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生修养方面的俗语

只要20条.

Like a rat in a hole.
瓮中之鳖。
Like author, like book.
文如其人。
Like father, like son.
有其父必有其子。
Like for like.
一报还一报。
Like knows like.
惺惺相惜。
Like mother, like daughter.
有其母必有其女。
Like teacher, like pupil.
什么样的老师教什么样的学生。
Like tree, like fruit.
羊毛出在羊身上。
10黄鹰抓住了鹞子的脚——扣了环了(第30回 王熙凤)
11金簪子掉在井里头——有你的只是有你的(第30回 金钏)
12九国贩骆驼的——到处兜揽生意(第46回 鸳鸯)
13宋徽宗的鹰,赵子昂的马——都是好画儿(第46回 鸳鸯)
14状元痘儿灌的浆儿——又满是喜事(第46回 鸳鸯)
15黄柏木作磐槌子——外头体面里头苦(第53回 贾珍)
16聋子放炮仗——散了(第54回 王熙凤)
17梅香拜把子——都是奴儿(第60回 芳官)
18仓老鼠和老鸹去借粮——守着的没有,飞着的有(第61回 柳氏)
19清水下杂面——你吃我看见(第65回 尤三姐)
20见提着影戏人子上场——好歹别戳破这层纸(第65回 尤三姐)
21耗子尾巴上长疮——多少脓血儿(第68回 王熙凤)
22顶梁骨走了真魂——吓得要命(第68回 王熙凤)
23锯了嘴子的葫芦——没口齿(第68回 王熙凤)
24小葱拌豆腐——清的清白的白(第74回 王夫人)
25可着头做帽子——要一点富余也不能(第75回 鸳鸯)
26羊群里跑出骆驼来了——就只你大(第88回 贾母)
27含着骨头露着肉——吞吞吐吐(第88回 王熙凤)
28焦了尾巴稍子——绝后(第117回 众人 )

经典语句:
1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2 花开易见落难寻
3 花落半身埋
4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5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6 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垅中,卿何薄命。
7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8 质本洁来还洁去,一掊净土掩风流
9 乱哄哄你发唱罢我登场
反认他乡作故乡
甚荒唐
到头来
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10 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
11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
12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暇。
13 偷得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14 尔今死去奴收葬,未卜奴身何日丧。
15 得意浓时易接济,受恩深处胜亲朋。
16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17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18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19 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开花为低迟?
20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21 真做假时假亦真. 无到有时有还无.
22 花落人亡两不知!
23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24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青埂峰顽石偈

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
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

题石头记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春梦歌

春梦随云散,飞花逐水流。
寄言众儿女,何必觅闲愁。

又副册判词(睛雯)

霁月难逢,彩云易散。
心比天高,身为下贱。
风流灵巧招人怨。
寿夭多因诽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

又副册判词之二(袭人)

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
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

副册判词一首(香菱)

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
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正册判词之一(林黛玉、薛宝钗)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正册判词之二(贾元春)

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芳开处照宫闱。
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

正册判词之三(贾探春)

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
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正册判词之四(史湘云)

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
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

正册判词之五(妙玉)

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
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正册判词之六(贾迎春)

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
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梁。

正册判词之七(贾惜春)

堪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
可怜绣户候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正册判词之八(王熙凤)

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
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正册判词之九(贾巧姐)

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
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

正册判词之十(李纨)

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
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

正册判词之十一(秦可卿)

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淫。
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

好了歌

世人都晓神仙好, 只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 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 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 只有姣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 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 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 孝顺儿孙谁见了?
好了歌解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
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在篷窗上。
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
昨日黄土陇头埋白骨,今宵红绡帐底卧鸳鸯。
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
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
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
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
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
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
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
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做嫁衣裳!

引子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 都只为风月情浓。
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
因此上,演出这悲金悼玉的《红楼梦》。

终生误(贾宝玉)

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
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
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
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枉凝眉(林黛玉)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
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
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
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
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
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
怎禁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

恨无常(贾元春)

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
眼睁睁,把万事全抛。
荡悠悠,把芳魂消耗。
望家乡,路远山高。
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
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

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
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休把儿悬念。
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
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也去,莫牵连。

乐中悲(史湘云)

襁褓中,父母双亡。纵居那绮罗丛,谁知娇养;
幸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
好一似,霁月光风耀玉堂。
厮配得才貌仙郎,搏得个地久天长。
准折得幼年时坎坷形状。
终久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
这是尘寰中消长数应当,何必枉悲伤!

世难容(妙玉)

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
天生成孤癖人间罕。
你道是啖肉食腥膻,视绮罗俗厌;
却不知,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
可叹这,青灯古殿人将老,
辜负了,红粉朱楼春色阑!
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
好一似,无瑕白玉遭泥陷,
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

喜冤家(贾迎春)

中山狼,无情兽。全不念当日根由。
一味的,骄奢淫荡贪欢媾。
觑着那,侯门艳质同蒲柳;
作贱的,公府千金似下流。
叹芳魂艳魄,一载荡悠悠!

虚花悟(贾惜春)

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
把这韶华打灭,觅那清淡天和。
说什么,天上夭桃盛,云中杏蕊多。
到头来,谁把秋捱过?
则看那,白杨村里人呜咽,青枫林下鬼吟哦。
更兼着,连天衰草遮坟墓。
这的是,昨贫今富人劳碌,春荣秋谢花折磨。
似这般,生关死劫谁能躲?
闻说道,西方宝树唤婆娑,上结着长生果。

聪明累(王熙风)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
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
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
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
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
呀!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

留馀庆(贾巧姐)

留馀庆,留馀庆,忽遇恩人;
幸娘亲,幸娘亲,积得阴功。
劝人生,济困扶穷,休似俺那爱银钱忘骨肉的狠舅奸兄!
正是乘除加减,上有苍穹。

晚韶华(李纨)

镜里恩情,更那堪梦里功名!
那美韶华去之何迅?再休提绣帐鸳衾。
只这带珠冠,披凤袄,也抵不了无常性命。
虽说是,人生莫受老来贫,也须要阴骘积儿孙。
气昂昂头戴簪缨,光灿灿胸悬金印;
威赫赫爵禄高登,昏惨惨黄泉路近。
问古来将相可还存?也只是虚名儿与后人钦敬。

好事终(秦可卿)

画梁春尽落香尘。
擅风情,秉月貌,便是败家的根本。
箕裘颓堕皆从敬,家事消亡首罪宁。
宿孽总因情。

飞鸟各投林

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
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
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
冤冤相报实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
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
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
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回答者:旋涡鸣猫 - 高级魔法师 七级 3-8 15:44

据统计,《红楼梦》中的俗语就有315条,其中加有“俗话说”这类冠词的前八十回有48条,后四十回有7条,合计55条。加有“古人说”一类冠词的前八十回有17条,后四十回有8条,合计25条;加有“常言“这类冠词的,前八十回有4条,后四十回无。研究者还归纳出,《红楼梦》一书人物引用俗语最多的是王熙凤,共57条。引用俗语最多的章回是六十五回,共计16条。民间谚语有268条,成语有11条,歇后语52条,曹雪芹自己创造的有7条。曹雪芹使用的俗语,是比较宽泛的概念,应该包括了民间谚语、成语、古人的诗句和歇后语。所以给《红楼梦》中使用的俗语定一个标准就是指民间谚语、古语、格言、歇后语等,由劳动人民创造并在人们口头流传的经验的总结。《礼记·大学》中就说:“谚,俗语也。”俗语的最大特点就是它的通俗性和普遍流传性。曹雪芹对俗语的态度早在第一回中就明确了:“我虽不学无文,又何妨用假语村言,敷演出来,亦可使闺阁昭传,复不可破一时之闷,醒同人之目,不亦宜乎?”其中的“村言”就是俗语。在文学作品中引用俗语,并不自曹雪芹才开始的。从宋元话本、杂剧以来,文学作品中引用俗语已是司空见惯的。据粗略统计《金瓶梅》所引用的俗语高达七百余条之多,几乎是《红楼梦》的一倍。</P>
下面讨论一下《红楼梦》俗语的来源问题。</P>
一是元明清初的小说戏曲,对《红楼梦》的创作有直接的影响。《西厢记》是对曹雪芹创作有最大影响的戏剧作品,无论是主题,还是情节,《红楼梦》原著有许多情节就是脱胎于《西厢记》的。如四十三回贾宝玉撮土为香私祭为王夫人迫害至死的金钏儿时茗烟代祝一回文字,脱胎于《西厢记》第一章第三折中鸳鸯降香第三柱则不语,而红娘代祝数语,道出鸳鸯心事一段。从语言上看,《西厢记》中许多唱词、道白,均为《红楼梦》所吸收。如“纱窗外定有红娘报”、“每日家情思睡昏昏”等等。《红楼梦》还吸收了《西厢记》中一些富有表现力的俗语。最典型的例子是《西厢记》第四本第二折,红娘骂张生道:“你原来苗而不秀。呸!你是个银样镴枪头。”《红楼梦》二十三回黛玉骂宝玉道:“呸!你原来是苗而不秀,是个银样镴枪头 二是历史典籍、古人诗词。《红楼梦》中第十五回“远水救不得近渴”,就出自《韩非子》;第六十五回所用的“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见于老子的《道德经》;“佳人薄命出自苏东坡的诗句“自古佳人多薄命”等等。</P>
三是最重要的一个来源,也是俗语最丰富的,就是民间的俗语。曹雪芹《红楼梦》中引用了许多当时流行于北京地区,尤其是流行于旗人社会的俗语。其中有一些是直接从口语中采撷来的。例如“没吃过猪肉也看见过猪跑”(十六回)、“摇车里的爷爷,拄拐杖的孙子”(二十四回)、“清水下杂面,你吃我看见”(六十五回)等等。这些在小说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新鲜有趣,朴实自然。</P>
四是自己的创造。《红楼梦》中有一些俗语是曹雪芹自己的创造。清人裕瑞在《枣窗闲笔》中,谓雪芹“善谈吐,风雅游戏,触境生春。闻其奇谈娓娓然,令人终日不倦。是以其书绝妙尽致。”可见曹雪芹是一个很风趣诙谐的人。例如作品中有主旨作用的护官符,还有有打油诗意味的好了歌等等 所以,《红楼梦》的俗语,大部分是来自于元明清小说戏曲,相当大部分来自当时的民间,小部分来自历史典籍、古人诗词,极少是曹雪芹在“时谚”基础上的创造。那么直接来自于民间的说唱艺术,子弟书的俗语运用极为广泛,其来源也大致是元明清戏曲、小说、前人诗歌、词曲、历史典籍,更多是来自于当时生活中流行的口头语、俗语、谚语等等。戏曲家、民俗学家傅惜华先生曾说过:“子弟书……词句虽有时近于俚浅,妇孺皆晓,然其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出其口;极其真善美之致。其意境之妙,恐元曲而外殊无能与伦者也。”∞这里的“妇孺皆晓”道出了子弟书语言的通俗性,甚至近于“俚浅”,以浅近的俗语、俚语来创作,才能在民间具有普及推广的优势。子弟书用七言律诗的句子,再用一些其他字数的碎句做衬垫,这是它的句法基凋。启功先生分析认为:“正是因为修养不深,也就是较少地受框子的限制,才能有这样的胆力”,“其实杜甫做诗时也未必像解诗的人想的那么多”,“子弟书的成就,恰在于胆,也恰在于浅。”</P>
那么28篇《红楼梦》子弟书中,运用了哪些俗语呢?笔者归纳如下:</P>
; 俗语出处备注</P>
1、俗语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咱们的腰也不抵他汗毛拔一根。《二入荣国府》第一回刘老老语</P>
《二入荣国府》第四回王熙凤语</P>
3、上年纪老人更与老人亲。 《二入荣国府》第五回叙述者语</P>
5、古人云菽水承欢膝下舞,又有那堂上斑衣乐老亲。 《二入荣国府》第八回叙述者语</P>
6、古人云爱亲并爱亲之母,能为孝子必为贤孙。 《二入荣国府》第九回宝玉语</P>
7、自古道贞节二字女自根本,从一而终无变更。 《芙蓉诔》第四回晴雯语</P>
8、人说是闻名不如来见面。 《芙蓉诔》第五回灯姑娘语(晴雯表嫂)</P>
9、要知道人死焉能会再生? 《芙蓉诔》第六回黛玉语</P>
10、薄命儿的红颜林黛玉。 《露泪缘》第一回叙述者语</P>
; 11、古人说穷乃攻书原不错,又道是书能解闷未必真。 《露泪缘》第五同黛玉语</P>
12、人世上不如意事常八九,随缘随分莫追求。《露泪缘》第六回王熙凤语</P>
13、倒不如打开壁子说亮话。《露泪缘》第十回宝钗语</P>
15、没见过这两个不知好歹的冤家呕死个人。 《二玉论心》第一回贾母语</P>
《二玉论心》头回诗篇</P>
< 17、古人云韶光易过红颜易老&《葬花》第二回黛玉语</P>
18、深知你花言巧语呆里藏奸。&《葬花》第四回黛玉语</P>
、我与你多情小姐同鸳帐,怎舍得叠被铺床待吾眠。& 《葬花》第四回宝玉语</P>
20、又谁知韶华有限悠然去,晚景无多一旦空。《悲秋》黛玉语</P>
21、低声说你是倾国倾城我便是多愁多病。&p; 《双玉埋红》宝玉语</P>
22、也是个银样镴枪头。; 《双玉埋红》黛玉语</P>
; 23、唱一声如花美眷音多惨,接一句似水流年意更柔。 《双玉埋红》叙述者语</P>
24、又听那流水落花春去也,人间天上两悠悠。; 《双玉埋红》叙述者语</P>
bsp; 《议宴陈园》二回刘老老语</P>
<P> 其中叙述者语言中所运用的俗语有8条,其他都是出自作品人物之口,可见人物语言中自然运用适当的口语、俗语是在《红楼梦》子弟书中是更多运用的。那么子弟书语言的通俗性,对俗语的运用还体现在对俗语词汇和口头词汇的运用上。人物对话中最能体现俗语、口头语的运用,在对话中体现人物的不同性格,这在前面人物论中有所涉及,这里我们不妨就语言来看一看。归纳《红楼梦》子弟书中最有特色的人物语言,运用俗语词汇、口头词汇最有特色的主要是宝玉、黛玉、刘老老、凤姐、灯姑娘(晴雯表嫂)、傻大姐这几个人物。先来看看宝黛所说的俗语和俗语词汇、口语词汇。黛玉作为贵族小姐,从她的口中说出了6条俗语,占了较大的比例,加上宝玉的3条,光这对公子小姐所说的俗语就有9条之多。而二人在一起独处的时候,对话也较为随意,运用的俗语词汇比较多,可见两个人非同一般的关系。</P>
例如《双玉埋红》中写宝黛在沁芳亭畔葬花,共读《西厢记》的温馨与和谐。</P>
; 又翻一过要留心记,这宝玉在姑娘的身后咂嘴摇头。</P>
低声说你是倾国倾城我便是多愁多病,这佳人听罢登时满面羞。</P>
说你看了邪书拿我凑趣,我成了爷们玩,意儿逗笑儿的丫头。</P>
一面说着一面就走,去到那太太房内去讲讲情由。</P>
<P> 这宝玉着忙复又赔不是,说好妹妹恕我言语不防头。</P>
<P> 我从此竞把绝大乌龟化,等妹妹百年之后叶落归秋。</P>
<P> 将妹妹贤德行书勒石上,我替妹妹驮于背上万载无休。</P>
<P> 林黛玉听言不免噗哧笑,说呸也是个银样躐枪头。</P>
<P> 宝玉说这个也就该罚你,我也到太太房内诉情由。</P>
<P> 黛玉说你当你能过目成诵,还有个一目十行在后头。</P>
<P> 这一段宝玉一时兴起,引用了《西厢记》中的话,表达自己的心意。黛玉心里听着高兴,表面上还要佯装委屈,扬言要去太太房里告状。急得宝玉以趣语哄逗黛玉,说自己是“大乌龟”、“我替妹妹驼于背上万载不休”。这段有趣的自咒之语是对原著的化用,原著写宝玉急着赔不是道:“要有心欺负你,明儿我掉在池子里,叫个掘头鼋吃了去,变个大忘八,等你明儿做了‘一品夫人’病老归西的时候儿,我往你坟上替你驼一辈子碑去。”而黛玉也转怒为喜,同样引用《西厢记》中的话“呸也是个银样躐枪头”,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两位主人公在一来一去,一退一进中,表现了亲昵随便、无拘无束的关系。而其中,俗语词汇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P>
<P> 再比如《悲秋》第四回中,宝黛二人又一次有了矛盾冲突,宝玉一再安慰讨好,也不能好佳人的怒气平息下去。黛玉对他的一番话也是极为口语化的:</P>
<P> 说起开罢那边给我斯文着坐,方才我出去了受不了外边的风。</P>
<P> 刚刚的睡醒你又来缠我,我知道你是我命中的小人魔难星。</P>
<P> 似这般拉拉扯扯成甚么样子,也不管人家的手腕子发酸骨节儿疼。</P>
<P> 动不动有人无人来上头上脸,讨人嫌更比从前说话儿疯。</P>
<P> 知道么一年小二年大也该把那脾气儿改,</P>
<P> 何苦呢传出去又惹的别人好说不好听。</P>
<P> 还有那一句言词奉劝你,二爷的话好歹别当耳傍风。</P>
<P> 谁像你终朝只在女孩儿们一处里搅,</P>
<P> 从没见一个胭脂儿常沾在爷们的嘴上红。</P>
<P> 这其中的“起开罢”、“你是我命中的小人魔难星”、“讨人嫌”、“话儿疯”、“耳傍风”等等词语,是通俗的口语词汇,从黛玉的口中说出,可见黛玉与宝玉的关系之亲密,黛玉可以这样毫不掩饰地批评宝玉,而“魔难星”、“讨人嫌”等词,又反映出一种名贬实褒的意味。宝黛的语言中所运用的俗语词汇和口语词汇,体现了二人亲密无间的关系,即使是从较有文学修养的贵族公子小姐的口中说出这些话,也显得风趣、自然,增添了情趣,也增进了二人之间的感情。</P>
<P> 再看看体现不同性格的、却又反映本色的自然口语从下面人物口中说出有什么样的效果。</P>
<P> 作为农村老妪的刘老老,前面已经有专门的章节做过讨论和分析。这里在略加举例说明,刘老老的语言可以说是目不识丁的农村老太太的真实反映。“二入荣国府”闹出了很多的笑话,其中最能体现子弟书作者创新的还是老祖宗见到刘老老的一问一答,这一文一俗,一个文话儿谦辞,一个是“有错岔批”,逗得满堂大笑。</P>
<P> 先看看老祖宗是怎么问的:</P>
<P> 因问道老亲家贵庚年多少?花甲还是七旬与六旬?</P>
<P> 为什么年来未见亲家的面,多因为事务儿匆忙疏淡了亲。</P>
<P> 你若是不嫌俭慢就请下榻,何妨呢旷几天儿在此处存。</P>
<P> “贵庚”、“花甲”、“七旬”、“下榻”,这样正式的文言话语,粗村的刘老老能听懂也就真是奇怪了。也难怪她会理解错误,答非所问了;</P>
<P> 忙应道少年时耕种我全都会,如今衰老了力难禁。</P>
<P> 老祖宗方才问我田多少,能多少呢二亩薄沙零四分。</P>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1-24
一)三字俗语

马后炮 门外汉 迷魂汤 开倒车 耍花招 走过场

钻空子 吹牛皮 碰钉子

(二)五字俗语

八字没一撇 病急乱投医 不打不相识 防患于未然 赶鸭子上架

贵人多忘事 换汤不换药 久旱逢甘露 空口说白话 快刀斩乱麻

老牛拉破车 鲤鱼跳龙门 鸟枪换大炮 千里送鹅毛 无风不起浪

无巧不成书 无用武之地 物以稀为贵 先下手为强 小巫见大巫

依葫芦画瓢 一鼻孔出气 一问三不知

(三)六字俗语

百闻不如一见 不费吹灰之力 不分青红皂白 不管三七二一

拆东墙补西壁 放长线钓大鱼 风马牛不相及 恭敬不如从命

挂羊头卖狗肉 过五关斩六将 家丑不可外扬 九牛二虎之力

明人不做暗事 牛头不对马嘴 英雄所见略同 有眼不识泰山

冤有头债有主 真金不怕火炼

(四)七字俗语

羊毛出在羊身上 不到黄河心不死 不识庐山真面目

初生牛犊不怕虎 此地无银三百两 打开天窗说亮话

打破沙锅问到底 各人自扫门前雪 横挑鼻子竖挑眼

今朝有酒今朝醉 近水楼台先得月 拒人于千里之外

赔了夫人又折兵 人逢喜事精神爽 无脸见江东父老

无事不登三宝殿 小不忍则乱大谋 知其一不知其二

宰相肚里好撑船 醉翁之意不在酒 按下葫芦瓢又起

(五)八字俗语

狗嘴里吐不出象牙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天网恢恢殊而不漏

一波未平又起一波 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君子一言快马一鞭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三十六计走为上策

三、成语归类

(一)描写人的品质

平易近人 宽宏大度 冰清玉洁 持之以恒 锲而不舍

废寝忘食 大义凛然 临危不俱 光明磊落 不屈不挠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万古长青 肝胆相照 休戚与共

丰功伟绩 高风亮节

(二)描写人的智慧

料事如神 足智多谋 融会贯通 学贯中西 博古通今

才华横溢 出类拔萃 博大精深 集思广益 举一反三

(三)描写人物仪态、风貌

憨态可掬 文质彬彬 风度翩翩 相貌堂堂 落落大方

斗志昂扬 意气风发 威风凛凛 容光焕发 神采奕奕

(四)描写人物神情、情绪

悠然自得 眉飞色舞 喜笑颜开 神采奕奕 欣喜若狂

呆若木鸡 喜出望外 垂头丧气 无动于衷 勃然大怒

(五)描写人的口才

能说会道 巧舌如簧 能言善辩 滔滔不绝 伶牙俐齿

出口成章 语惊四座 娓娓而谈 妙语连珠 口若悬河

(六)来自历史故事的成语

三顾茅庐 铁杵成针 望梅止渴 完璧归赵 四面楚歌

负荆请罪 精忠报国 手不释卷 悬梁刺股 凿壁偷光

(七)描写人物动作

走马观花 欢呼雀跃 扶老携幼 手舞足蹈 促膝谈心

前俯后仰 奔走相告 跋山涉水 前赴后继 张牙舞爪

(八)描写人间情谊

恩重如山 深情厚谊 手足情深 形影不离 血浓于水

志同道合 风雨同舟 赤诚相待 肝胆相照 生死相依

情深似海 体贴入微 寸草春晖 一往情深 悲欢离合

骨肉至亲 依依惜别 情同手足 一见如故 不分彼此

推心置腹 忘年之交 惜老怜贫 不期而然 心心相印

无微不至 嘘寒问暖 心地善良 人同此心 心同此理

亲密无间 友好相处 天涯比邻

(九)说明知事晓理方面

循序渐进 日积月累 温故知新 勤能补拙 笨鸟先飞

学无止境 学海无涯 滴水穿石 发奋图强 开卷有益

(十)来自寓言故事的成语

自相矛盾 滥竽充数 画龙点睛 刻舟求剑 守株待兔

叶公好龙 亡羊补牢 画蛇添足 掩耳盗铃 买椟还珠

(十一)描写事物的气势、气氛

无懈可击 锐不可当 雷厉风行 震耳欲聋 惊心动魄

铺天盖地 势如破竹 气贯长虹 万马奔腾 如履平地

(十二)形容四季特点

春寒料峭 春意盎然 春暖花开 满园春色 春华秋实

春风化雨 春种秋收 春兰秋菊 春花秋月

骄阳似火 暑气蒸人 烈日炎炎

秋风送爽 秋高气爽 秋色宜人 秋风萧瑟 秋色宜人

一叶知秋 秋风过耳 秋雨绵绵 秋意深浓 秋兰飘香

丹枫迎秋 枫林如火 秋风习习 天高云淡 秋色迷人

金桂飘香 秋菊傲骨 果实累累

冰天雪地 寒气袭人 寒冬腊月 滴水成冰 北风呼啸

瑞雪纷飞 天寒地冻

(十三)形容繁荣兴盛景象

济济一堂 热火朝天 门庭若市 万人空巷 座无虚席

高朋满座 如火如荼 蒸蒸日上 欣欣向荣 川流不息

(十四)描写美的景和物

美不胜收 蔚为壮观 富丽堂皇 金碧辉煌 玉宇琼楼

美妙绝伦 巧夺天工 锦上添花 粉妆玉砌 别有洞天

(十五)描写山水美景

锦绣河山 高耸入云 水天一色 波光粼粼 湖光山色

重峦叠嶂 山明水秀 高山流水 白练腾空 烟波浩渺

(十六)描写花草树木

繁花似锦 绿草如茵 郁郁葱葱 古树参天 万木争荣

百花齐放 花团锦簇 万紫千红 桃红柳绿 绿树成荫

风景如画 流连忘返 诗情画意 生机盎然 水绕山环

引人入胜

(十七)描写日月风云

大雨如注 滂沱大雨 银装素裹 皓月千里 晨光熹微

云雾迷蒙 风清月朗 春风化雨 暴风骤雨 风驰电掣

玉兔东升 月光如水 明月高悬 众星拱月 群星闪烁

繁星满天 和风细雨 久旱逢雨 大雨滂沱 电闪雷鸣

风雨交加 旭日东升 霞光万道 晨鸡报晓 日出东方

冉冉升起 光芒四射 艳阳高照 炊烟缭绕 夕阳西下

晚风习习 落阳余晖 夕阳如丹 气象万千

(十八)带有近义词的成语

兴国安邦 翻山越岭 百依百顺 背井离乡 长吁短叹

道听途说 丢盔弃甲 调兵遣将 甜言蜜语 眼疾手快

(十九)带有反义词的成语

东倒西歪 东奔西走 东拉西扯 东张西望

南辕北辙 南腔北调 南征北战 南来北往

前赴后继 前俯后仰 前因后果 前呼后拥 承前启后

左推右挡 左邻右舍 左思右想 左顾右盼

铺天盖地 翻天覆地 天昏地暗

弃旧图新 优胜劣汰 舍近求远 生离死别 一无所有

改邪归正 弄假成真 轻重缓急 博古通今 若明若暗

善始善终 化难为易 去粗取精 扬长避短

(二十)AABB式

鬼鬼祟祟 熙熙攘攘 战战兢兢 兢兢业业 沸沸扬扬

林林总总 支支吾吾 吞吞吐吐 浩浩荡荡 影影绰绰

密密麻麻 疏疏朗朗 朝朝暮暮 日日夜夜 浑浑噩噩

风风雨雨 风风火火 堂堂正正 偷偷摸摸 轰轰烈烈

朦朦胧胧 隐隐约约 迷迷糊糊 心心念念 挨挨挤挤

勤勤恳恳 踉踉跄跄 原原本本 形形色色 口口声声

世世代代 曲曲折折 郁郁葱葱

(二一)AABC式

芸芸众生 咄咄逼人 头头是道 津津有味 津津乐道

奄奄一息 念念不忘 空空如也 源源不绝 姗姗来迟

面面相觑 面面俱到 振振有辞 窃窃私语 息息相关

喋喋不休 循循善诱 郁郁寡欢 彬彬有礼 亭亭玉立

铮铮铁骨 飘飘欲仙 夸夸其谈 孜孜以求 孜孜不倦

莘莘学子 跃跃欲试 井井有条 绰绰有余 楚楚可怜

斤斤计较

(二二)ABCC式

书声琅琅 议论纷纷 人才济济 大名鼎鼎 千里迢迢

风尘仆仆 文质彬彬 衣冠楚楚 生机勃勃

(二三)动物成语

胆小如鼠 对牛弹琴 杀鸡吓猴 如狼似虎 守株待兔

狗急跳墙 叶公好龙 画蛇添足 呆若木鸡 人仰马翻

顺手牵羊 杯弓蛇影 狗急跳墙 瓮中捉鳖 兵荒马乱

蝇头微利 噤若寒蝉 悬崖勒马 混水摸鱼 龙盘虎踞

包罗万象 车水马龙 九牛二虎 老态龙钟 鸦雀无声

人怕出名猪怕壮

(二四)数字成语

一丝不苟 五湖四海 九死一生 百家争鸣 千山万水

千辛万苦 独树一帜 五体投地 十万火急 十拿九稳

百闻不如一见

(二五)关于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

博览群书 豁然开朗 学而不厌 博闻强记 不耻下问

孜孜不倦 循序渐进 融会贯通 各抒己见 集思广益

迎刃而解 手不释卷

勤学苦练 废寝忘食 聚精会神 全神贯注 一丝不苟

精益求精 专心致志 如饥似渴 日积月累 取长补短

再接再厉 持之以恒

(二六)常用成语

雅俗共赏 言行一致 养尊处优 摇摇欲坠 一败涂地

一帆风顺 一见如故 一举两得 一蹶不振 一劳永逸

一落千丈 一毛不拔 一目了然 一暴十寒 一视同仁

一事无成 一网打尽 一意孤行 一针见血 一知半解

以卵击石 以身作则 以牙还牙 易如反掌 异想天开

饮水思源 迎刃而解 应接不暇 优柔寡断 游手好闲

有目共睹 有勇无谋 与日俱增 再接再厉 真知灼见

蒸蒸日上 执迷不悟 趾高气扬 纸上谈兵 志同道合

置之不理 忠言逆耳 装聋作哑 自暴自弃 自力更生

自投罗网 自相矛盾 坐井观天 坐享其成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