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发育系统最早的是什么

准确的来!是最早不是最快,会的来,不会的边去!

您好,儿童发育最早的是神经系统。
婴儿期是指儿童从出生到1岁的时期,出生时新生儿的大脑在形态上与成人无显著差别,已有重要的沟和回,但发育差,脑皮层较成人薄,虽已有细胞分层,但细胞分化不全,缺乏树状突。出生时新生儿头围一般34cm左右,脑重量400g左右,1岁时头围46cm,重量达900g,故婴儿期是脑的重量增加最快的时期。从新生儿起随着脑重量的增加,神经突的数量及长度都在不断增加,神经纤维不断延长,为儿童与外界环境发生联系提供了物质基础。

胎儿刚出生后主要依靠皮层下中枢来实现非条件反射来保证他的内部器官和外部条件的最初适应,此时重要的非条件反射有食物反射、防御反射及定向反射。婴儿期由于神经髓鞘的形成不全,神经兴奋不能沿一定的通路迅速传导,故兴奋特别容易扩散,这也是小儿易激动的生理原因。

随着脑的不断发育,皮质中的暂时性联系也日益发展起来。新生儿明显的条件反射的是在出生后两周左右。4个月的儿童能区别各种气味,能分辨不同颜色的体。4~5个月便能分辨出亲人和生人。从第4个月起开始分辨出成人的声音,如听到母亲说话的声音就高兴起来,并开始发出一些声音以回答成人。5~6个月婴儿就可以再认妈妈,这是由于条件反射的建立和发展,婴儿出现的短暂记忆的表现。7~8个月时起,由于儿童多次感知某种物体或动作,并同时听到成人说出关于这一物体或动作的词,在他的脑里,就在这一物体或动作的形象和词的声音之间,建立起暂时联系,以后只要再听到这个词的声音就能引起相应的反应。10~11个月起婴儿开始“懂得”词的意义,并对词的内容发生反应,词开始成为信号,即第二信号儿童的语言或说出的词是从成人所发出的词或者语言的声音模仿开始产生的,因此,为了尽快开发儿童的语言能力,成人在与儿童接触时应尽可能不断给予语言刺激。

儿童情绪自两个月以后,积极情绪开始发展,当吃饱、温暖时,可以看到儿童活泼而微笑的表情,反之,能引起否定的情绪反应,如哭闹、呆滞等。因此,为了培养儿童良好的情绪状态,应经常和儿童交往,提供安静舒适的生活环境,提供适当的玩具,并多给予关心、照顾和抚爱。
希望宝宝健康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6-16
儿童从婴儿抓抓坠地,其身心均在不停地发育中,其心理发展与身体发育 一样,是逐渐的,又有一定的阶段性。儿童心理活动能力发展的物质基础是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的不断成熟;而心理活动的发展又有赖于后天的学习与环境刺激。如外界的帮助正合 适于脑的发展水平,则会促进心理活动健康。快速的发育。如刺激落后于脑的发育,则会使心理发展减慢,甚至残缺。 另一方面,如不顾脑发展水平,而过分地超负荷学习,无异于拔苗助长,会损害儿童的心理健康。例如注意力的发展,在3岁以前儿童的注意力基本上以无意注意占优势。3 岁以后有意注意逐步发展。在良好教育环境下3岁能集中注意3~sndn,4岁能集中10ndn左右,5~6岁可集中15ndn左右。对有兴趣的作业,其注意时间会适当延长。因此,对 幼儿提倡寓教于乐,需注意教育的趣味性。此期如要求过高,会事与愿违,并会产生厌学情绪,注意力难以集中,以及情绪急躁等不良反应,严重者会影响今后身心健康的发展; 心理发育又称心理发展,指个体或种系从产生到死亡期间持续的有规律的心理变化过程。从物种发生史来看,心理是物质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属性,人的心理是 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大脑是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客观现实是心理活动的内容和源泉,人通过一系列心理活动在实践中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 儿童青少年心理的发展主要指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概言之,指反应活动不断得到改造,是一个日趋完善和复杂的过程。这一过程大体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一是反应活动从未分化向分化、专门化方向发展;二是反应活动从不随意性、被动性向随意性、主动性方向发展;三是认知机能从认识客体的直接外部现象向认识事物的内部本质方向发展;四是对周围事物的态度从不稳定向稳定方向发展。 了解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过程需掌握两个要点:其一是儿童的运动能力、认知、情绪和行为等随年龄的发育规律;评价儿童的心理发育通常以年龄别心理发育水平作为标准。其二是同龄儿童在各项心理要素发展水平上的个体差异,了解和掌握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如何针对这些差异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来保障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 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心理发展包括动作、言语、认知、情绪、人格和社会适应性等方面。这些方面的发展相互影响。相互促成,同时又受不同年龄期生理发展水平、社会生活环 境的影响和制约。 a。婴儿期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从出生至2岁左右,大致处于感知运动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只有动作性智慧,而没有表象的和运算的智慧。婴儿期的心理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①粗大运动:包括抬头(3个月)、抬肩(4个月)、翻身(6个月)、坐门个月)、爬行(8个月)和站立、行走(12个月)、跳门岁)等;②精细动作:包括视线跟随、手握物、手指动作等;③言语:从渐呀学语到有明确含义的语言发展;④社会性:包括表情、微笑、认人、啼哭等。婴儿期的心理活动基本上还是初步的、幼稚的。有目的的记 忆、思维和行为活动,往往要从2岁以后才开始形成。 婴儿期的动作发育规律是:①自上而下:儿童最早发展的动作是头部运动,其次是躯干运动,最后是腿脚的动作,即沿着抬头一翻身一坐一爬~站一行走的方向成熟的。②由近及远:发展从身体中部开始,越接近躯干的部位,动作发展越早,而远离身体中心的肢端动作发展较迟。以上肢动作为例,肩头和上臂首先成熟,其次是肘、腕、手,手指动作发展最 晚。③由粗到细:生理的发展从大肌肉延伸到小肌肉,因此儿童先学会大肌肉。大幅度的粗动作,以后才逐渐学会小肌肉的需要手眼协调的精细动作。④从整体到特殊,从孤立运动到共济协调:主要表现在儿童随意运动在力量j定度、方向和稳定性等方面的提高以及各动作间的相互协调。 气质是婴儿出生后最早表现出来的一种较为明显而稳定的个人特征。气质类型是指表现在婴儿身上的一类共同的或相似的心理活动特性的典型结合。一般将婴儿气质类 型划分为①容易型:表现为吃、喝、睡等生理功能有规律,节奏明显,容易适应环境,情绪愉快而稳定,容易接受新事物和不熟悉的人,这一型的婴儿约占全体的 40%。②困难 型:约占 10%,表现为哭闹无常、烦躁易怒、不易安抚,在饮食、睡眠等生理功能活动方面缺乏规律性。③迟缓型:约占15%,表现为活动水平低,行为反应强度弱,情绪消极,对外环境和事物的适应较慢。另有 35%的婴儿属于上述类型的混合型或交叉型。气质及其类型在婴儿社会化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对了解和预测婴儿个性发展 和社会相互作用系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b.幼儿期幼儿期心理发展的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动作和言语的发展。幼儿期动作的发育不是孤立的,它有赖于感知觉、体格和生理功能的发展,反过来又影响着幼儿的智力、情绪、个性的发展。因而在儿童早期,对动作发育程度的测量常被用作儿童心理的筛查及诊断测验,用以评价心理发展水平。 幼儿期是完整的口头言语发展的关键期,也是连贯性言语逐步发展的阶段。其语言发展是先理解后表达,先学发育后用词法句法。在理解的基础上逐步学会应用名词、动词、形容词及副词,表达性言语相继发展。自1.5~2岁始,幼儿掌握的词汇开始迅速增加,3岁时增加更快,5~6岁时增加速度减慢。一般来说,3岁时约能听懂8000个单词,使用300~500个词,能说出自己的名字,指出3种以上的颜色,说出3~4个词的句子;4岁时会使用更多的形容词和副词,懂得代词的含义,简单叙述不久前发生的事,说出许多实物的用途,读100以内的数2 6岁时说话流利,句法正确。 幼儿的记忆以无意识记忆、形象记忆和机械记忆为主,记忆的持久性发展快,但精确性尚差,记忆的策略和元记忆初步形成,记忆容量随年龄增长而增加。思维开始摆脱动作的束缚,言语在其思维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强,在动作前已进行思考,这种思考开始超越时空限制,具备了一定的行为目的性和预见性。但是,幼儿的思维还不能离开实物及其表象,对事物的概括往往是非本质的概括。认知理论将儿童2~7岁的阶段称为前运算阶段,这时由于符号功能的出现,使儿童开始从具体动作中摆脱出来,凭借象征化格式在头脑里进行"表象性思维"。对幼儿认知发展评价常从其感知觉、记忆、言语、概念、判断、推理等方面进行。 幼儿的社会性认识受自我中。心的限制,尽管能区分自己与他人,但仍然认为他人对世界的看法和自己相同;随着社会交往经验的增多,儿童逐渐认识到他人不仅有与自己不同的思维和情感,而且在同等情况下可能有不同的反应,儿童开始理解他人行动的目的性。 情绪的分化在幼儿初期基本完成。在整个幼儿时期,情 绪体验已相当丰富。但是,由于幼儿的内抑制能力较差,情绪 往往不稳定,缺少控制,常表现得较强烈和高涨。幼儿期的情 绪动因和表现方式上都与成人不同。这一时期社会情感,如道 德感、理智感和美感已开始发展,且日益加深和丰富c 儿童气质类型的先天性差别在社会化过程中进一步扩 大,从而形成独特的个性。幼儿的个性心理特征已初步形 成,开始在兴趣爱好、能力和气质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个性差异,初步形成对己、对人、对事物的比较稳定的态度。在 教育和环境影响下,幼儿的自我意识,如自我评价、自我概 念、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等逐步形成并进一步发展。幼儿期形成的个性心理特征及其倾向性具有~定的可塑性,在以后的社会化过程中会发生变化。个性与社会性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可以说,社会化的过程就是儿童个性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过程。 c.学龄期:6.7岁~12.13岁是儿童进入学校学习的时期,学习活动逐步取代游戏活动而成为儿童的主要活动形式,并对儿童的心理产生重大影响。认知理论将此期称为具体运算阶段,这个阶段的儿童已能逐渐超出知觉的限制,形成守恒概念和可逆性,并能进行具体运算。 学龄期开始,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全面发展,表现为有意识的注意开始延长,观察力提高,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记忆由无意识记忆向有意识记忆加快发展。此期是儿童思维发展的一个重大转折时期,思维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性。如低年级小学生虽能熟练地演算加减乘除,但对诸如货币的价值理解就很肤浅。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存在着一个明显的"关键年龄",即小学 4年级时期 (1~ 11岁入低年级小学生对不具体。不形象的概念很难记忆,但机械记忆能力却在飞速发展,10岁通常达到一生的最高峰。另外,低年级小学生极具模仿能力,其想象力的发展也以模仿性想象为主。因此,成人的言行对其行为塑造起关键作用,而教师是他们较崇拜的对象,故教师的言谈举止更有楷模作用。 此期儿童的记忆正由机械记忆向理解性记忆过渡,已能对抽象的词汇和具体形象的图画表现出同样良好的记忆;模仿性想象仍占主导地位,但在绘画、手工。游戏中都有大量创造性想象力的迸发。 社会化的丰富性促使儿童进一步加深对自我、对他人的认识和了解,使其个性和社会性有了新的发展。学龄期儿童的自我意识处于客观化时期,他们不仅逐渐摆脱对外"部控制的依赖,逐步发展内化的行为准则来监督、调节、控制自己的行为,而且开始对自己的表面行为的认识、评价转向对自己内部品质的更深入的评价。 在情绪发展方面,高年级小学生的一些高级情感,如责任感、义务感。正义感、集体荣誉感、社会道德等开始落实在行为表现上,而且远比低年级时深化。例如,他们不单只是简单地"爱好人,恨坏人",而且能把这种爱憎感从亲人、班级团体扩大到爱国家、爱人民方面。不过,在社会化过程中,消极不良因素的影响,可使小学生的一些骄傲、自满。专横、懒散、嫉妒、幸灾乐祸等不健康的情绪情感有所滋长。
第2个回答  2012-03-26
你好
   童从婴儿抓抓坠地,其身心均在不停地发育中,其心理发展与身体发育 一样,是逐渐的,又有一定的阶段性。儿童心理活动能力发展的物质基础是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的不断成熟;而心理活动的发展又有赖于后天的学习与环境刺激。如外界的帮助正合 适于脑的发展水平,则会促进心理活动健康。快速的发育。如刺激落后于脑的发育,则会使心理发展减慢
第3个回答  2012-03-28
最早的是神经系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