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一多先生的事迹,2个

如题所述

闻一多醉书:

闻一多读书成瘾,一看就“醉”,就在他结婚的那天,洞房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大清早亲朋好友都来登门贺喜,直到迎亲的花轿快到家时,人们还到处找不到新郎。

急得大家东寻西找,结果在书房里找到了他。他仍穿着旧袍,手里捧着一本书人了迷。怪不得人家说他不能看书,一看就要“醉”。

《七子之歌》:

一九二五年夏,闻一多在国外饱受洋人的白眼和欺凌,回国后又看到列强横行,北洋军阀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残酷镇压人民的现实,内心痛苦万分,夜不成寐,望着黑暗的夜空,呼唤着香港、澳门等七个地方的名字,就像呼唤自己的孩子,写下了《七子之歌》。

闻一多所呼唤的“七子”,是指香港、澳门、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顺大连等七个地方,当时都被西方列强霸占。

他不会想到,时隔七十多年,西方殖民统治在我国彻底结束时,人们为他的诗谱写了优美的旋律,成为迎接澳门回归的主题曲。当全国人民在同一时刻唱着同一首歌曲时,它就不再是一首普通的歌曲。

扩展资料:

《红烛》是中国现代著名诗集,闻一多的第一部诗作。

红烛(序诗)

闻一多

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红烛啊!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

可是一般颜色?红烛啊!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出光来?

一误再误,矛盾!

冲突!红烛啊!

不误,不误!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红烛啊!既制了,

便烧着!烧罢!

烧罢!烧破世人的梦,

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红烛啊!

你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红烛啊!匠人造了你,

原是为烧的,既已烧着,

又何苦伤心流泪?哦!

我知道了!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

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

红烛啊!流罢!

你怎能不流呢?请将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的花儿,

结成快乐的果子!红烛啊!

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灰心流泪你的成果,创造光明你的原因。

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日报-澳门回归忆“七子”(人民论坛)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网-闻一多结婚当天看书入迷 忘记迎亲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3-05

闻一多先生的事迹一:

1925年夏,闻一多从美国留学归国。走下海轮,诗人难以抑制心头的兴奋,把西服和领带扔进江中,急切地扑向祖国怀抱。 然而,等待他的,却是无边的黑暗和奇耻大辱。

放眼家国故园,山河破碎,风雨如磐,豺狼当道,列强横行,祖国母亲被瓜分割占,诗人悲愤地写下了诗歌《发现》,并旋即在《现代评论》上发表了著名的爱国诗篇《七子之歌》。

闻一多先生的事迹二:

1946年7月15日上午,闻一多前往云南大学至公堂参加李公朴先生遇难经过报告会,报告会进行中混入会场的国民党特务乘机捣乱。忍无可忍的闻一多拍案而起,发表了《最后一次的演讲》,强烈谴责国民党特务杀害李公朴的罪恶行径。

就在同一天下午,闻一多去往《民主周刊》社,参加完毕民盟为李公朴暗杀事件举行的记者招待会后,在返程的路上惨遭狙击身亡。

扩展资料:

闻一多主要作品如下:

1、冬夜草儿评论 (与梁实秋合著)

2、红烛

3、泰东

4、死水

5、新月

6、闻一多全集

7、开明

8、闻一多选集

9、闻一多诗文选集

10、闻一多青少年时代诗文集

11、闻一多论新诗

12、岑嘉周系年考证

13、楚辞补校(古典文学研究)

14、神话与诗(古典文学研究)

15、古籍 古典新义(上下册,古典文学研究)

16、唐诗杂论(古典文学研究)

17、诗选与校笺(古典文学研究)

18、天问疏证(古典文学研究)

19、闻一多论古典文学

20、离骚解诂(古典文学研究)

21、九歌解诂九章解诂

22、闻一多选唐诗

闻一多先生,1899年11月24日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市蕲水县下巴河镇的一个书香门第。他家学渊源,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五岁时即进入私塾学习,十岁到武昌就读于两湖师范附属高等小学。

1912年,闻一多先生十三岁时,便以鄂籍复试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清华留美预备学校(即清华大学前身)。

闻一多先生是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之一,是坚定的民主革命战士,他以短暂的一生,一拍震山河的豪气,谱写了一首“最完美、最伟大”的史诗。

毛泽东主席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说:“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2009年,闻一多先生当选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闻一多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04-04

1、身处异乡却心系祖国

1922年,闻一多远渡重洋留学美国,他的行囊里装的还就是薄薄的一本杜甫诗集。美国的发达他看在眼里,中国的贫穷和战乱他刻在心里。

在家书中,他说:“一个有思想的中国青年,留居美国的滋味,非笔墨所能形容。”在美国,有的中国同学去理发,却因为就是有色人种,门都没进去,告到法院虽然胜诉。

可就是店老板还就是要求中国学生只能偷偷地来理发。毕业典礼上,惯例就是男女生成对上前接受毕业文凭,但六个中国男生只能自己结成三对走向讲台。

因为没有美国女生愿意和他们站在一起。每每耳闻目睹这些事,闻一多都会痛苦地折断手中的笔。当时的中国,军阀混战,民不聊生。

他知道,很多不堪卒读的话语,然后都可以用来形容祖国的苦难,但他写下的诗句却就是“我要赞美我祖国的花,我要赞美我如花的祖国”。

有人说:“国家就是腐败的,到处丑恶,不值得爱。”闻一多痛心地反驳道:“不对,只要就是你的祖国,再丑、再恶,也要爱他。”

他常把自己的诗寄给国内的朋友们,也常常提醒道:“不要误会我想的就是狭义的家,我所想的就是中国的山川,中国的草木,中国的鸟兽,中国的屋宇,中国的人”。

2、签真名的故事

一次,闻一多先生写了一篇声讨国民党反动政府的通电,其文辞强烈,如刀如枪。闻先生写完后就让他的学生季镇准拿去请西南联大中文系的一位青年教师和他的一位朋友签名。

这两位曾受教于闻一多先生,他们看了电文,有些犹豫。签名吧,要担很大风险。不签吧,老师的面子又不好驳。想来想去最后签了个假名。

闻先生知道后,深为不满,厉声说道:"要是怕死就不要签名,要签就签真名,我们不要假名。"这二位受闻一多先生光明坦荡钓襟怀和无所畏惧的斗争勇气所感动,终于签了真名。

3、闻一多先生“醉书”

闻一多读书成瘾,一看就“醉”,就在他结婚的那天,洞房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大清早亲朋好友都来登门贺喜,直到迎亲的花轿快到家时,人们还到处找不到新郎。

急得大家东寻西找,结果在书房里找到了他。他仍穿着旧袍,手里捧着一本书人了迷。怪不得人家说他不能看书,一看就要“醉”。

4、臧克家与闻一多先生结缘

1930年,国立青岛大学(今山东大学)成立后第一次招生,国文考试有两个题目:《你为何考青岛大学》和《杂感》。两题任选一个。

山东诸城籍考生、26岁的臧克家两题都做了,他写的《杂感》只有三句话:“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做幻光,谁便沉入了无边的苦海”。这三句杂感短小精悍,但富有哲理。

青岛大学国文系主任闻一多对臧克家的文章十分赏识,从中看到了臧克家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文学潜质,于是便判给他98分的高分,为第一名,将数学考试考了“0”分的臧克家录取入青岛大学。

要知道闻一多平素批阅试卷极严,在他手下的学生得5分、10分者不少,得个60分已很不容易了。臧克家起初读的是外文系,因为记忆力差,他想转入国文系。

当他走进闻一多的办公室时,看到不少想转到国文系的学生全部被拒绝了,心中不禁有些胆怯,没想到闻一多一听到他的名字便高兴地说:“你来国文系吧。”

5、失望之余潜心象牙塔

国土一再被践踏,自己的人民一再遭杀戮,远在美国的闻一多待不住了。他要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1925年,他提前结束了本该五年的留学生涯,急切地踏上回家的路。

然而,“五卅惨案”、“三·一八惨案”等相继发生,无情地破坏了闻一多救国救民的愿景,他赖以支持自己的信念支柱倾折了。

失望之余,他撂下了写诗的笔,搁置起那些热血的文字,寄身于象牙塔,潜心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他甚至希望这古书中有济世救国的良方。

1930年秋,闻一多受聘于国立青岛大学,任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然后当时的青岛就是一个殖民统治影响相当严重的城市,日本人在此气焰嚣张,为非作歹。

曾有青岛大学学生在海滩上无端被日本浪人打得遍体鳞伤,日本浪人反把学生送到警察局。当时的政府警察一面向日本人谄笑,一面打电话给校方指责放纵学生。

闻一多闻而大怒,一面找校长评理,一面大声疾呼:“中国!中国!你难道亡国了吗?”在闻一多和学生们的强烈抗议下,警方不得不释放学生。

1932年,南京国民政府和山东地方势力的争权夺利斗争延伸到青岛大学内部,学校乌烟瘴气,闻一多遭受了不少攻击与,被迫辞职。

在青岛大学受到的伤害和刺激,一时难以抹平。闻一多再次回到了清华园,一方书桌,三尺讲台,小楼庭院,妻儿围绕。可就是安逸的生活并没有使闻一多忘记对中国时局的关注。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9-08-27

事迹1:

闻一多酷爱读书,并且读起来就会“成瘾”,一看就“醉”。就在他结婚的那天,洞房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大清早亲朋好友都来登门贺喜,直到迎娶的花轿快到家时,人们还找不到。大家只有分头东寻西找,结果在书房里找到了他,而当时的闻一多仍穿着旧袍,手里捧着一本书正看得入迷,竟然忘记了举行婚礼的事。

事迹2:

1946年,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师生大部分复员北上,昆明警备司令霍揆彰为讨好蒋介石,密拟黑名单,经国防部长陈诚同意后于七月十一日暗杀知名人士李公朴,昆明城里人心惶惶,许多人都力劝闻一多不要再在公众面前演讲,已知悉内情的朋友也告诉黑名单上排在李公朴后面的就是闻一多,闻一多明知有险,仍毫不畏惧,主持召开李公朴的追悼会,并当场怒斥捣乱的军统特务,发表了有名的“最后一次讲演”。

拓展资料:

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原名闻家骅,又名多、亦多、一多,字友三、友山。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他还是新月派代表诗人,作品主要收录在《闻一多全集》中。 1946年7月15日,是李公朴先生的追悼会,闻一多不顾特务,不顾个人安危,跳上台去,当即发表了演讲,回家途中被特务暗杀。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5
1、在西南联大时期,特别是1943年以后,闻一多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和领导下,积极投身于反对国民党政权的独裁统治、争取人民民主的斗争的洪流。 1944年,参加西南文化研究会,随后加入中国民主同盟。从此,他以民主教授和民盟云南省支部领导人的身份,积极参与社会政治活动,成为广大革命青年衷心 爱戴和无比尊敬的良师益友。 在“一二.一”学生爱国运动中,闻一多始终站在广大爱国学生一边,指导和鼓舞他们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为“一二.一”运动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2、怒写“七子之歌”。1925年夏,闻一多从美国留学归国。走下海轮,诗人难以抑制心头的兴奋,把西服和领带扔进江中,急切地扑向祖国怀抱。 然而,等待他的,却是无边的黑暗和奇耻大辱。放眼家国故园,山河破碎,风雨如磐,豺狼当道,列强横行,祖国母亲被瓜分割占……诗人悲愤地写下了诗歌《发现》,并旋即在《现代评论》上发表了著名的爱国诗篇《七子之歌》。

参考资料:百度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