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国60周年资料

建国60年的资料观于中国有哪些变化,急求.
国家经济在三十年间飞速发展,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条件也在这三十年间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衣食住行和生活环境、工作条件哪一样都是翻天覆地。
听妈妈说,计划经济时期凭证供应的年代,一年至多能添置上两件新衣服,还是一般的平布。“过年穿新衣”的期盼是她们那个时期的同龄人都有过的愿望吧,如果能在没有过年就穿上新衣裳,让邻居羡慕时的那种满足和得意让现在的年轻人不能理解,更不要说现在的小天使们每个至少都有多套样式和质地都很好且四季分明的衣物了。
食品的供应更是让妈妈难忘,买肉凭票是自然的,但绝对没有挑肥选瘦的份儿,更不要说得排上拥挤不堪的露天长队,并要担心轮到自己时还有没有货物可以买到。因为争购食品引起大人们吵闹甚至是相互抓扯让孩子们惊恐不已,妈妈十几岁时最怕的就是让家长吆喝着去排队,常常在接受这个任务时嘴硬地说“宁可不吃肉也不去排队”。六七十年代物资极度匮乏,一块红糖或豆腐乳,甚至是加了点食盐的辣椒面都曾经是分享的零食,而在当时津津有味的吃相一点不逊于现在孩子们吃到最新上市食品时的兴奋程度,被辣椒麻木过后的畅快也不亚于现在吃火锅后的酣畅淋漓。

首先说吃,民以食为天。30年前的大米.面粉一般价格在0.17元,而现在的价格在1.30元左右,上涨了接近8倍。副食价格就很惊人,蔬菜价格由平均5分钱一斤上涨到平均1.50元一斤,涨幅30倍。肉食价格,以猪肉为例从0.82元到现在的平均6元,上涨了7倍还多。牛羊肉的价格 至少达到10倍以上,食用油的涨幅大概也有7倍多。想一想,真的是很吓人啊。
其次谈谈穿吧,现在一套象样的衣服怎么说也得一二百以上吧,30年以前,20元以内就可以解决问题。所以,衣服的价格相对于那个时代上涨了18倍。
下面这个题目就是住。30年前的住的都是土房平房,烧的都是木材和煤炭,对环境污染很大。再看现在,家家都步入了电气化时代。都喜欢使用对大气没有污染的燃料。
人们的思想观念在转变,以前,大人们不重视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学与不学一个样。现在,每家每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走进大学校园,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尤其是农民,认识到了科技的重要性。
再下面的题目是行,现在有人骑自行车,有人骑摩托车,有人开私家轿车,当然,也有人爱坐出租车。这些都不具有代表性,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乘坐公交车,30年前的车票5分钱,现在的车票是1元,整整上涨了20倍。

吃饭穿衣住房出行分析完了,我们来谈谈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等。30年以前我们有比较完善的医疗保障体系,工人看病都是单位报销,不用花钱,农民有合作医疗,大病统筹等,看病也基本不用花钱。那么,我们假定一个人没有单位,他看病是花钱的,进一次医院需要多少钱呢? 30年以前,感冒这种普通疾病块八毛的就解决问题了,即使打吊瓶最多10多块吧,现在呢?少说20到30元,如果输液了,100元根本不够。如果病大,就更麻烦了。医疗费用上涨了80倍!
现在,我们的收入也有了巨大的变化:过去一个月几十元就能养活全家十几口人。而现在呢?上涨到了几百元甚至几千元,工资翻了十几倍到几十倍。
教育问题就更大了,过去的九年义务教育那是实实在在的,我们父母上学的时候全年学杂费也就5元左右,你小子有本事考上大学,1分钱都不用交,吃饭钱都是国家管着,没有读不起书的。现在,小学一年几百元,中学一年几千元,大学一年几万元,读不起书的人可就太多了!!教育费用上涨了300倍不算多吧?? 是的,现在我们国家推行了九年义务教育,以后小学初中的学费免了.
前几年,桦甸人吃自家的井水长出了大骨节。现在,人们吃的是自来水和矿泉水。就算是自来水也经过了处理 .
总之,改革卡放给我们的祖国、我们的家乡、以及我们的生活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2-05
(1)1965年,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首次破译牛胰岛素基因后,成功地人工合成了该胰岛素。诺贝尔奖金委员会主席蒂斯利尤斯对此评价说:“比核能力更有说服力的是胰岛素。因为,人们可以从书本中学到制造原子弹,但不能从书本上学习制造胰岛素……”

(2)1998年4月15日,中科院上海生化所又成功地运用基因方法重组人胰素。

(3)1984年3月9日,我国青年学者旭日干与日本学者合作,培育出世界上第一胎“试管山羊”,1989年,“试管绵羊”被成功培育。

(4)被世界称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于1973年在世界上首称育成籼型杂交水稻。直到90年代,杂交水稻的影响还在继续。

——基因工程

(5)从1980年开始,由上海医学遗传研究所与复旦大学遗传研究所合作进行乳汁中含有人凝血因子IX的转基因羊研究获得重大突破,使我国的转基因羊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6)一种生长耗料低、肉质好、抗病力强的转基因猪,已由湖北省农科院畜牧所培育成功,其基因导入总效率2.1%,比国外高出一倍多,超过国际先进水平。

(7)在基因药物方面,1988年,我国研制成功乙型肝炎基因工程疫苗;1992年又研制成功治疗甲肝和丙肝有特殊疗效的合成人工干扰素等一批基因工程药物,其中一些药物已进入市场。

二、农业技术

(8)早在1956年,广东省的农民育种专家就培育出中国第一个大面积推广的矮秆籼良种。此后,随着一系列矮秆品种的育成和推广,1965年,我国南方稻区基本上实现籼稻矮秆化,每亩产量由200—250公斤提高到300—350公斤。

(9)90年代,我国农业科技人员运用现代生物技术分离克隆出光敏核不育基因,进一步研制出只采用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的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在全国大面积的试种中,表现出高产、优质和多抗等特性,平均每公顷产量可达11250公斤。

(10)1995年11月,中国农科院植保所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山东大学生物系联合培育成功世界上第一株抗大麦矮病毒的转基因小麦品种。

(11)1997年7月,中国水稻研究所研究员黄大年和他的科研合作者经过多年攻关,成功地将抗除草剂基因转入水稻,并应用于杂交水稻。

(12)1997年10月,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中心郭三堆研制成功我国第一个双价抗虫棉。

(13)1998年9月,浙江农业大学核农所教授高明尉等带领课题组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功转基因抗螟虫品系克螟稻。

此外,我国在激光育种、辐射诱变育种、太空育种等先进技术领域也取得了很大成绩。

三、通信技术

——大型计算机

(14)1983年12月,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研究所研制出被命名为“银河”的大型计算机系统。从此,我国踏进了世界研制巨型机的行列。

(15)1993年10月,“曙光一号”大型并行计算机研制成功。

——微电子技术

(16)自1965年研究开发成功第一块单片集成电路以来,建立了几个集成电路重点科研和生产基地。现在每年可生产2.5亿块电路,增长幅度达45%。“九五”末期集成电路批量生产的水平为1—1.5微米,研究水平为0.8微米,并在0.5—0.6微米工艺技术预研取得成果。

——智能机器人

(17)目前,我国已研制成功的智能机器人主要有:核工业移动作业机器人;壁面爬行机器人;室外恶劣环境下工作的移动机器人;水下1000米和6000米无缆机器人……

——激光技术

(18)经过10余年的研究,我国在X光、氧碘化学激光、自由电子激光、高功率固体钛玻璃激光和准分子激光方面的研究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三大高能物理研究装置

(19)80年代,我国陆续建设了三大高能物理研究装置——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和合肥同步辐射装置。

——新材料技术

(20)继美国、德国等少数国家后,我国科学家研制出了微合金钢。

(21)我国现已能够拉制出直径为300毫米、重量达81公斤的大直径硅单晶。实际信息写入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22)能源、陶瓷、超导等材料方面的性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四、两弹一星及航天技术

——两弹一星

(23)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全世界为之震惊;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这是我国著名的“两弹”。

而在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唱着《东方红》飞出地球,进入了太空。自此,“两弹一星”被写入新中国科技史册。

(24)1960年,中国第一枚近程地对地导弹研制成功。

——长征系列火箭

(25)60年代初我国就开始了研制大型运载火箭技术。1980年5月,向太平洋海域发射大型运载火箭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运载火箭技术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26)根据航天运载的需要,我国研制成功了“长征一号”、“长征二号”、“长征三号”、“长征四号”等4种“长征”系列火箭。目前,我国的长征火箭家族已发展为有9种型号的火箭系列,使国外认识到中国航天的运载能力和水平,标志着中国航天技术具有坚实的基础。

——人造地球卫星

(27)1970年4月24日,我国进行了首次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成功地将第一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1972年3月3日,我国又发射了第二颗科学技术试验卫星。1975年11月16日,中国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发射成功。

(28)1999年11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一艘“神舟”无人试验飞船飞行获得了圆满成功。2001至2002年又相继研制并发射成功了神舟2~4号无人试验飞船,获得了宝贵的试验数据。神舟5号飞船是在无人飞船基础上研制的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是中华民族智慧和精神的高度凝聚,是中国航天事业在新世纪的一座新的里程碑。

五、能源技术

——核能的和平利用

(29)1966年10月,中国首次发射导弹核武器实验成功。

(30)1971年8月,中国自己制造的第一艘核潜艇下水。

(31)1958年6月,在前苏联的帮助下,我国建成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位于浙江省的秦山核电站是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核电站。它采用世界上技术成熟、安全可靠的压水堆型,并采用经过实践检验的安全设计标准。1984年动工,1991年12月建成并首次并网发电。

迄今,我国已拥有秦山和广东大亚湾两座核电站,国家拟在近期再建设4个核电项目。

(32)此外,我国还在研制的其他几种核反应堆:1、清华大学核能设计研究院已研制成功5兆瓦核供热反应堆;2、60万千瓦的先进压水堆核电站AC600,目前正在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研制;3、10兆瓦高温气冷堆实验堆开发研制,目前正在清华大学核能设计研究院进行;4、快中子增殖反应堆核电站预计在2020年左右投入商业运行;5、聚变反应堆核电站的厂家自1958年起,现已列入“863计划”。

——其他新能源

(33)磁流体发电自60年代开始研究,80年代已经建立了3个具有一定规模的研究基地,目前此项目已列入“863计划”,计划在本世纪末建成一座2兆瓦燃煤磁流体发电一蒸汽联合循环实验装置。

(34)太阳能发电的研制始于1958年,目前全国约有38个单位和大学从事光伏的研究和与发展工作。自1976年开始地面用太阳电池商品化生产以来,现在已共有12条地面用太阳电池的生产线或工厂。

(35)风力发电在三北北部地区和东南沿海及岛屿发展迅速,1986年山东荣成市引进3台发电机组,组成我国第一个风力电站,1991年与德国共同完成了浙江嵊泗风力发电站的建设,并网发电均运行良好。

(36)生物质能源是近年来我国政府采取“因地制宜,多能互补,合理利用,讲求效益”的政策,大力发展的农村能源,目前已取得明显的效果。

(37)地热能方面,我国西藏地区已建成利用地热发电的羊八井地热电站,发电容量为2.7万千瓦。

(38)我国在东南沿海地区建有数座实验性潮汐能电站,装机容量为40—640千瓦。

六、科学考察

——青藏科学考察

(39)从60年代开始,我国对青藏高原地区的科学考察活动一直没有间断。60—70年代珠穆朗玛峰地区的两次科学考察与70年代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对西藏自治区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考察,出版了46部共56册著作。

自1973年以来,几代中国科学家先后8次赴大峡谷进行科学考察,对大峡谷形成历史、资源环境及其与人类和自然资源之相互关系有了新的认识。

——远洋和极地科学考察

(40)1970年,“向阳红5号”船首次进行太平洋特定洋区的综合调查,获得海洋重力、磁力、水深、地质、水文等多学科珍贵资料。1980年5月,“向阳红5号”船再赴太平洋执行任务,为探索“厄尔尼诺”现象,为我国海洋事业、国防建设和国际海洋合作做出了贡献。

(41)8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极地考察。1984年12月30日,中国第一支南极考察队登上乔治岛,建立中国南极长城站,1985年2月20日落成。1989年9月26日,中国南极中山站在南极大陆落成。

(42)1999年6月,我国首次赴北极考察。

——古生物化石考察

(43)1984—1995年,我国科学家在云南澄江发现大批动物群化石,揭示了生物进化的突发性,向传统的“渐进论”为代表的达尔文进化理论提出了挑战,被国际科学界称为:20世纪最惊人的发现之一。

(44)1997年,我国科学家在贵州瓮安考察前寒武纪含磷地层,发现大量微型多细胞动物及礤胚胎化石,将动物起源时间向前推进5000万年,再次取得早期动物研究的重大突破。

——夏商周断代工程

(45)夏商周断代工程是一项自然科学与社会、人文科学相结合解决三代纪年问题的大型项目。工程设置9个课题、40个专题、170名学者经过联合考察,在文献学、天文学、考古学和古文字学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这些成就将成为迈向21世纪的中国古代文明研究的新的起点。

农业:在农业类科技成果中,一些重大科技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和领先水平;超级稻、杂交玉米、转基因抗虫棉、杂交油菜、地膜覆盖技术等一大批突破性科技成果的研发和推广应用,使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大大提高了粮棉油等大宗农作物的生产能力,粮食总产量从6000亿斤跃上了1万亿斤的台阶;畜禽品种改良和规模化养殖、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名特优新水产品养殖技术的进步,使我国畜牧、水产养殖业的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0%以上,肉类、禽蛋和水产品总产量跃居世界首位;农业机械化技术进步和应用,工厂化农业和设施农业的兴起,大幅度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农业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38%。农业科技30年来的巨大进步使我国农业科技整体水平跃升发展中国家前列,为解决我国农产品供应短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经济:建国以来,我国机电产品出口长期处于缓慢发展的落后状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出口额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总的来说,仍处于低水平徘徊状态。1985年,党中央、国务院领导高瞻远瞩,从振兴机电工业、推动对外贸易发展的战略高度,从体制改革、建立出口生产体系、推进市场开拓等方面采取有力措施持续推动,从而结束了机电产品出口长期低水平徘徊的状态,形成了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新局面。1999年,国家开始实施科技兴贸战略,经过共同努力,中国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成绩巨大,已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推动力量。

一、进出口规模不断扩大,在外贸中占比不断提高。我国机电产品出口自1995年以来,连续13年保持我国第一大类出口商品地位。2007年,机电产品出口由1978年6.59亿美元增加到了7011.7亿美元,增长了1063倍,年均增长27.2%;占全国外贸出口的比重从1978年的6.8%提高到57.6%。机电产品进口由1980年的56.5亿美元增加到4990亿美元,增长了87倍,年均增长18.0%;占全国外贸进口的比重从1980年的28.2%提高到52.2%。

二、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在进出口快速增长的同时,出口商品结构向资本劳动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转化的进程加快,出口产品的加工深度、附加值和技术含量进一步提高,进出口商品结构得到优化。机器设备、运输机械以及仪器仪表等产品的出口始终高于机电产品出口年平均增长速度,机电仪产品及设备出口占比超过93%。能源、材料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增长相对减缓,低于全国机电产品出口平均增长速度。三十年来,我国向东南亚、中东、非洲等国家和地区出口了大量成套设备和大型设备,包括:船舶、飞机、铁路、冶炼设备、通讯设备、发电设备和输变电设备等。

三、重点产业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多年来,通过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有力地促进了企业技术进步,推动了一批重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我国30万千瓦、60万千瓦大型燃煤发电机组制造技术已进入国际先进行列。目前30万千瓦以上发电机组在国外已安装和正在执行项目总计容量超过1700万千瓦。

——2004年我国自主研发、制造的新舟60飞机成功销往津巴布韦,至今已累计获得订单137架,其中海外87架,15家已经交付并投入运营。

——2007年我国造船业新接订单、手持订单、造船完工量分别位居世界第一、第二和第三位。

——汽车是我国增长潜力最大的自主品牌出口商品之一。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潜在市场、第二大消费市场和第三大生产国,2007年我国生产汽车888.3万辆,出口61万辆。

——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电信设备为全球100多个国家的500多家电信运营商提供设备和服务。华为公司的程控交换机已占全球程控交换机市场份额的32%,连续三年销量世界第一。

——我国已成为国际家电最佳生产基地和输出大国。2007年中国家电行业出口金额达到314亿美元,我国电冰箱、洗衣机、空调器、彩电、激光视盘机、微波炉等多类产品已居世界产量和出口第一。

四、贯彻全方位、多元化和重点市场、重点突破的方针取得明显进展,远洋市场开拓能力明显增强。在巩固发展传统市场的同时,向北美、西欧等重点市场的出口增长较快。市场结构向多元化深入拓展。2007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已覆盖224个国家和地区,进口国家和地区194个。前10位贸易伙伴进出口总计10141.3亿美元,占机电产品贸易总额的84.5%。除主要出口市场保持高速增长外,对非洲和拉丁美洲、中东、对印度、俄罗斯等新兴市场均取得可喜成绩。从进口市场看,自主要贸易伙伴进口占据主导,自日本、欧盟、台湾、美国等主要贸易伙伴占据主导,来自其他贸易伙伴的进口也有不同程度增长。

五、出口企业组织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出口迅速成长,经营主体多元化的格局基本形成。机电生产企业成为扩大出口的骨干力量。截至2007年外商投资企业机电产品进出口持续保持稳定增长,占比接近3/4。民营企业经过近10年来的快速发展,出口产品涉及电子、家电、电工、汽车、摩托车、工程机械、通信等多个行业,在机电产品进出口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占比达到12%,进出口增速比外商投资企业高出20个百分点,显示出较强的发展后劲。据统计,1985年全国出口额超过500万美元的生产企业不足10家。 2007年出口额1亿美元以上的企业达849家,其中,年出口10亿美元以上企业75家,100亿美元3家。生产企业成为开拓国际市场的主力军,并逐步形成了一批出口企业集团,显示出技术、管理的优势和出口的后劲。

六、机电产品进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成为对外经济贸易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2002年起,机电产品进出口总额占全国外贸进出口总额的比重突破50%,2003年机电产品出口占全国外贸出口的比重也突破50%,机电产品出口增量占全国外贸出口增量的比重累计达到68%,2007年机电产品出口占全国外贸出口的比重达到了57.6%。扩大机电产品进出口,对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提升产业技术水平,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提高国际竞争能力,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对增加就业,保持社会稳定也做出了积极贡献。

生活:第一、每月1500元扣除标准,可以基本保证城镇居民基本生活水平不受征税影响。由于各国的国情和个人所得税制度不同,其费用扣除办法和扣除标准差别较大,但一个共同点是,但允许扣除的费用仅仅是保证纳税人及其赡养人口的基本生活开支,包括纳税人本人的基本生活需要、赡养人口的基本生活费和医疗保险费,以及子女教育的费用等。

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4年,全国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16024元(月均1336元),扣除用于储蓄的部分,年人均消费支出为7182元,按赡养系数1.9计算,城镇职工月均消费支出为1143元。
再考虑住房、医疗、教育的开支210元左右,我国城镇每月人均消费支出约为1350元。新方案中提出的每月1500元费用扣除额,显然要高于在岗职工月均工资水平和职工月均基本消费支出水平。如果再加上有工作的配偶1500元扣除额,一个家庭3000元的免税收入,是能够保证个人及家庭基本生活需要的,这个费用扣除标准也是具有一定前瞻性空间的。需要指出的是,根据现行工薪所得实行的超额累进征税办法,对于纳税人每月收入超过1500元免征额的部分,政府并非全部征走,需要负担的税收只是其中一个非常小的比例,以确保超过1500元的绝大部分收入留给纳税人,用于改善生活。

第二、每月1500元扣除标准,基本适合现阶段的中国国情和财政承受能力。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财力还不宽裕,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发展很不平衡,不论是经济建设、公共事业发展,还是扶贫助困,政府都要花大量的钱,各方面的财力分配矛盾还十分突出。处理财力分配矛盾的基本原则性是:“一要吃饭、二要建设、三要科学发展”。目前,个人所得税已成为国家尤其是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新方案将每月扣除标准提高到1500元后,国家财政每年将减收约200亿元。政府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如果进一步更大幅度地提高工薪所得的费用扣除标准,将有可能超出我国财政的承受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各级政府对义务教育、公共医疗、农业农民、下岗职工,以及对其他社会弱势群体的转移支付保障能力。

第三、每月1500元的扣除标准,可以适当调节部分地区、行业和居民个人的较高收入。伴随着经济发展,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正在拉大,政府调节收入分配,除了需要规范初次分配,进一步增加财政转移支付之外,还要充分发挥个人所得税的作用。新方案不分行业,不论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全国统一实行每月1500元的工薪所得扣除标准,这样,一方面可以将广大低收入阶层排除在征税之外;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调整税率结构,加强税收征管,适当增加高收入阶层的税收负担,体现税收的公平与合理。

第四、每月1500元的扣除标准,有利于普及公民纳税义务,逐步完善税制结构,以适应未来经济发展的需要。个人所得税不是财富税、富人税。它除了具有调节收入分配的功能之外,还是现代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重要手段。从世界大多数国家情况看,缴纳个人所得税已成为一国居民的普遍义务。10年前,我国将费用扣除标准定在每月800元,其政策重心主要是调节高收入;10年后的今天,人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有了很大提高,个人所得税立法的宗旨就应当与时俱进地由调节分配的单一功能,转向调节分配与拓展税源、普及纳税义务并举的轨道上来。

应当指出,随着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个人所得税的征税范围将会愈来愈广,收入比重还将大幅度提高。在保障纳税人基本生活需要的前提下,个人所得税征税面逐步普及到广大工薪阶层,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发展的一大进步,更是每个公民对国家应尽的义务。
第2个回答  2023-06-30
中国建国60周年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从1949年10月1日宣告成立到2009年的纪念活动。下面是关于中国建国60周年的:1. 历史背景:中国建国60周年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从1949年10月1日宣告成立到2009年的纪念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实现了政权的和平过渡,建立了以共产党为核心的社会主义制度。2. 纪念活动:中国建国60周年期间,举行了一系列的庆祝活动。其中包括国庆阅兵、晚会、文艺表演等,吸引了大量中国人民的关注和参与。3. 庆典活动:中国建国60周年庆典活动包括大型阅兵仪式、传统舞龙舞狮、晚会演出等。在阅兵仪式上,中国展示了其国防实力和现代化军事装备。晚会演出则呈现了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辉煌成就。4. 社会效应:中国建国60周年庆典活动凝聚了整个国家和人民的力量,展示了中国70年来经济、科技、军事和文化等方面的巨大成就。庆典活动也增强了人民对共产党和国家的认同感和爱国热情。5. 对外影响:中国建国60周年庆典活动吸引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报道。许多国家的领导人和代表团出席了庆典活动,展示了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和影响力。6. 经济发展:中国建国60年来,经济实力得到了巨大的提升。中国的GDP在这段时间内迅猛增长,从贫穷落后的国家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7. 社会进步:中国建国60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中国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教育、医疗、就业等领域也取得了长足进步。8. 文化繁荣:中国建国60年来,中国的文化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中国的文学、电影、音乐等艺术形式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中国文化传统也得到了保护和传承。以上是关于中国建国60周年的一些,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第3个回答  2009-02-04
3e6t456ybh7b76mk8r6jr67hbi67rgu76 mn76i m68
第4个回答  2009-02-01
I DON'T KNOW.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