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为君谈笑静胡沙”全诗是啥啊?

要题目…各位朋友帮忙一下吧

《永王东巡歌》其二
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
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

李白的这组《永王东巡歌》一共有11首,大概在他近一千首的诗歌中,这是与当时的政治形势联系最直接的诗歌了,同时也因为与李白本人后来的遭遇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所以历来受到评家的重视,更不用说其中几首本身也写得十分精彩。这里介绍的是第二首和最后一首。
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反唐,于第二年打下了洛阳,攻入了潼关。京师震动,唐玄宗仓皇出逃,直奔四川,在途中命令他的第十六个儿子永王李璘为江陵府都督,任山南东路、岭南、黔中、江南西路四道节度使。七月,太子李亨在灵武即皇帝位,遥尊玄宗为上皇天帝,改元至德,上演了一出抢班夺权的闹剧。永王璘见状也按捺不住,从江陵引水师东进,沿长江直奔金陵,想控制长江中下一带的富庶地区,伺机与肃宗一争高下。当时李白正在庐山隐居,永王璘途经九江时,看重李白的才气和名声,一再邀他下山,李白不知永王的真实用心,以为是为了打击安史叛军,便欣然接受了邀请,加入了永王璘的幕府。
随军途中,李白写下了《永王东巡歌》十一首以及一系列与这次东征直接有关的诗歌。这次入永王璘幕府是李白自入长安任翰林学士以后的第二次政治生涯,不过,仍然是以失败告终的。几年的长安生活虽无建树,不过还是由唐玄宗“赐金放还”,在声誉上并未受损失,而这一次却落到补充流放的结局,是他下山时完全没有想到的。入永王璘幕府以后,李白的心情十分振奋,认为自己这一次能够亲身参与讨伐安史叛军,必将建立一番功业,从而实现自己多年以来报效国家的宿愿。可是他万万没有想到,永王璘并不想真的对付安史叛军,而是想借此机会扩大自己的势力,不听朝廷的节制,结果遭到了肃宗的猜忌,派重兵剿杀,至德二年(公元757年)二月,永王璘兵败身死,李白也因此获罪下狱,被判长流夜郎。而这几首诗也因为李白这一段悲剧式的从政经历而更加引人注目。
在这组诗中,最著名的是第二首“三川北虏乱如麻”,诗的一开始,先用比喻手法,将气焰嚣张的安史叛军比做一团乱麻,从燕山南下的叛军在中原地区横冲直撞,穷凶极恶,如入无人之境。虽然看上去气势汹汹,不可一世,但李白却认为其实不过是像一团热锅上的蚂蚁,纷乱而没有头绪,实质上并没有什么可怕的,这种带有明显讽刺的比喻,表明了李白对安史叛军的基本判断。三川,指东都洛阳一带,因其境内有黄河、洛水和伊水三条河川流过。北虏,指安史叛军。第二句“四海南奔似永嘉”,仍然用了一个比喻,因为历史有时是惊人的相似的,面对安史叛军的嚣张一时,诗人忍不住想起当年中原所遭受的那场大劫难。永嘉是西晋怀帝的年号,在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前汉烈宗刘聪的相国刘曜,率军攻陷晋都洛阳,中原广大地区的广大人民顿时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无数民众,拖家带口,相继南迁避难。在李白看来,同是少数民族,因为刘聪是匈奴,安禄山也是胡人,同样起兵于北方,同样攻下了国都,同样造成人民流离失所,天下大乱。所以李白用的这个典故是非常准确的,在言简意赅地提示了这场灾难的性质、规模的同时,也鲜明表达了诗人本人的立场和爱憎。不过形势虽然十分严峻,但是李白对胜利,特别是对自己的能力却表示了过人的自信。
“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但用,只要。东晋名相谢安字安石。据史载,公元383年,前秦苻坚率师南侵东晋,号称百万,声势浩大,宰相谢安临危受命,被任为招讨大都督,胸有成竹,调度有方,自己却下棋自若,而竟破苻坚于淝水之上。创造了中国战争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谈笑,表示从容镇定,临危不惧的大将风度。在这里,李白把此次应邀入永王璘幕府,比为“东山再起”,乐观地认为自己多年来愿做辅弼大臣的愿望终于可以实现了。在军中,他对自己的能力是十分自信的,在《在水军宴赠幕中幕府诸侍御》诗中,他曾向同座说“宁知草间人,腰下有龙泉(宝剑名)。浮云(喻剑之锋利可裂浮云)在一决,誓欲清幽燕。”可见,他觉得只要有机遇,他就会像谢安那样,“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在挥手谈笑之间,将安史叛军一举平定,所以他轻蔑地把叛军比喻为“胡沙”,犹如妖魔鬼怪,来时气势汹汹,飞沙走石,遮天盖日,但是这并不能掩盖他们外强中干的虚弱本质,并没有什么可怕的,来得快,去得也快。而一个“静”字,却向人们预示了风沙过后,尘埃落定,必将是天宇澄彻,四海清平的太平景象。自己也会因此成为大唐王朝的中兴之臣而名垂青史。
这首诗欲擒故纵,前抑后扬,于前两句极写敌军众多,形势危急,可就在这“乱如麻”,“似永嘉”的危难之际,后两句却急转直下,能够在“谈笑之间”实现“静胡沙”,扭转乾坤,易如反掌,愈发衬托出诗人的雄心壮志,气贯长虹。我们今天读了都感觉得到李白那种精神振奋,意气风发的豪情。不难想像,当时这首诗在永王璘的幕府和军队的广为传播,会起到多大的鼓舞士气的作用。
这首诗在艺术上的成功之处有两点,一是用典准确,一是比喻恰当,而且安排布局十分合理。两个典故“似永嘉”和“谢安石”分别用在第二和第三句中,而比喻则安排在一首一尾。
“安史之乱”比起“永嘉南奔”来说,确实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永嘉之乱最后是亡了国的,所以唐朝当时所处的严峻形势,只用“似永嘉”三字,便一目了然了。谢安石作为李白最钦佩的人物,不仅仅是因为他的儒雅风流,更在于他举重若轻,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的那种挽狂澜于既倒的大将风范。而把自己比作“谢安石”,充分显示了李白的不俗的性情与志向。两个比喻安排在第一句和第四句,都是用在叛军身上,当其不可一世时,先讥其“乱如麻”,表示了对敌人的蔑视;在展望战争的结局时,又用了“静胡沙”,显示了强烈的必胜信念。全诗一气呵成,挥洒自如,确实是反映李白性格与精神面貌的经典之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11-09
  李白(701年2月8日—762年12月)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越女词》、《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永王东巡歌》其二
  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
  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

  永王东巡歌十一首
  李白

  永王正月东出师,天子遥分龙虎旗。
  楼船一举风波静,江汉翻为雁鹜池。

  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
  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

  雷鼓嘈嘈喧武昌,云旗猎猎过寻阳。
  秋毫不犯三吴悦,春日遥看五色光。

  龙蟠虎踞帝王州,帝子金陵访古丘。
  春风试暖昭阳殿,明月还过鳷鹊楼。

  二帝巡游俱未回,五陵松柏使人哀。
  诸侯不救河南地,更喜贤王远道来。

  丹阳北固是吴关,画出楼台云水间。
  千岩烽火连沧海,两岸旌旗绕碧山。

  王出三山按五湖,楼船跨海次陪都。
  战舰森森罗虎士,征帆一一引龙驹。

  长风挂席势难回,海动山倾古月摧。
  君看帝子浮江日,何似龙骧出峡来。

  祖龙浮海不成桥,汉武寻阳空射蛟。
  我王楼舰轻秦汉,却似文皇欲渡辽。

  帝宠贤王入楚关,扫清江汉始应还。
  初从云梦开朱邸,更取金陵作小山。

  试借君王玉马鞭,指挥戎虏坐琼筵。
  南风一扫胡尘静,西入长安到日边。
第2个回答  2013-07-28
的中兴之臣而名垂青史。
这首诗欲擒故纵,前抑后扬,于前两句极写敌军众多,形势危急,可就在这“乱如麻”,“似永嘉”的危难之际,后两句却急转直下,能够在“谈笑之间”实现“静胡沙”,扭转乾坤,易如反掌,愈发衬托出诗人的雄心壮志,气贯长虹。我们今天读了都感觉得到李白那种精神振奋,意气风发的豪情。不难想像,当时这首诗在永王璘的幕府和军队的广为传播,会起到多大的鼓舞士气的作用。
这首诗在艺术上的成功之处有两点,一是用典准确,一是比喻恰当,而且安排布局十分合理。两个典故“似永嘉”和“谢安石”分别用在第二和第三句中,而比喻则安排在一首一尾。
“安史之乱”比起“永嘉南奔”来说,确实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永嘉之乱最后是亡了国的,所以唐朝当时所处的严峻形势,只用“似永嘉”三字,便一目了然了。谢安石作为李白最钦佩的人物,不仅仅是因为他的儒雅风流,更在于他举重若轻,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的那种挽狂澜于既倒的大将风范。而把自己比作“谢安石”,充分显示了李白的不俗的性情与志向。两个比喻安排在第一句和第四句,都是用在叛军身上,当其不可一世时,先讥其“乱如麻”,表示了对敌人的蔑视;在展望战争的结局时,又用了“静胡沙”,显示了强烈的必胜信念。全诗一气呵成,挥洒自如,确实是反映李白性格与精神面貌的经典之作。
第3个回答  2012-03-24
那要从永王叛乱说起 君应指永王 胡沙是指安史之乱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