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篇《叶问》观后感。。。

不要写太多电影内容
主要写一些看后的感受
最好是可以在“世界是没有怕老婆的人,只有尊敬老婆的人”“我只是个中国人”这两句台词上写一点感受。。。
大概至少要800字吧。。。
初三的要求啊~~~

叶问,我本对这人毫无知晓,但是我通过电影《叶问》后,对这人有些了解,我是一个生活在90年代后的,我们现在的生活跟以前相比,真是差距千里,《叶问》这一部电影充分的体现了旧社会人们生活水平与遭受到国外人的侵略痛苦。这一部电影,我是带着愤怒而又高兴的心情看完的,愤怒的是当时的旧社会不公平与侵略者的野蛮,开心的是我们中国人团结,坚强,有骨气。
叶问生活在一个富裕的家庭,他有着妻儿,他热爱武术,生活过的很平常,常常还会为了炼功而忘记陪自己的妻子与他那可爱的儿子,在电影里有一句话说的非常好:“我不是怕老婆,我是尊重老婆”。这充分的体现了当时叶问对他的妻子是多么的尊重。
然而。就在1937年的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了,可恶的日本人大举侵入我们的土地,令我们中国人民不聊生,饿殍遍野。在1938年10月,佛山沦陷,日军大肆破坏厂房,设备和楼宅。拥有30多万人口的佛山,仅仅只剩下七万余人,全市亦保存十多个作坊继续生产。。而叶家大豪宅亦遭日军霸占,用作日军总部,叶问一家三口无家可归。生活苦困。
叶问一家三口找了个简陋的房子住了下来,而此时家里没有米了,叶问于是拿着他那心爱的怀表拿去换成米,在卢沟桥事变还未发生前,叶问在当地已经有相当高的名声了,因为他为佛山人打败了外来踢管的人,所以米铺老板就多给了他些米。生活简朴的过着,他为了帮助家里能有点经济来源,于是到一家煤矿帮助挖煤,在挖煤厂他碰到了以前要好的朋友,也是习武之人,但是这个好朋友始终永远都再见不到他了。。因为被当时黑暗的日本人拉去比武,被日本人活活的打死。可恨的是廖家拳法的创始人挑战他们日本人三个,但是没有打过那三个可恶的日本人,当他拿起日本人给他的米后,“碰”的一枪。。。。他也永远的离世界而去了。。 虽然输了,但是他为我们中国人赢回了尊严。就在叶问看到这一幕的时候,一骨怒气从他身上散发出来,大声的喊着:“我要挑战十个。”不堪一击的日本人被叶问打的满地爪牙,一个个狼狈的躺在地上。而当时日军领头人物“佐藤将军”见叶问武艺精湛。想要他继续再来比武,佐藤将军让翻译给叶问他的话。而翻译正是当年崇拜叶问的一个地方治安队队长。叶问很有骨气的说:“我不是为这些米来的。”而佐藤继续追问他的名字后,他说:“我只是个中国人”。而此时翻译跟佐藤说:“他说他会再来的,他说他叫叶问”。其实这个翻译也是很有骨气的,只是在当时的局势下,他不得不这么做,也许他会被人说成走狗,但是他始终是个中国人,在继续观看后。佐藤因为找不到叶问,把翻译打了个半死,而翻译却帮助叶问找藏身地,帮助他们一家人,摆脱日本人的搜查。但是始终躲不过日本人的搜查,日军在一家绵织场找到了他,而这个绵织场是他以前一位非常友好的朋友开的。他的名字叫:“周清泉”
叶问被日本人带走后。周清泉帮助叶问把他的妻子和儿子都带到台湾去,而就在此时,叶问的妻子哭着喊着说这可能是他最后一次比武了,周清泉又回到了比武现场。
在比武的前一天,佐藤旁边的一个助手威胁叶问,如果这场比武你赢了,我就一枪毙了你。切切相反叶问在比武的时候把佐藤将军打死了,而佐藤将军的助手拿起枪一枪打中叶问胸部上前方,就在这一幕。。。我惊住了。仿佛我当时就在现场,不愿意看到这一幕发生。幸好的是叶问的好友与妻子在现场,急时把他救走。
1945年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取得胜利,结束了长达8年的抗战。
1949年叶问宗师居住香港,并在九龙饭店职工总会开办第一个咏春拳术班,开展了宗师人生新的一页。
1967年叶问宗师终完成其晚年最大心愿,创办了咏春体育会,集合一众同门齐心发扬『咏春拳』,咏春拳发展至今已是世界知名拳术,叶问的徒子徒孙,累计超过了200万人,咏春弟子人才辈出,当中就包括了一代武打巨星----- 李小龙。
写下此篇观后感是为了纪念旧社会的恶劣,国外军人的野蛮与霸道。我虽是出生在90年代,但是我拥有一颗爱国的心,拥有中国人应该有的骨气!最后希望各位中国人能平平安安,幸福一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1-23
《叶问》之问:武者何为?

《叶问》绝对值得让你连续去电影院看两遍。第一遍,看眼花缭乱的功夫,因为电影票的价值全都化成了以秒计时的拳脚之间;第二遍,看功夫背后的芸芸武者,他们用短暂或跌宕的人生画出一个暴戾的问号:世事无常,武者何为?

影片的前三分之一片段,以轻快诙谐的情节带出了一群抗战前夕中国民间武林的众生相。当时号称武术之乡的佛山,拜师学艺切磋技艺成风,其中当然也不乏门户之见、高下之争。在这不长的篇幅中,对武痴迷者有之,以武撑门面者有之,用武征服他人者亦有之。而故事的主角叶问,在这熙熙攘攘的武者之中,却是一个虽爱武却无争、既内向且谦和的一流高手,同时还是个爱家顾家、“尊重老婆”的富家子弟。在这种生活大背景下,习武纯粹是一种日常生活方式,展现了草根的野性和谐趣。以金山找为代表的北派武学带来的威胁,算是本段戏剧冲突最为激烈的一幕,却也在叶问的鸡毛掸下,以最家常的方式被消解,并在众多武者的追星狂欢中落下喜剧的幕布。

教科书翻开民族的悲剧页面。传记电影往往用时间的推移、时代的变迁来制造人物命运的转折,叶问以及他的同辈们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陷入了无用的境地。在武器强于武功,铁骑践踏武技的年代里,武者们的焦虑、彷徨、痛苦和无奈,使他们走上了不同的意义追求道路。但也正是在故事发展的这个节点上,暴露出了香港电影一向力不从心的编剧水准。金山找的角色定位是个败笔,这个早先鲁莽憨厚的北方汉子,后来成为山贼不说,还匪夷所思地向日军出卖叶问(这个情节据说被删了,但我们从李钊的舍命提醒中可以获知)——这种突兀的性格转变、不知所踪的人物去向,还表现在武痴林兄弟的经历上,此不赘述。如此糟糕的副线设计让一众武者的生态展现差点让本片又成了好莱坞式的个人英雄主义版本。

幸好我们还可以看看廖师傅的表现。这个长相富态的中年人,算是片中国产武师的第三号人物。心高气傲又带着点小市民习气的他,现在也要为了一日三餐而与日本人比武。他的处境同样也是其他武者所必须面对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风亮节被这些“粗人们”转化为既能痛打日本人、又有机会填饱肚子的实用主义和冒险主义行动。廖师傅最终死于日本人的冷枪之下,也间接地死于他心浮气躁、急功近利的性格缺陷。他的死,加剧了习武者追求功利性的迷失:武功再好也挨不过一枪,武者何为?

叶问深知这一点,也因此感到茫然和失落。一身的上乘功夫,却只能去挖煤来换取一块烤地瓜,却只能眼睁睁看着同胞惨死而无力施救。他对妻子说 “我很没用”的时候,眼神绝望地快要死去。这里是电影最打动我的地方,也预示着叶问将带着困惑重新上场,去扮演一个本不该由他扮演的英雄角色。看到这里,很自然会涌起观看李连杰版《霍元甲》时的期待:集民族仇恨于一身的民间武术宗师,是否又将以一场酣畅淋漓的悲壮武打让我们再次经历爱国主义高涨的精神洗礼?

然而,《叶问》终究不是抗战版的《霍元甲》。决战的前一晚,他似乎解开了许多曾经解不开的心结:是该一心习武还是尊妻教子?是该独善其身还是尽传所学?是该以身殉国还是隐忍不作?中华武术的价值在哪里?国人习武的最终目的又是什么?民族大义是什么?国家伦理是什么?在人人无法掌握自己命运的时代,一身的武学精髓又将如何发挥作用?……电影中,叶问自己的回答是儒家的“仁”。但我以为,一个“仁”字还不足以让他满意,因为在轻松打倒日本人之后,影片给了一个煽情的慢镜,我们看到此时的叶问依然茫然,面对着欢声雷同的同胞,他会在想些什么呢?

影片来不及给答案了。中枪、人潮、抢救、逃亡……几行字幕伴随着历史照片交代了宗师的后半生广收徒弟、光大武学的历程。武者何为?《叶问》除了给我们带来咏春拳的精彩表演外,还抛给了我们这个存在主义式的严肃命题。我们的传统武学,被好莱坞拿去用威亚和电脑缔造了“功夫之王”,喜欢“拿来主义”国产导演又活学活用地制成了诸多烧钱大片。当武打成为特技和噱头后,张彻时代以“武”打出男儿热血和侠气的电影匆忙退场。如今,《叶问》艺术地再造了一个热爱武术如生命的一代宗师形象,并试图唤醒我们对中华武学的真正回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叶问》当之无愧地称得上近年来最好的功夫片。

《叶问》:咏春之美

前言:《叶问》的最大看点就是看甄子丹打咏春。咏春之美,外柔内刚,击打到位。拳拳直指对方的重要部分,往往一击即中,亦可重可轻。全民练武的场面也诙谐有趣,不可谓不美。

《叶问》比起讲述黄飞鸿、陈真、霍元甲等武学前辈的传纪片或者动作剧情片来讲,有了很大的进步。故事模式有改变,不再执着于从弱变强,思想变化的过程;人物表演有进步,从高大全到平民化;动作设计有创新,钢丝少了,遵循物理定律的镜头多了。最值得品味的地方自然是本文所述的咏春之美。

全片有五场大的动作戏是甄子丹的武打,这五场戏各自施展出咏春的不同特质,同时也恰到好处为剧情发展铺垫下良好的基础。

亮相

人的手臂包括有上臂、前肢、手腕、手指等等,这些部分由关节链接,从上臂到手指,自由度越来越多,灵活性逐渐增强,上臂的转动半径虽然很大,发力也由身体至上臂,但论击打的准确还是得用手腕发力至指尖,尤其是一开始将手枪拆解一段,充分显示出了咏春的特点在于手腕的转动以及力的集中。

第一次打咏春是廖师傅上门单挑叶问,显然这是一次朋友间的切磋。廖师傅虽有一些瑕疵,但本质上是个好人。叶问的拳法主要以手腕转动掌击前胸为主,平时除了知道太极以外,咏春这种同样是外柔内刚的拳法如同一次全新的视觉经验呈现在我们面前。廖师傅的大开大合的廖家拳遇上了咏春拳,真如大象碰着老鼠,无处可逃。廖师傅踉踉跄跄的窘态被武痴林的弟弟沙胆源撞见,进而引发了之后茶楼一众人物的出场,并暗示了人物走向。这一场亮相摆脱了为打而打的传统戏路。

惩恶

“北方拳”的代表来佛山武馆街踢馆,最后自然是叶问来收拾残局。这一次的动作设计秉承了成龙大哥的风格,风趣幽默。小屁孩儿骑着自行车哐当出现在两个人之中,说了一句,爸爸,妈说你要是再不出手的话,家里的东东都要被打烂了。观众顿时乐了,在这之前,猛人已经打破了两个花瓶,甄子丹那无奈的眼神加上猛人那句“我赔!”已经让观众乐不可支,这次小孩的出现更是锦上添花的设计。甄子丹在这一场中也较多地用到了腿法,咏春拳主要在拳,至于有没有腿法我不甚了解,但知道甄子丹的人都知道他腿功了得。导演自然少不了加上几招腿功。学习成龙大哥的地方还有鸡毛禅子的运用,其中妙处也是体现了咏春之柔,和猛人的大砍刀形成强烈的对比

这一场戏主要是树立叶问在乡里间的威信,之后街坊争相送物品让影片多了许多温情。同时介绍了一下猛人。

复仇

这一场以一打十的戏最猛烈但用时最短。叶问眼见廖师傅惨死,毅然挺身而出,一个挑十,这一场更多是手腕和上臂的扭技和快速的拳击。咏春由阴转刚,拳拳到肉,掌掌生风,甄子丹表演中常见的眼神和嫉恶如仇的表情又一次再现银幕,虽然这个道场的设计有点模仿李小龙,但是甄子丹的表演绝对不同李小龙,李小龙有傲气,甄子丹是底气。十个日本人非死即伤,,尤见最后一个日本人。眼睁睁地被打个半死。

这是全片的第一个高潮,三浦将军见识了叶问的功夫。也是全片的转折点。

重情

在棉花厂一段,再次用到了兵器,但是兵器只不过从短的鸡毛禅子换成一根长竹竿。这又是甄子丹的表演时间,这里根本上与咏春无关。与咏春有关的是前面全民练咏春一段,也是叶问意识到开武馆的重要性的起始。回头说这一段中,主要是用来煽情的,也就是前面失踪的沙胆源成了猛人的跟班。甄子丹这里的技法都是点到即止,皮肉之伤而已。

高潮

最后与三浦将军的对打,很多人觉得不过瘾,我也觉得不过瘾,但也许叶伟信认为叶问本来武功就比三浦要高,没必要先搞个反派先占优势的老梗。
第2个回答  2009-01-31
g
第3个回答  2009-01-22
叶问一片无论拍摄技巧、道具制作以及武打设计都相当到位和用心。甚至连花絮和美工都做的相当有档次。故事不以悬念取胜,主要叙述的是叶问一生中很短暂的一个时期,也就是从抗战爆发前到他离开佛山的这段日子。故事篇幅短,主线明确,内容简单明了,也不乏一些比较平板和老套的港片传统表达手法。但正因此整部影片显得异常扎实和饱满。几乎没有任何冗余的镜头和情节,在一个多钟头之内把观众的情绪吊到了最高,并且在此时见好就收了。
首先叶问在选角上没有特别大的噱头的取用所谓超大牌的国际巨星,而是很地道的用了在功夫上有真本事的甄子丹以及樊少皇。在配角上也选择了演技派的任达华、林佳栋。令到每一个演员都能各司其职、很好的给角色以光彩。
其次,这不是一个沉闷的电影,它有笑料,不但有,而且很好笑。从“怕老婆”的叶问,到调皮鬼的小叶准,再到被叶问无声教育的李钊,以及像顽童一样被叶问用鸡毛掸子打屁股的金山找。剧本很简单,但是在轻松的时候始终很有趣。而后期当它转入黑暗、哀伤的调子时,也显得恰到好处。最好的地方在于,它没有不知所云的装文艺、玩深沉,虽说一群棉花厂的工人一起学咏春拳显得有些滑稽,但是最后这些工人们也没有变成超人,他们只是变得有胆量了些。
最后关于剧本,要说的是,它是很朴实很简练的,关键在它不太长,谢天谢地,一年一部传记大长片已经很多了。
第三,布景、道具。道具组十分用心,尤其是叶问大宅的布置,还原了不少叶问那个时代的家私和用品。在布置上采用中西合璧,因为当时的环境以及叶问个人的身世背景,这一安排很用心,很细致。后面出现的棉花作坊也一样,采用的虽然是废弃的老厂房,但棉花机和吊顶上的铁条木条都是制作组花大钱做出来的,务求给人真实的感觉。
接下来就是一些影片中亮点的漫谈了。
樊少皇饰演的北方武人金山找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武斗节奏感极强,一拳一脚真真切切,快、准、狠,霸道有力,杀气腾腾,将外家拳刚硬的特质完全体现了出来。片中樊少皇刚猛的拳脚以及虎虎生威的单刀秀都给了影片增添极大的可看性。这个人物最后作为一个反面角色去密告叶问的行踪,但也被日本人枪杀,一身武功比不上一颗子弹。
虽说这个镜头在上映时被剪掉,但其实保留它会更好。因为这个角色也让人体味到,不是拳法的问题,不是南方北方的问题,一个人的路是自己选的,不是任何人的问题,自己的结局就是自己选择下的结果。
相较之下,叶问这个人物也被甄子丹表现得十分到位。这是一个典型的广东人的形象,个子不算高,说话慢条斯理,家中有钱,拳法是以柔克刚,为人是面面俱到。对妻子是爱中有敬,对朋友是肝胆相照。会做人、慷慨、淡然面对环境的变故,甄子丹塑造了一个与以往截然不同的武术家形象。他是生动、鲜活,甚至柔软的。不打拳的时候一样魅力四射。这对一个武打明星来说是很难得的,起码成龙在这方面不能和甄子丹比了,倒退三十年,倒还有个狄龙可以压得住。
影片的中心焦点异常的主旋律,你可以说它和霍元甲以及黄飞鸿电影一脉相承,总是离不开“和外强周旋”、“为国人争光”。但叶伟信处理得十分巧妙,毫不生硬说教,他没有给甄子丹安排任何一次大段台词的说教,只有寥寥数句话就把整个人物,和人物的坚持给表现出来了——虽然有些地方的手法还是有点直白的笨拙,难免叫人觉得国人有些阿Q——但这是商业片,需要顾及许多人是否看得懂,因此也不必苛求太多了。
女角方面,熊黛林是郭富城的女朋友,虽说很多很多郭富城的影迷都讨厌她,不过她确实是个大美女。她的角色比较花瓶,但终归是中规中矩的演下来,你可以说任何一个女演员都能演这个角色,但你不得不承认——熊大美女,确实是大美女。也难怪小鬼子看见她就起了邪念了,搁谁见到她那双美腿都要忍不住荡漾一下的。
李钊,这个演员就是林佳栋,无间道里最后飘过打酱油的朋友。人物被他演得很生动,欺软怕硬,但是又有一些良知。他对叶问是真正的尊敬和崇拜,起先他为了保全自己,不惜出卖别人。后来他却为了保全叶问而搞惨了自己。影片的最后他为了维护叶问,扑歪了小鬼子手里的枪,使叶问没有丢了性命。遗憾的是他在枪杀小鬼子之后,被激愤的群众误以为是向叶问开枪的凶手而被殴打而死。这段也被剪辑掉了,是有点可惜。也许大多数人觉得这样太黑暗,应该给人漂白的机会。但一命抵一命,虽然维护了叶问,但武痴林毕竟因他而死。他逃不开这个果报,而为叶问杀死了日本人的李钊这样死了也保全了一大家子,在那种动乱年代,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这剧情也就圆起来了。
林佳栋的脸可能不太有男主角的样子,演负面角色也蛮适合他,有这个一样多样性的角色参演,令人真心替他感到高兴。其实他也走的是演技的路子,虽然机会不多,但是近年来杜琪峰也算常启用他了。希望以后叶导演也能多给他机会了,好的主角不易得到,好的配角更是如此。
任达华是老戏骨,说了再多也没必要,他的演技向来是一流的。那句“我太了解他了”,把一个知己老友的感觉全然凸显。你还想要怎样一个朋友,任达华演出的清泉兄就是最佳范本。任达华的好处是再多也说不完的,且他不是主角,也不宜再多说了。
至于胡歌,他的角色谁都可以演。
偶像派不该参于这片子。太路过了,还不如演他哥哥的武痴林。
反派,这里要说,池内博之是我见过的最英俊的小鬼子。很英俊,很自负,看电影的时候打到他的大镜头,整个电影院里都能感受到女人们在脑中就要扑向此男将之就地正法了。到后来出了场还有人在叹息“怎么就是个小鬼子!”池内博之的英俊是绝对的,他的睫毛很长,五官充满了戾气。有人可能觉得着个人物是不是导演在刻意美化一个日本军国主义的走狗?不是,绝对不是。这个角色是出了李钊之外第二个亮到耀眼的角色,当然你不能和叶问去比,叶问是主角,他亮是应该的。
这个小鬼子很帅,很自以为是,就演员来说实在叫人喜欢。而就影片中的三浦将军这个角色来说,真是一种写实。那是一个倨傲残酷的军官,他不是不喜欢滥杀无辜,而是傲慢,傲慢地认为日本人是最高等的,日本的武艺是高于中国武艺的。他是一种无知的状态,三浦将军这个人物的趣味性就在这里了,他没想过自己会败北,他自信满满,打从心底相信日本民族优越论。这个年少得志就做了将军的家伙自以为所向无敌,他要代表日本来打败中华民族。
他选择了叶问,不是为了什么其他美好的缘故,恰恰是因为他要彻底粉碎敌人的信心,遗憾的是小鬼子怎么能取胜呢?就如同川端康成说的一样:“书法,今人远不如古人。日本人永远不如中国人。”叶问证实了这句话不仅在书法上,在武功这方面也一样。
三浦将军这个角色,是成功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