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意思是:用苦寒药治疗热证,而热不退,反见增重,这不是有余的热证,而是肾阴不足的虚热,故治疗应滋阴补肾。

热病易致阴伤,逼津外泄而消烁阴津,是耗伤机体阴液,唐代王冰解释为:“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其意是用滋阴壮水之法,以抑制阳光火盛。

出自先秦佚名《素问·至真要大论第七十四》,选自《黄帝内经》:“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所谓求其属也。”

译文:热病用寒凉药治之而热不退者,当从阴治疗,寒病用温热药治之而寒不除者,当从阳治疗,即所谓治病求本之法。

扩展资料

《黄帝内经》又称《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典籍之一,也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之首。相传为黄帝所作,因以为名。但后世较为公认此书最终成型于西汉,作者亦非一人,而是由中国历代黄老医家传承增补发展创作而来。正如《淮南子·修务训》所指出的那样,冠以“黄帝”之名,意在溯源崇本,藉以说明中国医药文化发祥之早。

《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

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其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

《黄帝内经》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素问》各卷主要内容为:卷1、2为养生和阴阳五行学说,卷3为脏象,卷4为治法,卷5、6为诊法,卷7、8为病机,卷9~13为疾病,卷14~18为腧穴和针道,卷23、24为治则与医德。

以上涉及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的基本理论,突出地阐释了阴阳五行学说、人与自然高度统一的整体观、脏腑气血功能、病因病机、疾病治则治法等,是《素问》的精华内容所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素问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4-21

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

1、意思:用苦寒药治疗热证,而热不退,反见增重,这不是有余的热证,而是肾阴(真阴)不足的虚热,故治疗应滋阴补肾。因热病易致阴伤,逼津外泄而消烁阴津,是耗伤机体阴液。

2、出自:张景岳《类经》

医经著作,是明代著名医家张景岳的代表作之一,也是继隋代杨上善《太素》之后,对《内经》进行全面分类研究的又一著作,他将《灵枢》、《素问》分作十二大类,三百九十节,共计三十二卷,全书多从易理,五运六气、脏腑阴阳气血的理论来阐发经文蕴义,颇能启迪后人,深为后世所推崇。

扩展资料

故事的背景

此书洋洋数十万字,出版后,盛行于世,影响颇大。西安叶秉敬赞叹此书为“海内奇书”。《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它,条理井然,易于寻览,其注亦颇有发明。这些评价,是符合事实的。在医史上,它不失为一部对《内经》的整理和注释比较好的著作。

张景岳对古代医经,特别对《内经》钻研深透,所以,他临证明审,诊断准确,能抓住主要矛盾,用药精当。他强调看病施治,贵在精一,认为医生用药犹如用兵,治病如治寇攘,因而疗效很高。当时人们把他比作张仲景、李东垣,甚至称他为“医术中杰士”。

《类经》,医经著作,是明代著名医家张景岳的代表作之一,也是继隋代杨上善《太素》之后,对《内经》进行全面分类研究的又一著作,他将《灵枢》、《素问》分作十二大类,三百九十节,共计三十二卷,全书多从易理,五运六气、脏腑阴阳气血的理论来阐发经文蕴义,颇能启迪后人,深为后世所推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类经》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5
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意即用苦寒药治疗热证,而热不退,反见增重,这不是有余的热证,而是肾阴(真阴)不足的虚热,故治疗应滋阴补肾。因热病易致阴伤,逼津外泄而消烁阴津,是耗伤机体阴液,唐代王冰解释为:“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其意是用滋阴壮水之法,以抑制阳光火盛。迨至明代张景岳在《类经》中,作了较为全面而具体阐释,谓:“诸寒之而热者,谓以苦寒治热而热反增,非火之有余,乃真阴不足也,阴不足则阳有余而为热,故当取之于阴,谓不宜治

总的意思就是 用补阴的方法治疗阴虚发热的病症。如青蒿鳖甲汤。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2-04-01
中医的辩证学说!人体是阴阳平衡的,否极泰来,极寒而热!!所以治疗是千万不能用苦寒的凉药,二十用,滋阴补阳的,使之阴阳平衡!!则因寒而热之证愈咦!!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