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 <她是睡着了>的赏析

我要的是这首诗的赏析 谢谢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12-02
  真是一首绝美的诗啊。徐志摩的诗为大家所喜爱的有很多,有人写鉴赏的,也有很多。但是,这一首这么美的诗,不知为什么,却不见有人提起。查看了许多资料,也找不到关于这首诗的记录。不知它写于什么时间,也不知它写于什么背景。只知道它收在《志摩的诗》里。既然前人没有定论,我就信口胡诌了。
  诗歌的鉴赏,我认为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理性的鉴赏,一种是感性的鉴赏。所谓的理性欣赏,是指在读诗之前,要看看它的写作背景,看看诗歌意象的象征意义。所谓的感性欣赏,就是指不管它的时代背景,不管它的意象的象征意义,只是孤立的去欣赏诗歌的美感。比如说戴望舒的《雨巷》用感性的方法去欣赏,就十分的美。那在悠长的雨巷中,悠然飘过的那个撑着油纸伞的,结着丁香一样愁怨的女孩。多美的一副画面啊。但是,如果用理性的方法来欣赏呢,感觉就完全就不一样了。它是为了表达作者在大革命失败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深深的迷惘和朦胧的希望。“雨巷”和“丁香姑娘”都是诗人心中的意象,是诗人心境的折射,并不是实景。这样一看,就索然无味了。所以,大部分的人都喜欢用感性的方法去欣赏。
  这首诗,我无从知道它的写作背景,也不知道它有什么象征意义,那么,就用感性的方法来欣赏一下这首诗。都是个人的体会,请清风斑竹指教。
  闻一多先生曾经提出一种诗歌鉴赏理论,就是诗歌要具备三美: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这种理论在当时被广泛接受,因此,那时的诗歌都用这样的标准来创作,我也就从这三个方面来欣赏了。
  绘画美,指的是诗歌中的各种意象所构成的,可以供人想像的美的画面。我们总是用“诗情画意”“如诗如画”来赞美眼睛所看到的实景。可见,诗和画是分不开的。
  本诗就是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人沉睡”图。
  首先,一二小节,诗人先给我们勾勒了一个这样的画面:一个纯情的少女在星光下睡着了。少女纯洁得像一朵白莲。她的周围,有幽幽的泉流,因为她的睡熟而放低了自己的声音。她的身边有翩翩的蝴蝶,在忘情的翻飞。她的脚边,还有一炉檀香,那袅袅的香烟在空气中画着美丽的花环……这多像一幅工笔画啊。
  接着,诗人远观,给我们描摹了少女美丽的睡态,她的细细的呼吸,撩人思绪,她花样的气息渗入周围的空气中,揉进了檀香的清芬,这清芬又围绕着她,轻拥着她,轻抚着她……在这沁人心脾的空气中,少女的睡态宛如荡漾在波光粼粼间的小船,轻幽,恬然。欣赏这样的睡姿,就像喝了芳醇的美酒,不能不叫人在花荫中沉醉。
  然后,诗人近看,少女的娇嫩的肌肤,宛若三春里盛开的玫瑰,月季让读者几乎可以触摸到它的细致柔滑,几乎可以嗅到它发散的芬芳……
  再者,诗人不满足于摹形写态,他还要深入到少女的内心世界,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她的心事全都在梦中暴露无遗了,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与向往,对想象中的美好情事的描摹。梦中有神的歌声,歌声中有天使的舞蹈。多么甜美而灿烂的梦境啊,它是用银丝,金丝还有美丽的晚霞编织而成。大家不要惊醒了这叫人心驰神往的梦境吧。
  最后,诗人把镜头贴近了少女,给大家一个特写镜头,那浅浅的微笑,是那样的静美,那嘴角边的梨窝,像一颗珍珠……这怀春的美少女,在梦中看到了什么呢?
  这样的一幅画面,有远观,有近看。描摹传神,比喻贴切,溶色.香.味为一炉,揉幽.雅.静为一体。既有对外在的摹画,又有对内心的探究,有情有态,形神兼备。
  音乐美,诗歌以长短句分隔排列的方式,使诗歌的节奏既整齐又有变化,短句多用破折号来延长它的意蕴,这破折号,既是意义上的延续,又是音节上的延长,有余音袅袅的效果,声断而意不断。长句中,用句中停顿来增加诗句的跳跃感。句末多变的韵脚,体现了诗歌既有始终如一的主旋律,又有丰富多彩的变奏。这美的画面和美的韵律,构成了旖旎的图景和华美的乐章。
  建筑美,这是诗歌外在的表现形式。中国人历来都是讲究形式美的,因此,从古到今,有许多的诗行排列法,什么宝塔形,三角形,回形等等。本诗在形式上,很讲究的。短句和短句的字数差不多,长句和长句的字数相仿,既对称,又有变化。破折号,就好比那连接的走廊。
  诗人的这首诗浓墨重彩如油画,淡雅写意如国画。音韵袅袅舒缓自如,诗行的排列形式稳中有变,精致轻巧。读着她,真是一种美的享受。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