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的基本规则是什么?

如题所述

基本规则如下:

一、字句对等。

一副对联,由上联、下联两部分构成。上下联句数相等,对应语句的字数也相等。

二、词性对品。

上下联句法结构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词,词类属性相同,或符合传统的对仗种类。

三、结构对应。

上下联词语的构成、词义的配合、词序的排列、虚词的使用,以及修辞的运用,合乎规律或习惯,彼此对应平衡。

四、节律对拍。

上下联句的语流节奏一致。节奏的确定,可以按声律节奏“二字而节”,节奏点在语句用字的偶数位次,出现单字占一节;也可以按语意节奏,即与声律节奏有同有异,出现不宜拆分的三字或更长的词语,其节奏点均在最后一字。

五、平仄对立。

句中按节奏安排平仄交替,上下联对应节奏点上的用字平仄相反。单边两句及其以上的多句联,各句脚依顺序连接,平仄规格一般要求形成音步递换,传统称“平顶平,仄顶仄”。如犯本通则第十条避忌之,或影响句中平仄调协,则从宽。上联收于仄声,下联收于平声。

六、形对意联。

形式对举,意义关联。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统一于主题。


对联定义

对联,汉族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它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瑰宝。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4-03
  对联的规范与创作

  顾名思义,对联是要成“对”的,即由上联和下联所组成。上下联字数必须相等,内容上也要求一致,亦即是要上下联能“联”起来,两句不相关联的句子随便组合在一起不能成为对联。对联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内容复杂,形式多样,对仗、平仄亦要求严格,本书将根据对联的规范,讲述与解析创作方法,供学撰联者参考。

  窃国大盗袁世凯,在攫得辛亥革命胜利果实后,做起了他的皇帝梦,但还没有等到袍笏登场,就一命呜呼了。他死后有人送了他一副挽联,联曰:

  袁世凯千古;
  中国人民万岁。

  从字面上看,这副联并没有什么恶意,但仔细一读,上联为五字,下联为六字,这副挽联对不起来呀!有一个执事者看出了其中端倪,他暗暗对丧主说:这副挽联用意不善,是说我们袁公对不起人民啊!

  这则小故事说明了对联的上下联字数一定要相等。对联一般都是竖写,上联末字(仄声)贴在右边(上手),下联末字(平声)贴在左边(下手)。

  对联的对仗,虽然与诗有相同之处,但它比诗要求更严。对联有宽对和狭对之分。宽对只要求上下联内容有联系即可成联,而狭对则要严格按《笠翁对韵》的标准来撰写。不过在实用对联中,采用宽对较多,而狭对则往往因为对仗的要求太严,束缚了人们的思维,有因文害意之嫌,故而很少应用。

  三、汉语四声与对联

  对联的平仄规律,与诗基本相同,一殷套用诗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基本法则。

  如何断定对联的上下联呢?除从联文的内容中去辨别,更为重要的是从联文字尾的平仄声去判定。对联严格规定上联末字用仄声,下联末字用平声。后人称这种规则为仄起平落。必须注意的是: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四声”有些不同。自从推广汉语拼音化,和以北京语音为全国通用语言以后,同一汉字的平仄发生了变化。如按《佩文韵府》音韵标准的四声是平、上、去、入。平声列为“平”,上、去、入都归纳进了“仄”。按北京语调,则分成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这样一来,平声字多了,没有“入”声,把一部分去入声字归入了平声,这是学习撰联的同志值得注意的。古来有很多语言学者对古汉语四声,作了较为详尽的阐述,如释真空在《玉钥匙歌诀》一书中,作了如下的分析:

  1.平——平声平道莫低昂。读时发音平和、尾音长,有余韵。
  2.上——上声高呼猛烈强。读音响亮,声音短促,无尾音。
  3.去——去声分明哀远道。去声读音宛转,尾音短,高昂。
  4.入——入声短促急收藏。入声读音质朴而急,收音短促,低沉,无尾音。

  一般说来,平声字音平和,有较长的尾音。仄声字尾音短促,或者无尾音。近代语言学家刘半农先生,首先肯定了释真空对于古汉语四声的分析是正确的。半农先生又根据自己的研究所得,作了补充,他说:“平声平去,曲折最少,习称为平衡调。上去两声曲折最多,或上升,或下降,或降升,或升降。应为非平衡调。入声最短,称促调。”半农先生的论述,简单而明了。张世禄先生更为简要地将平上去入四声,分成两大类,平声是长音步所在,仄声是短音步所在,平仄主要是长与短的区别。笔者还认为,古汉语四声,除了有长音步和短音步之分外,读音高低也是大相径庭的,如以:“东董冻笃”为例,从平声起,音阶逐渐升高,至去声达到顶峰,亦即第三声读音最高。入声一落千丈,音量低短而简捷。简言之:平声哀而安,上声厉而举,去声清而远,入声直而促。上列散论,只是一般方法,读者可在学习和实践中再行验证。

  为了练习辨别四声的本领,古人列举了如下三十二个字,作为平仄基本知识锻炼的文字,只要能够熟练地掌握这些字的平仄,那么其他字的平仄,就可触类旁通,一读即知了。

  1.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这十个数字按次序分别为:入去平去上入入入上入。
  2.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这十字的平仄分别为:入入上平去上平平平上。
  3.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这十二字分别为:上上平上平上上去平上入上。

  以北京语调来标注汉语的四声,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都是从古汉语的四声演变发展而来,人们在断定对联平仄时,还习惯地以古汉语四声作为标准。现在除了校正发音以外,很少用现代汉语的四声来作对、写诗、填词。但随着普通话的推广,和时间的推移,现代汉语的四声,终究为人们所接受。

  4.必须知道:有些汉字,历来是平仄互用,可作平声,也可作仄声,如看、教、为、思、傍……略举数例如下:

  (1)“看”作平声:日用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看”作仄声:梅子流酸溅齿牙,芭蕉分绿上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3)“教”作平声:樱杏桃榴次第开,故教一一傍窗栽;毵毵竹影依依柳,分得清阴入户来。
  (4)“教”作仄声:粉笔生涯亦快哉,因材施教育良材;满园桃李生机鬯,化雨春风次第开。
  (5)“为”作平声: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6)“为”作仄声:本为汉王建大功,未将自我置胸中;早知兔绝终烹狗,悔不淮阴坐钓终。

  四、对联的词组结构

  对联除要求押韵和对仗外,词组和结构也是有一定规则的。如:

  摇红;
  涤翠。
  (单组,二字结构)

  谦受益;
  满招损。
  (单组,三字结构)

  知足常乐;
  能忍自安。
  (单组,四字结构)

  栀放同心结;
  莲开并蒂花。
  (单组,五字结构)

  丛桂一枝香满;
  昆山片玉连城。
  (复组,六字结构)

  春江桃叶莺啼湿;
  夜雨梅花蝶梦寒。
  (复组,七字结构)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复组,八字结构)

  把古往今来,重新说起;
  将悲欢离合,再叙从头。
  (复组,九字结构)

  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
  龙飞九五,重开大宋之天。
  (复组,十字结构)

  四万青钱,明月清风今有价;
  一双白璧,诗人名将古无俦。
  (复组,十一字结构)

  天地启宏慈,赤子苍头同感戴;
  古今垂旷典,九州万国被恩荣。
  (复组,十二字结构)

  对联上下联的词组和结构,应保持一致和统一,上联是动宾结构,下联也就必须是动宾结构的词组,如“摇红;涤翠。”上联是偏正词组,下联也必须以偏正词组与之相对,如“同心结”与“并蒂花”,就是相同的词组结构。在谋篇布局对联词组时,一定要注意上下联的词组结构必须相同,这亦是对联作者必须遵循的一条重要规则。

  五、对联的起句规则

  对联的起句有仄起和平起两种规则,与律诗相同,对联的第二个字为“仄”声的称为仄起,第二字为“平”声即为平起。如:

  五言联仄起式: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 ○○●●○
  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
  ●●○○● ○○●●○

  仄起式上联第二字用仄声,下联第二字用平声。

  五言联平起式:

  功高斯不伐;理定自无争。
  ○○●●○ ●●●○○

  六言联仄起式:

  海内文章第一;朝中宰相无双。
  ●●○○●● ○○●●○○

  六言联平起式:

  月明别枝惊鹊;风清半夜鸣蝉。
  ●○●○○● ○○●●○○

  七言联平起式:

  留春不住登城望:惜夜相将秉烛游:
  ○○●●○○● ●●○○●●○

  七言联仄起式:

  一幅湖山来眼底;万家忧乐注心头。
  ●●○○○●● ●○○●●○○

  八言联平仄规格,仄起大都是四四断句,或三五断句,如:

  梅芯花开,香分座上;
  ○●○○ ○○●●
  兰芽日长,秀毓阶前。
  ○○●○ ●●○○

  回天地,琼田千顷绿;
  ○○● ○○○●●
  漾东风,小苑万花红。
  ●○○ ●●●○○

  八言联平起式:

  酒能成事,酒能败事;
  ●○○● ●○●●
  水可载舟,水可覆舟。
  ●●●○ ●●●○

  九言联仄起句式:

  天下断无易处之境遇;
  ○●●○●●○●●
  人间哪有空闲的光阴。
  ○○○●○○●○○

  九言联平起句式:

  塞翁失马,又岂知非福;
  ●○●● ●○○○●
  郑人覆鹿,只浑欲是真。
  ●○●● ●○●●○

  十言联大致采用四、六骈文体格式:

  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
  ○●●○ ●●○○●●
  阶崇万级,俯临千幛奇观。
  ○○●● ○○○●○○

  十言以上的长联,除平仄要求外,每一断句的最后一个字的平仄也要协调。如下文例句的这副对联,除每个断句平仄协调外,上下联每一个字,平仄都很工稳。
  此地可停留,剪烛西窗,偶话故乡风景。剑阁雄;峨眉秀,巴山曲,
  ○ ○ ● ○ ● ●
  锦水清涟,不尽名山大川,都来眼底;
  ○ ○ ●

  入京思献策,扬鞭北道,难忘先哲典型。相如赋,太白诗,东坡文,
  ● ● ○ ● ○ ○
  升庵科第,行见佳人才子,又到长安。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8-02-13
一,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
二,词性相对,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对的位置上。
三,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按韵脚来分,如上联韵脚为仄声,则下联韵脚应为平声,谓之“仄起平收”,反之如若上联韵脚为平声,那么下联韵脚就要为仄声,谓之“平起仄收”。两者均为其基本要求。
四,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对联。他在金陵(现在的南京)定都以后,命令大臣、官员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须书写一副对联贴在门上,他亲自穿便装出巡,挨门挨户观赏取乐。当时的文人也把题联作对当成文雅的乐事,写春联便成为一时的社会风尚。
五,节奏相应,就是上下联停顿的地方必须一致。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2-04-07
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对联格式严格,分大小词类相对。传统对联的形式相通、内容相连、声调协调、对仗严谨。  散文对联一般不拘平仄,不避重字,不过分强调词性相当,又不失对仗。
第4个回答  2012-04-02
字数相等,上下联对应词性相同,但不能同字,平仄相反,上联仄收,下联平收。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