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风破浪会有时”,还是“乘风破浪会有时”?究竟哪个才对。两个都经常看到

如题所述

是“长风破浪会有时”。

出自唐代大诗人李白所作的《行路难》,作于天宝三年(公元744年),是李白遭受谗毁而被排挤出长安时所写。

节选如下: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译文如下:

世上行路呵多么艰难,多么艰难; 眼前歧路这么多,我该向北向南?

相信总有一天,能乘长风破万里浪; 高高挂起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公元742年(天宝元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李白本是个积极入世的人,被世人称作“诗仙”,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大事业,可是入京后,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

李白被逼出京,朋友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艰难,满怀愤慨写下了此篇《行路难》。

作品赏析

这首诗在题材、表现手法上都受到鲍照《拟行路难》的影响,但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两人的诗,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封建统治者对人才的压抑,而由于时代和诗人精神气质方面的原因,李诗却揭示得更加深刻强烈,同时还表现了一种积极的追求、乐观的自信和顽强地坚持理想的品格。因而,和鲍作相比,李诗的思想境界就显得更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06
是“长风破浪会有时”。

出自唐代大诗人李白所作的《行路难》,作于天宝三年(公元744年),是李白遭受谗毁而被排挤出长安时所写。

节选如下: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译文如下:

世上行路呵多么艰难,多么艰难; 眼前歧路这么多,我该向北向南?

相信总有一天,能乘长风破万里浪; 高高挂起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公元742年(天宝元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李白本是个积极入世的人,被世人称作“诗仙”,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大事业,可是入京后,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

李白被逼出京,朋友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艰难,满怀愤慨写下了此篇《行路难》。

作品赏析

这首诗在题材、表现手法上都受到鲍照《拟行路难》的影响,但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两人的诗,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封建统治者对人才的压抑,而由于时代和诗人精神气质方面的原因,李诗却揭示得更加深刻强烈,同时还表现了一种积极的追求、乐观的自信和顽强地坚持理想的品格。因而,和鲍作相比,李诗的思想境界就显得更高。
第2个回答  2012-09-04
应该是“长风破浪会有时”。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就是实现我理想的那一天会来到的,我将大显身手,大展宏图。 出自:
行路难 【唐】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乘风破浪是个成语,指船只乘着风势破浪前进。比喻努力排除困难或者不惧困难,不顾一切,奋勇前进。出自沈约撰 《宋书·宗悫传》:“悫年少时,炳问其志,悫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也有说是出自唐朝李白的《行路难》中“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2-09-04
应该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乘风破浪”是一个成语。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4个回答  2020-08-27
原句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