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文怎么分段

写作文怎么分段啊 还有怎么放标点 还有怎么学好语文 我的语文为什么只得到30分啊 我现在读小学6年级 谁可以帮帮我怎么学好语文啊

一,怎样给某一篇作文分段?写段意?
分段是指把文章分成在意思上比较完整,在文章中是相对独立的单位。划分段落有助于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了解作者的思路,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还有助于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划分段落常用的方法有:  一、归并法。先概括出每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然后认清各自然段之间的关系,再把说明同一内容的多个自然段归并成一个个结构段。  二、三段变通法。每篇课文均有开头、中间、结尾,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变通。  三、重点突破法。先用一句话概括全文重点内容,然后找出这一重点事件或重点问题的起讫点,把重点段确定下来,最后看重点段落前面后面各讲什么,考虑全文如何分段。  四、标志识别法。在纵式结构的文章中,表示时间推移、地点变换和人物出没的词句常常是分段的标志,在横式结构的文章中,这种标志常常表现为某些段落开头的总起句或结尾的小结句。抓住这些标志就能顺利分段。 怎样给某一篇作文分段?写段意?

刚开始学习划分课文段落,在理解课文内容(即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先出示课文段意,根据这些段意,自己对照课文,看看哪一个或哪几个自然段讲的就是这个意思,然后把它划出来。全文共有几个自然段,哪一个或哪几个自然段联系比较紧密,都是围绕哪一个段意叙述或描写的。这样,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经过老师点拨和指导,即使学生一开始接触划分课文段落,也能水到渠成地划分出来,并初步懂得按事情发展顺序的分段方法。1.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分段。 2.按位置(空间、地点)变换顺序分段。 3.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分段。 4.按事情的性质归类分段。5.按总分关系分段。

有些课文的分段方法,大家还没有接触过,一下子让大家去分段,确实困难,也分不出来。我们可采取先把段落划分好,把结果先告诉学生,然后大家说出分段的理由(也即是分段的根据),知道为什么。如《颐和园经过再读课文,深入思考,不难知道:第一自然段总写了颐和园的印象,可以独立成为一段;第二自然段都是讲长廊的景色,也应该自成一段;第三、四自然段讲万寿山山下山上景色,应该归并在一起,成为一段;第五自然段讲昆明湖上的各种的景物,也应该独立成为一段;第六自然段和第一段相呼应,颐和园美丽希望前去看看,应该是独立的一段。再说出整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组织安排段落的。大家联系刚才说的分段理由,不难明白,全文是根据作者游览的顺序,按照地点(位置)变换: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去组织材料,安排段落的。分步说明分段的理由,弄清分段的来龙去脉,做到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掌握这种按地点(位置)变换的分段方法。

给文章分段一般有五种方法:按事情发展顺序分(起因、经过、结果),按时间的变化分(找时间词),按地点的转移分(找地点变化的词),按事物的类别分,按文章的结构分(总分总、空行、小标题)。这是比较详细的了,可操作性也比较强,理解了这些之后,在以后做题的时候可以刻意的去注意一下这些特点,时间长了,语感就出来

二,如何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如何正确使用问号
问号是表示一个问句说完之后的停顿符号,多表示疑问语气。以下几点是考试中经常涉及到的:
(一)问话中含有称呼的,不论称呼在前在后,问号一律用在句尾。
如:
小刘,你到过上海吗?
你到过上海吗,小刘?
(二)叹词“啊”“咦”等单用带有疑问语气时,也是疑问句,后面要用问号。
如:
咦?我的钢笔怎么不见了?
啊?怎么会是他?
(三)表示选择的问句,问号一般只用一个,放在全句的末尾,各项之间用逗号。
如:
明天的旅行,你是去呢,还是不去?
(四)该不该用问号,要从整个句子来看,看看是否真的发问,有没有疑问语气,含有“谁”“什么”“怎么”等疑问词的句子,有的全句是疑问句,有的全句并不是疑问句,要分辨清楚。
如:
1他是谁?
2我不知道他是谁。
3谁都不知道他是谁。
1句是疑问句,该用问号,而2、3两句虽然有疑问词,但单独可以作疑问句的“他是谁?”在这两句话中只是作为宾语出现,或者说在这两句话中已不再是独立的句子,只是一个句子成分而已,所以整个句子并不是疑问句,所以不能用问号。再如:
1是你去,还是他去?
2是你去,还是他去,我还没拿定主意。
1句是疑问句,当用问号无疑,但2句中“是你去,还是他去”作了整个句子的主语,句子的独立性已经取消,整个句子并不是疑问语气,故不能再用问号,而要用逗号。
(五)局部引用的语言单位,其所引用的内容一般不用标点,但如果是问号则可保留。
如:
我一进门,就看见一条“今天你浪费时间了吗?”的标语。
(六)有些表示婉商语气的祈使句,句末也可以用问号。如:
请你进来一下好吗?
如何正确使用感叹号
使用感叹号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两个叹词连用,一般是后一个叹词用感叹号。
如
啊,啊!又回到故乡了。
(二)感情强烈的祈使句,也可用感叹号。
如:
祥林嫂,你放着吧!
但这种情况下,应该注意感叹号的位置,
如:
骑自行车的,站住!
站住,骑自行车的!
以上两句话意思基本相同,只是语序不一样,但是无论怎样,感叹号都应放在句尾。
(三)语气强烈的反问句也可用感叹号,
如:
哪里有唱得这样感人的!
(四)语气强烈的独词句或非主谓句后,也用感叹号。如:
飞机!
长途!
(五)在称呼语、应答词和象声词后面,以及标语口语的末尾,如果带有强烈感情色彩,也要用感叹号。如:
全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
(六)局部引用的语言单位,其所引的内容一般不用标点,但如果是感叹号,则可保留,这一点和问号一样。如:
他刚走到胡同口,突然听到“啊呀!”一声大叫。
(七)带有感叹语气的引用单位放在句尾,成为句子的一个组成部分,要把感叹号放在引号里。如:
但他终于饶放了,单是怒目而视的吐一口唾沫道:“呸!”
行家一搭眼就愣住了,不由得脱口说了一个“好!”

使用逗号应注意哪些问题
(一)主谓之间的停顿
主语和谓语之间一般不需要停顿,但是下列四种情况需要停顿,使用逗号。
第一 强调主语时,如:
他,就是北京大学的校长。
第二 复杂短语做主语时,如: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政管理局的许多同志,立即停下了别的工作,办理这件刻不容缓的事。
2.这巨大的打击和难言的悲痛,几乎把吴吉昌击倒了。
3.每人交一份年度总结,是校长明确要求的。
第三 主语后面有语气助词,语气助词后面要用逗号,如:
他呀,还是该不了这个坏毛病。
第四 谓语是主谓短语时,如:
你的申请,校长已经同意了。
(二)用在倒装的句子成分之间,常见的有下列四种情况。
第一 谓语前置的句子,谓语后面要用逗号,如:
1.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2.怎么了,你?
第二 定语后置时,该定语前头用逗号。如:
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
第三 状语后置时,该状语的前面用逗号,如:
他走进教室,轻轻的。
第四 状语提到主语前头的句子,该状语后面要用逗号,如:
1.轻轻的,他走进教室。
2.忽然,办公桌上的电话响起了急促的铃声。
3.在那间破旧的小屋里,父子俩生活了三十年。
(三)宾语比较长,特别是当主谓短语作宾语或动词短语作宾语时,前面往往要用逗号。如:
1.我记得,他当时只有十五六岁。
2.他每天早上起床后的第一件事是,打半个小时的太极拳。
(四)复指短语后面或组成成分之间要用逗号,如:
1.王川,我们的班长,昨天病倒了。
2.这位是我校校长,全国劳动模范。
(五)句子中除了一般成分外,还有独立成分,即插入语,这些独立成分和一般成分之间要用逗号,如:
1.什么样的阶级,更确切的说,站在什么样的阶级立场上,就有什么样的理想。
2.我们,包括领导同志,明天都要去植树。
(六)较长的并列短语之间一般用逗号,如:
政治的黑暗,阶级的矛盾,人民的疾苦,在他的作品里都充分地反映出来。
(七)反复的词语之间要用逗号,如:
水,水,我要喝水。
(八)少数关联词语,感叹语气不强的感叹词,感情色彩不浓的呼语后,要用逗号,如:
1.你可以离开这家公司,但是,你有责任对这家公司的信息资料保密。
2.唉,你究竟还是没有意识到主焦点错误。
3.老栓,这就运气了你!
(九)并列短语作谓语或补语时,并列短语之间一般用逗号而不用顿号。如:
1.这篇文章真实,感人。
2.这篇文章写的真实,感人。
(十)由“把”“被”组成的介宾短语和中心语,兼词和前面的动词,联系都很紧密,因此,这类介宾短语后面,兼词的前后都不能用逗号,如:
1.我们一定要把党风建设作为头等大事来抓。
2.主犯已被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八年。
3.我们必须帮助青年人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该不该用逗号,必须分辨清楚,该用而没用,不该用而用,有时会造成句子意思的混乱。因此,要根据表意的需要,准确使用。如:
1.他因为认真执行规定,对收购进来的有病猪肉,未按该站主任的意图,加盖“合格肉”公章,以致遭到迫害。
2.妹妹找不到爸爸妈妈心里很着急。
1句因为在“意图”后多加了一个逗号,造成意思含混不清,2句该加逗号而不加,早成句子歧义。

如何正确使用顿号
使用顿号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并列短语中如果有“和”“与”“及”“或”等,连词前不能再用顿号。以上连词多用在并列短语的最后两项之间。如:
我国科学、文化、艺术、卫生教育和新闻出版等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
(二)有的并列词语读起来并不停顿或停顿很小,并不会产生歧义,中间就不必加顿号。如“中小学生”“中外记者”“工农业”等,其中“中小”“中外”“工农”之间都不必用顿号。
(三)不是并列词语,中间不能用顿号。如:
我家住在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
这个例句中的顿号不能用,因为顿号的前后不是并列关系而是领属关系。
(四)如果把简短的并列短语加以强调,这些并列短语之间就不用顿号而用逗号。如:
这次采访,你必须带三样东西:钢笔,录音机,照相机。
(五)邻近的两个数字连用,表示概数时不用顿号,但是如果这个数字是省略语,且表示确指,则必须用顿号。如:
1.三四里 三五天 十五六岁 五六十种 十之八九
2.全文共六部分,却有三四个部分意思含混不清。
3.全文共六部分,其中第三、四部分意思含混不清。
前两种情况不用顿号,而第三种情况则必须用顿号。
(六)如果并列短语之间还有并列短语,那么,大的并列短语之间用逗号,小的并列短语之间用顿号,如:
原子弹、氢弹的爆炸,人造卫星的发射、回收,标志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七)并列成分已有问号或感叹号的,不能再用顿号,如:
操场上响起了拉拉队响亮的声音:“加油!”“加油!”
(八)并列的成分如果完全是带引号或带书名号的短语或文章、书籍组成,那么并列成分之间不能用顿号。如:
1.课文(《拿来主义》)中的“大宅子”“鱼翅”“鸦片”“烟灯和烟枪”“姨太太”等,分别比喻什么?
2.第五册中的《阁夜》《旅夜书怀》《客至》《咏怀古迹(其三)》《登岳阳楼》都是杜甫后期著名的律诗代表作。
但是,如果在这类并列成分之中,还有其它的词语,则仍需要使用顿号,如:
1.斯汤达的《红与黑》、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狄更斯的《双城记》、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都是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
2.请结合文章(《说“木叶”》)说说古典诗歌中“木”与“树”、“落叶”与“木叶”、“落木”与“落叶”的意味有什么不同。

怎样使用引号
引号的作用有以下几种:
(一)引用,举例略
(二)强调,如:
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的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三)否定,如:
这种“文明的惩罚”,有时候会叫你继续到两个小时以上。
(四)特殊含义。如:
在纱厂,活儿做的不好,罚规大抵是殴打、罚工钱和“停生意”三种。
(五)特定称谓,如:
“戊戌变法”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带有资产阶级改良性质的变法运动。
使用引号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如果引文独立成句,意思完整,句末点号放在引号里。举例略
(二)如果把引用的话作为作者自己的话的一部分,点号一般放在引号外。如:
写文章要做到“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
(三)引用的话之后的标点,一般不予保留,但如果是问号或感叹号,那么,即使引用的话作为作者的话的一部分,一般也要保留。(见问号、感叹号部分)
(四)引文之内又有引文时,外面的用双引号,里面的用单引号,单引号之内还有引文,用双引号,依次类推。

使用括号应注意什么
(一)括号要紧挨前面被注释或说明的词语或句子。
(二)括号可分为句内括号和句外括号两种。需要注意的是,括号内最后一个标点是否使用的问题。一般来说,问号、感叹号要保留,逗号、顿号需去掉,句号在句内括号中不能保留,但在句外括号中可以保留。

怎样正确使用破折号
(一)解释说明
小括号也有解释说明的作用,二者是有区别的:内容重要,属于原文的一部分,要用破折号,在朗读是必须读出,方能不影响意思的完整表达,而且不破坏语言的连贯性。括号内的内容相对不很重要,属于正文的补充部分,在朗读时最好不读,否则就会破坏原文语言的连贯性,甚至影响意思的表达。
(二)提示下文
冒号也有提示下文的作用,二者的区别在于,冒号的“权力”很大,要一直管到一句话的结尾,而且要保证前后内容的一致性。破折号不要求其前后内容的一致。如:
新加坡推行华语,推行儒家思想,推行五大家庭价值观:亲爱关怀,互敬互重,孝顺尊长,至信承诺,和谐沟通,卓有成效。(这个冒号应该改为破折号)
(三)表示后面是跳跃或转折的话。如:
“好香的菜,——听到风声了吗?”他说。
(四)破折号前面的词语原来有标点,用了破折号后,一般不再保留那个标点,但表示跳跃和转折的情况除外,另外,如果破折号前面是问号或感叹号,那么问号或感叹号也要保留。

使用省略号应注意什么问题
(一)省略号前面的话到了需要停顿的地方,应该用什么标点就用什么标点。但是如果是顿号,则不能再保留,如果是逗号,可以用也可以不用。
(二)省略号后不能用表示停顿的符号,不能再用诸如“等”一类的词语。需要说明的是,鲁迅先生的文章里的个别标点的使用我们现在看来是不规范的甚至是不正确的,我们不必苛求,毕竟那时标点的使用还没有规范。
(三)使用省略号要注意不破坏句子语法的规范性、正确性以及句子的连贯性。如:
1.在拉法格的回忆录中写道:“马克思……引证的任何一件事实或任何一个数字,都是得到最有威信的权威人士证实的。”
2.那一会儿杂乱的思绪在我的脑海缠绕着……我的长发,它属于我,它是我的长发,更是我的思想。
第二句的意思就是混乱的。
如果仅仅是为了表明所引用的某一段话或一句话的起止,也可以不考虑引用部分的连贯性。如:
背诵“既罢,归国……为刎颈之交”一段文字。
(四)省略号和破折号都可以表示语言的中断,两者的不同之处是,省略号表示断断续续,余声未尽,而破折号表示戛然而止。如:
1.她磕磕巴巴地说:“可是……太太……我不知道……你一定是认错了。”(《项链》)
2.鲁大海:……你叫警察杀了矿上许多工人,你还——

逗号有时也可以表示说话的中断,如:
你,你,你是谁?
上句强调的不是说话的断续,而是突出一种紧张情绪,而且要用在反复的词语之间。如果换成:
你……你……你是谁?
那么此句与上一句的表意就会明显不一样,后句强调的是说话的断续,可能说话者有气无力,也可能说话者边说边思考。

怎样正确使用书名号
使用书名号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书名号里还要用书名号时,外用双内用单,双书名号和单书名号在书写时不能放在一个格子里。
(二)书名与该书中的篇名连用时,先写书名后写篇名,中间用间隔号,然后加上书名号。
(三)写文章时,题目不要加书名号。
(四)“序”的标题在使用书名号时问题不大,如《<农村调查>序言》,但这样的题目告诉我们,该文只是序,而非正文。如果正文与序同时存在,则应该怎样写呢?如:
《琵琶行(并序)》《孔雀东南飞(并序)》都边入了高中课本。
上句中的两个书名号都是正确的,如果写成《<琵琶行>(并序)》《<孔雀东南飞>(并序)》或者《琵琶行》(并序)、《孔雀东南飞》(并序),都是不正确的。
(五)使用书名号时,必须弄清楚,句子本身是否在强调需要加书名号内容的名称性,如果强调其名称性,则用书名号,如果侧重强调题目的内容,那么需要家引号而不是书名号。如:
这篇文章,题目为“梅花岭记”,其实是在赞颂明末抗清殉国的史可法。
上句如果把引号换成书名号就不妥当,因为从句子的本身看,原句是在强调题目的内容,意在与“其实是在赞颂明末抗清殉国的史可法”形成对比。
再看一个句子:
大家都知道赫赫有名的《铁道游击队》,但你知道它的真实的政委是谁吗?
上句中的书名号的使用是不对的,从后半句可以看出,此处的“铁道游击队”并非电影名称或者小说名称,而是指“铁道游击队”这支队伍,应该把书名号换成引号。

如何学好语文?

学好语文关键在于积累。

语文融入到我们每天的生活中,故要学好语文就得把它与生活紧密结合,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我们的生活五彩斑斓,一个生活的有心人总能从中发现和获得无限精彩的知识和素材,并且这些都是最有生命力最富时代感的。一位外国著名作家有一次请朋友吃饭,他看见菜单上的菜名起得很有意思,就马上拿出随身携带的本子记录起来,却忘记了朋友的存在。其实许多有名的作家都有随身带个本子的习惯。记些什么?可以记下交谈中的连珠妙语,可以记下突发的思维灵感,可以记下独特的事件等。我们不一定要这样做,但起码应养成一个善于观察生活,勤于思考生活,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良好习惯。

第二个积累的途径是听课和练习。老师的授课是相当关键的,她给予我们的是经过筛选后的精华,并且有着很强的指导和启发意义。练习也是必不可少的,并且要有一定的量。我们要通过听课和一系列同步练习或专题练习,将基础知识和基本阅读及写作技巧牢牢掌握。

第三个积累的途径是看书读报。只要你肯钻进书的海洋游历一番,一段较长时间后,你可能发现曾结结巴巴的你居然能出口成章。博览群书确实能快捷有效地积累知识,能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和语言的综合能力。一般来说,阅读量提高了,语文水平自然也提高了。而看书也有方法可言。首先应选择好一些优秀的读物;在看书时,应注意运用老师教给我们的方法去看;看后亦不妨做些读书笔记,摘录精彩的词句、语段和有用的材料。

第四个积累的途径是习作。有时会读书的人不一定能写出好文章,只有通过自己实践练习,学以致用才能真正获得了知识,知识积累的过程才算完成。而习作形式可以是日记、周记、读后感、命题作文、随笔等。

以上是本人学习语文方法的简单归纳,愿我们能在互相交流中共同提高。

如何学好初中语文?

语文学习分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语文基础知识
语文基础知识包括:字、词、句(语法、标点、修辞)、文体知识、文学常识五个方面。

知识要点

一、字

1.字音:

汉语拼音规则,及容易读错的字。

掌握带写规则的重点字,这些字的音节拼写对了,就可以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这些字分别是:

(1)维、会、温、驼、优、流的拼写规则

(2)英、呀、烟、叶、晕的拼写规则

(3)公、荣、雄、翁、拥、窘的拼写规则

(4)女、绿、掠、虐、与、机、区、需、鱼的区别。

除此之外,再注意拼写的隔音符号,皮袄pí ǎo儿化标音花儿huār轻声不标词。

2.字形:

注意形近字与同音字之间的区别。

大多是书下的注释和书后练习中容易写错的字;也有同学作文中常见的错别字。一般是书下带注音的字,和书后的关于字音的练习。

学法指导

1、养成查字典的好习惯

2、可以在平时自己常易错的字记录在一个本上,定时集中纠正

3、还可以进行形似字,同音字的组词练习。

二、词

知识要点

应掌握词的本文,语境义,及辨析,近义词,反义词,辨析词的褒贬义。

①词的本义与语境不同的词。

②近义词的辨析:结合语境选择恰当的词语。

③结合语境判断词的褒贬,及正确理解发生的变化后词的感情色彩。

学法指导

1.每学新课,先要将自己不会的词语画出来,通过查字典再结合语境理解词语,不能死记硬背。

2.在具体语境中有的词义发生变化,一定要加强理解这部分内容,

3.书下注解及课后练习的词语部分应是重点

4.学习词语应坚持“长流水,不断线”,根据自己情况,每天都要学习和积累一定的词语,到一定时期,自测之后,将还不熟悉的词语用过筛子的方法挑出来,再次复习,直至越来越少。

5.将自己积累的词语记在一个本子里,最好分类,既有利于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又有利于协作。

三、句

知识要点

(一)语法

应掌握短语、单句、复句这三方面知识

短语:五种基本结构,并列、偏正、动宾、补充、主谓

单句:六种基础成份,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

复句:七种基础类型,并列、递进、转折、选择、因果、假设、条件

学法指导

近年来由于淡化语法知识,有的同学以为语法不用学了,其实学语法对于我们学习语言和运用语言是非常有帮助的。运用这些语法知识分析理解文章内容;运用这些语法知识,使自己的文章写得更加通顺、简明、连贯。

1.短语的学习不要脱离句子,要结合短语在句子中的作用,理解句子的组成。

2.单句的成份的划分可以利用不同成分的基本位置,和结构助词的不同用法来掌握。

①[状语] (定语) 主语|| [状语] 谓语 (定语) 宾语 <补语>

注意:表时间、地点的状语一般在主语前。而表时间、地点的词语如在谓语后,称之为补语。

②巧用结构助词“的”“地”“得”

“的”字前一般是主语或宾语的定语。

“地”字前一般是谓语的状语。

“得”字后一般是谓语的补语。

3.对复句的复习主要是记住常用关联词以辨析复句的类型,熟记口诀,便于记忆。

有一个复句关联词语歌诀,几分钟就能背熟,可以一试。

既又也还表并列,不是而是别记错;

不是就是是不是,或者要么表选择;

不仅不但表递进,而且并且更还也;

虽然但是为转折,尽管可是加可却;

因为所以既然就,因而因此是因果;只有和才只有就,条件还有无论都;如果和就即使也,要是和就表假设。

4.学习语法知识重在运用语法知识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不必单纯地死记语法的名词术语、概念、理论,单句侧重在病句修改;复句则重点关联词的运用;对复句中分句内容的理解。因此,在学习时应在掌握了语法的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学会运用这些知识,为正确运用语言服务。

(二)标点

知识要点

1990年3月,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上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修订发布的《标点符号用法》中指出:“标点符号是书面语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用来表示停顿、语气以及词语的性持和作用。因此,必须重视标点符号的使用。”

《标点符号用法》中列了16种标点符号。下面顺口溜可帮助同学们记住这些标点号:

句、逗、顿,分、冒、问,感叹号;(7种)

引、括、省,破、连、名,还有间隔和着重。(9种)

(其中“名”指书名号和专名号)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4-08
根据内容的划分分段
在有停顿的地方甜合适的标点
多看书,多阅读 多积累 掌握答题技巧就能拿高分
第2个回答  2017-01-02
从四年级第一学期起,同学们在学习中就遇到了分段的问题。什么是分段呢?从一篇文章看,在意思上可以构成一个完整单位的部分,这样的段落称为结构段,也叫意义段或逻辑段,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分段。
分清结构段有什么好处呢?因为段落是讲文章各部分的内容,只有分清段落,才能读懂文章的内容,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同时提高分析事物认识事物的能力。
分段一般遵循以下原则:
1.单一性原则:就是说,一个段落只有一个单一的内容,而意思联系不密切的段不能合并在一个段落里。
2.完整性原则:就是说,属于一个意思的段要合在一起,不能把它们分在几个段落里。
3.连贯性原则:就是说,一篇文章各段的意思是连贯的,它们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互相衔接。
给文章分段有多种方法,同学们在本学期需要掌握的是根据提示分段和使用归并法分段。
怎样根据提示分段呢?读懂全文后,同学们首先要了解每个自然段的内容。例如:《劳动最有滋味》一课共有六个自然段:1.讲劳动是最有滋味的事。2.讲母亲一入冬为挣钱过年就努力劳动。3.讲姐姐和我帮母亲劳动。4.讲全家人忙着筹备过年。5.我们过年高兴是因为所用的钱是我们劳动换来的。6.讲劳动使我们骨头硬,有自信心。7.讲劳动使我们心思细腻。其次,认真思考提示,想一想每个提示的段意里包含着哪几个自然段的意思。最后,划分出段落。
[练一练]
请你分析自然段的内容和提示,给《劳动最有滋味》一课分段。
第一段:劳动是最有滋味的事包括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段:“我”小时候,为了挣点钱过年,全家人都必须积极劳动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段:全家人忙着筹备过年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段:“我”对劳动的体会,即为什么说“劳动最有滋味”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怎样用归并法分段呢?先要对整篇课文有初步印象,然后,读完自然段后,了解每个自然段的内容,最后,把联系紧密的自然段归并为一段,哪个自然段单独讲了一个意思,就可以独立成段。
[练一练]
补盆
下午放学刚到家,妈妈就拿着瓷盆对我说:“小明,把这个破盆拿到修理部补一补。”
我拿起盆一看,一大一小两个窟窿透了光,不就是破两个眼吗?堵上不就行了?可用什么方法堵呢?老师在劳动课上教过的补瓷碗的方法能行吗……我正在琢磨,只听妈妈催促我:“还不快去,愣着干什么!”我连忙说:“我在想自己补呢。”妈妈风趣地说:“好哇,看你有多大本事!”我马上认真地说:“好,我补给你瞧瞧。”
我拿着盆回到屋里,找出劳动笔记本,仔细地看起来。“……塑料绳燃烧后余下的粘液凝固后,可以把碗洞堵严。……”对!就用这个方法。
我找来一段塑料绳,把一头捻细,从盆的大眼里空过去,使盆内外各露一截,然后小心翼翼地点着火,塑料绳烧着后变得又热又粘,粘夜慢慢聚集在一起,我赶快用手垫上破布里外使劲往眼里按。过一会儿松开手一看,粘液凝固后把眼牢牢堵住了。我高兴极了,又赶快用同样的方法,把另一个小眼儿补得结结实实。
哈,成功了!我兴奋地大声叫:“补好了,补好了!”
妈妈走过来,看了好半天,又往盆里盛了水,果然一点儿都不漏,这才满心欢喜地说:“我儿子还真不简单!”我自豪地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嘛!”
认真阅读全文,然后看看下面哪种分段方法是正确的,哪种是错误的,并说说对错的原因。
第一种:( )
第一段:第1、2自然段;第二段:第3~5自然段;第三段:第6 自然段。
第二种:( )
第一段:第1自然段;第二段:第2~5自然段;第三段:第6自然段。
第三种:( )
第一段:第1自然段;第二段:第2~4自然段,第三段:第5、6 自然段。
第四种:( )
第一段:第1~3自然段;第二段:第4、5自然段;第三段:第6 自然段。

雷 雨

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树上的叶子一动也不动。蝉一声也不叫。
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闪越打越亮,雷越打越响。
哗,哗,哗,下起雨来了。
雨越下越大。往窗外望去,树啊,房子啊,都看不清了。
渐渐的,渐渐的,雷声小了,雨声也小了。
窗外很亮,打开窗户,清新的空气迎面扑来,脸上一阵凉。
雨停了。太阳出来了。一条彩虹挂在天空。蝉叫起来了。蜘蛛又坐在网上了。
池塘里水满了,明晃晃的像面大镜子。青蛙也叫起来了。
【解答】
给文章分段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文章的结构层次,理解文章内容,发展人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所以它是一种重要的阅读基本功。
给文章分段一般分三步进行。第一步,通读全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看看文章是怎样安排材料的,确定分段的依据。这一步是分段的基础。第二步,细读每个自然段,掌握它们各自的内容,及相互关系。第三步,采用适当的分段方法,找出每段的起止。
根据上述的分段步骤对举例中短文进行分段。通读全文后了解到课文主要内容是写一场雷雨前后的情况,是按雨前,雨中,雨后写的,所以它的分段依据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分段。细读各小段之后,可按合并法分段。全文共9个自然段。1~3自然段是写雨前,可为一段;4~7自然段写雨中,为第二段;8、9两个自然段为雨后,是第三段。如果用提取中心段的方法,可先找出下雨部分,即4~7自然段,之前、之后各为一段。本文也可用找明显标志的方法分段,“哗,哗,哗,下起雨来了”和“雨停了”都是分段的明显标志,利用它们也可将全文准确地划分为三段。

给文章分段
理解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学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用归并自然段内容的方法给文章分段。
文章里有两种段,一种是自然段,一种是“结构段”或“意义段”。这里我们所说的分段指的是结构段。本课第一次提出给课文分段的要求,这是一项十分重要的训练,对于我们更好地理清课文层次,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有很大的帮助,因此我们要认真对待。
给文章分段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给了段意提示,让我们根据段意分段。这就要求我们看看课文哪几个自然段讲的是这个意思,就把这几个自然段归并起来成为一个结构段。另一种是没给段意提示,让我们独立思考给课文分段,这就要求我们认真地阅读每个自然段,想想每个自然段讲的是什么内容,哪几个自然段联系密切或讲的是同一个意思就把它们合并起来作为一段。提醒同学注意的是有的自然段单独讲了一个意思,我们就把它独立作为一个结构段。
第3个回答  2012-04-08
多看书。
第4个回答  2012-06-06
好好学习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