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和三国志的区别

如题所述

三国演义与三国志首先说一下,流传的三国有两个,一个是罗贯中先生的三国演义,这是一本小说,也是大家所知道的三国。 而另一本是三国志。简单的说,三国志是史书,三国演义是小说三国志是陈寿编写的史书,陈寿是蜀国人,在蜀为官,接触了很多相关史料.三国归晋后,他根据魏书,吴书.和采集到的蜀国资料编撰成三国志,三国志是前四史之一,是记录三国历史的唯一史书.

而三国演义,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何谓通俗,就好象我们现在说普通话一样.三国志难懂,观赏性不强.罗贯中根本三国志,创作了三国演义.大体历史走向和史书一样,但人物性格,事情都有所改变.
接下来给大家分析一下正史与小说的区别。。。大家心目中的很多英雄,如关二哥,孔明先生等都会和小说中的描写完全不一样。。。怕毁灭心中偶像的就不要看了。
---------------------------------------------------------------------
对中华民族文化影响最为深远的古典名著,无疑首推《三国演义》。它的许多人物和故事,很早以前就在中华大地上广为流传。很多人都知道《三国演义》是“七分实,三分虚”,认为看过《三国演义》后,对三国历史就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其实,别小看了这“三分虚”,如果这“三分虚”照实写,整个《三国演义》就会大变味儿。

  关羽

  桃园三结义——《三国志》上没有关于刘备、关羽、张飞三

人结义的记载,只是说他们恩若兄弟;

  青龙偃月刀——关羽的兵刃是长矛,其实吕布的兵刃也是长

矛,张飞的兵刃并非丈八蛇矛,而是一般的矛;

  三英战吕布——公孙瓒没有参加讨董联盟,所以刘、关、张

三人也未曾参加,也就不会有虎牢关三英战吕布;

  温酒斩华雄——此乃江东猛虎——孙坚所为;

  徐州诛车胄——此乃刘备所为;

  斩颜良,诛文丑——斩颜良确有其事,诛文丑的却是曹操所

为;

  土山约三事——关羽是战败被擒,并非有“土山约三事”如此

堂皇之事;

  过五关,斩六将——关羽离开曹操后,直接从许昌南下往汝

南投奔刘备,并未发生过五关,斩六将之事;

  古城斩蔡阳——此亦乃刘备所为;

  华容放曹——在华容道拦截曹操的是刘备,但是他去晚了,

所以被曹操跑掉了;

  战长沙——刘备南征荆南四郡,四郡守望风而降,黄忠便随

长沙太守韩玄同降,并未发生战斗;

  单刀赴会——本末倒置,实乃鲁肃单刀会关羽,“单刀”乃军

士之佩刀;

  水淹七军——此乃天灾人祸,非人谋;

  刮骨疗伤——此时华佗已经死了两年,因此并非华佗所为,

似乎只是一般的军医所为;

  麦城凛然拒降——孙权使人劝降,关羽诈降,在城头虚插旌

旗,从别门撤退,被吕蒙算到,半路截杀之;

  关公与女色——曹公与刘备围吕布与于下邳,关羽启公,布

使秦宜禄行求救,乞娶其妻,公许之。临破,又屡启公。公疑

有异色,先遣迎看,因自留之,羽心不自安。如此看来,关圣

大帝也有七情六欲;

  关公月下斩貂蝉——关于貂蝉,正史上没有记载。《三国演

义》在吕布死了以后,也未对貂蝉作交代。关公月下斩貂蝉,

大多史学家认为是虚构。如果是真事,关羽也太不配做男人了



  关羽的儿子——关平是关羽的亲生长子;关兴是文官,年轻

的时候就死了;关索乃虚构人物;关羽还有一女,相传叫银屏

,嫁与李恢之子。顺便说一下张苞,他还为成年就夭折了;

  赤兔马和周仓——赤兔马确为吕布所骑,但吕布战败后,不

知去向;周仓在《三国志》中没有记载,而且也有很多和《三

国演义》记载不相符的野史,似乎是个虚构的人物;

  至于,追命吕蒙,玉泉显圣等,不用说也知道是子虚乌有

,不多说。综观《三国演义》关羽之壮举,也就斩颜良是史实

,其他均为移花接木或虚构。

  诸葛亮

  用兵如神——历史上的诸葛亮善于内政治理,用兵并非其所

长,可通过下面事实说明;

  火烧博望坡——此乃刘备所为,发生在建安七年,而建安十

二年,诸葛亮才出山;

  草船借箭——此乃孙坚、孙权父子所为,分别发生在跨江击

刘表和濡须之战;

  借东风——冬至时日,多有东南风,此乃曹操之天灾,非人

为;

  赤壁之战——只有智激孙权是史实,其它诸如舌战群儒、智

激周瑜、群英会、苦肉计、连环计等均为虚构;

  三气周瑜——从赤壁之战结束到周瑜病逝的两年间,诸葛亮

正在零陵一带搞后勤工作,根本没有和周瑜见过面。至于周瑜

病逝后,蜀国吊唁的代表是庞统,而不是诸葛亮;

  征汉中——征汉中时的前线总指挥是刘备,诸葛亮留守成都

搞后勤工作;

  七擒孟获——历史上确有诸葛亮南征之事,也确有孟获其人

。但七擒孟获《三国志》上没有记载,只是在裴松之引注《汉

晋春秋》时说了一句“七擒七纵”,但具体过程没有记载。孟获

后在蜀国任御史中丞,是文官;

  六出祁山——诸葛亮伐魏五次,只有第一次和第四次到了祁

山;

  空城计——当时诸葛亮驻今陕西安康县,司马懿屯今河南南

阳,如此之遥远,何谈空城计?

  《后出师表》——乃后人伪托,并非诸葛亮所作;

  木牛流马——其实,木牛就是独轮车,流马就是今天很常见

的四轮小拉车。一说木牛是四轮车,流马是一种头部比较尖的



================================================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来自:求助得到的回答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3-30

前者是小说,后者是正史,这是最大的区别。

主要的区别有三点: 

一是体例不同。《三国志》是史书,是对三国历史的较为客观的叙述。而《三国演义》则是历史小说,是对三国历史的人为演绎,其中加入了很大成份虚构的内容; 

二是成书时间不同。《三国志》成书于西晋初年,距离三国很近,因而可以保证这部史书的真实性。而《三国演义》成书于元末明初,掺入了大量民间传说; 

三是承续关系不同。陈寿写作《三国志》依靠的是他自己多年收集的历史资料,而罗贯中撰写《三国演义》则主要取材于《三国志》。也就是说,《三国志》是《三国演义》的母体。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01-24
《三国演义》是小说,文学作品,而且是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三国志》是史书,而且是三国的正史(官方史书),前四史之一。首先它们性质上的差别就一目了然了。
小说毕竟是小说,有虚构成分和艺术加工,为了使情节更精彩,使主题更鲜明,表达作者的意志。《三国演义》扬刘抑曹,以刘备集团为主角。
1.历史上,黄巾起义,各州郡都举义兵讨伐,刘关张也参加过,随从校尉邹靖讨贼有功,除安喜尉。又数战有功,除下密丞,后又领平原相。在小说了,罗贯中把这段史实夸大了一些。刘备当时平民身份,除了两个兄弟一无所有,不可能是剿灭黄巾的主力军的。当时汉军主将是卢植,皇甫嵩,朱隽三人。曹操、孙坚等人也平寇有功,各有封赏。
2.历史上刘备、关羽、张飞的武器并非小说中所说。小说为了添加武侠气氛,为主角配备了专门的武器。东汉末年,按照当时的锻冶技术,还没有青龙偃月刀、三尖两刃刀之类的兵器(宋代才有)。一般武将都使长矛、长戟之类的。当然一个武将也不一定使用一种武器。
3.历史上武将单挑的可能性基本为零,不像小说里经常见到二将互博。因为战争不是比武。大军歇在一旁看两个主将对打,岂不可笑?
三国演义不符合历史的事情太多了,能列出成千上万条。当然,演义中虚构的都是具体细节,大致的历史进程、基本框架、重大事件基本属实。
《三国志》是三国的正史,正史虽不是历史(真正历史谁也没见过),但肯定是最接近历史的,其他资料只能作为参考。
你可以买本《三国志》看看,里面好多人物都与演义中有或大或小的差别。刘、关、张、赵云、诸葛亮、周瑜、曹操等等。。。。。。
第3个回答  2017-12-25
戏说乾隆、还珠格格和康乾盛世的区别。演义这个“演”字和“义”字都不是真实事情本质或是有夸大其词的成分,义兄义弟不是亲兄弟但是胜似而已。而三国志的“志”字等同日志的意思,是对发生的事情客观并且不带有任何个人情感和修饰之词如实描述的史记,且是唯一一本记载三国时期历史纪要的著作,演义最大的价值是在于其文学上的造诣,三国演义在四大名著之列就能知道其文学价值几何,三国志能为二十四史前四史之一也可看出它作为史记后人给它的肯定。二书描述的是同一年代背景下发生的事情,志更多只是如实介绍事情发生的经过结果和参与的人物,除了对主要因果关系没有掺入多余的言语,所以对人物性格刻画上几乎为零,影视作品中出现的故事和桥段都为演义中看到的故事或者说更符合老百姓心中要想的结果,我们常说现实是骨感的来说明三国演义和三国志的区别在适合不过了。
第4个回答  2019-08-01
三国演义部分是依照三国志的史实写的,在加点色彩渲染,逻辑上还是能对上的,最起码结果不会偏离外道,只不过是过程的问题,还有就是不同的,三国演义里注重情节,而三国志里突出的则是人物经历的特写,基本不涉及过程。建议你还是看看三国志和三国演义,值得一看。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