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禺是怎样刻画“北京人”形象的

如题所述

《北京人》是曹禺在抗日战争时期继《蜕变》后写成的另一部力作,也是曹禺认为自己最满意的一部作品。在业内被专家认为是曹禺先生最好的一部作品。《北京人》描写了一个旧中国封建大家庭如何从过去的"家运旺盛"的时代,逐步走向衰落直至最后彻底崩溃的过程。在这个封建家庭内部,曹禺着重刻画了祖孙三代人之间的矛盾冲突。曹禺以自己心灵中印象最深的那些人和事为原形,直接写人、写出了人的性格与气质,写出了人的思想与感情,这里有自私、吝啬、迂腐的曾老太爷,有精明干练而又虚伪狡诈的大奶奶思懿,更有自幼寄人篱下、逆来顺受的孤女愫芳,曹禺展现了他们在那样一个人吃人的封建礼教下扭曲的生活着的各自命运,是一部高水平的作品。此次作为纪念曹禺先生逝世十周年的演出,李六乙极富新意大胆尝试的《北京人》,新颖独特的导演构思和令人惊奇的倾斜的舞台美术设计,凸现了这部曹禺先生最钟爱的戏剧的主题。

《北京人》以抗战前北京一个没落的封建世家为题材。剧中人物都有他们自己的生活习惯和内心苦闷。在家人亲戚之间的矛盾与相互倾轧中,观众深深感受到这个人物的昏聩自私已经完全不能适应时代,从而体会到封建社会腐烂死亡的必然性。《北京人》写于1941年,它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制度的腐朽衰败,也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规律。《北京人》为曹禺剧作的又一艺术高峰。他再一次回到自己所熟悉的旧家庭的题材,对封建主义作了抽筋剔骨的批判。假如说《雷雨》侧重于伦理道德关系的批判,《北京人》则企图对整个封建文化传统作清算。曾家是衰弱的封建社会的缩影,曾经有过的诗书礼仪的鼎盛时代已经过去,如今各种要帐的逼上门来,它的世家儿孙精神上更趋于颓败--家长曾皓生活中唯一的"快慰"就是一遍遍油漆为自己准备的棺材,这正是一个封建僵尸的象征,曾文清这位天资聪敏心地善良的封建士大夫,精神上已完全瘫痪,成了徒有"生命空壳"的"多余人"。人类祖先"北京人"的纯朴、勇敢与健康已为封建文化的苍白、消沉与病态所替代。剧作家力图对传统文化进行反思,找到通往新生活的精神力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4-06
曹禺刻画了三类“北京人”:
1)以袁任敢和他的卡车司机为代表的“远古”北京人:敢爱敢恨,敢想敢做
2)以曾文清为代表的曾家人(如方泰,曾皓等)是“现实”北京人:精神贫瘠,畏头畏尾
3)以愫方和袁圆为代表的“未来”北京人:有理想有行动,代表着北京人的希望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