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仁堂的来历和典故

如题所述

同仁堂源于清朝康熙年间,由来自湖北省荆州府的张子贤先生所创立。

张子贤是一位著名的中医学家,他在北京开设了一家名为“堂号”的中药店,并将其命名为“同仁堂”,以表明他所倡导的“同仁之道”。

同仁之道即是“尊重人格,平等待人”,也可以说是“同心同德,和衷共济”的思想。张子贤将这种理念融入到了他的中药店经营中,他认为只要同心协力,和衷共济,就能够事业有成,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

同仁堂的经营初期,并不顺利。当时的中国医学还未被全面接受,人们对中药的认知程度也不高,而且许多当地的医院都使用西药治疗疾病,所以同仁堂面临着巨大的市场压力。

然而,张子贤并没有被这些困难所打败。他通过广泛宣传、严格管理和不断改善产品质量,逐渐赢得了消费者的信任和支持,同仁堂也在市场上逐渐站稳了脚跟。

在后来的一百多年中,同仁堂一直秉持着“同仁之道”的理念,不断扩大规模、创新技术,成为了中国最大的中药企业之一,拥有了广泛的产品线和销售网络。

品牌文化

同仁堂文化质量观形成的原因大致有两个:一个是同仁堂人的自律意识。历代同仁堂人恪守诚实敬业的药德,提出“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信条,制药过程严格依照配方,选用地道药材,从不偷工减料,以次充好。

另一个是同仁堂的外在压力。这外在的压力就是皇权的压力,因为是为皇宫内廷制药,故来不得半点马虎,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导致杀身之祸。

历代同仁堂人坚持“配方独特、选料上乘、工艺严格、疗效显著”四大制药特色,生产出了众多疗效显著的中成药。

1989年,国家工商局将全国第一个“中国驰名商标”称号授予了同仁堂,使同仁堂成为迄今为止在全国中医药行业取得“中国驰名商标”称号的企业。同仁堂不仅有“十大王牌”,而且形成了以“十大名药”为代表的产品系列,从而赢得了国内外人士的广泛赞誉。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北京同仁堂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9-08
一、

关于“同仁”二字为金字招牌的历史缘起,有个故事版本是这样的——说是康熙八年(即1669年,这是多个版本所说一致的年份),医药世家乐氏家族的乐显扬要建个药室。起个什么名号呢?他想起了儒家经典“大同社会,天下为公”,就取其“同”字,放到药室名称的首字位。再接着想第二个字来匹配,选中了“仁”字。他牢记古训“仁者,爱人也”,医家“悬壶济世“,利民养生,就是施行最大的仁爱!这样,就名正言顺地命定了“同仁堂”的鼎鼎大名,开启了自后三百多年的辉煌历程。

二、
这个给药室起名的故事,只是梗概,前面省略了许多戏剧性细节。笔者后来又听说一个故事,倒是可以与此衔接起来,显得完整一些。话说康熙得了一种怪病,宫廷御医把所有的名贵药材都用遍了,还是不见疗效,气得康熙停止了用药。一天夜里,康熙微服出宫,游走到一条街上,见有一个小药铺。此时,该是夜深人静,但小药铺里却灯火通明,时不时还传出读书声。康熙心想,偏方治大病,人才在民间,这小药铺内想必有讲究。于是,康熙便上前敲门。进屋见一个四十多岁的人正在烛光下夜读,心想他一定是这小药铺的郎中了。
郎中见有客夜访,便问:“先生深夜造访,是有何事?”
康熙说:“深夜登门,多有冒昧。只因我得一怪病,浑身发痒,遍体起红点子。不知是何原因?请了好多名医,都没有治好,先生能不能给诊?"
郎中说:“好,请你脱衣,让我看一看。"
康熙脱去上衣,郎中只看了一眼便说:“阁下不必担心,你得的不是什么大病。只是你平日吃山珍海味太多了,再加上长期吃人参,火气上攻,因此起了红点子,会发痒。”
康熙问:“此病能根治吗?"
郎中很肯定地说:"不难。只要用些药就会好的。”说着,便伸手抱起木架子上的一个罐子,铺开一个包袱,把罐子里的药全部倒出来,足有七八斤重。康熙不觉一愣说:"先生,这么多药,我一次要吃多少才行?”郎中笑道:"这是大黄,不是让你吃的。你拿回家去,用这八斤大黄,煮水百斤,放入缸内,等水温适中,便入缸洗浴,少则三次,多则五次,即可痊愈。”
康熙心想:宫中御医那么多奇方妙药都不管事,莫非他这不值钱的大黄能治好我的病?郎中见康熙面有疑色,便笑着说:“阁下请放心,我决不会讹你钱财,这药你先拿去一用,治不好病,我分文不收。"
康熙说:“好!若能治好我的病,定有重谢。"
康熙回到宫中,吩咐手下按郎中所嘱,如法备好药汤。他泡到浴缸里,顿时觉得浑身舒爽。连洗三次之后,竟然全身不痒,再一细看,身上的红点子一个也没有了。康熙十分高兴,第四天又微服来到小药铺。郎中一见康熙面带笑容,便知他的病全好了,于是故意说:“阁下今天是送药钱来的?"
康熙说:"正是。先生,你说要多少钱?”
郎中哈哈大笑:"见笑了,那天晚上见你半信半疑,我才故意说治不好病分文不收,如今病好了,还是分文不收。我见你气宇非凡,只想跟你交个朋友罢了。请问,阁下尊姓大名?”
康熙微微一笑:“学生姓黄,字天星,一介书生。"
郎中一听高兴地说道:“我叫赵桂堂,也是一个穷书生。父亲立志让我金榜题名,光宗耀祖,可谁知天不逐人愿,多次名落孙山,如今只好在京城开一个小药铺,一面行医,一面攻读,希望有朝一日能来个鱼跃龙门。"
康熙说道:“赵兄,常言说,榜上无名,脚下有路。依你高超的医术,我可以力荐你进宫担任御医,那岂不是鱼跃龙门了吗?"
赵桂堂笑了笑说:“非也。我以为,行医者应为普天下百姓着想,为他们排忧解难。进皇宫当御医,虽可享尽荣华富贵,却不能为百姓治病,非我所愿,医有何益?"
康熙一听,不禁说:“赵兄的德才令我佩服。仁兄,请恕我直言,既然你屡考不中,何不安下心在医道上大展前程?"
赵桂堂说:"我也是这么想呀,只是行医也非易事,我没有这么多的本钱,空有凌云之志,也难有大的发展。老兄,你若日后发了大财,资助我一把,帮我建一座大药堂,也算我没有白给你看一次病。”
康熙闻言,毫不犹豫地说:"若真要建药堂,叫什么名字好呢?若是叫同仁堂,你看这个名字怎么样?"
赵桂堂见他当真,便笑着说:"刚才我是一句玩笑话,你莫当真。再说,建大药堂需一大笔钱,谁知道你何时才能发大财呢?这是云彩边上的事,远着哩。”
康熙说:“不妨试试。"说着,便从桌子上拿起笔来,顺手写了一张字条,然后说:“赵兄,明天你到内务府衙门去一趟,那儿有我的一位朋友,说不定真能管事。”说完,告辞而去。
赵桂堂看着匆匆离去的黄先生,心想这还是个怪人呢。
第二天,赵桂堂忍不住好奇心,揣着字条,找到内务府衙门。递上字条不一会儿,就出来一个太监,把赵桂堂领进门内,走过一所院子后,又来到一个大屋子前,打开屋门,朝里一指说:“赵先生,这些够不够你的药钱?”
赵桂堂定眼一瞧,不由大吃一惊!只见满屋子全是白花花的银子。他一下子呆在那儿了。这时,只听太监说:“赵先生,万岁爷有旨,你给他看好了病,分文不收,他要送你一座同仁堂,你如愿以偿了吧。"
赵桂堂这才如梦初醒:原来自己并不介意要跟他交个朋友的黄兄,竟是当今皇上!真后悔当初自己的荒唐,怎么一点儿也没有察觉出来……
就这样,没过几天,一座大药铺拔地而起,真的就取名"同仁堂"。赵桂堂搬进大堂,举行了开业典礼。他怎么也没想到,康熙皇帝竟亲自前来祝贺!慌得赵桂堂束手无策,不知如何是好。康熙笑着说:"你莫要心慌意乱,你的药钱我可是还上了,下次再看病,你仍得分文不收呀。"
从此之后,北京城便有了一个很有名气的“同仁堂"大药房。
讲故事的人说“这是一个真实故事”,听故事的人会更相信:人正,心必正;人善,心首善。人心向善,后有福报。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3-09-09
同仁堂是中国一家历史悠久的中药企业,成立于1669年,总部位于北京,是中国的老字号企业之一。同仁堂最早是由杨宜中创建的,他是明朝时期的一位医药学家和药商。同仁堂的创立有一个传说典故。
据传说,杨宜中年轻时在一次路上遇到了一位行乞的老人。老人褴褛不堪,身体非常虚弱。杨宜中对老人进行了诊断,发现老人的病情非常严重,需要紧急救治。然而,杨宜中身上的药物已经用尽,他无法及时给老人提供药物治疗。
杨宜中感到非常愧疚和无奈,于是他决定将自己唯一剩下的一种名贵药材磨成粉末,搀入了一杯白水中,给了老人喝下。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老人喝下后不久,病情明显好转,精神焕发。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老人康复了。
为了纪念这位曾经救过的老人,杨宜中决定创办一家药店,将其命名为“同仁堂”。这个名字表达了杨宜中对人类健康的关怀和同仁共享的理念。同仁堂因此逐渐发展壮大,成为中国著名的中药企业,传承了几百年的历史和医药智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