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的《英雄》阅读答案

立夏的《英雄》阅读答案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 “她”十岁时听“他”演讲,眼中噙满了泪水,觉得他是那么高大英俊,连他那浓重的乡音都充满了亲切的味道,表现了“她”当时的幼稚和对英雄的盲目崇拜。

B. “她”二十岁时去农村体验生活,如果不是村干部郑重介绍,“她”竟无法认出“他”来——“他”已泯然于其他农民,说明英雄之花失去其生长的土壤,必然会凋零。

C. “他”四十岁时,在“她”所在的城市卖鸡蛋煎饼,五岁的女儿被“他”残缺的手吓哭这一细节,与“她”小时候的充满敬意的模仿形成鲜明对比,揭示了当下教育的失位。

D. “他”五十岁时佝偻着身子到民政局去申请追加困难补助,面对“她”只是倒茶水、陪“他”办手续的“礼遇”,竟受宠若惊、惶恐不安,不停地说谢谢,这些细节既进一步说明了英雄外在的气度被苦难人生消磨掉,也折射出英雄平常被淡忘,缺少关爱、呵护和扶持的现状。

E.“他”在回乡的公交车上遇到一伙劫匪,一车人只有“他”挺身而出,搏斗中,被刺数刀身亡。英雄开头以舍己救人登场,结尾以见义勇为谢幕,充分揭示了英雄本色“越磨砺越光芒”的主题。

(1)DE(A项最后一句错,应为表现了“她”深深的感动和对英雄的热爱、敬仰;B项最后一句错,意在为结尾写英雄见义勇为作铺垫,说明随着岁月的流逝,虽然英雄很多外在的东西会慢慢被磨砺,但精神是磨不灭的,“越磨砺越光芒”。C项最后一句不当,五岁的女儿面对残缺手指被吓哭只是一种本能反应,只能衬托出英雄的付出和牺牲,也进一步说明“他”外在的英雄气度飞消逝)

(2)小说中的“他”具有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概述。(6分)

(2)“他”是一位朴实憨厚、勇敢无畏、敢于舍己救人、见义勇为的英雄。

①他朴实憨厚,当生活轨迹与英雄的概念渐行渐远时,他没有怨言,默默地承受生活的苦难,踏踏实实地去种地,去摆摊卖鸡蛋煎饼;

②他无私无畏,勇于舍己救人,面对滋滋作响的手榴弹,毫不犹豫地拣起来扔向远方;

③他嫉恶如仇,见义勇为,只身勇斗歹徒,最后壮烈牺牲。

(3)三根手指的残缺右手在小说中有什么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3)①刻画作用。英雄是为救战友而令右手残缺的,以此刻画了主人公大无畏的不怕牺牲精神。

②标识作用。主人公的生活轨迹与英雄的概念愈行愈远,所谓英雄的一些外在东西被磨灭殆尽后,在不同阶段,是这残缺的三根手指让“她”和读者认出了英雄的本来身份。

③抒情作用。文中既有三根手指“如同一面灼目的旗帜”这样的句子直接抒发赞美英雄之情,也有“小小的她弯曲起两根手指,模仿三指的样子”的描写来间接抒发“她”对英雄的敬仰之情。

④象征作用。这个社会和这个社会上的人那么快就忘记了英雄,英雄见义勇为却孤立无援,这些社会现象如同残缺的右手,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

(言之成理即可,任意答出三点则可得满分)

(4)这篇小小说在艺术表达上有什么特色?试自选一个角度作简要探究。(8分)

(4)①构思精巧。作者采用电影蒙太奇手法,剪切人物的几个年龄片段组合在一起,展现了一位草根英雄平凡而又令人感动的一生,热情讴歌了舍己救人、见义勇为的英雄,也表达了对现实生活的一种沉重感概。
②对比鲜明。例如人物形象的对比:开头描写他的英武,高大英俊和后来普通平凡、过于谦卑的言行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岁月和苦难生活让他失去了英雄的一切外在光环;又例如情感的对比:开头写“她”对英雄的热爱、敬仰,后来“她”对英雄的陌生、失望,结尾“她”的再次感动,重新恢复敬仰之情,层层对比,尺幅兴波,将情感表达得起伏跌宕;还例如细节的对比,当年“她”对残缺手指的模仿,后来女儿对残缺手指的恐惧,给人一种时过境迁、英气不再的沧桑感。

此外,谈反讽艺术、白描手法等亦可酌情给分,只要观点正确,持之有据,分析中肯即可。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11-25
zijiokj
第2个回答  2012-04-02
《英雄》阅读训练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英 雄 立夏



  他二十岁的时候,她正好十岁。

  她坐在台下,晶亮的眸子映照出台上英武的他。

  他是学校请来的英雄,笔挺的军装上一张黝黑却棱角分明的脸,因为激动透着健康的红晕。

  他在台上大声地念着手中的演讲稿,只剩下三根手指的右手高高举起,如同一面灼目的旗帜。在一次实弹演习中,面对一颗滋滋作响的手榴弹,他毫不犹豫地拣起来扔向远方,挽救了被吓呆的战友。

  她的眼中噙满了泪水,朦胧间台上的他是那么高大英俊,连他那浓重的乡音都充满了亲切的味道。

  “他真是个英雄,我会一辈子记住他的”她在心里默默地想。



  他三十岁的时候,她二十岁。

  学校组织学生们去农村体验生活。

  如果不是村干部郑重地向大家介绍他曾经是个英雄,她是一丁点儿也认不出他了。

  埋头在田里劳作的他跟其他的农民已没什么两样,披着一件灰扑扑的褂子,失却了红晕的脸还是那么黑,却变得暗沉。村干部介绍的时候,他憨憨的笑着,脸上,怎么也找不到十年前年轻的影子。

  他坐在田头抽着烟卷,好几次她都想走过去跟他说几句话。看着烟头一明一灭,她终于还是没过去。

  她实在想不出该对他说些什么。



  他四十岁的时候,她三十岁。

  他在她所在的城市摆了个摊,卖鸡蛋煎饼。

  五岁的女儿吵着要吃煎饼,她先认出了他的手,再抬头看他的脸,恍若隔世般,已然很陌生了。

  女儿香甜地啃着煎饼,她的心却一直不能平静。她忍不住悄悄告诉女儿,卖煎饼的是一个英雄,女儿懵懂地吵闹着,要去看英雄。

  她带着女儿折回去,女儿仔细看着那只残缺的手,然后哇地一声大哭起来。她匆忙带着女儿离开。一边哄着女儿,一边回忆自己十岁的时候第一次看见这只手,一点都不觉得害怕,只有深深的敬意。

  她还记起来当时听完报告回到家,小小的她弯曲起两根手指,模仿三指的样子,想象着那种悲壮。



  他五十岁的时候,她四十岁。

  她在民政局混上了科长的位置,工作还算清闲,生活不好不坏。

  当他在她办公室外面探头探脑的时候,她根本就没认出他,原来他是来申请追加困难补助的。

  她给他倒了杯茶水,他受宠若惊地捧着,只会一迭声地说谢谢。她陪着他办完了所有手续,而他不知道为何受到如此礼遇,越发地惶恐不安,一个小时里说了不下五十声的谢谢。

  望着他佝偻着背离开,她开始努力回想他年轻时的样子,却怎么也想不起来了。

  “他真的曾经是个英雄吗?”问自己这个问题的时候,她觉得那么茫然。



  她五十岁的时候,他已经不在了。

  那天她在办公室喝着茶,翻着报纸,四十年前的他突然映入眼帘。犹如被雷击般,她手中的茶杯怦然落地。

  他在回乡的公交车上遇到一伙劫匪,一车人只有他挺身而出,搏斗中,被刺数刀身亡。报道还提到,他的右手只有三根手指,年轻时他就曾因救人成为部队里的英雄典型。那张穿着军装的年轻的照片,据说是他唯一的一张相片。

一瞬间,泪水又模糊了她的眼睛,恍如四十年前,小小的她坐在台下仰望。

(选自2009年第10期《读者》)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 “她”十岁时听“他”演讲,眼中噙满了泪水,觉得他是那么高大英俊,连他那浓重的乡音都充满了亲切的味道,表现了“她”当时的幼稚和对英雄的盲目崇拜。

B. “她”二十岁时去农村体验生活,如果不是村干部郑重介绍,“她”竟无法认出“他”来——“他”已泯然于其他农民,说明英雄之花失去其生长的土壤,必然会凋零。

C. “他”四十岁时,在“她”所在的城市卖鸡蛋煎饼,五岁的女儿被“他”残缺的手吓哭这一细节,与“她”小时候的充满敬意的模仿形成鲜明对比,揭示了当下教育的失位。

D. “他”五十岁时佝偻着身子到民政局去申请追加困难补助,面对“她”只是倒茶水、陪“他”办手续的“礼遇”,竟受宠若惊、惶恐不安,不停地说谢谢,这些细节既进一步说明了英雄外在的气度被苦难人生消磨掉,也折射出英雄平常被淡忘,缺少关爱、呵护和扶持的现状。

E.“他”在回乡的公交车上遇到一伙劫匪,一车人只有“他”挺身而出,搏斗中,被刺数刀身亡。英雄开头以舍己救人登场,结尾以见义勇为谢幕,充分揭示了英雄本色“越磨砺越光芒”的主题。

(1)DE(A项最后一句错,应为表现了“她”深深的感动和对英雄的热爱、敬仰;B项最后一句错,意在为结尾写英雄见义勇为作铺垫,说明随着岁月的流逝,虽然英雄很多外在的东西会慢慢被磨砺,但精神是磨不灭的,“越磨砺越光芒”。C项最后一句不当,五岁的女儿面对残缺手指被吓哭只是一种本能反应,只能衬托出英雄的付出和牺牲,也进一步说明“他”外在的英雄气度飞消逝)

(2)小说中的“他”具有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概述。(6分)

(2)“他”是一位朴实憨厚、勇敢无畏、敢于舍己救人、见义勇为的英雄。

①他朴实憨厚,当生活轨迹与英雄的概念渐行渐远时,他没有怨言,默默地承受生活的苦难,踏踏实实地去种地,去摆摊卖鸡蛋煎饼;

②他无私无畏,勇于舍己救人,面对滋滋作响的手榴弹,毫不犹豫地拣起来扔向远方;

③他嫉恶如仇,见义勇为,只身勇斗歹徒,最后壮烈牺牲。

(3)三根手指的残缺右手在小说中有什么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3)①刻画作用。英雄是为救战友而令右手残缺的,以此刻画了主人公大无畏的不怕牺牲精神。

②标识作用。主人公的生活轨迹与英雄的概念愈行愈远,所谓英雄的一些外在东西被磨灭殆尽后,在不同阶段,是这残缺的三根手指让“她”和读者认出了英雄的本来身份。

③抒情作用。文中既有三根手指“如同一面灼目的旗帜”这样的句子直接抒发赞美英雄之情,也有“小小的她弯曲起两根手指,模仿三指的样子”的描写来间接抒发“她”对英雄的敬仰之情。

④象征作用。这个社会和这个社会上的人那么快就忘记了英雄,英雄见义勇为却孤立无援,这些社会现象如同残缺的右手,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

(言之成理即可,任意答出三点则可得满分)

(4)这篇小小说在艺术表达上有什么特色?试自选一个角度作简要探究。(8分)

(4)①构思精巧。作者采用电影蒙太奇手法,剪切人物的几个年龄片段组合在一起,展现了一位草根英雄平凡而又令人感动的一生,热情讴歌了舍己救人、见义勇为的英雄,也表达了对现实生活的一种沉重感概。
②对比鲜明。例如人物形象的对比:开头描写他的英武,高大英俊和后来普通平凡、过于谦卑的言行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岁月和苦难生活让他失去了英雄的一切外在光环;又例如情感的对比:开头写“她”对英雄的热爱、敬仰,后来“她”对英雄的陌生、失望,结尾“她”的再次感动,重新恢复敬仰之情,层层对比,尺幅兴波,将情感表达得起伏跌宕;还例如细节的对比,当年“她”对残缺手指的模仿,后来女儿对残缺手指的恐惧,给人一种时过境迁、英气不再的沧桑感。

此外,谈反讽艺术、白描手法等亦可酌情给分,只要观点正确,持之有据,分析中肯即可。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