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古代诗人仕途失意了以后文章才显出色的诗句,最后好像叫什么‘词方工’的

一句诗,想不起来了,就记得最后三个字叫“词方工”

朋友要找的文句,可能是“穷而后工”。这个意思最早是宋代欧阳修说出来的,他在给好友梅尧臣(字圣俞)写的墓志铭《梅圣俞墓志铭并序》(载欧阳修《居士集》卷三十三)中,备述梅尧臣的一生,如何困顿不通,穷愁感愤,但他为人,“仁厚乐易,未尝忤于物,至其穷愁感愤,有所骂讥笑谑,一发於诗”。梅圣俞的诗文,“其初喜为清丽,闲肆平淡;久则涵演深远,间亦琢刻,以出怪巧。然气完力馀,益老以劲。”欧阳修最后说:“余尝论其诗曰: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盖非诗能穷人,殆穷者而後工也。圣俞以为知言。”在梅尧臣墓志铭的铭文中,欧阳修写道:“不戚其穷,不困其鸣,不踬于艰,不履于倾。养其和平,以发厥声,震越浑鍠,众听以惊。”一个人,不因自己个人的境遇而闭住自己的嘴巴,也不因生活的困顿而跌倒沉沦。涵养他的和平之气,发出宏大震荡的声音,让听到的人都震惊了。这可以说是“穷而后工”的注脚。

其后,欧阳修编订梅尧臣的诗集,为之作序,更深入阐述了这个思想,全文录制在下面:

《梅圣俞诗集序》(载欧阳修《居士集》卷四十二)

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於古穷人之辞也。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於世者,多喜自放於山巅水涯,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於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後工也。予友梅圣俞少以荫补为吏,累举进士;辄抑於有司,困於州县,几十馀年。年今五十,犹从辟书,为人之佐。郁其所畜,不得奋见於事业。其家宛陵,幼习於诗。自为童子,出语已惊其长老;旣长,学乎六经仁义之说,其为文章,简古纯粹,不求苟说於世。世之人徒知其诗而已,然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圣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乐於诗而发之。故其平生所作於诗尤多。世旣知之矣,而未有荐于上者。昔王文康公尝见而叹曰:“二百年无此作矣!”虽知之深,亦不果荐也。若使其幸得用于朝廷,作为雅颂,以歌咏大宋之功德;荐之清庙,而追商周鲁颂之作者,岂不伟欤?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为穷者之诗,乃徒发於虫鱼物类、羁愁感叹之言!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可不惜哉!圣俞诗旣多,不自收拾。其妻之兄子谢景初,惧其多而易失也,取其自洛阳至于吴兴已来所作,次为十卷。予尝嗜圣俞诗,而患不能尽得之。遽喜谢氏之能类次也,辄序而藏之。其後十五年,圣俞以疾卒于京师。余旣哭而铭之,因索于其家,得其遗稿千馀篇,并旧所藏,掇其尤者六百七十七篇,为一十五卷。呜呼!吾於圣俞诗,论之详矣,故不复云。庐陵欧阳修序。

“穷而后工”的思想,后来被许多文人演绎,也对此有很多不同的评论。写到诗中的,例如
宋 蘇轼《东坡诗集注》卷八《次韵仲殊雪中游西湖二首》之一:
共为竹林会,身与孤鸿轻。秀语出寒饿,身穷诗乃亨。

又如
清 吴省钦《白华前稿》卷三十九《过卫辉与璞庵别处》:           
林泉左右辙交通,曾记相逢雨涕中。事到眞穷天必佑,诗令共妒句方工。登楼客思偕王粲,赞府蛮音近郝隆。安得今年霏雪处,与君归辔并花骢。

需要说明一下的是,古人之所谓“穷”,不是指钱财方面的匮乏,而是指境遇方面的不能亨通,也就是朋友提问中说到的“仕途失意”。

再说明一点:欧阳修的《居士集》,查阅《欧阳文忠公集》可见。

感到前面几位的答案和推荐答案似乎都不太切合提问者的意思,故冒昧做了些查阅的工作在此,但古人文集中确实查不到“词方工”这样的诗句。谨启。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8-28
蒲松龄的聊斋诗集里有:
官厌疏狂名始贵,俗无赏鉴句方工。 力排傲骨为媚眉,要仿当年亡是公。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2-08-28
是句便工吧,赵翼的题元遗山集: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第3个回答  2012-08-28
书到用时方恨少,

蛋到疼时词方工。
第4个回答  2012-08-28
古代诗人名词佳句都是失意以后才写得出来的。
现代的古代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