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逻辑心理学

逻辑与心理学有什么关系?谁能解释一下逻辑心理学这一范畴?谢谢!

皮亚杰对逻辑学与心理学之间关系的重新认识 *

张小燕

1 逻辑学与心理学关系的历史考察

17世纪之前,逻辑学与心理学都没有从哲学的母体中完全独立出来,在哲学的母体中平行发展。17世纪之后,心理主义在逻辑学中盛行起来。心理主义一般是指这样一种主张,“按照这种主张,逻辑描述的是推理的实际心理过程”。 [1] “心理主义”又可分为“强心理主义”和“弱心理主义”。“强心理主义”认为逻辑规律就是人类心理学的规律。“弱心理主义”则认为,逻辑规律起源于心智活动,但最终与心智活动分离,成为规范我们推理行为的原则。

康德首先对逻辑学中的心理主义进行了批判:“如果我们从心理学中,也就是从我们对悟性的观察中抽取这些原理,我们就只会看到思维是如何发生的,以及思维是如何处于种种障碍和条件之下;因此这将导致纯粹偶然的规律的认识。然而,在逻辑学中,问题不在于偶然的规律,而在于必然的规律;不在于我们如何思维,而在于我们应该如何思维。 ” [2] 胡塞尔受弗雷格的影响并与弗雷格一道对逻辑中的心理主义进行了猛烈抨击,而其中弗雷格的批判最为著名。弗雷格的批判被归结为两个要点,“(a)心理主义不能解释逻辑规律的客观性,因为被认为是逻辑规律基础的主观的表征(信念,想象)必然是私人的,而逻辑规律是公共的,并且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可接受的;逻辑处理的是思想的一种普遍性,这种普遍性不能被归结为表征。(b) 心理主义不能揭示逻辑规律的必然性,因为这些主观的表征从一个人到另一个人是变化着的;但可变规律的理念是无意义的。” [3] 弗雷格等的批判使得心理的因素从逻辑学领域中被清除出去,使逻辑学真正走向客观化的道路。

同一时期,心理学也逐渐与逻辑学分离开来。经典的哲学心理学认为每一个正常的个体的心理都蕴涵着逻辑的法则和伦理的法则。随着实验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逻辑的因素不断地从心理学中被排除出去。人的智慧被解释为感觉、想象、联想等机制。符兹堡学派注意到冯特构造主义所忽视的一系列问题,如,瓦特和梅塞尔发现在意识活动中同经验相反的东西 —意识态度,阿赫发现了和意识态度相似的“决定的倾向”等等。 “这些研究使思维摆脱了以意象作为其因素的那种看法……” [4] 但是,符兹堡学派的思维心理学所使用的仍旧是内省的研究方法,“思维心理学所用的方法,使它不能超出纯粹的描述,它不能解释智慧的实际构造机制,因为内省即使受到控制,当然也只能对待思维的结果,而不能对待思维的形成,……。” [5] 因此,一旦涉及到心理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又不得不借用逻辑来解释。此后,人们便把类似于符兹堡学派对逻辑的不恰当运用称为心理学中的“逻辑主义”。实验心理学对心理学中逻辑因素的不断排除以及符兹堡学派对逻辑的不恰当运用,也促使心理学和逻辑学分离开来。

不可否认,逻辑学与心理学的彻底分离,对逻辑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同时也产生了负面影响:这使得逻辑的起源、逻辑的规范性等逻辑认识论的问题难以说清楚,也限制了逻辑学在研究范围上的扩展。心理学与逻辑学的分离同样也促进了心理学的发展,但同时也产生了不良后果:这限制了心理学家们对逻辑工具的运用,也限制了心理学研究领域的扩展。而首先看到这些负面影响的恰恰是皮亚杰。难怪他叹息:“现今的大多数心理学家不再试图诉诸任何逻辑理论来解释智力。” [6] “大多数逻辑学家已不再关心逻辑的规律与结构是否和心理的结构具有任何种类的关系。” [7] 逻辑学与心理学的彻底分离,客观上形成一个逻辑学和心理学都不管的中间地带—自然思维的结构。皮亚杰心理逻辑所研究的正是逻辑学和心理学都不管的这个中间地带。正是在建构心理逻辑的过程中,皮亚杰揭示出了逻辑学和心理学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以及重新联结两者的价值。

2 皮亚杰论逻辑学与心理学之间的关系

皮亚杰深知逻辑学与心理学的不同 :逻辑学是形式的、推理的和合规范的科学,而心理学是具体的、实验的和丝毫不是规范的科学。但两者并非没有任何的联系。通过儿童心理学的研究,皮亚杰发现,“形式化很可能被认为是思维发展中已经出现的反身抽象过程的一种扩展。” [8] 逻辑学家所形式化的正是自然思维的运算结构。不仅如此,皮亚杰认为,逻辑学与心理学两者相互需要,相互依赖。

( 1)心理学需要逻辑学的工具,以精确表达思维的结构 古希腊时代,心理学还没有从哲学中分离出来,其研究方法仍然是哲学的分析,19世纪,心理学家开始依靠实验方法和数学方法。皮亚杰认为这只是运用了数学方法的一个方面,即,量的分析方面,这种量的分析测量的只是行为的结果。皮亚杰不满足通过测量儿童行为的结果去分析儿童智力的水平,认为这种研究没有或没有正确地揭示智力或认知产生和发展的机制。皮亚杰的目的是揭示智力或认知产生和发展的机制。在皮亚杰看来,智力或认知的发展体现在思维结构或认知结构的扩展上,智力或认知的机制就在于其结构的建构和转换。

皮亚杰发现了数学方法另一方面的运用--精确表达质的结构。皮亚杰首先注意到数学方法这一特性在物理学中的成功运用,它启发皮亚杰把这种方法运用到心理学中。布尔创立“逻辑代数”就是要用代数公式来表达逻辑关系,构成一种思维的演算。因此,这种抽象代数和量的分析无关,和质的结构有关。逻辑代数因此也成为皮亚杰精确刻画儿童不同智力水平的思维结构的便利工具。“逻辑代数可以帮助我们表明心理的结构,并且把运算和结构引入到我们实际的思维过程。” [9] “逻辑代数可以帮助心理学家,给心理学家提供表明思维结构的精确的方法,这些结构出现在思维运演机制的分析中。” [10] 正是由于运用逻辑代数,皮亚杰构建了心理逻辑体系,揭示了儿童不同智力发展水平上思维的结构。而皮亚杰的心理逻辑表明,逻辑代数对揭示儿童不同智力水平上的思维结构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也正是由于运用逻辑代数,皮亚杰为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生长点,也为逻辑学与心理学的交叉以及在认知科学中的重新联合提供了新的契机。

( 2)逻辑学需要心理学的事实,以解决逻辑认识论问题 皮亚杰认为,有两个事实足以使逻辑学在认识论上向心理学求援。第一,经典逻辑建立之后,各种非经典逻辑逐渐建立并增多起来。但是,任何一种逻辑理论都不是足够丰富的,况且有的逻辑理论之间又有不协调的地方,“这就不可能迟早不遇到智力心理学的中心问题,也就是主体在其活动过程中建构的运算结构问题。” [11] 第二,哥德尔定理表明,一种理论不管它有多么丰富,都不能借助它本身来证明自己的不矛盾性。这也就是说,形式化有了界限。皮亚杰认为形式化界限的发现会产生两个重大结果。首先,“逻辑再也不能闭关自守了。它是形式化的科学,但现在形式化有了界限。于是出现在边界那边的现实似乎是直觉的现实,这就使人想到也存在着一种边界‘这边的东西',这个东西逻辑或许应该加以形式化或公理化,它可能不是主体的有意识的思维,而是主体的运算结构。” [12] 其次,“逻辑结构主义不是静态的,而是建构性的。可是,这种无止境地填补不断出现在新层次的空白的逐渐建构,同智力本身的心理发展非常相似。” [13] 因此,皮亚杰认为,逻辑学家要求助于发展心理学,但“目的并不是从中寻求形式的或逻辑的真理,而是为了掌握逻辑的认识论。” [14] 具体来看,以心理逻辑为基础,皮亚杰就三个逻辑认识论问题阐明了逻辑学对心理学的依赖。

①形式化局限性的产生及其克服 皮亚杰认为,形式化和发生心理学具有两种相似性。第一,存在着按其“强度”排列的结构的阶梯式体系,且需要对结构作建构主义的处理。在发生心理学中,从感知―运动阶段一直到形式运算阶段,儿童的思维结构经历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而且这些结构是由于主体的不断活动建构出的。形式化的发展过程也是如此。如初等数论的一致性,用有穷的方法不能得到证明,而必须借助比它更强的体系越穷算术。第二,通过儿童心理结构的研究,皮亚杰发现形式和内容是相对的:具体运算对前运算来说是形式,但对形式运算来说则是内容。同样地,皮亚杰发现在逻辑上也存在着形式和内容的相对性,初等算术把类和关系逻辑包括进来作为其内容,因而它是形式,而初等算术本身作为可数的东西的幂,则是超穷算术的内容。根据上述两种相似性,不难推出形式化必定会具有局限。“在没有整合到一个更全面的形式中去时,它不能保证自身的前后一致性,因为它的存在本身是从属于整个建构过程的,它只是这个过程的一个特殊方面。” [15] 通过比较儿童思维结构发展和形式化发展的相似性,皮亚杰找到了形式化局限性产生的原因。也正是从这种相似性,皮亚杰看到了克服形式化局限性的途径: “于是逻辑学家不得不寻思怎样去建构逻辑,这就是向逻辑学家本身的心理学求援,向他们的建构历史求援。” [16]

②逻辑产生的根源 柏拉图主义者认为,逻辑的规律独立于经验世界。皮亚杰对此批评到:“柏拉图式的假说只不过是把这一问题搁置起来,并没有引导我们接近答案。” [17] 我们仍不得不解释心智究竟是如何来发现逻辑规律的。约定主义认为,逻辑及其规律的存在靠的是一种约定。皮亚杰认为,约定主义的解释同样不能令人接受,因为“这种解释留给我们的问题是,为什么这些约定应该如此成功,并且在它们的应用中如此令人惊奇的有效?” [18] 而唯名论者则把逻辑看作是独立于我们之外的一种语言结构所固有的。如果逻辑是语言所固有的,那末逻辑应该与语言同时产生。但是,皮亚杰通过儿童逻辑思维的心理学研究发现:逻辑(运算)在思维中出现的比语言要晚。受操作主义思想的启发,皮亚杰把逻辑看作是由符号的操作构成的,并借助心理学理论来说明逻辑是怎样从动作中产生的。以心理学实验和理论为基础揭示逻辑产生的根源,是皮亚杰心理逻辑的目的之一。在皮亚杰看来,只有借助心理学,才能说清逻辑究竟是如何产生的。“人类只有通过自己的精神产品――数学和逻辑学―— 才能理 解宇宙;而人类只有对自身进行心理学的和生理学的研究,换言之,只有把自身作为整个宇宙的函数( function)来研究,才能理解自己是如何建立起数学和逻辑学的。” [19]

③逻辑是发现还是发明 逻辑实在论者认为,逻辑是一种发现而不是发明。而反实在论者特别是约定论者认为,逻辑是一种发明而不是发现。皮亚杰认为,可以称逻辑-数学结构为发明,因为它们是主体活动造成的新组合。比如,虚数i=√-1是一种纯粹的发明性组合。但是,发明就意味着自由选择,因而可能与本相不同。如果说它是发现,我们只能发现已存在的东西,而我们却不能说虚数自开天辟地已存在。因此,逻辑既不是一种发明也不是一种发现,而是建构的。皮亚杰通过心理逻辑的研究说明了这一观点。儿童在摆弄客体的时候首先会获的两种经验:一种是 物理经验,如物体体积大小、重量等;另一种是逻辑―数学经验,如发现一组物体的总和与这组物体中各成分的空间排列位置无关,与计数的先后次序也无关。接下来儿童会把这种活动和经验投射到与使用活动相反的思维平面上,从而获得逻辑-数学知识和结构。然后,儿童会把动作整合于一个新的结构,新的结构即是前一结构的重构,但扩大了前一结构的范围。皮亚杰称这一过程为 “反身抽象”。“这表明,从严格的意义上说,逻辑-数学结构既不是发明,也不是发现,它是凭借反身抽象进行的,它是完全意义上的建构,也就是说,它是重新组合的产物。” [20]

3 皮亚杰关于逻辑学与心理学之间关系的思想的评价

皮亚杰之前,逻辑学与心理学关系的历史经历了两个阶段;从笼统的界限不清的融合到彻底分离、互不相关。皮亚杰在分清两逻辑学与心理学各自职责范围的基础上,阐明了它们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在认知科学中重新把两者联结起来。因此可以说,皮亚杰开启了逻辑学与心理学关系的新局面,使两者的关系处于第三个阶段之上。如果说前两个阶段是正和反的阶段,那末第三个阶段就是合的阶段。这一正反合的过程,符合科学的发展规律,也符合人类认识的发展规律。皮亚杰所揭示的逻辑学与心理学关系的思想,不断被以下三个学科发展的事实证实。

就逻辑学来看,两个事实可以说明逻辑学与心理学的相互需要与重新联结。第一个事实,有的逻辑学家在解决逻辑认识论问题时,转向新的弱心理主义的立场。恩格尔批评了弗雷格对心理主义的过激批判,认为这种批判“看起来不适合于上面所描述的皮尔士的心理主义”, [21] 甚至认为这种强实在论的治疗是比疾病本身更坏的东西。在考察了当代两个占统治地位的心理学流派—皮亚杰的发展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之后,指出,“当他们假定逻辑规律可以具有‘心理的现实性'时,他们便成为一种不同形式的心理主义。但这种形式的心理主义比起这一主题上的经典的形式似乎更合理。” [22] 第二个事实是逻辑的认知转向。莱布尼兹开辟了逻辑与数学结合的方向,弗雷格使之成为可能并使逻辑朝向数学化的方向发展。正是因为有了逻辑与数学的结合,才有了今天逻辑学的成就。但是,仅仅是数学化的逻辑并不能完全刻画所有的认知过程,因此,认知科学的发展要求逻辑学有一种新的转向--逻辑的认知转向,其中方向之一就是心理逻辑,即,“从起源于 Frege的以数学基础研究为背景的逻辑学,转向构造认知过程的规范性或描述性模型的逻辑学。” [23] 逻辑学家倡导“与认知心理学家结成同盟,在实验基础上研究人类思维的形式与规律,心理学家的终点就是我们逻辑学家的起点。” [24]

就心理学来看,认知心理学中多种心智逻辑系统的出现,也证明了逻辑学与心理学的重新联结。皮亚杰在 20世纪40年代建构了第一个心理逻辑系统。20世纪后半叶,随着认知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又出现了Johnson-Laird的心智模型理论,Osherson, Braine和Rips等的心智逻辑理论。这些理论不同于皮亚杰的心理逻辑理论,但都是用逻辑的工具精确表达心理学的事实的系统,这正是皮亚杰心理逻辑所要实现的目标之一。

逻辑学中心理逻辑的转向与认知心理学中心智逻辑的出现表达的正是同一种趋势:逻辑学依靠心理学的事实,心理学需要逻辑的工具。这恰恰是皮亚杰在上个世纪所揭示的逻辑学与心理学的相互依赖关系。这种联结和依赖在现代认知科学中则更明显的表现出来。认知科学家认为,正是由于心智系统的复杂性,不可能指望在单个学科内取得进展, “在其最弱的形式上,认知科学只是上述几个领域的汇合:心理学、人工智能、语言学、神经科学、人类学和哲学。” [25] 其中,心理学要从不同方面慎重细致地揭示心理过程的心理学实验。逻辑学往往被认知科学家归到哲学的名下,处理应当如何进行思维这样一些规范性问题。除此以外,逻辑在人工智能设计、建造和测试计算的模型时,也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为揭示人类心智的工作原理,逻辑学和心理学需要重新联手,共同合作。也可以说,为解决认知的难题,逻辑学需要心理学的实验结果,心理学需要逻辑学的工具。

目前,尽管一些逻辑学家已反思了弗雷格等对逻辑学中心理主义的过激批判,并转向新的弱心理主义的立场以解决逻辑认识论问题,但是,对于逻辑学与心理学之间的关系,还没有明确具体的论述。在这一点上,皮亚杰走在了逻辑学家的前面。尽管逻辑学、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的发展趋势都表明了逻辑学与心理学的重新联合,皮亚杰关于两者之间相互依赖的思想不断得到证实,但皮亚杰关于两者之间关系的思想没有受到逻辑学界和心理学界的关注。随着逻辑学与认知科学不断深入的结合,逻辑学与心理学之间的关系必然会成为理论上不可回避的问题。皮亚杰关于逻辑学和心理学之间关系的思想及其价值也将会被认识到。英国心理学家玛格丽特·博登在评价皮亚杰对认知心理学的影响时说,“皮亚杰走在了前面,而心理学赶了上来。” [26] 在对逻辑学和心理学关系的认识上,我们也可以说:皮亚杰走在了前面,而其他人将会赶上来。

注释:

[1] [2] [3] [21] [22] Engel, P. The Norm of Truth: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hilosophy of Logic [M]. 1991. Harvester Wheatsheaf. 292, 293, 294, 296.

[4] [5] 皮亚杰 . 智慧心理学 [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2. 24, 25.

[6] [7] [9] [10] [17] [18] Piaget, J. Logic and psychology [M]. 1953.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2, 2, xvii, xviii, 3, 3.

[8] [15] 皮亚杰 . 发生认识论原理 [M].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7. 72,77.

[11][12][13][14][16] 皮亚杰 . 人文科学认识 [M]. 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9.140, 140, 141, 141, 140.

[19] 皮亚杰 . 心理学与认识论 [M]. 求实出版社, 1988. 102.

[20] 皮亚杰 . 生物学与知识 [M]. 三联书店, 1986. 311.

[23][24] 鞠实儿 . 论逻辑学的发展方向 . 中山大学学报,逻辑与认知专刊( 2 ) [J] , 2003.

[25] 萨伽德 . 认知科学导论 [M].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1999. 7.

[26]博登. 皮亚杰[M].法律出版社,1992. 6.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哲学系)

皮亚杰对逻辑学与心理学之间关系的重新认识

张小燕

中文摘要:

17世纪之前,逻辑学与心理学在哲学的母体中并行发展。17世纪之后,心理主义在逻辑学中盛行起来。胡塞尔和弗雷格对心理主义进行了猛烈抨击,这使得心理的因素从逻辑学中被清理出去。同一时期,由于符兹堡学派在心理学中对逻辑的不恰当应用以及试验心理学的发展,心理学中逻辑的因素也被不断清除出来。

逻辑学和心理学的彻底分离,形成了一个逻辑学和心理学都不管的中间地带――自然思维的结构。在研究自然思维结构的过程当中,皮亚杰揭示出逻辑学和心理学之间的相互关系。( 1)心理学需要逻辑学的工具,以精确表达思维的结构。皮亚杰认为,逻辑代数可以帮助心理学家,给心理学家提供表明思维结构的精确的方法。(2)逻辑学需要心理学的事实,以解决逻辑认识论问题。皮亚杰就形式化局限性的产生及其克服、逻辑产生的根源以及逻辑是发明还是发现等逻辑认识论问题阐明了逻辑学队心理学的依赖。

逻辑学发展中认知方向的出现、认知心理学中其他逻辑系统的构造以及认知科学的产生,不断证实着皮亚杰关于逻辑学与心理学之间关系的思想。然而,皮亚杰关于两者之间关系的思想没有受到学界的关注。

Piaget Recognizes anew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ogic and Psychology
Zhang Xiao-yan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Hebei University, Baoding 071002)

Abstract: At the beginning of 20 century, Logic and psychology separated completely. Piaget recognizes anew the relying relation between logic and psychology. Since it was raised, Piaget's thought has not been given importance. This thought, however, has been proved by the fact of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logic, psychology and cognition.

Key words: logic; psychology; cognition

* 基金项目:河北大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SKY200406 )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1-28
中国逻辑心理学

西方心理学是实验心理学,中国心理学是逻辑心理学,心理病基本是逻辑病。洋爹迷害怕中国古理逻辑力量,因此鼓吹宗教;西方渴望这个力量,但摸不着门。
美国现代心理学家查普林在《心理学的体系与理论》一书中惊呼:“有那么一天,一位具有牛顿或爱因斯坦的高大形象的天才会带给心理学一个全面的理论结构,具有物理学与化学原子论那样的整合力。二十年后,在回顾的透视中,这一期望似乎既简单化又天真。”他的这个结论,实际是宣布了西方心理学对人类心理理解的失败。因此,未来的心理学的发展问题,只能期待于中国传统心理逻辑学,期待于中国原理的心里逻辑工程的开拓。
两千五百年前的关尹子说:“五行之运,因精有魂,因魂有神,因神有意,因意有魄,因魄有精。五者,回环不已……。”还说:“以此中天下可以制礼,以此和天下可以作乐,以此公天下可以理财,以此周天下可以御侮,以此因天下可以立法,以此观天下可以制器。” 它就是人类的思维原理,也就是美国心理学家一直期待的“心理学一个全面的理论结构”:

...............上阳
................▲
..............//.\\
.......神.a赤火..青水b.精
............//.2c..\\
........恍◇〓黄土〓◇惚
............\\.意..//
.......魂.1白木..黑金3.魄
...............\\//
................▼
...............下阴

黄帝《阴符经》称它为“五贼”,《关尹子》称它为“五行”,《文子》中老子说:“专而为一,分而为二,反而合之上下不失;专而为一,分而为五,反而合之必中规矩。”中国古代说的规矩,就是今天说的逻辑。研究阴阳的目的是“上下不失”,研究五行的目的是“规矩”人类世界。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关尹说“精神水火也,五行互生灭之。其来无首其往无尾。” 他虽然提出了五行思维逻辑框架,还没有解决其具体结构关系的问题。老子文,进一步阐述了这个理论,他说:“道(导)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把对事物的意导,建构在由意念到观念的自然对象反映上,和由观念到意念所进行的人造物的造意上。惚恍和恍惚的思维理论,打开了逻辑结构的大门。依据关尹、老聃的逻辑结构框架和现代的科技成果,本文将天人、心物关系排列整合如下:
一是道之初:统一的天人、心物关系。
二是道之变:阴阳、上下,正者道之定、“反者道之动”。
三是道之进:上下阴阳在三角形中运作,“三生万物”。
四是道之域:上下左右四个基本环节:环境与条件,需要与利益,观念与观念形态,意念与意念形态。
五是道之规:金木土水火五个基本过程。1 、实践(魄金)过程:得性——操作行为和德性——反省顿悟的阴阳运作过程;2 、认知(魂木)过程:敏性——感觉态度和感性——知觉表象的阴阳运作过程;3 、思维(意土)过程:知性——意识知识和理性——意向计划的阴阳运作过程。以上过程在环境、观念、意念环节中运作,构成下三角运动。4 、志向(精水)过程:秉性——意图动机和悟性——意志信念的阴阳运作过程;5 、情欲(神火)过程:气性——心境情绪和体性——直觉欲望的阴阳运作过程。以上过程在利益、意念、观念环节中运作,构成上三角运动,以思维(意土)为轴心的上下三角形的阴阳运作,构成双环 8字形的精神逻辑(齐辑)结构模式。
孔子马氏只懂意魂魄和义仁礼民三角不懂意精神和义道德官三角知下不知上!从两千多年落后和建国后瞎折腾的经验教训看,如其继续跟随儒教和西方逻辑跑,不如一步到位:走周景王钦定的《义经》老子科技第一知无为有的“无为而无不为”思想之路。中国的五行逻辑,是人类科学的思维术,以它中天下可以制礼,和天下可以作乐,公天下可以理财,周天下可以御侮,因天下可以立法,观天下可以制器,是传承中国的原理。
第2个回答  2009-01-28
楼主,这个问题你可以去百度找,既然问了,说明复制粘贴的你不喜欢。
那我就从个人理解说,请教了一个大学心理专业朋友,逻辑比如是硬件。心理是软件,逻辑心理学是计算机了。
光有逻辑是不够的,因为人的思维受心理节制,才有逻辑心里学。逻辑学中心理逻辑的转向与认知心理学中心智逻辑的出现表达的正是同一种趋势:逻辑学依靠心理学的事实,心理学需要逻辑的工具。
第3个回答  2009-01-30
简单的说逻辑是一种思维方式,心理学是一个大的领域。两者没有必然的联系,但逻辑是学心理学的基础。
第4个回答  2009-01-30
简单的说
心理学是研究一个人的心理,也就是内心的想法的的一门学科
逻辑就是一个人思考的角度,
我们所说的逻辑能力就是指变换思考角度的能力
逻辑能力强的变换得快
做起理科题的时候得出方法较快

逻辑心理学就是研究人们思维变换角度的快慢和变换方向(有点像想法)的一门学科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