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的现代教育意义?

如题所述

弟子规》这本书,影响之大,读诵之广,仅次于《三字经》。《弟子规》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李毓秀(公元1662年至1722年),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弟子即是学生,不仅仅指儿童,扩大讲,凡欲学古圣先贤文化的人,都可称之为其弟子。规即是规范。弟子规即是教导学生为人处世的规范。中国有五千年悠久的历史。中华民族能维系几千年,而未被世界淘汰,无疑是其传统文化教育产生的巨大力量。古人早在《礼记》中就有精辟的见解:“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可惜的是,百多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中国传统文化教育遭到了史无前例的破坏,亟需靠我们在中华大地上恢复挽救。因为,经过几千年的社会实践,证明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确实是维系社会安定、和平的强大力量,是国家繁荣兴盛的基础。在物质文明的今天,古老的东西并不意味着过时。因为智慧、真理是永恒的,历久弥新的。就像太阳,虽是古老,但每天常新,她不仅赋予人类生命,又带来光明和希望。古圣先贤的教育,就像和煦的阳光,普照寰宇,带来人类幸福,美满。
中国传统的圣贤教育,可以追溯到4500年前,代代相传。在汉武帝时代,正式将儒家学说确立为教育政策。这个教学政策一直保持到近二十世纪前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被废除掉。这一直占主导地位、美好的传统教育,究竟教我们什么呢?
《弟子规》教我们的是:认识超越时空的大自然运行法则,此之谓道。教导人类如何顺从大自然的法则,不违越地做人,此之谓德。
人与人之间,不论贫富贵贱都会自然产生五种关系:
父子――父慈子孝
君臣――领导与被领导之间,君使臣以礼,臣侍君以忠
夫妇――男女有别,男主外,女治内,夫妻能各尽本分
兄弟――长幼有序,兄弟姐妹和睦友爱
朋友――人与人间交往,守信用,讲道义
这是人伦大道。人的一生都离不开这五种关系。我们要明白,顺此五伦之道是做人的根基。如果违背了五伦的自然关系,人就难以立身处世,家庭不和;社会秩序混乱、道德沦丧;国家失去了安定兴盛的人道根本。这五种关系正常运转的自然法则,是永恒不变的,是每个人都应该明了的安身立命之学,也是维系社会安定常态的世间大学问。中国传统教育总纲是以五伦课题为中心,让我们细细地去领悟其中的真实智慧,并将此融会贯通,应用于教学实践,让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在寻求社会安定,以德治国的当今时代,重绽光芒。
中国人的远祖(4500年前)是怎样教导他的后裔总纲
五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学之序有五――博学;审问;慎思(所以穷理也);明辨;笃行(修身,处事,接物)。
笃行――修身(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诚实,敬礼,不瞋,不贪,不痴);处事(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以道义为原则,为依准;不为私利,不图己功。只问是否合乎道义,不问是否利己,亦不求有功);接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都是学用弟子规的重要性
弟子规是我们身边的学问,是学习古圣先贤文化教育为人处世的根基,弟子规里面有许多孩子日常行为规范,可指导、引导孩子学习做人的道理。《弟子规》光会念、会背不管用,要能做到,每一句都要落实,坚持一生一世;学弟子规就像我们盖一栋大楼,这是楼的架构、钢架!学一切经论是房屋里的装饰陈设。所以学习弟子规要真正相信他的重要,深入理解实实在在去做,不光做表面,大楼构架才能坚固,久垂后世;儒家所讲孩子做人的的大道理在弟子规里可以建立根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18

钱文忠解读《弟子规》:古人为何强调“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如有人”呢?这种专注的精神、细心的行为从小就要养成。在没人看到的地方更要懂得尊敬别人、谨慎自己的内心,因此“慎独”非常重要。

第2个回答  2012-09-07
呵呵,楼上说的很全面了。
简单的说,就是学会做人。
现代的人,人格缺失严重。所以把老祖宗的东西翻出来,找人性,找人格,找做人的基本道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