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2-30

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如下:

《孔乙己》中,咸亨酒店聚集一帮看客,他们以取笑孔乙己为乐事,就是孔乙己被打断了腿,他们也没有丝毫的同情。鲁迅写道:“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一帮冷漠的看客跃然纸上 。

《药》中,作者通过华老栓的眼睛,描写看客们如何专注的观看杀人,革命者们悲壮的死和看 客们的麻木不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阿Q正传》中, 阿Q临刑前游街示众,周围是“张着嘴的看客”、“蚂蚁似的人”,而那些喝彩的人们“游了那么久的街,竟没有唱一句戏:他们白跟一趟了。”看客们看着阿Q赴刑场,却充满了兴奋,让人不可理喻。

《祝福》中,当祥林嫂不厌其烦地和大家哭诉“儿子阿毛被狼吃了”的故事时,“男人往往敛起笑容,没趣的走了开去;女人们却不独宽恕了她似的,脸上立刻改换了鄙薄的神气,还要陪出许多眼泪来。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的话,便特意来寻来,要听她这一段悲惨的故事。” 看客们喜欢来听祥林嫂讲不幸的经历,完全不是出于对她的同情,而是内心的空虚。

《示众》则是看客的群像速写。 鲁迅通过“首善之区”街头“示众”场景的白描,写出了街头社会各色人物的生动剪影,细致入微地刻画了“看客”的群像。并且《示众》发生在一个“首善之城”的大都市,时代不是清末,而是民国。

看客的特点:

看客的一大特征就是:他们于是喜欢凑热闹,没有自己的思想,不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

比如,孔乙己在科场失意,那些看客们,大部分人连科举考试也没参加过,却在嘲讽孔乙己,完全是一种从众心理。

“看客”们的麻木与冷漠,他们造成的悲剧,都让人心惊。对于“看客”现象,鲁迅一直予以最犀利的批判。《论‘人言可畏’》中,鲁迅讲了一件事情,明星阮玲玉因为报纸上记载的各种流言,承受不住压力,自杀了。这一件事情,给了鲁迅很大的刺激。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