》、《示张寺丞王校勘》、《吊苏哥》等,都较出色,其中“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风迷戏蝶闲无绪,露寰幽花冷自香”;“未必素娥无怨恨,玉蟾清冷桂花孤”;“秋河不断长相望,岂独人间事可哀”;“何日九原芳草绿,大家携酒哭青春”等,堪称佳句。但是,他的突出贡献,还是在词这一方面。

词在宋初,风气未开,作者尚少,词坛还很寂寞。自晏殊崛起,喜作小词,流风所及,影响甚大。当时重要词人如欧阳修、晏几道(殊之子)都深受其影响。他的词上继南唐、“花间”遗绪,下开北宋婉约词风,在词的发展史上,有继往开来之功,对宋代词坛贡献尤大。所以曾被人们称为北宋初期词家的“开山祖”。就思想内容而论,因囿于贵族生活,多祝颂酬答之词,缺乏深刻的社会意义;长于即景抒情的小词,亦多取离情别绪、花酒歌愁一类的传统题材。其中有的结合了自己的心境,并非全是“无病呻吟”。但更高的成就还在艺术性上。不少,作品写得风流蕴藉,温润秀洁,闲雅平和,含蓄委婉,富有情韵和意境。同时语言清丽,声调和谐。他摒弃了《花间》的浓艳纤佻,又吸取了《阳春》的清丽蕴藉,从而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如脍炙人口的《踏莎行》:“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翠叶藏莺,朱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便可代表其一般风格。他如《山亭柳》、《蝶恋花》、《菩萨蛮》、《浣溪沙》等,都是被人传诵的名篇;其中“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高梧叶下秋光晚,珍丛化出黄金”;“昨夜西阳春”,都是广为流传的佳句,有的至今常为人们所引用。这就更奠定了晏殊词在宋词中的身价和地位。
晏殊由于文学上、政治上资望都高,因而深受时人的尊敬。范仲淹功业彪炳,地位与之相似,而对晏殊终身以师礼敬之,书题门状,必称“门生”;晚年过访,仍授以崇敬的诗句:“曾入黄扉陪国论,却来绛受师资。”(见范文正公集言行拾遗事录)宋庠、宋祁稍晚出,并以文名,“兄弟虽甚贵显,为文必手抄寄公,恳求周润。”(《渔隐丛话》引《西清诗话》)“公之佳句,宋莒公(即宋庠)皆题于斋壁。”(《青箱杂记》)韩维官至太子少师,年六十余,对晏殊幼子晏几道,犹自称“门下老吏。”(《邵氏闻见后录》)于此俱见时人对晏殊是极其尊崇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1-15
晏殊诗文富闲雅而有情思。其诗文集有二百四十卷之巨,内容多吟咏富贵气象及闲情雅思。
《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是其代表作,其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为传诵之名句。

刘颁《中山诗话》云:"元献尤喜冯延巳歌词,其所自作亦不减延巳。"
清冯煦《蒿庵论词》云:"同叔去五代未远,馨烈所扇,得之最先,故左宫右徵,和婉而明丽,为北宋倚声初祖。"
今人饶宗颐《词集考》云:"近人汇辑敦煌出土曲子,其不俚者,与晏、欧词极相近,故其渊源实应上溯中晚唐也。"

这首词是晏殊的名作之一,基本上代表了晏殊的艺术风格。
他一生富贵优游,所作多吟成于舞榭歌台、花前月下,而笔调闲婉,理致深蕴,音律谐适,词语雅丽,为当时词坛耆宿,在北宋文坛上享有很高的地位。诗、文、词兼擅。

有一次,晏殊路过杨州,在城里走累了,就进大明寺里休息。晏殊进了庙里,看见墙上写了好些题诗。他挺感兴趣,就找了把椅子坐下。然后,让随从给他念墙上的诗,可不许念出题诗人的名字和身份。晏殊听了会儿,觉得有一首诗写得挺不错,就问:“哪位写的?”随从回答说:“写诗的人叫王琪。”晏殊就叫人去找这个王琪。王琪被找来了,拜见了晏殊。晏殊跟他一聊,挺谈得来,就高兴地请他吃饭。俩人吃完饭,一块到后花园去散步。这会儿正是晚春时候,满地都是落花。一阵小风吹过,花瓣一团团地随风飘舞,好看极了。晏殊看了,猛地触动了自己的心事,不由得对王琪说:“王先生,我每想出个好句子,就写在墙上,再琢磨个下句。可有个句子,我想了好几年,也没琢磨出个好下句。”
王琪连忙问:“请大人说说是个什么句子?”
晏殊就念了一句:“无可奈何花落去;”
王琪听了,马上就说:“您干吗不对个——‘似曾相识燕归来?’”
晏殊一听,拍手叫好,连声说:“妙,妙,太妙了!”

晏殊词珠圆玉润,和婉明丽,总体风格接近冯延巳,但成就过之。
晏殊的精神生活既如此潇洒出尘,优裕的物质生活自然难以满足他渴望探求人生价值和意义的心灵。他敏感的心灵常常无端地触及人类心灵的深处,他善于从繁盛中体会孤独,在歌乐中品味空虚,在圆满中体会不圆满。于是一缕轻烟薄雾似的哀愁就涌入笔端,化为幽怨深至的小词。

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二云:"晏元献虽早富贵,而奉养极约。惟喜宾客,未尝一日不燕饮。……亦必以歌乐相佐,谈笑杂出。……稍阑即罢遣歌乐曰:'汝曹呈艺已遍,吾当呈艺。'乃具笔札,相与赋诗,率以为常。前辈风流,未之有比也。"

清平乐
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斜阳独倚西楼,遥山恰对帘钩。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
清平乐
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绿酒初尝人易醉,一枕小窗浓睡。
紫薇朱槿花残,斜阳却照栏杆。双燕欲归时节,银屏昨夜微寒。
清平乐
春花秋草。只是催人老。总把千山眉黛扫。未抵别愁多少。
劝君绿酒金杯。莫嫌丝管声催。兔走乌飞不住,人生几度三台。
清平乐
春来秋去。往事知何处。燕子归飞兰泣露。光景千留不住。
酒阑人散忡忡。闲阶独倚梧桐。记得去年今日,依前黄叶西风。

浣溪沙
玉碗冰寒滴露华,粉融香雪透轻纱,晚来妆面胜荷花。
鬓亸欲迎眉际月,酒红初上脸边霞,一场春梦日西斜。
浣溪沙
宿酒才醒厌玉卮,水沉香冷懒熏衣,早梅先绽日边枝。
寒雪寂寥初散后,春风悠扬欲来时,小屏闲放画帘垂。
浣溪沙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销魂,酒筵歌席莫辞频.
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

以前,在那么长的时间里,词被当作“小道”,被当作“诗余”,很多正统作家并未有意去创作它,或是偶有创作也不愿被人提起,把创作词看作与儒家传统的“正”背道而驰的事情。到了北宋中期的晏殊、欧阳修开始,士大夫才开始大量创作词,有意把词作为一种抒情述志的文体工具。

晏殊与欧阳修二人并称,其词作被称为“晏欧体”,这是因为二者有可以并称的共同特征。晏、欧二人都创作了为数较多的词作,二人开创了宋代士大夫大量作词的先河。我们可以看到,晏殊的词还具有很浓重的传统士大夫的色彩,其词大多出于宴席之间的应歌,反映当时高层士大夫的应酬与生活,他们对生活的感慨想法。而其关于爱情的词也写得较为深邃。即使描写相思恋情,也能看出士大夫精神状态的影子。对于柳永创作的大量俗词,晏殊是持强烈的反对与严厉的批评的。而欧阳修虽师承晏殊,身为士大夫,但由于其个人性格与生活上的原因,他能够对柳永词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借鉴。在他的身上,我们可以同时看到士大夫的秉正与才子的浪漫。在欧词中,描写女子、描写爱情的词作占了很大的比重。他笔下的爱情与晏殊笔下的爱情有明显不同。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具体的词作上看出来。
这里,我们举出二人各自一首著名的《蝶恋花》,从这两首词牌相同的词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到二者的不同。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落红飞过千秋去。

这两首都是脍炙人口的佳作。晏词着重描写离愁相思,而欧词重在怀人伤春。
晏殊的词从整体上呈现出寂寞清冷的风格,也往往能够作为个人品格情趣的象征,表现出作者的清高不凡。他更是为我们描述了一幅悠远的画面。这可以是对爱人的思念,同样也可以是对真知的探求,对一切美好事物的追寻。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就把“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作为求知的第一个境界。我们从晏殊的这首词中是能够感受到作者自己的身影,即使是表现爱情的主题,那种心境的清明哀愁,独居高处的姿态,也在词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如果说,晏殊笔下的相思者仍可以看作士人,欧阳修的这首词就完全是以女子口吻写出来的。同样是哀愁的意象,欧词笔下的晚春之景物,充满了哀怨与无奈。虽然欧阳修也是身居高位,但他的词同样能够细致敏感如此。词中的纤细之感,也没有因他精神自我的丝毫外露而遭到破坏。我们不能说欧词表现的不是自己的情感,只是欧阳修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体验到这种细致的感情,以女子的口吻自然地表现出来而已。
同是身处高位的士大夫,身份差距不大,为何二人的感受能够如此不同呢?这恐怕与二人的身世、性格分不开。

晏殊年仅四岁就被举荐,而且常居高位,可谓一生居高处而无波澜,他的思想,代表了当时社会中最正统的一群文人,是士大夫集团的领军人物。这在他的词中可以看出,或者,仅从他词集的名字:《珠玉集》中就可见一斑——珠玉,代表珠圆玉润之意,代表晏殊的风格。即使他在词方面创作数量、质量上均颇有成就。
欧阳修虽与晏殊为师徒,二者私交却不是很好,在思想与观点上也有一定的差异。欧阳修幼年家境贫寒,接触到大量的平民生活,他性格中有与传统士大夫不同的一面,是很有个性的人物。欧阳修更进一步将这种士大夫的享乐、消闲与沉溺声色,与北宋时代新兴的市井文化的享乐方式打并一体。
这种人生态度上的截然差异表现在词中,必然使二人的词风显示出了巨大的差别。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09-01-15
晏殊:
绿杨芳草长亭路,年少抛人容易去。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情三月雨。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晏殊的《蝶恋花》、柳永的《凤栖梧》、辛弃疾的《青玉案》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07
晏殊(991年—1055年),字同叔,抚州临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
生于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十四岁以神童入试,赐进士出身,命为秘书省正字,官至右谏议大夫、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礼部刑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兵部尚书,1055年病逝于京中,封临淄公,谥号元献,世称晏元献。
晏殊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风格含蓄婉丽,与其子晏几道,被称为“大晏”和“小晏”,又与欧阳修并称“晏欧”;亦工诗善文,原有集,已散佚。存世有《珠玉词》、《晏元献遗文》、《类要》残本。
晏殊一生写了一万多首词,大部分已散失,仅存《珠玉词》136首。
晏殊作品 (10张)
《全宋诗》中收其诗160首、残句59句、存目3首。在《全宋文》中仅存散文53篇。

《东都事略》说他有文集240卷,《中兴书目》作94卷,《文献通考》载《临川集》30卷,皆不传。传者惟《珠玉词》3卷。汲古阁并为1卷,为《宋六十名家词》之首集,计词131首。有清人所辑《晏元献遗文》行于世。世称“抚州八晏”(晏殊、晏几道、晏颖、晏富、晏京、晏嵩、晏照、晏方)。
晏殊在文学上有多方面的成就和贡献。他能诗、善词,文章典丽,书法皆工,而以词最为突出,有“宰相词人”之称。他的词,吸收了南唐“花间派”和冯延巳的典雅流丽词风,开创北宋婉约词风,被称为“北宋倚声家之初祖”。他的词语言清丽,声调和谐,如其闲雅之情调、旷达之怀抱,及其写富贵而不鄙俗、写艳情而不纤佻,写景重其精神,赋于自然物以生命,能将理性之思致,融入抒情之叙写中,在伤春怨别之情绪内,表现出一种理性之反省及操持,在柔情锐感之中,透露出一种圆融旷达之理性的观照,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其“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浣溪沙》)、“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蝶恋花》)、“念兰堂红烛,心长焰短,向人垂泪”(《撼庭秋》)等佳句广为流传。他既是导宋词先路的一代词宗、江西词派的领袖,还是中国诗史上的一位多产诗人。有清人所辑《晏元献遗文》行于世。
晏殊性格刚毅直率,生活俭朴。他多次做州官,官吏和百姓对他急躁的性格很畏惧。他善于了解别人,富弼、杨察都做了他的女婿。晏殊做宰相兼枢密使,富弼做枢密副使,于是,晏殊请求辞去所兼的枢密使职务,皇上没有允许,他受到皇上的信赖和恩遇达到如此地步。晏殊的文章,内容丰富,词藻华丽,他能写各类文章,尤其善于写诗,有闲雅的意趣和多情的思绪,晚年仍专心孜孜地学习,不知疲倦。
《蝶恋花》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