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伊通河最终汇入哪里?伊通河形成时间?

好像最终汇入两个地方,请详细说明:还有形成时间,都说是千年古流,万年前没有吗?能否有比较准确的时间?
对于伊通河汇入哪里问题中,还有它流经哪条河道流向大海?请详细说明,谢谢~

蜿蜒流至农安县靠山镇东南汇入饮马河。清代康熙二十年(1682年),清政府为抵御沙俄侵犯黑龙江流域,开通了伊通河航道,粮草辎重通过水路运输到东辽河的小城子,通过陆路转运到伊通河下水,装入三丈五尺长的小船北运,把辽河与松花江、黑龙江连接起来。

伊通河,是长春平原上的千年古流,是松花江的二级支流,它发源于吉林省伊通县境内哈达岭山脉青顶山北麓,流经伊通县、长春市、德惠市、农安县,主要支流(由南往北)有小伊通河;

干沟子河、双庙子河、伊丹河、碱草沟、小河沿子河、西河沟(繁荣路—南湖—动植物园—吉顺明沟)、东新开河、四间河(即串库)、新凯河、农安排水干渠、两家子河、小苇子沟、大苇子沟等。

伊通河在农安县靠山镇靠山大桥下5公里与饮马河汇合,从河源至汇合处流程343.5公里,因饮马河在汇合处以上流程为368公里、比伊通河长20余公里,按“河源唯长”原则,以饮马河为干流,该流域统称饮马河流域。

两河汇合后,向北继续流经20公里注入松花江。

流域概况

伊通河流域地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春季风大干燥,夏季温热多余,秋季温和凉爽,冬季寒冷漫长。年均气温4.6℃多年平均风速3.3米每秒,多东南风。

流域年均降水量608.6毫米,多集中在6~9月,占全年降水量的75%。年均蒸发量598.6毫米。河流封冻期为每年11月中旬至次年4月上旬,140天以上。流域年均径流量4.97亿立方米,年均输沙量31.7万吨。新立城水库以下河段劣Ⅴ类水质占86.2%。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伊通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1-26
  伊通河,满语“波涛汹涌的大河”。古称“益褪水”、“一秃河”、“易屯河”,皆为古女真语音译。
  源远流长的伊通河,是长春平原上的千年古流,是松花江的二级支流,它发源于吉林省伊通县境内哈达岭山脉青顶山北麓,流经伊通县、长春市、德惠市、农安县,在农安县靠山乡汇入饮马河,全长342.5公里,被两岸老百姓亲切地称为母亲河。
  伊通河上游有两个源头,一条支流。东源在省城南100公里伊通县境内哈达岭山脉青顶山北麓的老道洞附近,由渗出的泉水集流而成,向西流经大酱缸、板石庙、寿山屯至营城子与西源汇合;西源则出于东丰县磨盘山西北石碑岭通称小伊通河,流向由南而北,其下游一段成为伊通与东丰两县的界河。主要支流为伊丹河,发源于伊通县河源乡流沙林夹槽子屯和苇塘沟,越过二道乡石门水库,流约百里,在朝阳区乐山镇南与1933年为种植水稻而开辟的新开河汇流进入伊通河。流经伊通、长春、农安注入第二松花江。伊通河从源头至营城子一段,穿行山谷之间,河床较深,水清流急,经常爆发山洪。过营城子后进入山间平川地带,有杂木河、西苇河等先后流入,流速渐减,河谷渐宽。出县城后接纳了干沟子河、双庙子河等支流。河道进入平原地带,河谷宽阔,流量渐增。
  伊通河为长春历史上的第一大河。古时的伊通河水面宽广,平时可载三丈五尺的大船。清康熙年间,在反击沙俄入侵的雅克萨大会战中,她为中华民族保家卫国的壮举谱写了光辉篇章。康熙帝下令南北延长伊通河道,沟通松花江和辽河;为确保雅克萨大会战的胜利,下令在古吉林城造船百艘,每艘体长7.3丈,宽6尺,船腰宽9.8尺,后身宽6.6尺,每艘装粮200石,船上载有土炮,每艘船可运兵135人。在以后的1681年至1690年间,由大小运输船组成的粮草辎重船队,以威武的长龙阵式浩浩荡荡地穿过伊通河,经古伊通边门再向黑龙江瑷珲城进发,为前线提供粮食辎重,为确保反侵略战争的胜利,做出过重大贡献。古伊通河也因此载入中华民族的光辉史册。
  历史上的伊通河有过她的光荣与自豪,也有过痛苦与哀伤。在近代史上,每至雨季,大水泛滥十数里,周围田地和村舍均遭水害,给人民造成巨大的损失和痛苦。进入20世纪30年代后,由于年久淤塞,水土流失,加上1939年末,“京大”(注:指伪新京至大安)铁路通车后,伊通河的水运作用大幅度降低,那时在她上面行驶的,主要为帆船,而不再是大船,长途水运也黯然失色,而由区域性水运取而代之。解放后,伊通河获得了新生。1988年在她的上游兴建了太平池水库和新立城水库,不但保证了市民生活用水,也大大增强了伊通河的防洪抗洪能力,但由于受上游水库的限制,伊通河从此基本断流。
  据史料记载,早在明清时期,伊通河就是一条重要的运粮黄金水道。顺治十二年(1658年),东辽河上游赫尔苏驿东北秦家屯附近,是叶赫河、东辽河域粮食的集中地,一批批的蒙古马队将粮食运到乌苏城(即今伊通县城)河口和柳条边伊通边门。那时,每年春日,冰消雪化,开江开河之日,伊通河口人流车马络绎不绝。由于水陆交通的发展,伊通河流域的经济空前繁荣。清光绪八年(1882年),清政府在伊通河渡口设立了州城。渡口附近的“箭亭子”不仅是闻名遐迩的商贾云集之地,亦是满族人习武、比箭的场所,繁盛一时,有“十个营城子,不如一个箭亭子”之说。
  伊通河水最盛时,当在清同治年间,据《满洲地志》记载,1868年(同治七年)“伊通河中游河幅三丁(即河宽327米),水深一丈,沿河两岸林密如壁,水清见底;游鱼如梭”。而在下游的农安县伊通河沿岸,据民国初期县署文件记载:伊通河两岸从亮衣门到嗽叭营子,长200里,宽里许,每年夏季,水清柳绿,鸟语花香,景致宜人。
  作为千年运粮古道,伊通河不仅在东北运输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里也汇集了有清以来东北重要的人文景观。明海西女真扈伦四部中,有叶赫和辉发两部发祥地在伊通河畔的璋地。“璋”,满语,意为两山间的狭隘地带;伊通河上游东西连接吉林西围场和盛京围场的一部分阿木巴克围场,是过去供朝廷打猎的地方,如今围场边缘残存边墙,场内留有封堆、烽台、老营房等遗迹和时见飞禽走兽出没的生态环境;横跨伊通河有东北大御路和东北柳条边。大御路又称“大御道”,是1681年(康熙二十年)清廷开设的一条由京师(北京)皇华驿经盛京(沈阳)至吉林乌拉的驿道,专为传递皇帝圣旨及官文用。其间设驿站37处。东北大御路及驿站反映了清廷交通文化及习俗,是伊通河流域重要的旅游景观。
  近年来,由于人口猛增,粗放式农业无限发展,林地几乎变为旱田,沼泽地全部变为水田,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水土流失日益严重,在长春以南,伊通河主流和支流上修建塘坝水库,使涵养水源的资源严重匮乏,伊通河再没有了往日迷人的风采。欣悉长春市投资3亿元打扮母亲河,我打心眼儿里高兴,拯救母亲河开始行动了。但是,仅长春市治理伊通河是远远不够的,尽管对长春区段的伊通河治理有了大的动作,省城南100公里的源头区怎么办?省城下游直至农安靠山的伊通河入江口区域又怎么办?近几年我十余次考察了全流域的伊通河,发现伊通河的两个主要源头,一个支流源头,林木已砍伐殆尽,近年又雪上加霜盲目采集建筑砂石,水土流失非常严重。伊通河最重要的支流伊丹河,每年都有数千万立方米的土塌入河道,越来越宽的河道拱卫着一线浅浅的水流。全流域治理伊通河,特别是保护、培养和开发伊通河源头至长春段,势在必行。
  重塑伊通河的辉煌,应从三个源头开始,全面退耕还林,对源头区实行局部封禁。源头至省城100公里,立即停止盲目采集砂石,疏浚河道;两岸各500米全部退耕还林,大面积栽种以柳树为主的林木,依托当年皇家围场的资源优势,在林中建起各种动、植物试验场地。伊通河流域文化历史厚重,全流域治理伊通河是一项立体工程。在技术治理伊通河的同时,要兼治伊通河两岸人文景观。如著名的“七星落地”伊通火山群,要建立旅游专线;要恢复横跨伊通河的东北大御路大孤山驿站和建于康熙年间的伊巴丹大戏楼。同时,要重建柳条边伊通边门。二是提高认识,痛下决心,尽快立项,投入施工。第一,退耕还林还水,建议从上游各发源地开始,河两岸各500米栽种以柳树为主的林木,实行封闭管理,相信30年左右,伊通河将重现天蓝野碧、水清鱼翔的自然景象。第二,上游(新立城水库以上)要四减:减少水田地,减少农业用地,减少工业项目,减少伊通县人口,向长春移民。统筹上下游产业、人口布局,把伊通县建成生态农牧区。第三,坚决控制向伊通河排污,建立雨水与污水两个排放系统,建污水处理厂并保证正常运行。第四,制定修建长春市区绕城河规划。其首尾与伊通河相接,形成循环流动水系。第五,是这项工程投资巨大,涉及长春、四平、辽源等市。要打破区域限制,由省里会同三家,联合组成伊通河全流域治理管委会,或将伊通河流域统一划归长春市,不再出现“君住江之头,我住江之尾”的现象,让河源河尾统归长春市管辖并治理。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721681.htm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