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玄学,怎么产生的?

产生的历史条件,有哪些主要观点?
这是历史题,不是玄学研究的题目。
从历史方面论述,跟统治者的阶级利益结合起来。
百科玄学内容,只是玄学的发展和内容。借鉴作用不大。
仍然感谢各位!

玄学的产生

玄学是魏晋哲学的主流形态。“玄”,出自《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当时哲人们奉《周易》、《老子》和《庄子》为经典,合称其为“三玄”。按其研究对象来说,所谓玄学,即“三玄之学”。其特征是以老庄思想解释儒家经典,所谓援道入儒,具有高度抽象的思辨形式。

魏晋玄学家大多是所谓“名士”,他们以出身门弟、容貌仪止、虚无玄远的“清谈”相标榜,成为一时风气。当时,一般称玄学为“玄远之学”。“玄远”有两种含义:其一,指远离“事务(世事)”;其二,指远离“事物”。玄学的中心问题,是关于天地万物存在的根据问题,亦即关于远离“世务”和“事物”的形而上学本体论问题。

宇宙本体论(或曰存在论)和宇宙生成论(或曰本原论)有其共同点,即它们都试图从多样而纷乱的现实世界中去寻找其统一的基础。但是,宇宙生成论的世界统一观,是建立于万物皆出自同一祖先这一信念基础上的。这种信念,与包括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在内的原始宗教信仰有内在联系,它实际上是从后者发展而来的即从原来的追寻本氏族或本部落成员的共同祖先发展到追寻宇宙万物的共同祖先。故宇宙生成论是一种较为原始的哲学形态,它还没有彻底摆脱原始宗教的意识形式。

而宇宙本体论的世界统一观则是建立在万物的存在有其共同的根据这一信念基础上的。这种信念实际上也就是相信:万物的存在都是合理的!宇宙本体论之实质正在于从万物皆合理的观念出发,到宇宙中去寻求万物的“公理”----万物获得其现实性的总根据。它认为,这个“公理”是宇宙间唯一能够独立自存的实在,因而是宇宙间第一性的存在,正是由于它的存在,万物才得以存在。宇宙本体论的思维模式,本质上是一种演绎思维模式,它把现实世界当作一个现成的“结论”,由此“结论”而去追寻其“逻辑”前提----在它看来,世界作为一个过程,恰似一个演绎思维过程,它是从一个“原理”或“公理”出发而逐步引出其“结论”的。

一、清议.清谈.玄学

东汉以“征辟”、“察举”制来选拔士人,乡闾间的清议则是征辟、察举的根据。所谓清议,就是乡闾宗党平时对某个人进行长期观察而得出的社会舆论;这种社会舆论,决定着这个人是否可以当官。因此,清议也就是对人物的评论。这种人物评论,有一个时期,由权威人士以几个字或一两句话的“风谣”和“题目”的形式表现出来。

所谓“风谣”,主要是对个人在经学方面的学问有无和深浅的简短评论。这种评论采取诗歌的形式,以便于流传,是士大夫官僚及太学诸生来作为统治集团内部政治斗争的很好的工具。不但用以褒奖“善类”,也用来贬斥奸邪。这一褒一贬,就代表了当时的清议。

所谓“题目”,主要是称述人物的品德、性格、才能、识度。如曹操曾问许劭:“我何如人?”劭曰:“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三国志.魏志.武帝纪》注引孙盛《异同杂语》)这种名士对人物的评价,也就代表了当时的清议。

魏晋之前,清议掌握在一批敢于直言的士大夫手中;至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以后,清议则完全操纵在出任州郡中正的世家大族和领先的官吏手里,纯然成为大地主阶级参加政权、品第人物高下以获取高官显位的舆论工具。

清谈和清议,最初可以互称,都是对人物的评论;后来,逐渐分化。

清议不研究怎样去识别以及拿什么标准去识别人物的问题,而是讲究“题目”等评语的叶韵、铿锵、华丽、动听,以便广为流传,达到褒贬的目的。就是说,它不重视人物实际的研究,而是注重人物名目的作用。

清谈则把重心放在如何识别人物、以及识别人物的标准问题上。它注重人物实际的研究。由此,到了汉魏之际,便出现了一门专门从名实关系角度谈论人物考察的学问,一般称之为“名理学”(或形名之学)。东汉是以名取士,名理学则反对伪名,注重实效。名理学的核心思想是尚实,体现在用人标准上,就是尚才。

汉魏之际所以注重名实关系问题,一方面是因为汉朝在官吏选举方面因名求士,所以东汉士人努力追求的便是名。这样,势必导致名实不符。例如,当时有一个叫赵宣的,“葬亲而不闭埏隧,因居其中行服二十余年,乡邑称孝,州郡数礼请之”,于是成了名士。高官厚禄,垂手可和。谁知当郡里把他推荐给太守后,发现他在这二十余年里,竟在埏隧里生了五个儿子。这就不仅违反了行服守孝之名教的基本要求,而且犯下了“诳时惑众,诬污鬼神”的大罪。刹时间声名狼藉,前功尽弃。(见《后汉书.陈蕃传》)这类弄虚作假,骗取名声的是大有人在的。

另一方面,当社会还相当稳定的时候,选举注重德行,社会上尽是些忠臣孝子,统治者自然可以不必担心自己的政权会动摇。但到了汉末,当人民起来反抗时,统治阶级中有一些人认为,从道德行为中选拔出来的人才,已不能应付这个局面。只有另外选举出一批能够执行镇压人民,有助于建立地主阶级新政权的人才,才能适合现实的需要。于是,在选举标准上,德行与才能孰为重要,便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首先以统治集团领袖身份推倒传统选举标准,提出“才”先于“行”的口号的,是曹操。汉魏之际注重名实关系的论究,是同曹操重人才、好法术深有关系的。

综上所述,玄学是由名理学发展来的,名理学是由清谈发展来的。玄学即清谈。玄学是指对“三玄”的研究和解说;清谈是手执麈尾,口谈玄虚。玄学是清谈的主要内容;清谈是对玄学的阐述和表现方式。清谈与清议又有区别:清议只是指对人物的评论,而清谈则包括对人物的评论和对玄学的阐述。

清谈采取二人或多人聚而论辩的方式。清谈家一般都习名辩学说。张湛《列子.仲尼》“白马非马”句下注云:“此论现存,多辩之者。辩之者皆不弘通,故阙而不论也。”

二、玄学产生的原因

初期名理学家大抵由检察名实,特别是由考察人物以至于循名责实而使人才与职位相称,因此与法家相近。魏晋玄学抬出道家来,有两种意义:其一,重新发挥老子无为而治的主张,指导怎样做一个最高统治者。这种政治主张随着门阀的发展与巩固,实质上是要削弱君权,入仕世家大族享受其特权;其二,一些不得志的大人,以愤世嫉俗的心情提出自然来反对当局所提倡的名教。前者是在朝的玄学家,后者是在野的玄学家。

玄学的产生,更有如下原因:

西汉以来,为封建专制统治服务的纲常名教的理论依据,是今文经学所鼓吹的天人感应目的论的神学唯心主义,以及在今文经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谶纬之学所宣扬的迷信思想。但是,经东汉以来王充为代表的唯物主义无神论思想家的尖锐批判,封建名教的理论基础已经动摇。另一方面,汉桓帝时,有人利用谶纬制造汉朝气数已尽,“黄家当兴”的预言,张角借此发动黄巾起义,对封建名教实行了武器的批判。显然,封建统治者若依旧利用神学唯心主义思想来维护纲常名教,已经很难凑效,甚至还会适得其反。因此,要使纲常名教获得新的生命力,就必须寻求新的理论根据。

在两汉,学习“六经”,遵守礼法,这是儒生们“学而优则仕”的门径。至若建安(196--220),曹操实施“唯才是举”的用人原则,不论其是世族还是庶族出身,更不论其有儒学还是无儒学,少儒学,注重的是“治国用兵之术”的才能;曹丕称帝后,魏定九品官人法,门弟成为仕进的新道路。士人因此得以从烦琐的经学(儒学)和繁缛的礼法束缚下解脱出来,并转而以旷达放荡为特征的老庄之学向经学(儒学)实行冲击。王弼“十余岁便好庄老”,这决不仅仅是其个人的爱好,而是与当时社会上流行“玄风”有密切关系的。

在儒学衰落而老庄之学流行的条件下,用道家思想来补充和改造原来的儒家思想,这不仅是可能的,而且对当时的统治者来说,也是最可取的。这就造成了儒、道合流的必然趋势,玄学于是乎兴矣!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1-23
http://baike.baidu.com/view/51460.htm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82762427.html

玄学是中国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潮,一般特指魏晋玄学。“玄”这一概念,最早见于《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王弼《老子指略》说:“玄,谓之深者也”。玄学即是研究幽深玄远问题的学说。
魏晋人注重《老子》 、《庄子》和《易经》,称之为“三玄”。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阮籍、嵇康、向秀、郭象等。魏晋玄学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和思想文化背景。简言之,它是在汉代儒学衰落的基础上,为弥补儒学之不足而产生的;是由汉代道家思想、黄老之学演变发展而来的;是汉末魏初的清谈直接演化的产物。综观魏晋玄学,其基本特点是:
①以“三玄”为主要研究对象,并以《老子》、《庄子》注解《易经》。
②以辩证“有无”问题为中心。以何晏、王弼为代表的玄学贵无派把“无”作为世界的根本和世界统一性的基础;崇有论者裴頠则认为有是自生的,自生之物以有为体。
③以探究世界本体为其哲学的基本内容。贵无派把“无”当作“有”的存在根据,提出了“以无为本”的本体论思想 ;郭象则主张独化说,认为“有”是独自存在的,不需要“无”作为自己的本体。
④以解决名教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为其哲学目的。王弼用以老解儒的方法注《易经》和《论语》,把儒道调和起来,认为名教是“末”,自然是“本”,名教是自然的必然表现,两者是本末体用的关系。郭象提出了名教即自然的理论,认为道家的自然与儒家的名教是一致的。阮籍、嵇康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主张,表现出反儒的倾向 。
⑤以“得意忘言”为方法。针对汉儒支离繁琐的解释方法 ,王弼、郭象等强调在论证问题时应注意把握义理,反对执著言 、象 ,提出“得意忘言”、“寄言出意”的方法。
⑥以“辨名析理”为其哲学的思维形式。玄学家重名理之辨,善作概念的分析与推理,辨析名理是其思维形式的基本特征之一。
玄学就其哲学范畴来讲,可称其为行而上学,“行而上”简单来说既是抽象出来的意思,玄学也便是对一些抽象内容以生动的方式方法进行解说和发展。
而就其盛行时代玄学亦可称其为魏晋玄学,玄学产生于魏晋盛行于隋唐,这和当时的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魏晋说白了就是三国演义那段时间,我们看着三国鼎立一会你打我,一会我打你的。要是生活在那样的年代,可想而之,人们及当时的知识分子无不时刻存在朝不保夕的感觉,所以谈学说易成为在当时社会茶余饭后的主要活动,以此来暂时达到精神世界的满足,回避如此残酷的现实。有一句话可以概括玄学的特色:隋唐精神,魏晋风骨。
这两方面原因加在一起,注定玄学,既带有神秘深奥的一面同时也有着满足精神世界慰藉心灵的作用。
后来玄学的内涵被不断扩充,不断被后世方术家所充实。产生了包括山、医、命、卜、相在内的五种体系,这些玄学体系的思想借鉴于先秦的阴阳学说,而这些思想并不是直接借鉴而来的,主要是由于汉时道教的兴起,在完善自己的思想体系的时候,除了引《道德经》为经典的同时,也把阴阳学说五行演德学说一起丰富起来,所以玄学同道教的渊源极为深厚,可以说都是国学思想组成和传承的一部分。
山所包含的内容是指修身养性,静坐内炼等,大略可以包括有:导引、内丹术、外丹术、武术等。代表著作有《太清导引养生经》、《伍柳仙踪》、《唱道真言》、《铜符铁劵》、太极拳、五行拳等。
医术则就是古代中医系统,治疗手段分为:针灸、汤剂、推拿、祝由等。代表书籍有《黄帝内经》、《黄帝八十一难经》、《脉经》、《针灸大成》、《本草纲目》、《汤头歌》等。
命理所指就是占算人生命运的学问。大略分有:四柱、紫微斗数、九星论命等。代表著作有《渊海子平》、《滴命髓》、《紫微斗数全书》等。
卜,所指就是占卜运程的行为,大略分有:六爻、梅花、六壬、奇门等。代表著作有《易林》、《增删卜易》、《梅花易数》、《皇极经世书》、《大六壬全书》、《奇门旨归》等。
相术观察人的面貌、地理环境等方法。大略分为:面相、手相、风水等。代表著作有《柳庄神相》、《麻衣神相》、《地理全书》等。

所谓魏晋玄学,与世俗所谓玄学、玄虚实有不同。观念应出自《老子》,王弼注《老子》时,曾提出「玄者,物之极也。」「玄者,冥也。默然无有也。」,乃是探索万物根源、本体等层次的观念。对于当时所流行的相关论题,魏晋人又称为 「名理」之学,详加分析事物观念,考究「形名」、「言意」等论题。
汉末随着儒家经学的衰微,党锢诸名士遭到政治暴力的摧残与压迫,一变其具体评议朝廷人物任用的当否,即所谓清议,而为抽象玄理的讨论;另一个原因就是魏初正始年间的改制运动,倡自何晏,夏侯玄.作为一种新思潮的魏晋玄学,它吸收道家精神形态,所讨论的问题,是从《周易》,《老子》,《庄子》三本经典而来.以老庄思想为骨架,究极宇宙人生的哲理,即『本末有无』的问题,以讲究修辞与技巧的谈说论辩方式而进行的一种学术社交活动.其发展并非要取代儒家,而是要调和儒道,使儒道兼容.
魏晋玄学可分前后两期.魏末西晋时代为清谈的前期,是承袭东汉清议的风气,就一些实际问题和哲理的的反复辩论,亦与当时士大夫的出处进退关系至为密切,可概括地分为正始,竹林和元康三时期,在理论上有老或庄之偏重,但主要的仍是对于儒家名教的态度,即政治倾向的不同.正始时期玄学家中,以何晏,王弼为代表,从研究名理而发展到无名.而竹林时期玄学家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皆标榜老庄之学,以自然为宗,不愿与司马氏政权合作.元康时期玄学家以向秀,郭象为代表.东晋一朝为清谈后期,清谈只为口中或纸上的玄言,已失去政治上的实际性质,仅止作为名士身份的装饰品,并且与佛教结合,发展为儒,道,佛三位一体的趋势.
第2个回答  2009-01-23
他们回答得太繁琐了
不适用
我给你个简洁的

玄学是对《老子》、《庄子》和《周易》的研究和解说。产生於魏晋。是魏晋时期的主要哲学思潮,是道家和儒家融合而出现的一种哲学、文化思潮。
“玄”字出自老子《道德经》"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言道幽深微妙。东汉末至两晋是两百多年的乱世,统治思想界近四百年的正统儒家名教之学也开始失去魅力,士大夫对两汉经学的繁琐及三纲五常的陈词滥调普遍感到厌倦,于是转而寻找新的、形而上的哲学论辩。
魏晋之际,玄学含义是指立言与行事两个方面,并多以立言玄妙,行事雅远为玄远旷达。“玄远”,指远离具体事物,专门讨论“超言绝象”的本体论问题。因此,浮虚、玄虚、玄远之学可通称之为玄学。玄学家又大多是当时的名士。主要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阮籍、嵇康、向秀、郭象等。它是在汉代儒学(经学)衰落的基础上,为弥补儒学之不足而产生的;是由汉代道家思想、黄老之学演变发展而来的。
何晏、王弼提出“名教出于道家”说,治理社会要以道家的自然无为为本,以儒家的名教为末。
阮籍、嵇康为竹林七贤之首领,其学有“竹林玄学”之称。他们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强烈反对儒家的名教,驳斥何、王二人之“贵无论”。
向秀、郭象、裴頠等则认为万物皆是自然而生,主张“名教即自然”,则名教亦是万物之一。
玄学主要涉及有与无、生与死、动与静、名教与自然、圣人有情或无情、声有无哀乐、言能否尽意等形而上的问题。在正统士大夫看来,诸如此类清谈都与国计生民无关,因此有"清谈误国"的说法。
唐代有道教学派重玄派,“重玄”亦语出《道德经》第一章“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重玄派的最初形成当是魏晋玄学的产物,魏晋时孙登以“重玄为宗”解释现在玄学的内涵被扩充,某程度上,玄学的意义已被理解为中国术数的一个代名词,它包括了传统术数、占卜、算命、风水、择日、姓名学等等,这些皆源于道家和阴阳家的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在华人社会历久不衰。
第3个回答  2009-01-23
第4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06
玄学是研究幽深玄远问题的学说。是在中国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潮,一般特指魏晋玄学。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阮籍、嵇康、向秀、郭象等。
魏晋时期,由于汉代以来农民起义的打击,统治阶级所尊奉的天人感应的儒学思想和阴阳谶纬的神学思想已经丧失了欺骗人民的作用,玄学便应运而生。玄学是揉合儒道两家学说而形成的新的唯心主义哲学思想体系。玄即深奥、玄妙之意。当时士大夫将道家的《老子》、《庄子》和儒家的《周易》称为“三玄”,并以此为根据探讨一些抽象、玄虚的问题,因此他们所谈的内容称为玄学;进行辩论的形式称为“清谈”。玄学是以老庄的“贵无”主义为理论基础,结合儒家的纲常名教,为士族门阀的根本利益进行辩护的唯心主义哲学。因此,玄学是士族门阀应付时变的理论和扼杀农民起义的工具。
由于士族门阀内部存在着不同的集团和派别,玄学也形成不同的流派。
曹魏正始时期(240-248年)的何晏与王弼是玄学的倡始人。何晏的《论语集解》、《道德论》,王弼的《易注》、《老子注》,都是玄学的重要著作。他们论证了有无、本末、一多、动静等哲学范畴,提出“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的客观唯心主义本体论。又说“无”即为“道”。无与道虽然是无形无名,不可为象的,然而却是一切有形有象物体的本源,是地道的客观唯心主义。他们在政治思想方面,提出了名教(封建等级制度、礼乐教化)出于自然(玄学的道和无)的主张,以证明名教是宇宙的本体“无”或道的产物,而且是有其必然性的。这样,就将儒家的名教同道家的“自然”巧妙地结合起来,从而论证了名教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可见玄学是以曹魏的时政需要为依据的。
正始以后,掌权的司马氏为了篡夺曹魏政权,标榜名教,主张以儒学治天下。一些拥曹派士大夫不满时政,又无力公开反抗,乃以玄学为工具,对司马氏标榜的名教进行侧面攻击。代表人物有嵇康、阮籍。他们与王弼、何晏不同,认为名教与自然是对立的,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阮籍为了反对司马氏假意提倡的“孝”,在母丧时饮酒食肉。他笑骂遵守礼法的伪君子为裤裆里的虱子,讽刺他们如同虱子一样循规蹈矩,“行不敢离缝际,动不敢出裤裆”,却专以“咬人”为生。阮籍等人攻击名教,排斥礼法,是公开同司马氏宣战。司马氏实权在握,终将阮籍软化,并杀死嵇康。阮、嵇冲击儒家的教条,揭露司马氏提倡名教的虚伪性,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他们思想颓废,以攻击礼教宣泄个人对司马氏的不满,并非真正反对礼教,仍然属于玄学家。
西晋时期玄学的代表人物为向秀和郭象。他们与阮、嵇不同,是通过为《庄子》作注的方式阐发自己的思想。他们修改了何晏、王弼的“贵无”主张,认为“有”是自然存在的,并不生于“无”,因而提出“名教即自然”的理论。向、郭把这个理论运用于政治上,认为一切现存的事物,诸如社会关系和政治制度都是合理的、自然的;认为“以小求大,理终不得,各安其分,则大小俱足”,这就是要让人民听其自然,遵守名教,安分守己。他们还认为“圣人”“虽在庙堂之上,然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这种说法就是使统治者既有清高之名,又得剥削之实,完全是替士族门阀既享有高官厚禄,不理政事,又要假装清高的行为进行辩护。向、郭是司马氏西晋政权的拥护者,他们宣扬的理论,是完全代表士族地主利益的哲学。
在魏晋玄学之风盛行时,各种反玄学的思想也不断出现。两晋之际唯物主义思想家鲍敬言的《无君论》,就是比较突出的代表。鲍敬言从天地是物质的唯物主义观点出发,认为天在上,地在下,是自然存在的现象,无所谓尊卑。这与君臣上下、等级制度毫无关系。这在士族门阀的腐朽统治时代,是具有进步意义的。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