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江南》戴复古的诗歌是什么意思??

“杜陵言语不妨村,谁解学西昆??”怎么翻译?

戴氏自云:“贾岛形模元自瘦,杜陵言语不妨村,谁解学西昆?”(《望江南•自嘲》)正是得失寸心知,自有独到的见解,道出了继承与创新的精髓。

作者在这首《望江南》序中说:“仆既为宋壶山说其自说未尽处,壶山必有答语,仆自嘲三解。”宋壶山,名自逊,字谦父,号壶山。工词,有《渔樵笛谱》,已失传。这首词是宋谦父寄戴新刊雅词后,戴读其自说生平《壶山好》后而写,是三首为自己解嘲的《望江南》中的第一首。   这是一首极罕见的、以词论诗的作品,继承了辛弃疾《虞美人》论杜叔高诗的传统,颇感可贵。词中肯定了贾岛、杜甫的诗歌,对讥刺杜甫为“村夫子”的西昆体诗人,提出了批评,又流露了对自己诗词的自负感。词的语言朴实,但词意却曲折婉转,诗乍一看,非常浅显,其含意却很深刻。表面上是自我解嘲,实际上表达了自己的深刻见解。这种婉转的风格,主要是通过反说对比手法表现出来的。   上片,“田舍子”与“诗人”对比。词的起首“石屏老,家住海东云”,以平实的语言,点明自己的住处和出身,对自己隐居故里、生活清贫感到安然自得。但是竟被称为诗人,而作诗是“无益费精神”的事。这是自我解嘲,一则表现了自己的一种懊恼心境,二则流露了对自己作诗人的自负。运用对比反说,似直而实曲。   其次,“富”“贫”对比。“千首富,不救一生贫”,是上片的注脚,是下文的起始,承上启下,合情合理。物质贫乏,精神富有,是自己处境的写照,又是贾岛、杜甫的写照。表达了对贾岛、杜甫的同情,对自身境况的感叹,“不救”透露了一种愤慨之情。“富”又包含着对自己诗词的自负感。“富”“贫”并用,互相映照,似浅显,含意却深远。   再次,贾岛、杜甫的“瘦”“村”与西昆并提,形成对比。贾岛一生凄苦寂寞,他的诗以善于锤炼字句取胜,以苦吟著称,苏轼有“郊寒岛瘦”之说;杜甫也一生贫穷困顿,漂泊转徙,诗以沉郁顿挫的风格受人赞赏,而西昆体诗人杨亿却贬他是“村夫子”(见刘攽《贡父诗话》)。作者巧妙地抓住了一“瘦”一“村”,组织成句,其间包含着极丰富的内容,“瘦”、“村”既是贾岛、杜甫在形模、言语上的特点,也是他们诗作的突出风格,“元自”、“不妨”二字显示出作者对这两种风格的肯定。诗人固穷,穷是诗人的生存状况,正是“穷”,成就了诗名。“谁解学西昆”,为什么不去学呢?原来西昆体诗歌,内容空虚,形式上追求对仗与华美,不过摭拾典故、堆积词藻而已。似乎是不“瘦”不“村”,其实是华而不实。   虽然作者没有明说,而是巧妙地运用了这个反问句,构成了对比,对西昆体的否定,就包含了对贾岛、杜甫的肯定。造语平直含义却是曲折婉转,耐人寻思。   总之,这首词以自我解嘲的笔触抒写自己的情怀、见解,造成了一种独特的幽默气质,词中暗含着对自己诗作的自负,又对贾岛、杜甫诗和西昆体表明了态度。运用对比反说的写法,尤其巧妙增强了说服力,使词情趣横生,旨意深刻,耐人寻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4-11
我本来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农家子弟,家住近东海的石屏山下,居隐居者所居之陋室,生活清贫。只是因为读了些书,会写点诗,就被人们称为诗人。诗人我名号虽然好听,但是有什么用呢?这一切于已于人,于国于家都没有丝毫帮助,可怜我反而因为这名号所带来的各种麻烦耗费精神(这里其实是种作者的自我解嘲,一则表达了作者的懊恼心情,二则表达出作者对于自己做为诗人的自负。)(上篇完)。即使我写了一千首诗,一万首诗又怎么样呢?也是一文不值,改变不了我一生贫困的命运(此处承上启下,述说事实。下注则说虽然生活贫困,但精神富有。)。唐朝的贾岛和杜甫不都是如此吗?他们都是著名的诗人,然而却贫困潦倒终身。(注:贾岛以苦吟著称,前人有“郊寒岛瘦”之说;杜甫则被西昆体诗人杨亿贬为“村夫子”)。即便如此,我也宁愿像他们那样贫困一生,也决不去学习“缀风月,弄花草”一味无病呻吟的西昆体。又谁愿去学西昆呢?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