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唐僧的看法

如题所述

1、胆小怕事。

每次遇到困难都是孙悟空单枪匹马的打在一线阵地。而唐僧则是在后头,永远不记悟空的好。胆小,每次走到深山老林中,第一想法就是怕妖怪作祟,要吃了自己。

虽然是金蝉子(佛祖的二弟子)转世为唐三藏,十世做好人,做好事,但在我看来没这么优秀,也没这么好。有时候在想,前世不管是多么优秀的人,凡是投胎做了凡人,都变得那么的懦弱,胆小,怕事。每次口渴、饿了都会想起孙悟空,而不是让猪八戒帮他找东西吃喝。

昨晚看到了:第六十八回 朱紫国唐僧论前世 孙行者施为三折肱里,当悟空要看国王建造的避妖塔的时候,忽然听到风铃在响,是妖怪来了,没错,此时的大众开始躲起来,而唐僧也是躲起来了,原著的话我不记得,给我的一幅画面就是在国王的后面,全身吓得抖动,战战兢兢,好似妖怪为了要吃他,千里迢迢一路追随到该国,此时的八戒和沙僧也要躲起来,被悟空止住。

如果心里有佛的人,是不怕外界的干扰,就算妖怪为了吃我,我也镇静。脑子里忽然间想起了《活佛济公》里说的: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心中有佛,哪里都是西天。有了自信心,佛祖永远在我这里,任何怪物都不会近我身,就算吃了我,还有我的灵魂继续完成我的使命。

因此看来,唐僧心中并无佛,只是一位贪生怕死、自私自利、一意孤行的小人罢了。

2、经常的忏悔。

每次不听悟空的劝告,一意孤行,掉进妖怪的圈套里。从“三打白骨精”到“小雷音寺”就算了,历了这么多劫难,难道还不长教训吗?

三打白骨精被拍成很多电影,原因就是冤枉悟空滥杀无辜,你没有那么高的修为,你没有火眼金睛,你是凡人,都好说,行,你把悟空赶走,悟空尊重你,走了,但最后被妖怪捉住,后悔了吧。认不清现实的人性。

当悟空为了你的安全画圈圈的时候,你走出去,不信任悟空,一意孤行的认为悟空的做法不合适,不恰当,但是为何在别人面前介绍悟空的时候,把悟空夸赞的多么多么的厉害,满嘴都是对悟空的信任和宠爱,实则不是这个样子的,多么的虚伪。

当乌鸡国王托梦给唐僧,虽然自己没有金刚钻,还要麻烦悟空,可结果总不夸赞悟空有多么的能干。反而猪八戒付出些一点的劳动,就夸赞他,幸好悟空心大,毕竟是大闹天空,任何人都不放在眼里的齐天大圣,我只赤子之心护你西天取经,完成我的使命,修成正果,赶快取掉我的紧箍,恢复自由之身。

每次由于不听悟空的劝告,被妖怪捉住的时候,就很懊悔,不听劝,开始想念悟空的好。

3、遇到苦难都流泪。

还记得过一条河吗?800里的河水,让悟空、八戒、沙僧背他过去,无人能背,三藏便生气了,不知道站在别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好像怨妇似的,遇到没水、累、困难都伤心的流泪,搞得自己像大姑娘似的。

按照这样的心态,如果不是悟空单枪匹马的在前面开道,如果不是八戒到的搞笑、幽默,如果不是沙僧默默无闻的付出,如果不是白龙马的辛勤劳动,我想三藏是到达不了西天的。

就算路途没有妖魔鬼怪,也不能到达,因为大唐和西天相隔甚远,路途遥远,凶险,再加上无水和饭,更没人家可睡觉,困难都打垮了你,意志不坚定的人,就退缩了。

扩展资料

在小说《西游记》中,作者把唐僧这一坚韧不拔、执着追求的性格进行了进一步地刻画,成为多少人为之学习的楷模。作为师父,他对徒弟要求很严,经常教导徒儿“要以慈悲为怀”。 大徒弟尽管机智不凡,本领高强,但在连伤“良家三人性命”后,师父也不能顾及情面,而将他逐回老家。

作为僧侣,他行善好施,为民除害,为人们播撒着善良的种子;作为求学者,令人们赞叹不已的是他那坚强的意志和执着追求的精神。他不仅对徒弟要求严格,而且也从不懈怠自己。不为财色迷惑,不为死亡征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坚强信念,使他终成正果。唐僧,给我们的启示是:“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16

对唐僧的看法主要写小时候对唐僧是一个正直善良,信仰坚定,不畏艰险,勇往直前,不动女色的真罗汉,现在对唐僧看法给人的感觉却又懦弱无能,迂腐不堪,固执己见。

正文

在原著《西游记》中,唐僧是一个正直善良,信仰坚定,不畏艰险,勇往直前,不动女色的真罗汉,同时又是一个盲目慈悲,不听劝告,软弱胆小,经常流泪,易受挑拨,怕生是非,经常哭泣的懦弱和尚。

他是非不分,看到妖精总是乱施善心,经常因此冤枉孙悟空,而面对妖精或者灾难的时候,他总是吓的魂不附体,有难总是往孙悟空身上推。原著里的唐僧给读者留下的印象不是那么的高大,他的性格复杂多变,但是他的意志却十分坚强,表现在对佛法的执著和坚定;他的思维也较为清晰,但同时给人的感觉却又懦弱无能,迂腐不堪,固执己见。

然而央视86版《西游记》所重构的影视世界,将唐僧的这一人物形象美化了,原著里唐僧的很多不好的方面在电视剧中很少体现出来,更多的是将唐僧的所有优点都表露了出来,但不可否认的是唐僧在原著里表现出来的某些缺点也都是作为一个人应该有的。《西游记》的电视剧跟原著比起来,电视剧中的唐僧比起原著里的唐僧更加受人们的喜爱。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12-16

在小说《西游记》中,作者把唐僧这一坚韧不拔、执着追求的性格进行了进一步地刻画,成为多少人为之学习的楷模。作为师父,他对徒弟要求很严,经常教导徒儿“要以慈悲为怀”。 

大徒弟尽管机智不凡,本领高强,但在连伤“良家三人性命”后,师父也不能顾及情面,而将他逐回老家;作为僧侣,他行善好施,为民除害,为人们播撒着善良的种子;作为求学者,令人们赞叹不已的是他那坚强的意志和执着追求的精神。

他不仅对徒弟要求严格,而且也从不懈怠自己。不为财色迷惑,不为死亡征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坚强信念,使他终成正果。唐僧,给我们的启示是:“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唐僧是一个心慈面善吃斋念佛的僧人。虽然他并没有本领,但是极力想吃唐僧肉的妖魔鬼怪最终却自食其果,落了个身败名裂的下场。因此,与其说唐僧是个师傅,倒不如说他是个地道的领导者。他胸怀天下,惠及黎民百姓,为了求取真经而不惜远行,并在所到之处宣扬佛法和亲民敬君的思想。

至于唐僧虽然经历诸多磨难但总能化险为夷的原因,一则唐僧是金禅子转世,有佛祖如来和观世音菩萨的庇佑;二则唐僧能够领导好他的三个高徒,能让他们臣服于自己,告状搬来观世音菩萨或是念那紧箍咒,让徒弟们望而生畏。只要有人胆敢为非作歹或作奸犯科,必然要受严惩。

在书中唐僧是一个凡人的形象,有懦弱的一面,也有怕死的一面,又因是肉眼凡胎,所以看到孙悟空大开杀戒的时候会严厉呵斥。他是一个内心信仰坚定、心怀善良的人。

扩展资料

传说唐太宗贞观十三年,唐太宗为取得大乘真经,遍求贤才,唐玄奘毛遂自荐在帝前施礼道:“贫僧不才,愿效犬马之劳,与陛下求取真经,祈保我王江山永固。”唐王大喜,上前将御手扶起,道:“法师果能尽此忠贤,不怕程途遥远,跋涉山川,朕情愿与你拜为兄弟。”

玄奘顿首谢恩。唐王果是十分贤德,就去那寺里佛前,与玄奘拜了四拜,口称“御弟圣僧”。玄奘感谢不尽,道:“陛下,贫僧有何德何能,敢蒙天恩眷顾如此?我这一去,定要捐躯努力,直至西天。如不到西天,不得真经,即死也不敢回国,永堕沉沦地狱。”

随在佛前拈香,以此为誓。待玄奘回到洪福寺里,众徒弟异口同声地道:“师父,尝闻人言,西天路远,更多虎豹妖魔。只怕有去无回,难保身命。”玄奘道:“我已发了弘誓大愿,不取真经,永堕沉沦地狱。大抵是受王恩宠,不得不尽忠以报国耳。终南福泉,钟馗有赐福驱魔之法,学之以用可也。”

是夜,玄奘披星戴月,沿神仙路过白马河直奔终南福泉钟馗故里,拜见钟馗行过大礼,道:“徒为唐王江山永固,受旨天竺取经,路途多妖魔,拜求天师之赐福驱魔大法。”礼毕,钟馗也不吝赐,如此这般教化一番,用福泉水沐浴净手后,赠予护身符一个,福泉水一盏,钟馗菜三道,钟馗酒上桌后,钟馗也不相让直饮至酣然。当宿安顿玄奘驻锡于金峰寺。

次早,唐太宗见了玄奘,先教收拾行囊马匹,通关文牒,然后着官人执壶酌酒。太宗举爵,玄奘谢恩,接了御酒,道:“陛下,酒乃僧家头一戒,贫僧自为人,不会饮酒。”太宗道:“今日之行,比他事不同。此乃素酒,只饮此一杯,以尽朕奉饯之意。”

玄奘不敢不受。接了酒,方待要饮,只见太宗低头,将御指拾一撮尘土,弹入酒中。玄奘不解其意。太宗笑道:“御弟啊,这一去,到西天,几时可回?”玄奘成竹在胸道:“只在三年,径回上国。”

太宗道:“日久年深,山遥路远,御弟可进此酒:宁恋本乡一捻土,莫爱他乡万两金。”玄奘方悟捻土之意,复谢恩饮尽,辞谢出关而去。

人道是:赐福驱魔法,胜过万卷经,逢凶必化吉,遇难定呈祥,纵有魔和难,皆可化为无。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6-10-19
  网友对于唐僧的评价之一:

  唐僧手无缚鸡之力,肉眼凡胎的一个凡夫俗子,却能让神通广大的齐天大圣及天蓬元帅、卷帘将军死心踏地,紧紧跟随。在西天取经的路上,风餐露宿,食不裹腹,险象环生,而唐僧的三个徒弟却乐此不彼,毫无怨言,缘何?只能说明唐僧领导有方,纵观唐僧的领导技艺,高超之处就在于唐师傅善于编织的的一切。
  唐僧深知自己驾不得半片云彩,身无半点武艺,而自己的这几个徒弟却能耐非凡,他们能上天,能入地,变化多端,和诸神众佛多有来往,想要在他们面前树立师傅的形象,只有抬高自己的身价。因此,便有了金蝉子转世一说。虽不是唐僧亲口所说,却满城风雨,世人皆知,至于是真是假,无从考证。既然是佛祖弟子,那么唐僧的几个徒弟当然刮目相看,因为他们深知佛祖法力无边,就连大闹天宫的齐天大圣,也曾领教佛祖的神通,被压在五行山下整整五百年。
  身份的特殊使唐僧在四人取经的小组中确立了自己领导者的形象,但是我们知道取经路途遥远,条件艰苦,唐僧拿不出半两饷银,发不出半点福利,而且处处惹麻烦,招徒弟受苦。这种生活如何让过惯了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孙悟空,贪图美色和荣华富贵的猪八戒持之一恒呢?还有那沙和尚挑着行李整日疲惫不堪却心甘情愿。这还是唐僧的高超领导之有术——时刻让自已的手下有奔头。取经为何,有何好处?当然是他们师徒最关心的。难道是为了降妖除魔,造福黎民百姓,恐怕这都是他们所说的大理论,大道理。也是讲给别人听的吧!降妖除魔只是为了扫除取经路上的障碍,至于造福黎民百姓嘛也只是副产品。这些当然吸引不了唐僧那几位神通广大的徒弟的,唐师傅当然深知这一点,因此唐僧为他的几个徒弟纺织一个美好的取经前景————修成正果,成佛成仙,虽然在《西游记》之中,我们看不出唐僧取经路上苦口婆心的说教,但是取得真经,成佛成仙的意思却处处可见,这无疑为他的几个徒弟坚定了取经到底的信念,他们跟随唐僧只是为了一个美好的前程,因为当初他们都是大名顶顶的人物,可是个个走背运,而取经成佛成仙之后,可以使他们摆脱世人耻笑的状况,这样的好事,何乐而不为呢。虽然说孙悟空向来喜欢无拘无束,但另他无奈的是头上被人下了一个套,而取经之后这个套自然而然的也就摘掉了,再说这个他天上地上都去过,世上也只有佛界没有呆过了。如果一生能立地成佛,也算的上是圆满了。而对于猪八戒,沙和尚来说能重登天界也是他们最大的愿望。因此,修正果、成佛成仙,这个出路,也只有这个出路是让他们动心的。唐僧正是利用这点死死的抓住了他三个徒弟的心理,使他们死心踏地的保护着自己西天取经。
  一个无德无能的领导,却能带领着一个强有力的团队,去完成了一件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我们不得不为唐僧的领导能力所叹服了。

  网友对于唐僧的评价之二:

  早就看过《西游记》,但唐僧这个人物,我现在才看懂。《西游记》中英勇善战、出尽了风头的人是孙悟空,最懒最可爱的人是猪八戒,最老实忠心的是沙和尚,而这三人的师父——唐僧,却被人们认为是个好好先生,不善辨是非的老实和尚。
  我以前也总是想,为什么要有唐僧这个多余的人物呢?没有他西天取经不是更方便吗?其实,如果没有唐僧,孙悟空也许还被压在五指山下,猪八戒还在高老庄好吃懒做,沙和尚还在流沙河当妖怪。没有唐僧,就没有《西游记》。唐僧应该是背负责任最重的人。孙悟空和沙僧的责任顶多就是保护唐僧,猪八戒就更谈不上什么责任了。而唐僧背负着的,是大唐的使命。国家的外交事业与文化事业都寄托在他的身上。每当西边日落,他就一遍遍复述自己的使命:我要去西天取经……
  西行之路,诸多凶险。在小说中,西行取经,需经九九八十一难,其凶险相当于今天去伊拉克。唐僧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而小说中他一遇到危险就叫“悟空,救我”,也许是为了完成把真经带回大唐的使命。他这种为了国家的任务而爱惜生命,不亚于司马迁为完成《史记》而忍辱偷生。
  唐僧一行人的内部问题也不少。孙悟空性情太偏激,而猪八戒却喜欢逃避。两人一左一右,矛盾不断。原本说,道不同,不相为盟。但是,唐僧他就在这种矛盾中调和,勉强维持着这支西行之队。沙僧应该是唐僧认为最温和的弟子,也是唐僧最大的安慰。最终,唐僧一行人到了西天,取得了真经。这真是一个圆满的结局。
  如果像唐僧那样努力的人都不能成功,还有谁能成功呢?

  网友对于唐僧的评价之三:

  小时候看《西游》,总是搞不明白,唐僧这么一个只会喊“大慈大悲的观音菩萨救命”的和尚,怎么能领导这样几个本事高强的徒弟呢?不要说是孙悟空,就是那个贪吃的八戒、一脸苦相的沙僧,唐僧骑的小龙马,哪个不是相当当的角色?
  年岁渐长后,才明白,庸才领导人才、干才,甚至是天才,是古今不易之规,而且自有一套领导艺术。
  当然首先是外部环境,无论是大唐,还是西天佛国,都相信唐僧。给了他的准入资格,就象经营电讯、民航这类垄断行业一样,给你的执照,给你的资金,经营人才如孙悟空之类,“树起招兵旗,自有吃粮人。”其二是上级领导给予唐僧的处分权,可以念“紧箍咒”。——猴子你再厉害,我轻则可以罚你奖金,重则可以在整个行业中间搞臭你,取消你的执业资格。
  但是猴王这样业务水平出众的下属,关靠几个硬条列、死纪律是管不住的,在唐僧收悟空为徒后,经过最初一段时间领导和部下的磨合,唐僧的领导艺术终于“炉火纯青”了。
  刚遇悟空,唐僧首先是喜
  自己有几斤几两,唐僧当然知道,西去的路遍地妖魔,处处陷阱他也不是不知道。刚离开长安,到了河州(今天甘肃的临夏),就碰见几个小妖抓住他,幸亏太白金星这位老统战救了他一命。这还是在大唐国土呢,唐僧已是草木皆兵,碰到姓刘的猎户就跪在路旁大喊“救命”。
  悟空的出现,对极需要人保护的唐僧,不啻是天降甘霖。尤其看到悟空“打虎”等神威后,庆幸自己招了如此能干的部下。这时悟空抱着救命的感恩之情,唐僧怀着仰仗其能力的期望,两人开始了蜜月期。
  悟空说:“我老孙,颇有降龙伏虎的手段,翻江倒海的神通”。“三藏闻得此言,愈加放怀无虑,策马前行。师徒两个走着路,说着话,不觉得太阳西坠。”两人相处何等怡怡。
  但平庸领导和能干下属的“蜜月”总是短暂的,不多久悟空就对唐僧的无能、罗嗦、懦弱厌烦了,自己这个当年打闹天宫的江湖大侠,处在这样一个人手下真是窝囊。当悟空打死几个拦路抢劫的毛贼后,被唐僧骂了几句,立马撂挑子不干,翻筋头飞走了。后悔得唐僧大叫:“罢、罢、罢!也是我命里不该招徒弟,进人口。”等南海观音做好悟空的思想工作,再与唐僧合伙骗得悟空戴上紧箍咒后,唐僧可以控制悟空了,但仅仅靠这种纪律处分是很难让悟空死心塌地的。
  当八戒、沙僧加入取经团后,唐僧认为用二徒弟、三徒弟制衡大徒弟的机会来了。任何一个领导,总愿意自己的下属互相有矛盾,便于驾驭和分化。唐僧也不例外。
  一个团队里面,业务一把手和业务二把手总是有矛盾的,老二对老大总是不服气,每个家里也是如此。老二常说:“你不就是早出来几年吗?”八戒自然不服气悟空的大师兄地位,于是喜欢到领导那里告状。——而业务能手往往心高气傲,动不动就不把领导放在眼里,这样的状一告就准。
  遇到白骨精时,这个取经团的团长和下属,以及下属之间的矛盾彻底爆发了。当悟空要打白骨精化变的美妇时,唐僧阻挡他时,你瞧这个散漫惯了的猴子,说了些什么话?
  “师父,我知道了。你见她那等容貌,必然动了凡心。若果有此意,叫八戒伐几棵树来,沙僧寻些草来,我做木匠,就在这里搭个窝铺,你与她圆房成事,我们大家散了,却不是件事业?何必又跋涉,取甚经去?”如此讽刺挖苦、戳心窝子的话,让领导同志的尊严往哪里摆?——尤其对着刚加入本团队的新同志。
  当白骨精假装被悟空打死后,忍无可忍的唐僧终于念了“紧箍咒”,而且在悟空第三次打“死”白骨精化变的老头后,干脆炒了悟空的“鱿鱼”,让他回花果山。唐僧此番行为,责怪悟空滥杀无辜是假,恼火他挑战权威是真。之所以唐僧这回敢痛下杀手,因为他认为有了八戒、沙僧两个高徒,悟空已经不重要了。
  你看悟空被逐前说:“我去!我去!-——去便去了,只是你手下无人。”唐僧发怒道“只你是人?那悟能、悟净就不是人?”言下之意——除了你猴子,我就没有人保卫了吗?悟空感叹:“今儿昧着惺惺装糊涂,只教我回去:这才是鸟尽弓藏,兔死狗烹。”
  你看他写的“贬书”何等恩断意绝:“猴头(不叫行者更不会叫徒弟了)!执此为照!再不要你做徒弟了!如再与你相见,我就堕了阿鼻地狱。”当临别前的悟空要最后拜唐僧时,他竟然说:“我是个好和尚,不受你歹人的礼。”——每每读到此处,砍柴忍不得泪眼婆娑。
  唐僧终于消了心头之恨,而八戒也如愿以偿排挤了悟空,自己的级别上升了。
  后面的故事是意料之中的,黄袍怪抓住唐僧后,八戒带上沙僧,也想立功,去救师父,可惜本事不济,连小龙马这个“战斗预备队”都出来了,还是救不出师父。在意志不坚强的八戒准备回高老庄时,小龙马和沙僧立主“解玲还需系玲人”,让二师兄回去请大师兄。
  行者被八戒激将法激出来,终于救了师父出来,你看唐僧被救后第一句话怎么说:“贤徒(已经不是猴头了),亏了你也,亏了你也!这一去,早诣西方,径回东土,奏唐王,你的功劳第一。”
  此时经过几番沉浮,猴王也认识到取经是他最终被体制内认可的唯一道路,也认清取京团最高领导的心思了,只是笑道:“莫说,莫说,但不念那活儿,足感受爱厚之情也。”
  ——读到此处,我为千古有才而不得不屈于庸才之下的人伤痛:再有才的人,在庸才下面拉纤背犁,建不世之功业,难求好的回报,不被整肃就万幸了。
  为什么在师徒失合后,唐僧被抓观音不出来救呢?实际上就是留给师徒两人解开疙瘩的一个机会。
  在后来取经的路上,八戒知道自己的轻重,已不敢觊觎大师兄的地位,但告状还是免不了的;唐僧也常常不满功高盖主的悟空,但还得依靠悟空,只得恩威并施,“紧箍咒”再也不随便念了;悟空也认识到,在一个庸才下面干活,不是什么不可接受的事情,好像天下都是这个路数。
  取经团于是维持了长时间的稳定。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4个回答  2020-12-16

唐僧又是相当窝囊的人物,一旦碰到妖魔鬼怪,他总是一筹莫展,滚下马鞍,涕泪交流,一旦离开了徒弟,他就连饭也吃不上。最糟糕的是,他太糊涂,太慈悲了,孙悟空主动除妖时,唐僧总是斥为“无心向善”、“有意作恶”、“不知好歹”,甚至闭上眼睛大念紧箍咒,甚至于与其断绝师徒关系,使孙悟空无法去战斗除妖,结果自己往往会遭灾受罪。

扩展资料:

历史功绩:

唐僧十八岁出家皈依佛门,经常青灯夜读,对佛家经典研修不断,而且悟性极高,二十来岁便名冠中国佛教,倍受唐朝太宗皇帝厚爱。后来被如来佛祖暗中选中去西天取经,并赐宝物三件,即袈裟、九环锡杖、紧箍咒。唐僧身材高大,举止文雅、性情和善,佛经造诣极高。小说中他西行取经遇到九九八十一难,始终痴心不改,在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白龙马的辅佐下,历尽千辛万苦,终于从西天雷音寺取回三十五部真经,为弘扬佛家教化做出了巨大贡献,至今被人们津津乐道,不忘他的历史功绩。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