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 文学改良刍议,请帮忙,谢谢!

如题所述

胡适作的提倡文学改良的论文,发表于1917年1月《新青年》第2卷第5号。

论文认为文学改良应从“八事”入手,即:“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须讲求文法。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五曰,务去烂调套语。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讲对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这“八事”,显然偏重在形式方面,是针对旧文学的形式主义和拟古主义毛病而发的,没有真正接触到文学内容的革命。但这是文学革命中最初提出的意见,自有其积极作用;明确主张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也确实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要求。

白话文

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八不主义”,倡导“活文学”,是整个白话文运动的滥觞。同年12月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文学革命论》,提出“三大主义”与之呼应。

随后,胡适又有《历史的文学观念论》、《建设的文学革命论》等文章,提出“作诗如作文”,“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等主张。这期间陈独秀、李大钊、鲁迅、周作人、刘半农、钱玄同等都纷纷撰文阐明自己对“文学革命”的观点。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1-16
胡适于1917年1月发表在<<新青年>>,是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文章。提出改良文学应从"八事"入手,即需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是"五四"文学革命的开端。
第2个回答  2012-04-09
著名学者胡适是积极推动白话诗的先驱者。他1917年发表的《文学改良刍议》,是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文章。 1916年底,在美国留学的胡适,将其《文学改良刍议》的文稿寄给了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发表在第2卷5期上。接着,陈独秀在下一期刊出了自己撰写的《文学革命论》进行声援。翌年,1918年5月,鲁迅又在该刊第4卷5期发表了《狂人日记》。于是,中国现代文学迈出了艰辛的第一步。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79542.htm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0-07-16

是著名学者胡适1917年1月发表的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文章。

发展事迹:

1916年底,在美国留学的胡适,将其《文学改良刍议》的文稿寄给了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发表在第2卷5期上。接着,陈独秀在下一期刊出了自己撰写的《文学革命论》进行声援。

翌年,1918年5月,鲁迅又在该刊第4卷5期发表了《狂人日记》。于是,中国现代文学迈出了艰辛的第一步。

扩展资料:

《文学改良刍议》作品影响:

胡适的这篇文章的贡献不仅在于文章内容、形式方面,还在于它所体现出的作为文学革命先驱的胡适所具有的责任感和敏锐力。当时远在异国求学的胡适时刻关注着中国文学的动态,并对中国的文学发展进行了深刻的思考,这表现出了一个中国知识分子所应有的社会责任感。

而胡适的敏锐力是他能够从语言形式的角度来分析中国文学,并且一语击中当时中国文学的弊端,但是这也成了胡适这篇文章的一大弊病:过分强调形式,在他批判“文胜质”这一中国文学传统之时,也无意间陷入了这个怪圈之中,而紧接着陈独秀针对这一缺失在《文学革命论》中进行了补救。

虽然说用白话来创作并不是始于胡适的,但是他能够接过梁启超、黄遵宪一代人未完成的白话文学改良任务,对其进行反思改革,在白话文学被视为“小道”的时代,公然提出“施耐庵、曹雪芹、吴研人皆文学正宗”,这不但需要敏锐力,更多的是需要勇气。而他在新文化运动中的造势为接下来的白话小说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