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历史题,大家帮忙看一下

大家一定都看过历史著作、历史文章、历史题材的小说,和革命历史题材的电视剧、电影、纪录片、专题讲座,或有关历史网站。写出你最欣赏的一位历史人物及其主要事迹,或写出你最感兴趣的某个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相关内容。

(55555……历史作业,大家帮忙吧)
中国的哦

纪晓岚
[编辑本段]个人简介
姓纪名昀,字晓岚,谥文达,世称文达公,晚号石云、春帆,河北沧州崔尔庄人(1724~1805)。乾隆19年中进士,又授为翰林院庶吉士,编修,因学识渊博为乾隆赏识。曾因为亲家两淮盐运史庐见曾有罪受到株连被发配到新疆乌鲁木齐,后召还,乾隆以土尔扈特归还为题“考”他,命他为《四库全书》总纂官,至乾隆46年完成,耗时十年。次年擢升为兵部侍郎、左任都御史、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职务为大学士之副职,从一品),死后谥文达。纪晓岚住于阅微草堂。著有《阅微草堂笔记》,其后人整理有《文达公遗集》。其人除文才轩昂外,纵性放欲的个性在文字狱盛行的有清一代也非常有名。如
小横香室主人在《清朝野史大观》卷3中说:“公平生不谷食面或偶尔食之,米则未曾上口也。饮时只猪肉十盘,熬茶一壶耳。”
采蘅之的《虫鸣漫录》卷2:“纪文达公自言乃野怪转身,以肉为饭,无粒米入口,日御数女。五鼓如朝一次,归寓一次,午间一次,薄暮一次,临卧一次。不可缺者。此外乘兴而幸者,亦往往而有。”
昭枪在《啸亭杂录》卷10“(公)今年已八十,犹好色不衰,日食肉数十斤,终日不啖一谷,真奇人也。”
孙静庵的《栖霞阁野乘》:“河间纪文达公,为一代巨儒。幼时能于夜中见物,盖其禀赋有独绝常人人者。一日不御女,则肤欲裂,筋欲抽。尝以编辑《四库全书》,值宿内庭,数日未御女,两睛暴赤,颧红如火。纯庙偶见之,大惊,询问何疾,公以实对。上大笑,遂命宫女二名伴宿。编辑既竟,返宅休沐,上即以二宫女赐之。文达欣然,辄以此夸人,谓为‘奉旨纳妾’云。”
鲁迅论纪晓岚及《阅微草堂笔记》(见《中国小说史略》第二十二篇 《清之拟晋唐小说及其支流》)
《聊斋志异》风行逾百年,摹仿赞颂者众,顾至纪昀而有微辞。
《阅微草堂笔记》虽“聊以遣日”之书,而立法甚严,举其体要,则在尚质黜华,追踪晋宋;自序云,“缅昔作者如王仲任应仲远引经据古,博辨宏通,陶渊明刘敬叔刘义庆简淡数言,自然妙远,诚不敢妄拟前修,然大旨期不乖于风教”(20)者,即此之谓。其轨范如是,故与《聊斋》之取法传奇者途径自殊,然较以晋宋人书,则《阅微》又过偏于论议。盖不安于仅为小说,更欲有益人心,即与晋宋志怪精神,自然违隔;且末流加厉,易堕为报应因果之谈也。
惟纪昀本长文笔,多见秘书,又襟怀夷旷,故凡测鬼神之情状,发人间之幽微,托狐鬼以抒己见者,隽思妙语,时足解颐;间杂考辨,亦有灼见。叙述复雍容淡雅,天趣盎然,故后来无人能夺其席,固非仅借位高望重以传者矣。
《滦阳消夏录》方脱稿,即为书肆刊行,旋与《聊斋志异》峙立;《如是我闻》等继之,行益广。鲁迅《聊斋志异》
[编辑本段]传说趣闻
清代才子纪晓岚,乾隆年间进士,从编修、侍读学士累迁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曾任《四库全书》总编纂官十多年,晚年著有《阅微草堂笔记》25卷,享有与《聊斋志异》并行海内外的盛誉。他文情华瞻,慧黠敏捷,是个对句奇才,天地万物、古今诗赋无不可入对者,信手拈来,出口成趣,浑若天成,其炉火纯青的文字功夫让人叹为观止,关于纪晓岚对联的故事,笔记、野史中多有记载,在民间也流传颇广。
有一年冬天,纪晓岚跟随乾隆南巡至白龙寺,适逢寺僧鸣钟。庄严古刹,钟声悠然,乾隆诗兴大发,挥笔写下"白龙寺内撞金钟"七个大字。纪晓岚见之,知是乾隆有意考他,便从容挥笔对上下联:"黄鹤楼中吹玉笛"。乾隆当即拍手称赞:"佳对!"。
纪晓岚熟读诗书,记忆力很强,其师曾以杜甫《兵车行》中一句"新鬼烦冤旧鬼哭"出联考他,他巧妙地运用李商隐《马嵬》中句"他生未卜此生休"作对,天衣无缝,工整贴切,令其师不得不佩服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乾隆16年夏季,乾隆帝见池中荷花初放,乾隆得句云:"池中莲藕,攥红拳打谁?"。纪晓岚看到池子左边的蓖麻,便以问对句,答道:"岸上蓖麻,伸绿掌要啥?"。同样以问句相对,天衣无缝,令乾隆称奇。
纪晓岚中取进士那年,见京城当铺林立,随口吟出一句上联:"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但苦思不得下联。后来他执令赴通州当主考官,见通州有南北之分,苦思数月的上联便有了下联:"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绝妙之极。
有一年秋,一个经常愚弄百姓的戏班到纪晓岚家乡演出,因该地很穷,生活很差,戏子们心中怨气很大。于是,在一出戏中饰"主考官"的戏子便借戏讽刺该地的乡民:"酸芥菜,臭黄瓜,入口眉愁眼眨;"熟料恰逢纪晓岚回乡看望父母,于是愤然回敬道:"毁梨园,败戏德,开台腔乱调翻!"
纪晓岚曾有一位脾气不好的医生朋友。某日纪晓岚因小恙前去求诊,这位医生朋友对他说,我出个上联,你若能对出下联,诊费、药费全免,纪晓岚心想对联之事能难倒我?便点头应允。上联为:"膏可吃,药可吃,膏药不可吃"。纪晓岚便借其脾气发挥,续了下联:"脾好医,气好医,脾气不好医。"既触其缺点,又促其改正,一语双关,妙哉!
一知县早闻知纪晓岚才华横溢,极善对句,想亲自试之。某日恰遇纪晓岚随驾巡视至此县,他便出了个刁钻的上联:"鼠无大小皆称老"。纪晓岚思虑片刻,一时难以为对,环视四周,见有一鹦鹉,便从容对道:"鹦有雌雄都叫哥。"该知县对纪晓岚的才华暗暗称奇。
纪晓岚巧对乾隆皇帝
清代才子纪晓岚入宫以后,每天给乾隆皇帝讲书,读诗文,时间一长,不免有思乡之苦。
一日,乾隆皇帝看出了纪晓岚的心事,便对他说:“看你终日闷闷不乐,必有心事。”纪晓岚说:“何以见得?”乾隆于是说,你是:“口十心思,思妻思子思父母。”纪晓岚立刻下跪说:“正是,陛下如恩准假还乡,当感戴不尽。”
乾隆说:“只要你对出朕的上联,就准假。”纪晓岚说:“言身寸谢,谢天谢地谢君王。”乾隆皇帝见纪晓岚的下联对仗十分工整,不觉大悦,于是准假让纪晓岚回乡省亲。
清代大臣和珅请以学识渊博闻名的纪晓岚为他刚落成的一座竹林环绕,风景秀丽的花园题字。纪晓岚略一沉思,便一挥而就了“竹苞”二字。某日,乾隆出行至此,望着题有“竹苞”二字的匾额哈哈大笑:“此乃纪晓岚骂人之语,尔等竟然不知!
[编辑本段]关于纪晓岚妻室
吴湖帆题识纪晓岚烟管拓片据史书记载,纪晓岚先后有一位夫人和六房妾,这在当时对于一个官至礼部尚书的大学士来说是很正常的,没有反而不正常。纪晓岚很讲感情,1740年17岁的纪晓岚就跟邻县20岁的马氏成婚了一生相敬如宾,白头偕老。马夫人直到纪晓岚七十二岁那年才去世。他有一房妾名为文鸾,是他从小青梅竹马的朋友。这在封建社会来讲是很难得的。
纪的夫人姓马,在《阅微草堂笔记》中出现过两次。第一次是以“嫡庶”之“嫡”的身份出现的。《槐西杂志》第二卷八十八条是为纪的一个侍姬立传的,说马夫人很喜欢那侍姬:“故马夫人终爱之如娇女。”第二次是以婆母身份出现的,在《槐西杂志》卷三第二百一十四条:“马夫人称其(二儿媳)工、容、言、德皆全备。” 纪惜墨如金,两次提到马夫人,一共就用了二十多个字。笔法之中,读不出夫妻之间应有情感色彩,倒是有些客气,有些许远距离的尊重。这是合乎情理的。猜度马氏与纪之间的生活,无非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十多二十岁结了婚。像纪家这种官宦家庭,所娶媳妇必是门当户对,马必定是个大家闺秀,所受教育免不了三从四德,进得纪家之门,孝亲友姑,对纪彬彬有礼。新婚燕尔之时,或者还会与纪一起共同沉浸在温柔乡一段时间,但后来纪中举入仕,马氏的主要责任就是在家中孝敬公婆,抚育儿女。纪有了一房又一房侧室,马氏对纪晓岚承担的责任,主要便是举案齐眉了。再到纪晓岚有了自己个人的家业,不与父母住在一起,马氏的正妻身份,实则“法定”成了纪晓岚家庭的总经理,对一家人的生活起居进行日常的行政管理(虽然会有管家,但那最多算个对外事务的执行总经理),而纪在外公务与马氏没有什么关系,对家庭而言则担负董事长的角色。纪与马氏之间,终于就成功完成了从小夫妻关系,到家庭董事长与总经理之间合作关系的必要转换。总经理在任上,不管工作做得好不好,董事长对外人道来,总是要客客气气尊敬一下的。估计马氏的总经理干得还不错,所以《阅微草堂笔记》提及马氏,突出的就是她对侧室、儿媳的管理。
郭彩符是纪的侍姬之一。《槐西杂志》卷二第一百四十一条专门讲的就是这个女人,三百余字,不少了。纪简单讲了这女人的来历和命运的不佳。重点讲了两件事。一是纪受贬在新疆时,“姬已病瘵”,到关帝庙问了一支签,知道还能等到纪回来,但病却好不了,果然纪回来不久,郭氏就去世了。二是在郭氏死后,家里晒其遗物,纪睹物生情,作了两首怀念郭氏的诗:“风花还点旧罗衣,惆怅酴釄片片飞。恰记香山居士语,春随樊素一时归。”(郭氏亡在送春之日)“百折湘裙台画栏,临风还忆步珊珊,明知神谶曾先定,终惜芙蓉不耐寒。”
沈明玕是纪的另一侍姬,纪着墨最多,用了两篇七八百字。《槐西杂志》第二卷八十八条几乎是在给沈氏作传,除介绍了她的来历、自愿当富家之媵妾,“女子当以四十以前死,人犹悼惜。青裙白发,作孤雏腐鼠,吾不愿也”的心愿,还录了她一首小诗:“三十年来梦一场,遗容手付女收藏。他时话我生平事,认取姑苏沈五娘。”而且说沈氏临终前生魂跑到纪晓岚“侍值圆明园”的住处去探望了他。沈氏死后,纪在其遗像上提了两首诗,其中一首为:“几分相似几分非,可是香魂月下归。春梦无痕时一瞥,最关情处在依稀。”《滦阳续录》卷一第二十八条专门录了沈氏死前不久, “以常言成韵语”写的一首《花影》诗:“绛桃映月数枝斜,影落窗纱乡帐纱。三处婆娑花一样,只怜两处是空花。”说沈氏诗中“两处空花,遂成诗谶”(一花为沈氏不久亡,一花为沈氏婢女亦不久亡)。
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简介
《阅微草堂笔记》是五种笔记小说的合集。有《滦阳消夏录》六卷,《如是我闻》四卷,《槐西杂志》四卷,《姑妄听之》四卷,集《滦阳续录》。
《阅微草堂笔记》的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边地景物,诗词文章,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纪昀仕途顺利,他写此书的指导思想是“大旨不乖于风教”,采用六朝志怪的笔法,叙述简淡,不作细节描写,不求文辞华美,与《聊斋志异》的描摹细腻、委曲动人大异其趣。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1-28
梁羽生
现代中国香港著名武侠小说作家,原名陈文统,1924年3月22日生于广西蒙山一个书香门第。抗日战争胜利后,梁羽生进入广州岭南大学念国际经济,毕业后任香港《大公报》副刊编辑。1954年香港武术界太极派和白鹤派两派争执,从报纸上的口水仗最后演变成两派掌门的对擂比武。时任《新晚报》的总编辑罗孚乘着比武的热潮,让梁羽生在报上连载武侠小说《龙虎斗京华》。《龙虎斗京华》被公认为是新武侠之始。从1954年开创“新派武侠小说”至1984年宣布“封刀”,30年间,梁羽生共创作武侠小说35部,160册,1000万字,其中包括《白发魔女传》、《七剑下天山》、《萍踪侠影录》等。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他和金庸,共同扛起了新派武侠小说的大旗,号称“金梁并称,一时瑜亮”。

梁羽生开创了武侠小说的一代新风,在此之前的旧武侠小说始终难登大雅之堂,随着“新派武侠小说”的出现以及梁羽生、金庸、古龙、温瑞安等一大批武侠小说大家的先后登台,其读者从最初的底层人士发展到社会各阶层,并为广大华语读者追捧,一时风起云涌,开创了武侠小说的一个新世纪。与金庸相比,梁羽生的作品受中国传统诗词、小说、历史的影响更深。

对于“武侠”概念的界定,梁羽生的观点是武是一种手段,侠是真正目的,所以“以侠胜武”是梁氏的一个基本观点。写了35部小说,塑造了上百个人物,梁羽生说,最能体现他“侠”精神的人物是张丹枫和金世遗,“张比较靠近儒家,心中有一个道德观念,金比较接近道家,他本身没有一个规范,可能会有一些小过错,但本性是善良的,整体还是好的。”

梁羽生、金庸一直被并称为新派武侠小说的重要代表,但是,两人境遇并不相同,金庸的名声和认知度远在梁羽生之上。封笔之后的金庸,仍成为媒体的焦点,其作品也反复被搬上电视。而梁羽生则在澳大利亚隐起来。在同行中,梁羽生一直对金庸评价比较高。1994年,梁羽生就曾在悉尼作家节武侠小说研讨会上谦虚地表示,“我顶多只能算是个开风气的人,真正对武侠小说有很大贡献的,是今天在座的嘉宾金庸先生……他是中国武侠小说作者中,最善于吸收西方文化,包括写作技巧在内,把中国武侠小说推到一个新高度的作家。有人将他比作法国的大仲马,他是可以当之无愧的。”(
第2个回答  2009-01-25
武则天:
武则天(624年2月17日-705年12月16日),名武曌,汉族。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也是即位年龄最大的皇帝(67岁即位),又是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终年82岁)。唐高宗时为皇后(655年—683年)、唐中宗时为皇太后(683年—690年),后自立为武周皇帝(690年—705年),705年退位。
武氏为唐开国功臣武士彠次女,母亲杨氏,祖籍并州文水县(今山西省文水县),生于利州(今陕四川省广元市)。本名不详,14岁入后宫为才人(正八品),唐太宗赐名媚,人称“武媚娘”。高宗时上尊号为“天后”。高宗崩,中宗即位,武氏为皇太后,临朝称制后改名曌。称帝后上尊号“圣神皇帝”,退位后改尊为“则天顺圣皇后”。武氏另有废除的尊号“圣母神皇、圣神皇帝、金轮圣神皇帝、越古金轮圣神皇帝、慈氏越古金轮圣神皇帝、天册金轮圣神皇帝、则天大圣皇帝”等。后世通常称武氏为“武则天”或“武后”。
第3个回答  2009-01-25
霍去病

我们一向自傲的历史老师也称赞过他
为什么李广缺广为人知呢?风头盖过他,不就是司马迁与他们李家私交好,什么“不虚美,不隐恶”,还是有着主观因素的,讨厌司马迁。。。
大家都知道“酒泉”吧,那个飞出中国千年梦想的地方,据说名字的来是跟霍去病有关哦—皇帝赐了美酒给霍去病,但士兵无数不够分,怎么办呢?最后到入泉中共分享—由此产生了“酒泉”
他死的那么早,更死的那么不明不白,为什么,司马迁,你为什么不写出来啊?
死后连儿子也没保住,只有一句“无子,绝”
鲁迅说的,中国人为什么都是贪生怕死?因为每当有外族入侵或内战,冲在前面的总是英勇就义,后面畏畏缩缩的却活了下来,得以传承血脉,所以有了阿Q精神!
第4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03
任务:武则天
事迹:成为了中国第一个并且是最后一个女皇,在大唐王朝最鼎盛时取而代之,最后在政变后全身而退,将天下交还给李唐王室,受唐朝世代皇帝尊敬。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