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简介

如题所述

一分钟了解王昌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4-11

王昌龄(公元690-756年)字少伯,汉族,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

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晓所杀。

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世称王龙标,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存诗一百七十余首,作品有《王昌龄集》。 

扩展资料

王昌龄是唐代的一名诗人,他和杜甫、陈子昂、张九龄等出生于名门望族的诗人不一样,王昌龄从小就过着比较贫苦的生活,基本上是依靠种田来维持自己的生活,到了三十岁的时候人生才有点气色,那个时候他才进士及第。

其实放在当时的中榜几率来看,也不算是很老的,从“三十少进士,五十老明经”这个说法来看已经算是很年轻的了,但是和那些十几岁就因为才华横溢被当作是“天才”的人相比,还是有一定距离的,毕竟年轻就是资本。

王昌龄一生多写边塞题材的诗,他写的各种边塞诗表达出的大部分都是爱国之情,抒发边塞将领的思乡之情,风格多豪情壮志。

但是今天给大家介绍的这首诗虽然与边塞诗有直接关系,但是更多的却是写女子的思念之情。不仅写的是女子的思念之情,而且还一直在吊读者的胃口,开头欣然起句,最后却以别样的感情结尾,短短28个字完成大转折,不愧七绝圣手。这首诗就是《闺怨》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04-08

简介:

王昌龄,盛唐著名边塞诗人,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之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

王昌龄是盛唐时享有盛誉的一位诗人。殷璠《河岳英灵集》把他举为体现“风骨”的代表,誉其诗为“中兴高作”,选入的数量也为全集之冠。王昌龄的诗以三类题材居多,即边塞、闺情宫怨和送别。

扩展资料

王昌龄存诗181首,体裁以五古、七绝为主,题材则主要为离别、边塞、宫怨。就数量之多,体制之备,题材之广说,王昌龄的诗实不如李白、杜甫和高适、岑参,但他的诗质量很高。边塞诗可并高适、岑参而三,四杰以后,诗坛几乎没有边塞诗作。

唐玄宗改府兵制为募兵制后,文人掀起了从军热以求边功。开元十三年,王昌龄漫游西北边地,有了较深的边塞生活体验,创作了大量的边塞诗,此时岑参11岁,高适还没有开始边塞生活,后人依次考证称王昌龄为边塞诗的创始和先驱。

王昌龄的边塞诗善于捕捉典型的情景,有着高度的概括和丰富的表现力。既反映了盛唐时代的主旋律,又对边塞风光及边关战场场景进行细致描写,同时能够捕捉到将士细腻的内心世界。

其诗歌意境开阔,语言圆润蕴藉,音调婉转和谐,耐人寻味,在发情、造景、写意等方面均有很高造诣。而王昌龄的宫怨诗可与李白争胜,且其诗用意之深、写景之妙、比兴之切、造语之奇,都有独道之处。

王昌龄闺怨诗以悲天悯人的精神书写那些久闭深宫的妃殡宫人的悲情哀怨,以细腻的笔触多方面地展现她们的生活和感情世界,揭示她们在残酷的宫殡制度下所遭遇的悲惨命运,客观上批判了封建社会摧残妇女的罪恶。

这种思想倾向奠定了其作品的健康基调,洗尽六朝宫廷诗浮艳色情之污秽,有力地扭转了齐梁歌咏的不良文风另一方面,就艺术表现而言,王昌龄又发扬了六朝华美艳丽、精雕细琢的表现手法,继承了其形式美。因此王昌龄被誉为是成功地用七言绝句写宫词的第一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王昌龄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9-02-24

王昌龄 (698—757),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

王昌龄早年贫苦,主要依靠农耕维持生活,30岁左右进士及第。初任秘书省校书郎,而后又担任博学宏辞、汜水尉,因事被贬岭南。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被刺史闾丘晓所杀。

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又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扩展资料:

唐开元二十八年(740年)的冬天,王昌龄离开长安,来到南京,出任江宁县丞,前后达八九年时间。王昌龄在南京做官,并不如意,常常受人抨击,他自己也说,“县职如长缨,终日检我身”,可见这个官当得并不如意。

心情不舒畅的王昌龄将郁闷的心情寄托在美酒中,他在《送朱越》中写道:“远别舟中蒋山暮,君行举首燕城路。蓟门秋月隐黄云,期向金陵醉江树。”可见这又是一首醉后写就的诗句。

后世学者考证出当年王昌龄宴饮的地方就在秦淮河边,以此为依据,重建的古建筑“王昌龄宴饮处”就位于内秦淮河白鹭洲公园旁边。南京学者郭廼亮则认为,王昌龄的代表作《芙蓉楼送辛渐》就是写于南京,芙蓉楼就是南京江边的一座酒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王昌龄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9-11-25
王昌龄早年的生活内容,大概是一边在家“躬耕”、读书,一边多方奔走,以求仕进,这从其《郑县宿陶太公馆中赠冯六元二》可见一斑,诗中有云:“本家蓝田下,非为渔弋故。无何困躬耕,且欲驰永路。云龙未相感,干谒亦已屡。”
开元八年(720)前后,王昌龄曾往来嵩山,探药学道。开元十年(722),王昌龄离嵩山北上太行入山西太原。此行当与唐玄宗的太原之行有关。昌龄《驾幸河东》当作于次年(732),诗云:“晋水千庐合,汾桥万国从。开唐天业盛,入沛圣恩浓。下辇回三象,题碑任六龙。睿明悬日月,千岁此时逢。”开元十一年(723)春天,王昌龄尚在太原,在那里过了寒食节,写下《寒食即事》这首诗:“晋阳寒食地,风俗旧来传。雨灭龙蛇火,春生鸿雁天。泣多流水涨,歌发舞云旋。西见之推庙,空为人所怜。”
约当开元十一年(723)前后,王昌龄曾短期盘桓于潞州和并州。后数年间,又漫游西北河、陇边塞,到过萧关(《塞下曲四首》之一云:“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临洮(《塞下曲四首》之二《望临洮》云:“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玉门关(《从军行七首》之四云:“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之七:“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一带,足迹很可能远涉葱岭以西的碎叶(《从军行七首》之六云:“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因为此后王昌龄即释褐入仕,任校书郎及丞尉一类卑官,未必复能如此远行,所以,其西北之行及大部分边塞之作应该是作于此时。不过,也有人认为,王昌龄西游碎叶可能性极少,出中亚碎叶更是不可能的事,其诗中“碎叶”一词本属想象之词,不能坐实。(胡大浚《王昌龄西出碎叶辨》,《西北师院学报》1987年第4期)
开元十三年(725),王昌龄来到离长安不远的扶风,有《代扶风主人答》,诗云:“杀气凝不流,风悲日彩寒。浮埃起四远,游子弥不欢。依然宿扶风,沽酒聊自宽。寸心亦未理,长铗谁能弹。主人就我饮,对我还慨叹。便泣数行泪,因歌行路难。十五役边地,三回讨楼兰。连年不解甲,积日无所餐。将军降匈奴,国使没桑干。去时三十万,独自还长安。不信沙场苦,君看刀箭瘢。乡亲悉零落,冢墓亦摧残。仰攀青松枝,恸绝伤心肝。禽兽悲不去,路傍谁忍看。幸逢休明代,寰宇静波澜。老马思伏枥,长鸣力已殚。少年与运会,何事发悲端。天子初封禅,贤良刷羽翰。三边悉如此,否泰亦须观。”王昌龄西北之行的目的,大约和同时代不少有抱负的文人一样,也是旨在进入军幕,投笔从戎,以谋仕进之路。但他的这一次举动从时机上来说是不巧的。因为,开元十年(722)突厥向唐朝廷求和,东胡也为唐军所败,首领被擒;与此同时,吐番的军事攻势也受挫。此后五年内唐帝国的东北。北方和西北边境进入平静状态(参《新唐书》卷五《玄宗纪》)。这可以说明为何扶风主人说“三边皆无事”,以及他为什么要劝王昌龄去从事于翰墨。
开元十五年(727),而立之年的王昌龄进士及第,补秘书省校书郎(《旧唐书》昌龄本传)。这是正九品上的低级官员,但却有清雅的名声。与他同年登第的还有后来也以诗才着称的、他的好友常建。
开元十六年(728),孟浩然由襄阳入京,曾与王昌龄交游。过了两年,孟浩然离长安,在出潼关时,还写了一首怀念王昌龄的诗《出关旅亭夜坐怀王大校书》。
开元二十一年(733)四月,王昌龄在长安预酺宴,有《夏月花萼楼酺宴应制》诗:“土德三元正,尧心万国同。汾阴备冬礼,长乐应和风。赐庆垂天泽,流欢旧渚宫。楼台生海上,箫鼓出天中。雾晓筵初接,宵长曲未终。雨随青幕合,月照舞罗空。玉陛分朝列,文章发圣聪。愚臣忝书赋,歌咏颂丝桐。”
开元二十二年(734),王昌龄又应博学宏词科试,登第,改授河南道汜水县尉(今河南巩县东北,黄河沿岸)。对于王昌龄两次登第的时间和任职先后的问题,学界曾有不同看法。谭优学《王昌龄行年考》(《文学遗产增刊》第十二辑,中华书局,1963年;后收入其《唐诗人行年考》,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7)认为,王昌龄于开元十五年进士登第,授汜水尉。十九年又中博学宏辞科,迁秘书省校书郎。傅璇琮《王昌龄事迹考略》(收入《唐代诗人丛考》,中华书局,1980.1)及其以后与李珍华合着的《王昌龄事迹新探》(收入李珍华《王昌龄研究》,太白文艺出版社,1994.5)都认为,王昌龄开元十五年进士登第,授校书郎。二十二年又中博学宏辞科,迁汜水尉。嗣后,贬岭南,出江宁丞,贬龙标,最终被害。他们的分歧在于:一、王昌龄中博学宏辞科的时间,到底是开元十九年还是二十二年?二、王昌龄到底是先任汜水尉,后迁校书郎,还是先任校书郎,后迁汜水尉?黄益元《王昌龄生平事迹辨正》(《文学遗产》1992年第2期)也以傅说为是,并补证谭说之误。
约在开元二十四年(736)前后,发生了盛传诗坛的“旗亭画壁”之佳话(时间据谭优学《王昌龄行年考》)。唐薛用弱《集异记》载,开元中,诗人王昌龄、高适、王涣之齐名。时风尘未偶而游处略同。一日,天寒微雪,三诗人共诣旗亭饮酒。忽有梨园伶官十数人登楼会讌,三诗人因避席隈映,拥炉火以观焉。俄有妙妓四辈寻续而至,奢华艳曳,都冶颇极。旋则奏乐,皆当时之名部也。昌龄等私相约曰:“我辈各擅诗名,每不自定其甲乙,今者可以密观诸伶所讴,若诗入歌辞之多者,则为优矣。”俄而一伶拊节而唱曰:“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昌龄则引手画壁曰:“一绝句。”寻又一伶讴之曰:“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夜台何寂寞,犹是子云居。”适则引手画壁曰:“一绝句。”寻又一伶讴曰:“奉帚平明金殿开,强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昌龄则又引手画壁曰:“二绝句。”涣之自以得名已久。因谓诸人曰:“此辈皆潦倒乐官,所唱皆巴人下里词耳,岂阳春白雪之曲俗物敢近哉?”因指诸妓之中最佳者曰:“待此子所唱,如非我诗,吾即终身不敢与子争衡矣!脱是吾诗,子等当须拜床下,奉吾为师。”因欢笑而俟之。须臾,次至双鬟发声,则曰:“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涣之乃曰:“田舍奴,我岂妄哉?”因大谐笑。诸伶不喻其故,皆起诣曰:“不知诸郎君何此欢噱?”昌龄等因话其事,诸伶兢拜曰:“俗眼不识神仙,乞降清重,俯就筵席。”三子从之,饮醉竞日。
此事久布艺林。后人乃以之演为传奇杂剧——明郑之文有《旗亭记传奇》;清卢见曾有《旗亭记传奇》;张掌霖有《旗亭讌杂剧》(见《重订由海总目》《曲考》)。但也有人认为,此事诬妄不可信。例如,明胡应麟《庄岳委谈·笔丛》卷四十一便力言其诬妄,近人汪辟疆亦以为“此事虽盛传于唐时,恐不足信”(见其《唐人小说·集异记·王涣之》案语)。以笔者观之,此虽小说家之言,然要非凭空杜撰。至于将王之涣作“王涣之”;指“寒雨连江”一绝作于开元年间,则显系误记。
约在开元二十六年(738),四十一岁的王昌龄在汜水尉任上任职还不到五年,便因事获罪,被贬谪岭南(此据谭优学《王昌龄行年考》,傅璇琮《王昌龄事迹考略》认为是开元二十七年)。关于这次贬谪的时间,史籍中没有留下记载,这里依据的是今人的推断;至于原因,据《旧唐书》本传讲,是因“不护细行,屡见贬斥”;而在王昌龄诗的断句中,则有“得罪由己招,本性易然诺”(《见谴至伊水》)。二者合观,约略可以窥见一些情状。
禀性耿介之文人,因不肯苟媚取容而得罪,在唐代可谓不乏其例,也就是在王昌龄被贬的前一年,即开元二十五年(737)四月十四日,守正不阿的宰相张九龄便因所举监察御史周子谅获罪,坐贬荆州大都督府长史。至于后来文士因为坚持独立的人格而遭迫害的例证,更比比皆是,仅《唐才子传》所录即有:(一)刘长卿“清才冠世,颇凌浮俗,性刚,多忤权门,故两逢迁斥,人悉冤之”。(二)顾况“性诙谐,不修检操,作《海鸥咏》嘲诮权贵,大为所嫉,被宪劾贬饶州司户,作诗曰:‘万里飞来为客鸟,曾蒙丹凤借枝柯。一朝凤去梧桐死,满目鸱鸢奈尔何!’”(三)司空曙“磊落有奇才。性耿介,不干权要。迁谪江右”(四)韩愈“才高难容,累下迁”:“上疏论宫市,德宗怒,贬阳山令”;谏迎佛骨,“帝大怒,欲杀,裴度、崔群力救,乃贬潮州刺史。”(五)柳宗元“天才绝伦,文章卓伟,一时辈行,咸推仰之”,贬永州司马;徙柳州、连州刺史。(六)刘禹锡“恃才而放”,斥朗州司马。“召还,欲任南省郎,而作《玄都观看花君子》诗,语讥忿,当路不喜,又谪守播州。”“易连州,又徙夔州”。(七)白居易“但伤民病痛,不识时忌讳”(《伤唐衢二首》其二),“时盗杀宰相,京师汹汹,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权臣有嫌其出位,怒,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赋《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贬江州司马。”(八)元稹“数上书言利害,当路恶之,出为河南尉。”
但是,同上述八位诗人不同的是,王昌龄是身处大唐开天盛世,一生中竟两次被贬,此其一;其二,贬谪岁月在王昌龄的生命历程中实在是太久了,在他六十年的全部生涯中,六分之一的时间;在他三十年的为宦生涯中,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贬谪中度过的!在身心饱受煎熬的贬谪岁月里,文士们的心灵世界往往会更加敏感、丰富,从某种意义上说,贬谪文学是中国士人人格的一面镜子。它形象地再现了封建专制之下士大夫人格的独立、尊严以及坚韧弘毅的品质,显示了在庞大封建专制政体之下,人性良知怎样受压抑,怎样遭扭曲,又如何被消解。
王昌龄究竟是带着怎样的心情踏上这第一次被贬谪之路,我们不得而知。不过他的两首诗《留别伊阙张少府郭大都尉》和《次汝中寄河南陈赞府》,说明他可能从洛阳首途向西南方向上路。因为前诗有云:“迁客就一醉,主人空金罍。江湖青山底,欲去仍裴回。郭侯未相识,策马伊川来。”后诗有云:“汝山方联延,伊水才明灭。遥见入楚云,又此空馆月。纷然驰梦想,不谓远离别。京邑多欢娱,衡湘暂沿越。”也许是因为他的罪情并不是过分严重,他可以在“衡湘暂沿越”,可以带王昌龄早年的生活内容,大概是一边在家“躬耕”、读书,一边多方奔走,以求仕进,这从其《郑县宿陶太公馆中赠冯六元二》可见一斑,诗中有云:“本家蓝田下,非为渔弋故。无何困躬耕,且欲驰永路。云龙未相感,干谒亦已屡。”
开元八年(720)前后,王昌龄曾往来嵩山,探药学道。开元十年(722),王昌龄离嵩山北上太行入山西太原。此行当与唐玄宗的太原之行有关。昌龄《驾幸河东》当作于次年(732),诗云:“晋水千庐合,汾桥万国从。开唐天业盛,入沛圣恩浓。下辇回三象,题碑任六龙。睿明悬日月,千岁此时逢。”开元十一年(723)春天,王昌龄尚在太原,在那里过了寒食节,写下《寒食即事》这首诗:“晋阳寒食地,风俗旧来传。雨灭龙蛇火,春生鸿雁天。泣多流水涨,歌发舞云旋。西见之推庙,空为人所怜。”
约当开元十一年(723)前后,王昌龄曾短期盘桓于潞州和并州。后数年间,又漫游西北河、陇边塞,到过萧关(《塞下曲四首》之一云:“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临洮(《塞下曲四首》之二《望临洮》云:“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玉门关(《从军行七首》之四云:“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之七:“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一带,足迹很可能远涉葱岭以西的碎叶(《从军行七首》之六云:“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因为此后王昌龄即释褐入仕,任校书郎及丞尉一类卑官,未必复能如此远行,所以,其西北之行及大部分边塞之作应该是作于此时。不过,也有人认为,王昌龄西游碎叶可能性极少,出中亚碎叶更是不可能的事,其诗中“碎叶”一词本属想象之词,不能坐实。(胡大浚《王昌龄西出碎叶辨》,《西北师院学报》1987年第4期)
开元十三年(725),王昌龄来到离长安不远的扶风,有《代扶风主人答》,诗云:“杀气凝不流,风悲日彩寒。浮埃起四远,游子弥不欢。依然宿扶风,沽酒聊自宽。寸心亦未理,长铗谁能弹。主人就我饮,对我还慨叹。便泣数行泪,因歌行路难。十五役边地,三回讨楼兰。连年不解甲,积日无所餐。将军降匈奴,国使没桑干。去时三十万,独自还长安。不信沙场苦,君看刀箭瘢。乡亲悉零落,冢墓亦摧残。仰攀青松枝,恸绝伤心肝。禽兽悲不去,路傍谁忍看。幸逢休明代,寰宇静波澜。老马思伏枥,长鸣力已殚。少年与运会,何事发悲端。天子初封禅,贤良刷羽翰。三边悉如此,否泰亦须观。”王昌龄西北之行的目的,大约和同时代不少有抱负的文人一样,也是旨在进入军幕,投笔从戎,以谋仕进之路。但他的这一次举动从时机上来说是不巧的。因为,开元十年(722)突厥向唐朝廷求和,东胡也为唐军所败,首领被擒;与此同时,吐番的军事攻势也受挫。此后五年内唐帝国的东北。北方和西北边境进入平静状态(参《新唐书》卷五《玄宗纪》)。这可以说明为何扶风主人说“三边皆无事”,以及他为什么要劝王昌龄去从事于翰墨。
开元十五年(727),而立之年的王昌龄进士及第,补秘书省校书郎(《旧唐书》昌龄本传)。这是正九品上的低级官员,但却有清雅的名声。与他同年登第的还有后来也以诗才着称的、他的好友常建。
开元十六年(728),孟浩然由襄阳入京,曾与王昌龄交游。过了两年,孟浩然离长安,在出潼关时,还写了一首怀念王昌龄的诗《出关旅亭夜坐怀王大校书》。
开元二十一年(733)四月,王昌龄在长安预酺宴,有《夏月花萼楼酺宴应制》诗:“土德三元正,尧心万国同。汾阴备冬礼,长乐应和风。赐庆垂天泽,流欢旧渚宫。楼台生海上,箫鼓出天中。雾晓筵初接,宵长曲未终。雨随青幕合,月照舞罗空。玉陛分朝列,文章发圣聪。愚臣忝书赋,歌咏颂丝桐。”
开元二十二年(734),王昌龄又应博学宏词科试,登第,改授河南道汜水县尉(今河南巩县东北,黄河沿岸)。对于王昌龄两次登第的时间和任职先后的问题,学界曾有不同看法。谭优学《王昌龄行年考》(《文学遗产增刊》第十二辑,中华书局,1963年;后收入其《唐诗人行年考》,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7)认为,王昌龄于开元十五年进士登第,授汜水尉。十九年又中博学宏辞科,迁秘书省校书郎。傅璇琮《王昌龄事迹考略》(收入《唐代诗人丛考》,中华书局,1980.1)及其以后与李珍华合着的《王昌龄事迹新探》(收入李珍华《王昌龄研究》,太白文艺出版社,1994.5)都认为,王昌龄开元十五年进士登第,授校书郎。二十二年又中博学宏辞科,迁汜水尉。嗣后,贬岭南,出江宁丞,贬龙标,最终被害。他们的分歧在于:一、王昌龄中博学宏辞科的时间,到底是开元十九年还是二十二年?二、王昌龄到底是先任汜水尉,后迁校书郎,还是先任校书郎,后迁汜水尉?黄益元《王昌龄生平事迹辨正》(《文学遗产》1992年第2期)也以傅说为是,并补证谭说之误。
约在开元二十四年(736)前后,发生了盛传诗坛的“旗亭画壁”之佳话(时间据谭优学《王昌龄行年考》)。唐薛用弱《集异记》载,开元中,诗人王昌龄、高适、王涣之齐名。时风尘未偶而游处略同。一日,天寒微雪,三诗人共诣旗亭饮酒。忽有梨园伶官十数人登楼会讌,三诗人因避席隈映,拥炉火以观焉。俄有妙妓四辈寻续而至,奢华艳曳,都冶颇极。旋则奏乐,皆当时之名部也。昌龄等私相约曰:“我辈各擅诗名,每不自定其甲乙,今者可以密观诸伶所讴,若诗入歌辞之多者,则为优矣。”俄而一伶拊节而唱曰:“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昌龄则引手画壁曰:“一绝句。”寻又一伶讴之曰:“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夜台何寂寞,犹是子云居。”适则引手画壁曰:“一绝句。”寻又一伶讴曰:“奉帚平明金殿开,强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昌龄则又引手画壁曰:“二绝句。”涣之自以得名已久。因谓诸人曰:“此辈皆潦倒乐官,所唱皆巴人下里词耳,岂阳春白雪之曲俗物敢近哉?”因指诸妓之中最佳者曰:“待此子所唱,如非我诗,吾即终身不敢与子争衡矣!脱是吾诗,子等当须拜床下,奉吾为师。”因欢笑而俟之。须臾,次至双鬟发声,则曰:“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涣之乃曰:“田舍奴,我岂妄哉?”因大谐笑。诸伶不喻其故,皆起诣曰:“不知诸郎君何此欢噱?”昌龄等因话其事,诸伶兢拜曰:“俗眼不识神仙,乞降清重,俯就筵席。”三子从之,饮醉竞日。
此事久布艺林。后人乃以之演为传奇杂剧——明郑之文有《旗亭记传奇》;清卢见曾有《旗亭记传奇》;张掌霖有《旗亭讌杂剧》(见《重订由海总目》《曲考》)。但也有人认为,此事诬妄不可信。例如,明胡应麟《庄岳委谈·笔丛》卷四十一便力言其诬妄,近人汪辟疆亦以为“此事虽盛传于唐时,恐不足信”(见其《唐人小说·集异记·王涣之》案语)。以笔者观之,此虽小说家之言,然要非凭空杜撰。至于将王之涣作“王涣之”;指“寒雨连江”一绝作于开元年间,则显系误记。
约在开元二十六年(738),四十一岁的王昌龄在汜水尉任上任职还不到五年,便因事获罪,被贬谪岭南(此据谭优学《王昌龄行年考》,傅璇琮《王昌龄事迹考略》认为是开元二十七年)。关于这次贬谪的时间,史籍中没有留下记载,这里依据的是今人的推断;至于原因,据《旧唐书》本传讲,是因“不护细行,屡见贬斥”;而在王昌龄诗的断句中,则有“得罪由己招,本性易然诺”(《见谴至伊水》)。二者合观,约略可以窥见一些情状。
禀性耿介之文人,因不肯苟媚取容而得罪,在唐代可谓不乏其例,也就是在王昌龄被贬的前一年,即开元二十五年(737)四月十四日,守正不阿的宰相张九龄便因所举监察御史周子谅获罪,坐贬荆州大都督府长史。至于后来文士因为坚持独立的人格而遭迫害的例证,更比比皆是,仅《唐才子传》所录即有:(一)刘长卿“清才冠世,颇凌浮俗,性刚,多忤权门,故两逢迁斥,人悉冤之”。(二)顾况“性诙谐,不修检操,作《海鸥咏》嘲诮权贵,大为所嫉,被宪劾贬饶州司户,作诗曰:‘万里飞来为客鸟,曾蒙丹凤借枝柯。一朝凤去梧桐死,满目鸱鸢奈尔何!’”(三)司空曙“磊落有奇才。性耿介,不干权要。迁谪江右”(四)韩愈“才高难容,累下迁”:“上疏论宫市,德宗怒,贬阳山令”;谏迎佛骨,“帝大怒,欲杀,裴度、崔群力救,乃贬潮州刺史。”(五)柳宗元“天才绝伦,文章卓伟,一时辈行,咸推仰之”,贬永州司马;徙柳州、连州刺史。(六)刘禹锡“恃才而放”,斥朗州司马。“召还,欲任南省郎,而作《玄都观看花君子》诗,语讥忿,当路不喜,又谪守播州。”“易连州,又徙夔州”。(七)白居易“但伤民病痛,不识时忌讳”(《伤唐衢二首》其二),“时盗杀宰相,京师汹汹,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权臣有嫌其出位,怒,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赋《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贬江州司马。”(八)元稹“数上书言利害,当路恶之,出为河南尉。”
但是,同上述八位诗人不同的是,王昌龄是身处大唐开天盛世,一生中竟两次被贬,此其一;其二,贬谪岁月在王昌龄的生命历程中实在是太久了,在他六十年的全部生涯中,六分之一的时间;在他三十年的为宦生涯中,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贬谪中度过的!在身心饱受煎熬的贬谪岁月里,文士们的心灵世界往往会更加敏感、丰富,从某种意义上说,贬谪文学是中国士人人格的一面镜子。它形象地再现了封建专制之下士大夫人格的独立、尊严以及坚韧弘毅的品质,显示了在庞大封建专制政体之下,人性良知怎样受压抑,怎样遭扭曲,又如何被消解。
王昌龄究竟是带着怎样的心情踏上这第一次被贬谪之路,我们不得而知。不过他的两首诗《留别伊阙张少府郭大都尉》和《次汝中寄河南陈赞府》,说明他可能从洛阳首途向西南方向上路。因为前诗有云:“迁客就一醉,主人空金罍。江湖青山底,欲去仍裴回。郭侯未相识,策马伊川来。”后诗有云:“汝山方联延,伊水才明灭。遥见入楚云,又此空馆月。纷然驰梦想,不谓远离别。京邑多欢娱,衡湘暂沿越。”也许是因为他的罪情并不是过分严重,他可以在“衡湘暂沿越”,可以带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