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念奴娇.赤壁怀古》

(1)这首词歌颂了三国时期的一位英雄人物,请问他是谁?请谈谈他的经典故事。
(2)你还知道他三国时期的英雄人物吗?请列举至少五位。

周瑜.
周瑜(175-210)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庐江西南)人。东汉末年东吴集团将领,杰出的军事家。汉族。美姿容,精音律,身长八尺有余(1.89米)。多谋善断,胸襟广阔。后与诸葛亮、庞统、司马懿并称卧龙凤雏幼麟冢虎。公元208年赤壁之战中大败曹军,奠定三分天下基础。后图进中原,不幸早逝。
三国演义对周瑜的形象做了大量的扭曲贬低,在此将演义与正史不同之处进行对比,以正视听。
1、 诸葛三气周瑜:周瑜气量宽宏根本不会被气死,极少碰面…从赤壁之战结束到周瑜病逝的两年间,诸葛亮正在零陵一带搞后勤工作,根本没有和周瑜见过面。至于周瑜病逝后,送丧吊唁的是周瑜旧下属庞统,而不是诸葛亮。
2 、草船借箭:草船借箭的人正史上是孙权,演义描写周瑜嫉妒诸葛亮是彻头彻尾的捏造,三国演义之祖【三国志平话】中借箭的是周瑜。
3、 赔了夫人又折兵:历史上是孙权自己要把妹妹嫁给刘备,单纯的政治婚姻
4 、智激周瑜:纯粹捏造,周瑜是东吴最有力的主战派人士,正是听了他的劝说才有了赤壁之战。
5 、借东风:虚构,诸葛亮并未参与赤壁之战,赤壁乃周瑜等东吴将领之功。
6、 荆州问题:实乃周瑜死后,鲁肃为了“联刘抗曹”把周瑜打下的荆州南郡地区借给刘备。周瑜生前掌握江陵彝陵等入川水道,东吴攻打西蜀不存在和刘备借道的问题。
周瑜死后,在鲁肃的主张下把南郡地区借了刘备,此后东吴派出孙瑜伐蜀被刘备档道,往往有人把孙瑜和周瑜搞混。
7、 气量狭小的周瑜:三气周瑜纯属罗贯中为抬高他人而虚构,刘备评价周瑜“器量广大”,程普评价周瑜说:“与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陈寿评价周瑜“性度恢廓”,另外洪迈、苏东坡等古人,在周瑜的人品方面,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周瑜待人谦恭有礼。当时孙权只是将军,诸将及宾客对他礼仪并不全备,比较草率。只有周瑜对孙权敬慎服事,完全按君臣之礼来对待。

其实,事实并非如此,事实上.周瑜心胸开阔,以德服人,跟后世小说家虚构的那位截然不同。应该说,这才是周瑜的真性格。程普曾一度和周瑜关系不好。程普认为自己年龄比周瑜大,多次欺辱周瑜。周瑜却始终折节容下,从不跟他一般计较。程普后来特别佩服周瑜,曾对人说:“与周公瑾交往,如同啜饮美酒,不知不觉就醉了!”至于后人说周瑜气量狭小,忌贤妒能,被人气死,则纯是小说家言,不足为信。

对周瑜的才干,刘备、曹操、孙权都非常清楚。刘备曾私下挑拨周瑜和孙权的关系。一次,孙权、张昭等人为刘备送行,张昭等人先离开了,孙权和刘备谈话。刘备叹息说:“公瑾文武筹略,万人之英。只是他器量太大,恐非久居人下者!”曹操则有意贬低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作用。他写信给孙权说:“赤壁之战,正赶上我的将士们染病,于是,我自己烧船退却,没想到,这下倒使周瑜成了名。”

不过,不论别人怎样评论,孙权心中有数。周瑜去世,他痛哭流涕,说:“公瑾有王佐之才,如今短命而死,叫我以后依赖谁呢?”他称帝后,仍念念不忘周瑜,曾对公卿们说:“没有周公瑾,我哪能称尊称帝呢?”
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对三国历史文化的普及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它三虚七实的描写也迷惑了不少读者对历史真相的了解。三国荆州之争中小说对周瑜的描写,就与史实有很大的出入。这是小说在人物刻画上与历史真实性大相径庭最突出的例子。

《三国演义》把周瑜描绘成心胸狭窄、妒贤忌能的典型,当他一发现诸葛亮的才智超过自己,便想方设法谋害,必欲除掉孔明而后快,结果他的计谋被诸葛亮一一识破,自己反中了诸葛亮的谋算,一而再、再而三地被气得吐血身亡,临到绝命之时仍发出“既生瑜,何生亮”的仰天长叹。小说对瑜、亮二人在赤壁之战前后一连串的斗智、斗法写得丝丝入扣,极为生动,从人物塑造的角度讲是相当成功的,但从历史的真实性讲,则全属子虚乌有,纯粹是小说家的文艺创造。

历史上的周瑜,当然不是被诸葛亮气死的,也根本不存在“三气周瑜”的任何蛛丝马迹。若从周瑜与孔明在当时所处的历史背景以及他们俩在赤壁之战前后的政治地位、历史作用看,真正的赢家倒是周瑜而不是孔明。才华横溢、精明老到的周瑜,实际上远远盖过了初出茅芦的孔明。
2第一名:曹操。
我想任何人都不会有异议,单看他身边猛将谋士多如牛毛,最终基奠了三国的统一便可见一斑。“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就是对他最好的评述。

第二名:刘备。
把他放在这里一点都没有错。他为什么能当皇帝?靠的又是什么?曹操曾经都非常赏识他,认为他是个英雄。如果他没有过人之处,又怎么会使得天下英豪争相归附呢?关张黄马赵,都是一等一的名将;卧龙凤雏法正张松,都是一等一的智将。其中最有名的要数诸葛亮了。像刘备这样一个爵为亭侯,官拜左将军,做过徐州牧,年纪一大把的老家伙,肯去拜访一个27岁,名不见经传,毫无资历的年轻人诸葛亮,单是这一点就可看出刘备非常人所不及的地方。靠诸葛得荆州,靠庞统得川蜀,靠法正得汉中。最后,还能让鼎鼎大名的诸葛亮对自己死心踏地,全力辅佐平庸的刘禅,真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奸雄了。

第三名:诸葛亮。
可以说是整个三过时期专职谋士中最好的一位了。小小年纪未出茅庐便可知三分天下,才华横溢而又能够虚心求教,为报知遇之恩死而后已,都是广为人传颂的。

第四名:郭嘉。
曹操最器重的一位谋臣,在他死后连曹操都哭得稀里哗啦。据说郭嘉一生“算无遗策”,便可知道他是有多么厉害。

第五名:鲁肃。
并不如演义中所说的那样老实无用,虽然他性情忠厚,但柔中带刚,有任侠之风。此外,鲁肃精擅骑射、剑术,又深谙兵法,熟通经史,实是文武全才。更值得一提的是,鲁肃是当时江东地区最杰出的战略家。

第六名:王允。
很多人大惑不解,为什么他会排在这里。我告诉你,他和郭嘉可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好的十位谋士当中代表三国时代的两位。你可别小看他,当年的董卓不可一世,当天下间所有的英杰都束手无策的时候,他却能设下连环计诛杀董卓,可见他也是有常人无法企及的地方。

第七名:周瑜。
“既生瑜,何生亮?”〈三国演义〉里把他丑化歪曲得不成了样。历史上的周瑜,不但博学广才,而且还宽宏大量,有着极广的胸怀。赤壁之战,周瑜、鲁肃和诸葛亮都坦诚合作,并无勾心斗角。那年,周瑜34岁,鲁肃37岁,诸葛亮28岁,初出茅庐的诸葛亮是不可能把二人耍得团团转的。相反,相信军事和政务经验都不足的诸葛亮反而向两位优秀的“前辈”学习了不少。 而整个赤壁之战,发挥最大作用的就是周瑜以及鲁肃了,不可能是诸葛亮。说什么诸葛亮祈风,更属无稽之谈。以周瑜鲁肃的才干,久在江东,对气侯风向的反常不会不知。虽然他在对待荆州的战略问题上没有鲁肃的政治眼光,但不失为一位难得的将才。

第八名:司马懿。
他的智商决不在曹操之下,但他却没有曹操的英雄气概。我本人是不喜欢司马懿的。都说曹操篡汉,可曹操篡的不是光武帝刘秀所留下来的天下,而是已经分崩离析,经过他自己努力打出来的天下。但司马懿不同,他篡的是曹家安稳的天下,而且他在篡位的历程中可谓绞尽脑汁、花样百出。

第九名:贾诩。
他的为人我不敢恭维,但他的才华的确了得。可称三国谋士中出乎其类,拔乎其萃的人物。“谋出奇至准、谋至深及广”是对他最好的评价。他的一生没做过别的,全是在幕后献计。先后投靠的段煨、刘表和张绣等,并且他为李傕、郭汜出主意,但决不是要真心辅佐他们。他之所以委身于其帐下,仅仅是因为他们能够对他言听计从,能使他的谋略得以展示,从而达到自身价值的体现。

第十名:姜维。
你要问我他有多聪明,看看诸葛亮对他有多器重就知道了。同样也是27岁,诸葛亮把他带回汉中,任命他为丞相府仓曹掾,加奉义将军衔。诸葛亮在他身上看到的是年轻时候的自己。在诸葛亮死后,他一个人撑起了蜀国的天空。姜维一生好学不倦,深通兵法,做事有条有理,而且又有胆识,并且为官清廉,忠心可昭日月。真是一个难得的人才,只可惜生不逢时。

另外,像庞统、法正、荀彧、荀攸、程昱、吕蒙、陆逊都是一等一的谋士。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1-29
周瑜
【周瑜】(175—210)三国时期吴国将领。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庐江西南)人。美姿容,精音律,多谋善断,人称周郎。公元208年赤壁之战中大败曹军,奠定三分天下基础。后图进中原,不幸早逝。
三国名人,娶了孙策老婆的妹妹.和诸葛亮合作,火烧赤壁,以少胜多,杀退曹操百万大军.
周郎精通音律,宴会上别人弹琴,有一点儿错误,他都能马上听出来。所以如果想周郎看你一眼,就你故意弹错琴就好了。出了个成语‘曲有误,周郎顾
周瑜打黄盖
2.诸葛亮,曹操,孙权,孙策, 刘备,关羽,吕布,赵云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9-01-30
念奴娇•赤壁怀古

【作者】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词牌释义

〔题考〕 元微之【连昌宫词】:“力士传呼觅念奴,念奴潜伴诸郎宿。”自注:“念奴,天宝中名倡。每岁楼下酺宴,万众喧溢,不能禁,众乐为之罢奏。明皇遣高力士大呼楼上曰:‘欲遣念奴唱歌,邠二十五郎吹小管,遂看人能听否?’皆悄然奉诏。”又【开天遗事】:“念奴有色善歌,宫妓中第一,帝尝曰:‘此女眼色媚人;’又曰:‘念奴每执板当席,声出朝霞之上。’”词曲之名,有所昉矣。本调异名最伙,以调都百字,故又名〔百字令〕、〔百字谣〕。以东坡【咏赤壁】有“大江东去”及“还酹江月”句,故又名〔大江东去〕、〔酹江月〕、〔赤壁词〕。更有〔大江西上曲〕、〔壶中天〕、〔无俗念〕、〔淮甸春〕、〔湘月〕、〔大江乘〕等名,不暇遍考。
〔作法〕 本调一百字。起句四字,不用韵,平仄一定。次句九字,上三下六,起仄韵;第三、四字平仄不拘。本句亦有作上四下五者,不足法也。第三句七字,不用韵,与〔满江红〕第五句同。第四句六字,与〔双双燕〕第六句同。第五、第六为四字对句,不用韵,与〔换巢鸾凤〕后阕第四、五句同。第十句五字,与〔烛影摇红〕第四句同;惟第三字不可用仄。第八句四字,与第九句六字,亦可作上四下六之十字句。上四字作豆,第一字可平,下六字协韵,第一字可仄。其语气自需一气呵成。后阕起句六字,仄起平收,不用韵;第一、三字俱可作平,与〔玉漏迟〕后阕起句同。第二句九字,上四下五,与〔青玉案〕结句同。然亦有作上五下四者,不足法也。以下句法,全与前回。
(1)周瑜
经典故事:周瑜打黄盖
(2)诸葛亮,刘备,孙权,曹操,黄盖
第3个回答  2009-01-29
【1】三国吴国的都督——周瑜【妻子是鼎鼎有名的小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孙策的妹夫】
1诸葛三气周瑜:周瑜气量宽宏根本不会被气死,极少碰面…从赤壁之战结束到周瑜病逝的两年间,诸葛亮正在零陵一带搞后勤工作,根本没有和周瑜见过面。至于周瑜病逝后,送丧吊唁的是周瑜旧下属庞统,而不是诸葛亮。
2草船借箭:草船借箭的人正史上是孙权,演义描写周瑜嫉妒诸葛亮是彻头彻尾的捏造,三国演义之祖【三国志平话】中借箭的是周瑜。
3 赔了夫人又折兵:历史上是孙权自己要把妹妹嫁给刘备,单纯的政治婚姻
4 智激周瑜:纯粹捏造,周瑜是东吴最有力的主战派人士,正是听了他的劝说才有了赤壁之战。
5 借东风:虚构,诸葛亮并未参与赤壁之战,赤壁乃周瑜等东吴将领之功。
6 荆州问题:实乃周瑜死后,鲁肃为了“联刘抗曹”把周瑜打下的荆州南郡地区借给刘备。周瑜生前掌握江陵彝陵等入川水道,东吴攻打西蜀不存在和刘备借道的问题。

【2】 孙权,刘备,关羽,张飞,赵子龙,诸葛亮(勉强加上一给曹操)
第4个回答  2009-01-29
(1)周瑜 周瑜(175-210)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庐江西南)人。东汉末年东吴集团将领,杰出的军事家。汉族。美姿容,精音律,身长八尺有余(1.89米)。多谋善断,胸襟广阔。后与诸葛亮、庞统、司马懿并称卧龙凤雏幼麟冢虎。公元208年赤壁之战中大败曹军,奠定三分天下基础。后图进中原,不幸早逝。历史上的周瑜胸襟广阔,气度宽宏。老将程普因周瑜年轻地位却比自己高,对他不服,多次当面侮辱他,周瑜都不跟他计较,程普最后被周瑜的才华和品德所折服,感动得说:“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和他成为好友。《三国演义》描写的心胸狭窄的周瑜是罗贯中为了衬托诸葛亮而刻意塑造的配角形象,是艺术处理,不可当真;“三气周瑜”当然就更是毫无历史根据,周瑜最后是病逝于出征途中。
(2) 孙权 孙策 刘备 关羽 张飞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