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未名”的来历?

也就是“未名”这个词的渊源或出处,不要跟我说北大有个湖叫“未名”噢!
我想知道的是钱穆教授为湖命名“未名”有何讲究,是出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或者干脆是找不到合适的名字?还是其它?
如果我有1000分付出,能求一真知,还是值得!

钱穆在《师友杂忆》中说,1930年他到燕京大学任教,该校监督(相当于校长)是司徒雷登,即《毛选》第四卷中提到的那一位。有一天,司捷雷登设家宴招待新来的教师,询问大家对学校有什么印象,钱直言不讳地说:“我听说燕大是中国化的教会大学,但是来了之后却发现并非如此。比如一进校门,就有一座“M”楼,一座‘S”楼。这是什么意思?我以为,所谓中国化,应该从名称开始。”一席话说得大家面面相觑,十分尴尬。事后,从善好流的司徒雷登专门召开校务会议,决定将“M”楼改为“穆”楼,‘S”楼改为“适”楼,“贝公”楼改为“办公”楼。与此同时,由于大家找不到一个合适的名字,便只好用“未名”二字为校园中的那一泓湖水命名。现在的北大原本是燕京大学旧址,可见北大的未名湖与钱穆有关。
北大校园风景秀美如画,向来有“一塔湖图”的美称,然而对于这些美景的来历许多人却知之甚少。本学期由于做课题的缘故,我在图书馆文库、善本室及档案馆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其中侯仁之先生的《燕园史话》,燕京大学校友会编的《燕大校史》以及B.A.GARSIDEONE的ONE INCREASING PURPOSE-- THE LIFE OF HENRY WINTERS LUCE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惊奇地发现,原来美丽的燕园背后竟蕴藏了如此绚烂多姿的历史。

让我们先从燕园的设计图谈起。1919年,司徒雷登(John Leighton Stuart)被美国浸礼会、公理会和长老会任命为正在筹建的燕京大学校长。他选中了北京西北的一块地皮作为新校址,并邀请路思(Harry Luce)担任副校长。1919年,路思就任后,为燕京大学从一个国际教会组织(Inter Church World Movement)筹到了160万美元的首期建设款,并建议学校采用中国古典建筑的风格,里面配以现代化的设施。他的提议得到了司徒雷登的赞同。于是,他们请来耶鲁大学毕业的墨菲(Henry Killam Murphy)作校园建设的总设计师。墨菲十分欣赏中国的古典建筑,他认为新校园的建设应该是中国古典建筑和园林艺术的结合。在绘制校园规划图时,他从玉泉山上的那座塔得到灵感,认为校园的主轴线应该指向那座塔,校园的主要建筑和湖,都应在主轴线上。有意思的是,当时墨菲对燕京大学的建筑构想被有些人看作是“空中楼阁”,他们认为要想实现如此宏大的建筑工程几乎是不可能的 。但是,路思成功地实现了这一宏伟的构想。

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一番纸上漫游,共同领略这美丽的校园风光。

校园的主轴线从西门开始。西校门是北京大学原来的正门。因为是校友1926年捐资所建,故也称作校友门。它坐东朝西,古典三开宫门建筑。中间悬挂着“北京大学”的匾额,是由毛泽东给北大校徽题字放大而成的。一对石狮威严地蹲立在校门左右两侧,鬓发虬卷,目光炯炯有神。正对西门是校园的主要建筑,即现在的办公楼。两侧的大屋顶建筑分别为现在的外文楼和化学北楼。办公楼也称“施德楼”或“贝公楼”,系原燕京大学的主楼。古典建筑风格的办公楼正前方镇守着两只威武的麒麟,中间空地上还耸立着从圆明园迁来的两只华表,与南北两侧的配楼构成完美的三合格局。

西校门往南的一片绿地,是明末画家米万钟勺园故址。勺园于明代万历年间(1612-1613)建成,虽然园子不大,却是一个别致的水上花园。咸丰十年,英法联军入侵,勺园也被毁。幸而米万钟给我们留下了《勺园修禊图》,让我们可以想象那“幽亭曲廊,高树掩之,一望弥际”的秀丽风光。 从西校门东进,越过一带树木丛茂的“丘陵”,就来到大名鼎鼎的未名湖。未名湖景色出众,已经成为北大风景的标志。环湖的杨柳婀娜多姿,枝条低垂,温柔地拍打着水面,博雅塔的倒影在水中隐隐浮现,令人流连忘返。横卧在湖中的有石舫,点缀着塔景的是湖中的小岛。清代未名湖一带原为淑春园,乾隆将该园赐给他的宠臣和珅。和珅在此大肆营建,开凿出大小湖泊,并用掘出的泥土来堆造湖中岛。他一共建造楼台64座,游廊亭阁357间,房宇上千,极尽奢侈。咸丰十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淑春园也难以幸免,仅留下石舫底座及“临风待月楼”,即今日“临湖轩”故址(它曾长期用作司徒雷登校长的府邸)。燕京大学10周年校庆时,许多嘉宾在此聚会,当时谢冰心教授提议把这栋房子命名为临湖轩,立即得到大家的赞同。钱穆教授进一步提出把门口还未命名的湖叫作未名湖。从此,未名湖的名字就这样传开了。

幽静的湖心岛是未名湖上的一颗珍珠。当初它是和珅仿圆明园“蓬台仙岛”豪华建筑的一景,之后也毁于英法联军。燕京大学建校后,路思的长子亨利·鲁滨逊·路思(美国《时代》、《生活》杂志的创办人)为纪念先人,在湖心岛捐资建亭,亭子就因此而得名“思义亭”,燕京大学的学生常常在这里举行宗教仪式。

建校初期,路思建议,把校园的供水设备,安装在一座13层的水塔中,并成功地从燕大教授博晨光(Lucius Porter)叔父James W. Porter那里捐来一笔钱专供建造水塔使用。塔便用博晨光教授的名字而命名,称为“博雅塔”。水塔仿通州古塔样式,高37米,中空、螺旋梯直通塔顶。巍峨的博雅塔和它周围的松柏相伴,构成燕园的一大景观。博雅塔以北不到50米是当时的宁德神学院,也就是现在的“一体”。而现在我们的南北阁就是当时的女子学院,也分别以传教士的名字命名:南为甘德阁,北为麦风阁。

横卧在湖心岛东侧的,是当初和珅仿颐和园的“清宴舫”而建的画舫遗物。在未名湖东岸的石屏上,我们可以读到关于石舫当年风光的描述:“画舫平临苹岸阔,飞楼俯岸柳阴多;夹镜光澄风四面,垂虹影界水中央。”但是经过英法联军的破坏,画舫已荡然无存,只有石舫的基座——一条残旧的石船,被保存了下来。

同样引人注目的还有靠近西岸的湖中,一条露出水面的翻尾石鱼。它造型奇特,身雕鳞状花纹、张口朝天,远远望去,像是将塔影含在口中,故为“石鱼含塔影”。翻尾石鱼是圆明园的遗物。1930年燕京大学的毕业生从原朗润园的主人载涛手中将石鱼买下赠给母校作为毕业留念。

最后,就是“一塔湖图”中的图书馆了。北大现在的图书馆大楼始建于1974年,坐落于校园的中心偏南,是亚洲高等院校中最大的图书馆。它的前身是清廷的“藏书院”。1912年京师大学堂易名为“北京大学校”,“藏书楼”易名为“图书部”。1918年红楼建成后,“图书部”迁至红楼一层,改名为北京大学图书馆。北京解放后,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时,北大图书馆迁进现办公楼南面的那座红楼里,即如今的北大档案馆。燕大许多珍贵的善本书,也从此被北大图书馆所收藏。

燕京大学图书馆是由托马斯·贝利(Thomas Berry)夫妇的三个女儿为纪念父母的遗愿——“在全中国推广学习”而捐款五万美元兴建的,以其收藏的善本书和古籍书而著称。1952年院系调整时,它已有图书期刊40万册,未编图书期刊18万册,另拓片12000余张,木刻书板2400块。其中收善本以明、清刻本及抄本居多,宋元版本也不少。 善本书数量高达3578种,37484册。由于燕大作为原教会学校的特殊地位,在西文书收藏中最著名的要数基督教神学和有关基督教在文化传播史方面的收藏。古籍丛书也是国内图书馆中收藏最丰富者之一。此外,燕京大学图书馆还收到来自各方的赠书。其中有孙中山先生从自家书架上亲自取下的一包书,还有美国校友分别于1924年和1927年赠送的书。李赋宁先生在一篇题为《我与北大图书馆》的回忆文章中写道,在他初来北大任教的日子里,正是燕京大学保存的西文特藏书,使他能够顺利地备课和准备讲演稿,并在北大图书馆度过了一段祥和而严肃的研究时光。

北大图书馆1996年扩建,现已竣工,藏书455万册,中外杂志6000多种,装订报刊65万册,收藏善本14万册,其中有很多是珍本和孤本。

读到这里,您是否对我们的校园更多了一份认识?一份理解?“一塔湖图”的美丽,愿你我共享。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5-11-03
  北大校园风景秀美如画,向来有“一塔湖图”的美称,然而对于这些美景的来历许多人却知之甚少。本学期由于做课题的缘故,我在图书馆文库、善本室及档案馆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其中侯仁之先生的《燕园史话》,燕京大学校友会编的《燕大校史》以及B.A.GARSIDEONE的ONE INCREASING PURPOSE-- THE LIFE OF HENRY WINTERS LUCE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惊奇地发现,原来美丽的燕园背后竟蕴藏了如此绚烂多姿的历史。

  让我们先从燕园的设计图谈起。1919年,司徒雷登(John Leighton Stuart)被美国浸礼会、公理会和长老会任命为正在筹建的燕京大学校长。他选中了北京西北的一块地皮作为新校址,并邀请路思(Harry Luce)担任副校长。1919年,路思就任后,为燕京大学从一个国际教会组织(Inter Church World Movement)筹到了160万美元的首期建设款,并建议学校采用中国古典建筑的风格,里面配以现代化的设施。他的提议得到了司徒雷登的赞同。于是,他们请来耶鲁大学毕业的墨菲(Henry Killam Murphy)作校园建设的总设计师。墨菲十分欣赏中国的古典建筑,他认为新校园的建设应该是中国古典建筑和园林艺术的结合。在绘制校园规划图时,他从玉泉山上的那座塔得到灵感,认为校园的主轴线应该指向那座塔,校园的主要建筑和湖,都应在主轴线上。有意思的是,当时墨菲对燕京大学的建筑构想被有些人看作是“空中楼阁”,他们认为要想实现如此宏大的建筑工程几乎是不可能的 。但是,路思成功地实现了这一宏伟的构想。

  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一番纸上漫游,共同领略这美丽的校园风光。

  校园的主轴线从西门开始。西校门是北京大学原来的正门。因为是校友1926年捐资所建,故也称作校友门。它坐东朝西,古典三开宫门建筑。中间悬挂着“北京大学”的匾额,是由毛泽东给北大校徽题字放大而成的。一对石狮威严地蹲立在校门左右两侧,鬓发虬卷,目光炯炯有神。正对西门是校园的主要建筑,即现在的办公楼。两侧的大屋顶建筑分别为现在的外文楼和化学北楼。办公楼也称“施德楼”或“贝公楼”,系原燕京大学的主楼。古典建筑风格的办公楼正前方镇守着两只威武的麒麟,中间空地上还耸立着从圆明园迁来的两只华表,与南北两侧的配楼构成完美的三合格局。

  西校门往南的一片绿地,是明末画家米万钟勺园故址。勺园于明代万历年间(1612-1613)建成,虽然园子不大,却是一个别致的水上花园。咸丰十年,英法联军入侵,勺园也被毁。幸而米万钟给我们留下了《勺园修禊图》,让我们可以想象那“幽亭曲廊,高树掩之,一望弥际”的秀丽风光。 从西校门东进,越过一带树木丛茂的“丘陵”,就来到大名鼎鼎的未名湖。未名湖景色出众,已经成为北大风景的标志。环湖的杨柳婀娜多姿,枝条低垂,温柔地拍打着水面,博雅塔的倒影在水中隐隐浮现,令人流连忘返。横卧在湖中的有石舫,点缀着塔景的是湖中的小岛。清代未名湖一带原为淑春园,乾隆将该园赐给他的宠臣和珅。和珅在此大肆营建,开凿出大小湖泊,并用掘出的泥土来堆造湖中岛。他一共建造楼台64座,游廊亭阁357间,房宇上千,极尽奢侈。咸丰十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淑春园也难以幸免,仅留下石舫底座及“临风待月楼”,即今日“临湖轩”故址(它曾长期用作司徒雷登校长的府邸)。燕京大学10周年校庆时,许多嘉宾在此聚会,当时谢冰心教授提议把这栋房子命名为临湖轩,立即得到大家的赞同。钱穆教授进一步提出把门口还未命名的湖叫作未名湖。从此,未名湖的名字就这样传开了。

  幽静的湖心岛是未名湖上的一颗珍珠。当初它是和珅仿圆明园“蓬台仙岛”豪华建筑的一景,之后也毁于英法联军。燕京大学建校后,路思的长子亨利·鲁滨逊·路思(美国《时代》、《生活》杂志的创办人)为纪念先人,在湖心岛捐资建亭,亭子就因此而得名“思义亭”,燕京大学的学生常常在这里举行宗教仪式。

  建校初期,路思建议,把校园的供水设备,安装在一座13层的水塔中,并成功地从燕大教授博晨光(Lucius Porter)叔父James W. Porter那里捐来一笔钱专供建造水塔使用。塔便用博晨光教授的名字而命名,称为“博雅塔”。水塔仿通州古塔样式,高37米,中空、螺旋梯直通塔顶。巍峨的博雅塔和它周围的松柏相伴,构成燕园的一大景观。博雅塔以北不到50米是当时的宁德神学院,也就是现在的“一体”。而现在我们的南北阁就是当时的女子学院,也分别以传教士的名字命名:南为甘德阁,北为麦风阁。

  横卧在湖心岛东侧的,是当初和珅仿颐和园的“清宴舫”而建的画舫遗物。在未名湖东岸的石屏上,我们可以读到关于石舫当年风光的描述:“画舫平临苹岸阔,飞楼俯岸柳阴多;夹镜光澄风四面,垂虹影界水中央。”但是经过英法联军的破坏,画舫已荡然无存,只有石舫的基座——一条残旧的石船,被保存了下来。

  同样引人注目的还有靠近西岸的湖中,一条露出水面的翻尾石鱼。它造型奇特,身雕鳞状花纹、张口朝天,远远望去,像是将塔影含在口中,故为“石鱼含塔影”。翻尾石鱼是圆明园的遗物。1930年燕京大学的毕业生从原朗润园的主人载涛手中将石鱼买下赠给母校作为毕业留念。

  最后,就是“一塔湖图”中的图书馆了。北大现在的图书馆大楼始建于1974年,坐落于校园的中心偏南,是亚洲高等院校中最大的图书馆。它的前身是清廷的“藏书院”。1912年京师大学堂易名为“北京大学校”,“藏书楼”易名为“图书部”。1918年红楼建成后,“图书部”迁至红楼一层,改名为北京大学图书馆。北京解放后,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时,北大图书馆迁进现办公楼南面的那座红楼里,即如今的北大档案馆。燕大许多珍贵的善本书,也从此被北大图书馆所收藏。

  燕京大学图书馆是由托马斯·贝利(Thomas Berry)夫妇的三个女儿为纪念父母的遗愿——“在全中国推广学习”而捐款五万美元兴建的,以其收藏的善本书和古籍书而著称。1952年院系调整时,它已有图书期刊40万册,未编图书期刊18万册,另拓片12000余张,木刻书板2400块。其中收善本以明、清刻本及抄本居多,宋元版本也不少。 善本书数量高达3578种,37484册。由于燕大作为原教会学校的特殊地位,在西文书收藏中最著名的要数基督教神学和有关基督教在文化传播史方面的收藏。古籍丛书也是国内图书馆中收藏最丰富者之一。此外,燕京大学图书馆还收到来自各方的赠书。其中有孙中山先生从自家书架上亲自取下的一包书,还有美国校友分别于1924年和1927年赠送的书。李赋宁先生在一篇题为《我与北大图书馆》的回忆文章中写道,在他初来北大任教的日子里,正是燕京大学保存的西文特藏书,使他能够顺利地备课和准备讲演稿,并在北大图书馆度过了一段祥和而严肃的研究时光。

  北大图书馆1996年扩建,现已竣工,藏书455万册,中外杂志6000多种,装订报刊65万册,收藏善本14万册,其中有很多是珍本和孤本。

  读到这里,您是否对我们的校园更多了一份认识?一份理解?“一塔湖图”的美丽,愿你我共享。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05-11-16
北大校园风景秀美如画,向来有“一塔湖图”的美称,然而对于这些美景的来历许多人却知之甚少。本学期由于做课题的缘故,我在图书馆文库、善本室及档案馆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其中侯仁之先生的《燕园史话》,燕京大学校友会编的《燕大校史》以及B.A.GARSIDEONE的ONE INCREASING PURPOSE-- THE LIFE OF HENRY WINTERS LUCE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惊奇地发现,原来美丽的燕园背后竟蕴藏了如此绚烂多姿的历史。

让我们先从燕园的设计图谈起。1919年,司徒雷登(John Leighton Stuart)被美国浸礼会、公理会和长老会任命为正在筹建的燕京大学校长。他选中了北京西北的一块地皮作为新校址,并邀请路思(Harry Luce)担任副校长。1919年,路思就任后,为燕京大学从一个国际教会组织(Inter Church World Movement)筹到了160万美元的首期建设款,并建议学校采用中国古典建筑的风格,里面配以现代化的设施。他的提议得到了司徒雷登的赞同。于是,他们请来耶鲁大学毕业的墨菲(Henry Killam Murphy)作校园建设的总设计师。墨菲十分欣赏中国的古典建筑,他认为新校园的建设应该是中国古典建筑和园林艺术的结合。在绘制校园规划图时,他从玉泉山上的那座塔得到灵感,认为校园的主轴线应该指向那座塔,校园的主要建筑和湖,都应在主轴线上。有意思的是,当时墨菲对燕京大学的建筑构想被有些人看作是“空中楼阁”,他们认为要想实现如此宏大的建筑工程几乎是不可能的 。但是,路思成功地实现了这一宏伟的构想。

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一番纸上漫游,共同领略这美丽的校园风光。

校园的主轴线从西门开始。西校门是北京大学原来的正门。因为是校友1926年捐资所建,故也称作校友门。它坐东朝西,古典三开宫门建筑。中间悬挂着“北京大学”的匾额,是由毛泽东给北大校徽题字放大而成的。一对石狮威严地蹲立在校门左右两侧,鬓发虬卷,目光炯炯有神。正对西门是校园的主要建筑,即现在的办公楼。两侧的大屋顶建筑分别为现在的外文楼和化学北楼。办公楼也称“施德楼”或“贝公楼”,系原燕京大学的主楼。古典建筑风格的办公楼正前方镇守着两只威武的麒麟,中间空地上还耸立着从圆明园迁来的两只华表,与南北两侧的配楼构成完美的三合格局。

西校门往南的一片绿地,是明末画家米万钟勺园故址。勺园于明代万历年间(1612-1613)建成,虽然园子不大,却是一个别致的水上花园。咸丰十年,英法联军入侵,勺园也被毁。幸而米万钟给我们留下了《勺园修禊图》,让我们可以想象那“幽亭曲廊,高树掩之,一望弥际”的秀丽风光。 从西校门东进,越过一带树木丛茂的“丘陵”,就来到大名鼎鼎的未名湖。未名湖景色出众,已经成为北大风景的标志。环湖的杨柳婀娜多姿,枝条低垂,温柔地拍打着水面,博雅塔的倒影在水中隐隐浮现,令人流连忘返。横卧在湖中的有石舫,点缀着塔景的是湖中的小岛。清代未名湖一带原为淑春园,乾隆将该园赐给他的宠臣和珅。和珅在此大肆营建,开凿出大小湖泊,并用掘出的泥土来堆造湖中岛。他一共建造楼台64座,游廊亭阁357间,房宇上千,极尽奢侈。咸丰十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淑春园也难以幸免,仅留下石舫底座及“临风待月楼”,即今日“临湖轩”故址(它曾长期用作司徒雷登校长的府邸)。燕京大学10周年校庆时,许多嘉宾在此聚会,当时谢冰心教授提议把这栋房子命名为临湖轩,立即得到大家的赞同。钱穆教授进一步提出把门口还未命名的湖叫作未名湖。从此,未名湖的名字就这样传开了。

幽静的湖心岛是未名湖上的一颗珍珠。当初它是和珅仿圆明园“蓬台仙岛”豪华建筑的一景,之后也毁于英法联军。燕京大学建校后,路思的长子亨利·鲁滨逊·路思(美国《时代》、《生活》杂志的创办人)为纪念先人,在湖心岛捐资建亭,亭子就因此而得名“思义亭”,燕京大学的学生常常在这里举行宗教仪式。

建校初期,路思建议,把校园的供水设备,安装在一座13层的水塔中,并成功地从燕大教授博晨光(Lucius Porter)叔父James W. Porter那里捐来一笔钱专供建造水塔使用。塔便用博晨光教授的名字而命名,称为“博雅塔”。水塔仿通州古塔样式,高37米,中空、螺旋梯直通塔顶。巍峨的博雅塔和它周围的松柏相伴,构成燕园的一大景观。博雅塔以北不到50米是当时的宁德神学院,也就是现在的“一体”。而现在我们的南北阁就是当时的女子学院,也分别以传教士的名字命名:南为甘德阁,北为麦风阁。

横卧在湖心岛东侧的,是当初和珅仿颐和园的“清宴舫”而建的画舫遗物。在未名湖东岸的石屏上,我们可以读到关于石舫当年风光的描述:“画舫平临苹岸阔,飞楼俯岸柳阴多;夹镜光澄风四面,垂虹影界水中央。”但是经过英法联军的破坏,画舫已荡然无存,只有石舫的基座——一条残旧的石船,被保存了下来。

同样引人注目的还有靠近西岸的湖中,一条露出水面的翻尾石鱼。它造型奇特,身雕鳞状花纹、张口朝天,远远望去,像是将塔影含在口中,故为“石鱼含塔影”。翻尾石鱼是圆明园的遗物。1930年燕京大学的毕业生从原朗润园的主人载涛手中将石鱼买下赠给母校作为毕业留念。

最后,就是“一塔湖图”中的图书馆了。北大现在的图书馆大楼始建于1974年,坐落于校园的中心偏南,是亚洲高等院校中最大的图书馆。它的前身是清廷的“藏书院”。1912年京师大学堂易名为“北京大学校”,“藏书楼”易名为“图书部”。1918年红楼建成后,“图书部”迁至红楼一层,改名为北京大学图书馆。北京解放后,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时,北大图书馆迁进现办公楼南面的那座红楼里,即如今的北大档案馆。燕大许多珍贵的善本书,也从此被北大图书馆所收藏。

燕京大学图书馆是由托马斯·贝利(Thomas Berry)夫妇的三个女儿为纪念父母的遗愿——“在全中国推广学习”而捐款五万美元兴建的,以其收藏的善本书和古籍书而著称。1952年院系调整时,它已有图书期刊40万册,未编图书期刊18万册,另拓片12000余张,木刻书板2400块。其中收善本以明、清刻本及抄本居多,宋元版本也不少。 善本书数量高达3578种,37484册。由于燕大作为原教会学校的特殊地位,在西文书收藏中最著名的要数基督教神学和有关基督教在文化传播史方面的收藏。古籍丛书也是国内图书馆中收藏最丰富者之一。此外,燕京大学图书馆还收到来自各方的赠书。其中有孙中山先生从自家书架上亲自取下的一包书,还有美国校友分别于1924年和1927年赠送的书。李赋宁先生在一篇题为《我与北大图书馆》的回忆文章中写道,在他初来北大任教的日子里,正是燕京大学保存的西文特藏书,使他能够顺利地备课和准备讲演稿,并在北大图书馆度过了一段祥和而严肃的研究时光。

北大图书馆1996年扩建,现已竣工,藏书455万册,中外杂志6000多种,装订报刊65万册,收藏善本14万册,其中有很多是珍本和孤本。

读到这里,您是否对我们的校园更多了一份认识?一份理解?“一塔湖图”的美丽,愿你我共享。
第3个回答  2005-11-04
北大校园风景秀美如画,向来有“一塔湖图”的美称,然而对于这些美景的来历许多人却知之甚少。本学期由于做课题的缘故,我在图书馆文库、善本室及档案馆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其中侯仁之先生的《燕园史话》,燕京大学校友会编的《燕大校史》以及B.A.GARSIDEONE的ONE INCREASING PURPOSE-- THE LIFE OF HENRY WINTERS LUCE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惊奇地发现,原来美丽的燕园背后竟蕴藏了如此绚烂多姿的历史。

让我们先从燕园的设计图谈起。1919年,司徒雷登(John Leighton Stuart)被美国浸礼会、公理会和长老会任命为正在筹建的燕京大学校长。他选中了北京西北的一块地皮作为新校址,并邀请路思(Harry Luce)担任副校长。1919年,路思就任后,为燕京大学从一个国际教会组织(Inter Church World Movement)筹到了160万美元的首期建设款,并建议学校采用中国古典建筑的风格,里面配以现代化的设施。他的提议得到了司徒雷登的赞同。于是,他们请来耶鲁大学毕业的墨菲(Henry Killam Murphy)作校园建设的总设计师。墨菲十分欣赏中国的古典建筑,他认为新校园的建设应该是中国古典建筑和园林艺术的结合。在绘制校园规划图时,他从玉泉山上的那座塔得到灵感,认为校园的主轴线应该指向那座塔,校园的主要建筑和湖,都应在主轴线上。有意思的是,当时墨菲对燕京大学的建筑构想被有些人看作是“空中楼阁”,他们认为要想实现如此宏大的建筑工程几乎是不可能的 。但是,路思成功地实现了这一宏伟的构想。

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一番纸上漫游,共同领略这美丽的校园风光。

校园的主轴线从西门开始。西校门是北京大学原来的正门。因为是校友1926年捐资所建,故也称作校友门。它坐东朝西,古典三开宫门建筑。中间悬挂着“北京大学”的匾额,是由毛泽东给北大校徽题字放大而成的。一对石狮威严地蹲立在校门左右两侧,鬓发虬卷,目光炯炯有神。正对西门是校园的主要建筑,即现在的办公楼。两侧的大屋顶建筑分别为现在的外文楼和化学北楼。办公楼也称“施德楼”或“贝公楼”,系原燕京大学的主楼。古典建筑风格的办公楼正前方镇守着两只威武的麒麟,中间空地上还耸立着从圆明园迁来的两只华表,与南北两侧的配楼构成完美的三合格局。

西校门往南的一片绿地,是明末画家米万钟勺园故址。勺园于明代万历年间(1612-1613)建成,虽然园子不大,却是一个别致的水上花园。咸丰十年,英法联军入侵,勺园也被毁。幸而米万钟给我们留下了《勺园修禊图》,让我们可以想象那“幽亭曲廊,高树掩之,一望弥际”的秀丽风光。 从西校门东进,越过一带树木丛茂的“丘陵”,就来到大名鼎鼎的未名湖。未名湖景色出众,已经成为北大风景的标志。环湖的杨柳婀娜多姿,枝条低垂,温柔地拍打着水面,博雅塔的倒影在水中隐隐浮现,令人流连忘返。横卧在湖中的有石舫,点缀着塔景的是湖中的小岛。清代未名湖一带原为淑春园,乾隆将该园赐给他的宠臣和珅。和珅在此大肆营建,开凿出大小湖泊,并用掘出的泥土来堆造湖中岛。他一共建造楼台64座,游廊亭阁357间,房宇上千,极尽奢侈。咸丰十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淑春园也难以幸免,仅留下石舫底座及“临风待月楼”,即今日“临湖轩”故址(它曾长期用作司徒雷登校长的府邸)。燕京大学10周年校庆时,许多嘉宾在此聚会,当时谢冰心教授提议把这栋房子命名为临湖轩,立即得到大家的赞同。钱穆教授进一步提出把门口还未命名的湖叫作未名湖。从此,未名湖的名字就这样传开了。

幽静的湖心岛是未名湖上的一颗珍珠。当初它是和珅仿圆明园“蓬台仙岛”豪华建筑的一景,之后也毁于英法联军。燕京大学建校后,路思的长子亨利·鲁滨逊·路思(美国《时代》、《生活》杂志的创办人)为纪念先人,在湖心岛捐资建亭,亭子就因此而得名“思义亭”,燕京大学的学生常常在这里举行宗教仪式。

建校初期,路思建议,把校园的供水设备,安装在一座13层的水塔中,并成功地从燕大教授博晨光(Lucius Porter)叔父James W. Porter那里捐来一笔钱专供建造水塔使用。塔便用博晨光教授的名字而命名,称为“博雅塔”。水塔仿通州古塔样式,高37米,中空、螺旋梯直通塔顶。巍峨的博雅塔和它周围的松柏相伴,构成燕园的一大景观。博雅塔以北不到50米是当时的宁德神学院,也就是现在的“一体”。而现在我们的南北阁就是当时的女子学院,也分别以传教士的名字命名:南为甘德阁,北为麦风阁。

横卧在湖心岛东侧的,是当初和珅仿颐和园的“清宴舫”而建的画舫遗物。在未名湖东岸的石屏上,我们可以读到关于石舫当年风光的描述:“画舫平临苹岸阔,飞楼俯岸柳阴多;夹镜光澄风四面,垂虹影界水中央。”但是经过英法联军的破坏,画舫已荡然无存,只有石舫的基座——一条残旧的石船,被保存了下来。

同样引人注目的还有靠近西岸的湖中,一条露出水面的翻尾石鱼。它造型奇特,身雕鳞状花纹、张口朝天,远远望去,像是将塔影含在口中,故为“石鱼含塔影”。翻尾石鱼是圆明园的遗物。1930年燕京大学的毕业生从原朗润园的主人载涛手中将石鱼买下赠给母校作为毕业留念。

最后,就是“一塔湖图”中的图书馆了。北大现在的图书馆大楼始建于1974年,坐落于校园的中心偏南,是亚洲高等院校中最大的图书馆。它的前身是清廷的“藏书院”。1912年京师大学堂易名为“北京大学校”,“藏书楼”易名为“图书部”。1918年红楼建成后,“图书部”迁至红楼一层,改名为北京大学图书馆。北京解放后,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时,北大图书馆迁进现办公楼南面的那座红楼里,即如今的北大档案馆。燕大许多珍贵的善本书,也从此被北大图书馆所收藏。

燕京大学图书馆是由托马斯·贝利(Thomas Berry)夫妇的三个女儿为纪念父母的遗愿——“在全中国推广学习”而捐款五万美元兴建的,以其收藏的善本书和古籍书而著称。1952年院系调整时,它已有图书期刊40万册,未编图书期刊18万册,另拓片12000余张,木刻书板2400块。其中收善本以明、清刻本及抄本居多,宋元版本也不少。 善本书数量高达3578种,37484册。由于燕大作为原教会学校的特殊地位,在西文书收藏中最著名的要数基督教神学和有关基督教在文化传播史方面的收藏。古籍丛书也是国内图书馆中收藏最丰富者之一。此外,燕京大学图书馆还收到来自各方的赠书。其中有孙中山先生从自家书架上亲自取下的一包书,还有美国校友分别于1924年和1927年赠送的书。李赋宁先生在一篇题为《我与北大图书馆》的回忆文章中写道,在他初来北大任教的日子里,正是燕京大学保存的西文特藏书,使他能够顺利地备课和准备讲演稿,并在北大图书馆度过了一段祥和而严肃的研究时光。

北大图书馆1996年扩建,现已竣工,藏书455万册,中外杂志6000多种,装订报刊65万册,收藏善本14万册,其中有很多是珍本和孤本。

读到这里,您是否对我们的校园更多了一份认识?一份理解?“一塔湖图”的美丽,
第4个回答  2005-11-07
为整理《钱穆在苏中二三事》,近日捧着钱穆的《师友杂忆》苦读,没想到又发现了一些感兴趣的内容,可惜也只是徒增些感慨罢了。

钱穆回忆自己在燕京大学任教的时候,曾对燕大的建筑命名为“M”“S”楼非常不满。他认为这样的名字根本没有中国的味道,应该改换成中国名称为好。当时燕大特地为此召开校务会议,于是将“M”楼改为“穆”楼,将“S”楼改为“适”楼。其他的建筑物也一律赋以中国名字。

燕园内还有一处湖泊,景色优美,但还没有名字。当时决定一并起个名字。但各式各样的名字试了很多,总觉得不合适。最后干脆就叫它“未名湖”。这就是今天北大未名湖的来历。谁也没想到这竟然是发端于钱穆的一个小小建议。

有人知道这件事的原委后曾和钱穆开玩笑说,你提了这个重新命名的建议,所以得到一个用自己名字命名一个楼(“穆”楼)的机会,和胡适(“适”楼)各占一个楼。

我觉得钱穆不愧为国学大师,任何一个小的地方都不忘记宣扬国学。说到这儿,不禁突发奇想:不知要是他看了当年工作过的中学里的建筑物的名字,不知会怎么想?

先别说初中部的A楼B楼C楼D楼与当年燕大的“M”“S”楼有“异曲同工”之妙,就看看现在高中部的几座建筑的名称吧:新大楼、实验楼、科技信息大楼、会议中心、新楼……字可都是中国字,可总让人感觉到缺点什么。再翻翻以前的老照片:智德之门、紫阳楼、立达楼、春雨池、道山亭……,这些名字听着就让人心驰神往。

但让人丧气的是,现在的建筑名称不仅是中国味少了,而且恐怕还得再加点洋味才跟得上潮流,看看现在哪个学校不是每个建筑、每个部门、每个教室恨不得全是中英文对照呢?

钱穆要是健在,他又会怎么做呢?

钱穆在燕大始终为一事不快。当时学校发任何通知,都全部用英文(正是我们孜孜以求的目标!)连水电费通知也不例外。钱穆每次拿到通知都置之不理。积压了一年,学校特地派人来催缴。

来人问钱穆:“每个月的水电费通知都收到了吗”

钱穆答:“收到了。”

来人奇怪:“那为什么不交呢?”

钱穆反问道:“我是学校聘来的国文老师,没有必要懂英文。为什么在中国办的学校要用英文发通知呢?”

来人有些生气,很生硬的说:“我只负责收水电费,其他学校的事情我不知道。”

当然,钱穆最终还是把水电费付了,但也始终感觉燕大的氛围与自己追求的理想不符合,最终还是选择离开。前后钱穆在燕京大学只待了一年。

合则来,不合则去。多潇洒!

但这潇洒的背后是靠着他深厚的国学功底和强烈的自信心来支撑。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正如顾颉刚得知钱穆要离去的消息后感慨的那样:“恐怕清华北大要抢着来聘你了。”

其他人有没有这么潇洒?

我对现在学校的一些做法也有自己的想法啊,什么提倡其他学科用英语上课,在校园内营造双语氛围,大力推行双语教育,不知在搞什么花样!但不满那又怎样?还不是乖乖地待在学校里,充其量也就是在这发发牢骚而已。人无底气,声音自然不响了!

正如钱穆所说:“此时代潮流,使人有无可奈何之感矣。”看着钱穆的潇洒,更衬托出自己的卑微。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