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一生最大的遗憾是什么?

如题所述

永远的遗憾,徐志摩和林徽因,始于错误的爱情
1931年,“康桥诗人”徐志摩意外离世,年仅35岁。徐志摩作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还曾担任南京大学和北京大学的教授,可谓是年轻有为,然而,比起他的成就,世人对他的感情经历似乎更加感兴趣。为了追求真爱,他毅然与发妻张幼仪离婚,回国追求林徽因,为何林徽因始终没有接受徐志摩的追求呢?徐志摩的死,又与林徽因有着怎样的关系?点个关注,马上开讲!

徐志摩和张幼仪并不是自由恋爱,在那个封建的年代,张徐两家互相看中了对方的家世背景,为二人包办了婚姻。1915年,15岁的张幼仪嫁给了18岁的徐志摩,对于这桩没有爱情基础的婚姻,徐志摩嘴上说:

“媒妁之命,受之于父母。”

实际上,却十分不满。徐志摩曾就读于北京大学,接受了来自西方的先进思想,认为爱情应该是由自己争取的,而张幼仪却是一位典型的旧时代女性,思想保守。夫妻二人由于思想上的差距,始终有一层隔阂。1918年,张幼仪诞下一子不久,徐志摩就出国留学去了,他此行的目的,是为了寻找救国革命的良方,却在因缘巧合之下,遇到了自己一生的挚爱。

当时,徐志摩正在为前路而迷茫,而林徽因的出现,无疑给了他极大的心理慰藉。林徽因是和张幼仪完全不一样的女性,她家境优渥,从小接受的都是最先进的思想教育,也因此养成了独立自由的性格,同时,她还有着一副美丽的皮囊。见到才情兼备的林徽因之后,徐志摩第一次有了心动的感觉,他对林徽因的追求有多猛烈,林长民的一句话足以说明:

“足下用情之烈令人感悚,徽亦惶恐不知何以为答。”

面对张幼仪的时候,徐志摩是一个冷酷、高傲的丈夫,而面对林徽因的时候,他却是一位学识渊博、谈吐风趣的绅士。很快,林徽因就在他的温柔攻势下败下阵来,两人的心不断靠拢。对于爱情,徐志摩有自己的看法,他曾说过:

“真生命自奋斗自求得来,真幸福亦自奋斗自求得来,真恋爱亦必自奋斗自求得来。”

可以说,徐志摩把自己所有的热情都给了林徽因,但他没有忘记,自己还有一位结发妻子。1920年,张幼仪来到伦敦和徐志摩团聚,没想到的是,等待她的竟然是移情别恋的丈夫。在张幼仪前来伦敦的这段日子,徐志摩从未停止和林徽因的联络,他每天都给林徽因写信,倾诉自己的思念之情。当张幼仪回忆起这段日子的时候,她甚至觉得自己很可笑,两年的分别,让她忘记了,徐志摩其实一直都是看不上自己的。

林徽因也爱着徐志摩,但她明白,爱情没有先来后到,但生而为人,需要有礼义廉耻,她的亲生母亲,就是因为父亲娶了别的女人,而永远失去了在丈夫心中的地位,因此,她不愿这样的悲剧再次上演,也不愿成为那个破坏别人家庭的人。1921年10月,冷静下来的林徽因选择放弃这段错误的感情,跟着林长民不辞而别了。

一段不幸的婚姻会给多少人造成伤害?林长民带着林徽因回国之后,仍旧不放心,他猜测徐志摩很有可能和张幼仪离婚,转而继续追求林徽因,为了斩断徐志摩的念想,林长民为林徽因说了一门亲事,对方是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成。梁启超是徐志摩的老师,林长民此举,是为了以这个关系,遏制徐志摩对林徽因的感情,但他显然低估了徐志摩的疯狂。

1921年,张幼仪再度怀孕,她本想借着这个机会,唤起丈夫的一丝恻隐之心,没想到,徐志摩不仅没有感到高兴,反而坚决让张幼仪堕胎。张幼仪不愿意,徐志摩干脆一走了之,把她一个人留在了沙士顿。林徽因走后,徐志摩痛苦万分,他下定决心,要争取自己的爱情,于是托朋友向张幼仪提出了离婚。1922年2月,张幼仪生下了次子彼得,没过多久,徐志摩亲自送来了离婚协议书。而此时的张幼仪,已经不想再坚持这段痛苦的婚姻,3月3日,二人协议离婚。

没有了婚姻的束缚,徐志摩终于能放心大胆地追求林徽因了,12月,他满怀期待回到了北京,然而,当他来到林家时,却得知林徽因已经和梁思成订婚了,他再次陷入了痛苦之中。但很快,徐志摩发现林徽因和梁启超仅仅是许了婚,还没有正式下聘,他觉得自己还有机会。紧接着,梁启超给徐志摩寄来了一封长信,劝他不要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更何况,他能不能真正得到快乐还是一个未知数。这个“别人”,不只是梁思成,还有张幼仪。

梁启超虽然十分欣赏徐志摩的才华,但却对他的生活作风不敢苟同,他为了林徽因抛弃发妻一事,梁启超本就十分不赞同,而现在,他更是要抢走自己的准儿媳,梁启超如何坐得住。面对梁启超的劝谏,徐志摩也作出了回应:

“我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为了追求真爱,徐志摩不在乎旁人的眼光,他常常邀请林徽因夜游香山,对她倾诉自己的爱慕之情。一次,徐志摩为了找林徽因,竟然来到了松坡图书馆中,而此时,林徽因正与梁思成在一起。梁思成见徐志摩总是私下约见自己的未婚妻,自然心有不快,他干脆在门上贴上字条“情人不愿受干扰”,这才赶走了徐志摩。但尽管如此,徐志摩依然没有停止对林徽因的追求,他们一起创办了新月诗社,一起出版诗集,还一起演出,饰演抒情剧《齐得拉》中相爱的男女主人公。梁思成坐在台下,看着台上情意绵绵的二人,心情十分复杂。

“你去,我也走,我们在此分手;你上哪一条大路,你放心走。”这是1931年7月,徐志摩写给林徽因的情诗《你去》中的句子,此时,二人已经分隔多年了,而徐志摩也已经和陆小曼成了婚。林徽因和梁思成结婚后,并没有忘记徐志摩,她曾请胡适转告徐志摩:

“告诉他我绝对地不怪他,只有盼他原谅我从前的种种不了解。”

林徽因和梁思成的婚姻并不完美。同样的,徐志摩和陆小曼的婚姻也是千疮百孔。被林徽因拒绝后,徐志摩的心里留下了一个大窟窿,恰好此时陆小曼出现了,陆小曼美艳动人,又非常懂得待人处世之道,很快就俘获了徐志摩的心,二人顶着巨大的压力成了婚。

梁启超十分不看好二人的这段婚姻,他曾半劝谏半讽刺地说,希望这是二人的最后一次结婚。而事实正如他所说的这样。陆小曼生活奢靡,后来还染上了大烟,家中的庞大开销只能依靠徐志摩一人维持,为了陆小曼,徐志摩甚至找张幼仪借过钱。

或许是婚后的巨大压力,徐志摩再次想到了林徽因,1928年11月,徐志摩重游剑桥大学的时候,看着面前的康河水,想到了曾经和林徽因花前月下的日子,他按捺不住心头的思念,写下了脍炙人口的作品《再别康桥》。而他对林徽因的情感,也都被陆小曼看在眼里,陆小曼十分厌恶林徽因,甚至还认为,自己只是林徽因的替代品罢了。

1930年,徐志摩被前往北京大学任教,而陆小曼却选择留在上海,两人就这样分隔两地。为此,徐志摩经常乘坐飞机来回奔波。1931年年初,徐志摩特地去沈阳看望病重的林徽因,二人看着彼此,心中感慨万千。不久之后,林徽因被送到北京接受治疗,二人得到了更多相处的时间。徐志摩的温情融化了林徽因,但她的身体状况不容乐观,她很担心,万一自己走了,徐志摩该如何自处。为了消除林徽因的忧虑,徐志摩写下了《你去》一诗,诗中这样写道:

“等你走远了,我就大步向前,这荒野有的是夜露的清鲜……更何况永远照彻我的心底,有那颗不夜的明珠,我爱你!”

徐志摩曾写给林徽因许多情诗,然而都没有这一首来得情深意切,可惜的是,两人互诉衷肠的日子很快就迎来了尾声。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连夜乘坐飞机从南京赶往北京,谁知飞机突发意外,徐志摩当场身亡,尸体被烧成了焦炭,而他不顾一切坐上飞机的目的,只是为了去参加林徽因的学术讲座。

得知徐志摩的死讯后,林徽因痛不欲生,这个巨大的遗憾成为了林徽因永远的伤痛,但她很清楚,自己对徐志摩是不够爱的,她爱自己的家庭超过一切,即使徐志摩还活着,自己也不会为了他抛弃一切。不够爱,正是她始终没有接受徐志摩的原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9-14

我知道作家陆小曼一生中最遗憾的事是没有与徐志摩和葬在一起。

作家陆小曼的一生绮丽而悲情,她一生中关系最为亲密的三个男人:王庚、徐志摩和翁瑞午。她是与林徽因齐名的民国四大才女之。是美女,更是才女;是民国社交场上的明星,亦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女画家。 一段华丽的缘,亦是一场越不过的劫。当时她的摩为人夫,她为别人的妻,为一次怦然心动,辜负世间旧礼陈规,共赴一场盛世风流宴。 她本是听从父母的安排,嫁给王庚,做她的官太太,对于她,再合适不过。 志摩对她体贴,是她真心爱慕的人,只可惜最后还是没有完美的结局。 

徐志摩是一个性情化的诗人,情绪好或坏的时候往往需要朋友或同伴。他本是王庚的朋友,开始经常找王庚家里,王庚又总是在忙,毫无戒心的王庚正在批改公文或手不释卷或公务缠身,他会头也不抬的对志摩说:“志摩,我忙,我不去,叫小曼陪你去玩吧!”就这样,生生把自己的妻子推向了别人的怀抱。

她想两全其美。既得到志摩的爱情,又能活跃在社交圈里,这就是小曼想要的完美生活。但是世间十全十美的事情太少了,有时候必须要做出选择,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志摩忙于为小曼挣钱,于是便少了陪伴。便整日和翁瑞午混迹一起。翁瑞午是小曼的票友,烟榻上的伴侣,他是上海十里洋场的花花公子。志摩也终于是把自己变成了第二个王庚。

婚后,小曼在上海,志摩在北京。志摩多次书信让小曼来北京居住生活,都被她一次次拒绝。一对夫妻,来往书信变成一种争吵和讥讽。因一次小曼的书信,志摩坐上了去北平的飞机,飞机失事,从此,十年生死两茫茫。南北奔忙的志摩遭遇事故,英年早逝。小曼悲痛欲绝,素服加身,闭门谢客,潜心钻研绘画与作诗。她用自己的残生整理志摩留下的诗,这是她最后能为自己爱人做的事情。

陆小曼死后,她想与志摩合葬的心愿没有达成。徐志摩的儿子徐积锴不容许她安葬在硖石。这是小曼一生最大的遗憾。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