瀑布 石延年赏析

如题所述

  北宋诗人石延年(994~1041),字曼卿,宋城(今河南商丘南)人。性格豪放,慕古人奇节伟行,好纵酒漫游,吟啸歌呼,是当时众口称誉的“奇才”。他论天下大事,多有真知灼见。仁宗初期,国泰民安,边境和平,他就提醒朝廷要加强对契丹和西夏的防务,后来发生的西夏侵宋战争证实了他的预见。康定元年(1040),他奉命巡察河东地区,布置防务,筹备粮草,才干精练,令人称奇。早在真宗末年,诗坛上即盛行“西昆体”,以雕章丽句为胜,石延年和穆修以古道自任,提倡古文歌诗,因此受到后来大力发动诗文革新的文坛领袖欧阳修及其战友石介、梅尧臣、苏舜钦的推重。石介与苏舜钦称延年为“诗之豪”(注:参见石介《三豪诗送杜默师雄》(《全宋诗》卷二六九),苏舜钦《石曼卿诗集序》(《苏舜钦集》卷十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165页)。),梅尧臣也把他看作志同道合的亲密诗友(注:梅尧臣《依韵和永叔澄心堂纸答刘原甫》,《全宋诗》卷二五六,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147页。)。欧阳修更赞扬他“气貌伟然,诗格奇峭。又工于书,笔画遒劲,体兼颜柳,为世所珍”。[1](P271)
  石延年比欧、梅、苏年长,他于仁宗“天圣宝元间,以歌诗豪于一时”,[2](P439) 其诗作数量丰赡,可惜大量散佚。苏舜钦说:“曼卿资性轩豁,遇者辄咏,前后所为不可胜计,其逸亡而存者才四百余篇。”[3] 后来,这部苏氏作序的诗集亦逸亡不存,今《全宋诗》仅辑录得其诗四十余首。由于存诗甚少,后人论宋诗,对他重视不够。许总先生在《宋诗史》中为石延年专设一节,侧重论述他在宋诗变革中的地位和贡献,但对其诗歌创作的评析较为简略。(注:参见许总《宋诗史》第139~147页,重庆出版社1992年版。)笔者至今尚未见到一篇专论石延年诗歌的文章。其实,对石延年这硕果仅存的40余首诗歌做深入细致的评析,借一斑以窥全豹,我们仍可发现这位北宋诗豪的杰出才华,领略其诗作的鲜明艺术特色、风格、成就及其对后人的影响,既可从中学习借鉴、吸取艺术营养,又能更全面、具体地认识和把握北宋诗坛的创作态势与风貌。这便是笔者撰写此文的动机。
  诗歌是诗人心灵体验与感受的自然流露,因此最能映现出诗人的个性气质与才情心态。性格豪迈奇伟的石延年,其诗确有意气标举、雄奇豪放的风格。苏舜钦在为石延年诗集作序时,便指出其诗“振奇发秀”,“劲语蟠泊”,“气横意举,洒落章句之外”。[3] 欧阳修在《哭曼卿》诗中赞颂他:“作诗几百篇,锦组联琼裾。时时出险语,意外研精粗。穷奇变云烟,搜怪蟠蛟鱼。”[4](P60) 今存石延年诗中,已看不到“搜怪蟠蛟鱼”的奇险怪诞之作,但在其写景咏物篇中,却不乏气横意举、雄壮遒丽的风格,试看五律《瀑布》:
  飞势挂岳顶,何时向此倾?玉虹垂地色,银汉落天声。万丈寒云湿,千岩暑气清。沧浪不足羡,就此濯尘缨。(注:《全宋诗》卷一七六。以下所引石延年诗均同,不再注出。)
  诗的首联便表现出瀑布从岳顶飞泻而下的气势。颔联“玉虹垂地色”与“银汉落天声”两个喻象,声色兼写,动静结合,视听交融,更是壮丽奇观。颈联以“万丈”、“千岩”拓展高远阔大境界,又借“寒云湿”、“暑气清”传达触觉与内心感觉。当清爽之气在诗人的胸中涌荡,便自然兴发出就此洗濯俗尘、澡雪精神的隐逸情怀。全篇笔墨淋漓酣畅,而其豪气逸怀,亦洒落章句之外。此诗明显学习借鉴李白《望庐山瀑布》与张九龄《湖口望庐山瀑布》,其气魄与词采稍逊于李、张二诗,但调动了更丰富细腻的感觉描绘瀑布,创造出有别于前人的雄丽而清爽的意境。范宁、华岩先生评云:“把前人所描写的题材拿过来,向深处推移,求得新的意境,这是宋诗的一大特征,这首诗就是一个例证。”[5](P38—39) 笔者深表赞同。
  《送人游杭》是石延年借送别题材描写杭州胜景的佳作,诗云:
  激激霜风吹墨貂,男儿醉别气飘飘。五湖载酒期吴客,六代成诗倍楚桥。水荇渐青含晚意,江云初白向春娇。前秋亦拟钱塘去,共看龙山八月潮。
  前半幅以怀古慨今之笔,表现行人与送者诗酒风流、豪放飘逸之气度情怀。颈联写眼前所见水荇江云之光色意态,明暗映照,清新妍丽。尾联写他欲追随友人共看钱塘八月狂潮,用虚笔展现出壮阔景象,令人神往。读此诗,人们自然会联想到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此诗“倍楚桥”三字,意思含糊,有凑韵之迹。但全篇意横气举,洒脱自如,颇有盛唐诗的气象风神,在当时的诗中应是不同凡响之作。
  石延年描绘园林景色的名篇《金乡张氏园亭》,则在细致的观察、新鲜的感受和工致的表现中,显示出宋诗有别于唐诗的意新语工,表现细致,平淡中深蕴理趣的格调:
  亭馆连城敌谢家,四时园色斗明霞。窗迎西渭封侯竹,地接东陵隐士家。乐意相关禽对语,生香不断树交花。纵游会约无留事,醉待参横月落斜。
  这首七律在写景中含蓄表现园主人的豪情雅量,构思巧妙。诗人运用白描、拟人、比喻、用典等手法写景抒情。诗中景物意象丰富,章法严谨,对仗工稳,句法多变,炼字精警。从全篇看,语言质朴而意境清远有味。“乐意相关禽对语,生香不断树交花”一联,是宋人激赏的名句。晁补之说:“尤为佳句。”(注:晁补之《鸡肋集》,见(宋)蔡正孙《诗林广记》后集卷七引,中华书局1982年版。)刘克庄说:“为伊洛中人所称。”[6](P88) 朱熹也赞叹“极佳”(注:朱熹《文公语录》,见(宋)蔡正孙《诗林广记》后集卷七引,中华书局1982年版。)。今人赖汉屏先生指出,其好处在于用移情手法写出一个物物情意交融的境界。[7](P68) 梅尧臣《东溪》中的“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最先表达出宋人喜爱老境的审美情趣,也被方回称为“当世名句,众所脍炙”。[8](P1410) 但与石延年这一联相比较,梅诗的“有闲意”与“无丑枝”是诗人的理性判断,略显直露,“野凫”句又是从杜甫“沙上凫雏傍母眠”(《漫兴》)化出,而石诗所写的物物相乐之景,虽极平常,却是前人诗中所未有过的,情、景、意融为一体,更富生机新趣。石诗总的成就不如梅诗,但此联写景却比梅诗细腻含蓄。
  以上几首皆是律诗。石延年也有写景的绝句佳作,例如七绝《秋夕北楼》:
  秋霁露华清带水,月明天色白连河。夜阑澄影星微动,瑟瑟层飔上下波。
  诗写秋夜水月交辉景色,境界澄澈空阔。后两句写由星影微动到风疾波涌的态势,奇丽变幻,略带神秘。再看五绝《春日楼上》:
  水树春烟重,庭花午影圆。人边无限地,鸟外有余天。
  前两句近景,水树朦胧,庭花明艳。以“重”形容春烟之浓湿,用“圆”描摹正午花影之圆转,缘情体物,逼肖生动。后两句是想像之境,表现诗人对天地宇宙无限遥远浩渺的哲思,而用具体、微小的“人”、“鸟”来衬托,颇为巧妙。钱钟书先生指出:唐代郎士元的“河阳飞鸟外,雪岭大荒西”(《送杨中丞和番》)、僧无可的“卷经归鸟外,转雪过山椒”(《送僧归中条》),“都是想象地方遥远,不是描写眼前的景物”。[9](P95) 石延年此联,是学习这种写法的佳句。
  石延年也擅长咏物,尤善咏花,今存咏花诗竟有12首之多,其中,“姑射真人冰作体,广寒仙女月为容”(《咏梅》),把梅花比拟为有冰肌月貌的姑射真人和广寒仙女,幻想瑰奇;“谁家巧妇残针线,一撮生红熨不开”(《榴花》),“二乔二赵俱倾国,女弟娇强意自先”(《咏小桃》),以历史上的美人小乔和小赵(昭仪)性格娇强,与其姊大乔大赵(飞燕)争先,赞美小桃早春盛开,更是奇趣盎然。咏物诗贵在不即不离、不黏不滞,以形传神,以人拟物,使物象活起来。石延年上述咏花诗句,颇能见出诗人的灵心妙思。石延年还在咏物诗中比兴寄托,借物抒怀言志,例如:
  风劲香愈远,天寒色更鲜。秋天买不断,无意学金钱。——《丛菊》
  在人格化性灵化的丛菊形象中,寄寓着诗人不畏强暴不图富贵的坚贞高洁品格,缺点是稍露圭角。我们再看他的咏物名篇《古松》:
  直气森森耻屈盘,铁衣生涩紫鳞干。影摇千尺龙蛇动,声撼半天风雨寒。苍藓静缘离石上,绿萝高附入云端。报言帝座抡才者,便作明堂一柱看。
  诗的首句即写古松直气森森,耻于屈盘,有劲语盘空之势。次句以“铁衣”、“紫鳞”喻状松皮的坚硬、粗涩及其形色,显示其饱历霜雪磨难而有苍老遒劲之气骨。颔联极力描绘古松如龙蛇飞动,影摇千尺,其声势似狂风骤雨,震撼半空,又凛凛生寒,真是惊心动魄!颈联以苍藓、丝萝附托攀缘的卑微之态,反衬出古松的刚直伟岸。尾联托物言志,以木材喻人才,呼吁当权者起用隐埋山林的良材,作为建造明堂的顶梁大柱。全篇刻画古松的形象气势不凡,雄伟壮美。结尾稍显直露,但仍是从古松的形象自然生发而出。石介评石延年诗如“秋风有怒涛”(注:(宋)石介《读石安仁学士诗》,参见《全宋诗》卷二七二。),范仲淹赞石延年诗“破坚发奇,高凌虹霓,清出金石,有以见诗力之雄”(注:参见(宋)刘克庄《后村诗话》续集卷一引,中华书局1983年版。),这首《古松》当之无愧。
  宋人《王直方诗话》有一段关于《古松》颔联的评论说:“或有称咏松句云:‘影摇千尺龙蛇动,声撼半空风雨寒’者,一僧在坐曰:‘未若云影乱铺地,涛声寒在空。’或以语圣俞,圣俞曰:‘言简而意不遗,当以僧语为优。’”[10](P221) 笔者以为,从“言简而意不遗”乃至表现手法的巧妙来看,“云影乱铺地,涛声寒在空”确实为优,然而舍去了“龙蛇动”与“风雨寒”这两个意象,也就失去了古松雄壮奇伟的形象特征与其震撼人心的气魄力量,从这个角度看,僧人的诗联就不及石延年的原句了。
  颇有意思的是,在石延年这首诗问世多年以后,王安石也写了一首《古松》诗云:
  森森直干百余寻,高入青冥不附林。万壑风生成夜响,千山月照挂秋阴。岂因粪壤栽培力,自得乾坤造化心。廊庙乏材应见取,世无良匠勿相侵。[11](P830)
  王安石这首诗也是托物寓意,希望朝廷要重用爱惜人才,承袭了石延年诗的主旨。首句“森森直干”取自石诗,其前四句刻画古松形象不如石诗生动鲜明,气势也有所不及,后四句纯是议论,比石诗更直露。王安石是北宋的七律高手,其诗的成就远胜于石延年,但这一首仿效石诗之作却逊于石诗。不过,我们由此可见石延年诗歌对王安石的影响。
  宋人魏泰评曰:“石延年长韵律诗善叙事……《筹笔驿》、《铜雀台》、《留侯庙》诗为一集之冠。”[12](P327) 被他誉为“一集之冠”的长韵律诗中,《铜雀台》与《留侯庙》已佚。今存石延年长韵律诗五首,只有《筹笔驿》与《曹太尉西征》二首是叙事诗,其余三首都是咏物写景之作。《筹笔驿》诗云:
  汉室亏皇象,乾坤未即宁。奸臣与逆子,摇岳复翻溟。权表分江域,曹袁斗夏坰。虎奔咸逐逐,龙卧独冥冥。从众非无术,欺孤乃不经。惟思恢正道,直起复炎灵。管乐韬方略,关徐驻观听。一言俄遇主,三顾已忘形。南既清蛮土,东期赤魏廷。出师功自著,治国志谁铭。历劫兵如水,临秦策若瓴。举声将溃虏,横势欲逾泾。仲达耻巾帼,辛毗严壁扃。可烦亲细务,遽见堕长星。战地悲陵谷,来贤赏德刑。意中流水远,愁外旧山青。想像音徽在,侵寻毛骨醒。迟留慕英气,沉叹抚青萍。
  筹笔驿在蜀中绵州(今四川广元县北),相传为诸葛亮出师运筹处。此诗咏诸葛亮。诗人仅以十八韵一百八十字,便描述了汉末群雄逐鹿到刘备三顾茅庐,再从诸葛亮出师北伐到病逝于五丈原那么繁富复杂的历史故事,显示出诗人善于筛选、提炼历史素材的高超本领。诗中叙事简练、生动,运笔跳脱灵活,可谓“惜墨如金”,而抒情则淋漓酣畅,用墨如泼。诗人热烈颂扬诸葛亮忠心赤胆辅助刘备父子复兴汉室的煌煌功业,深沉慨叹其“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悲剧命运,收到令人荡气回肠的艺术效果。刘克庄也评赞此诗:“词翰俱妙,人所传诵。”[6](P88) 另一首《曹太尉西征》诗云:“仁者虽无敌,王师固有征。独乘金厩马,都领铁林兵。肃气关河暮,屯烟部落晴。旗光秋烧合,甲色夜江横。士喜击中鼓,虏疑闻后钲。无私乃时雨,不杀是天声。濯濯前谁拒,堂堂彼自倾。寒逾博望塞,春宴隗嚣城。外使戎心伏,旁资帝道平。公还如画像,为赞学班生。”这首诗叙曹太尉西征事。曹太尉是宋朝开国名将曹彬之子曹玮,沉勇多谋。真宗朝曾知泰州,兼缘边安抚使,大破唐吐蕃赞普后代唃厮啰的入侵。(注:关于曹玮生平事迹,参见《宋史》卷二五八,(宋)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第720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此诗同《筹笔驿》一样,未受排律体讲求严格的对仗和平仄的束缚,叙事毫不板滞,且能把叙事与写景、议论、抒情融为一体,表现出曹太尉的大将风度、宋军的昂扬斗志、敌寇的疑惧溃败以及战地的肃杀气氛。此诗所叙之事较单纯,故而更多战地情景细节鲜活生动的描绘与渲染;诗的主旨是讴歌宋军大捷,因此情调乐观开朗,议论堂堂,辞气豪迈,有高屋建瓴之势。朱熹评赞说:“石曼卿诗,极有好处,如‘仁者虽无敌,王师固有征’、‘无私乃时雨,不杀是天声’长篇。旧见石曼卿大书此诗,气象方严遒劲,极可宝爱。真颜筋柳骨也。”(注:参见(宋)蔡正孙《诗林广记》后集卷七引,中华书局1982年版。)他的赞语同魏泰、刘克庄的评论可谓桴鼓相应。
  石延年的咏史、怀古七绝也有传世佳作,如《南朝》:
  南朝人物尽清贤,不事风流即放言。三百年间却堪笑,绝无人可定中原。
  诗人直吐胸臆:南朝的士大夫个个号称清高贤良,但不是追求名士风度就是说大话不务实际,在三百年时间里竟无一人出来收复中原,足以令后人耻笑。诗人怀有英雄气性和报国抱负,对赵宋王朝不能收复燕云十六州耿耿于怀,因此借古讽今,以咏史表达对士人的不满和对国事的忧虑。通篇叙事议论,快人快语,直指要害,一针见血,既有现实针对性,又颇具历史预见性。正如晚唐诗人杜牧在《赤壁》诗中嘲笑周瑜侥幸得东风之便偶然大败曹操,借以倾吐其生不逢时的抑郁不平之气,石延年对南朝人物的针砭,显露出诗人洞察形势的卓识与睥睨前贤的豪情。刘克庄称此诗“清拔有气骨”[6](P89),是中肯的。
  再读一首《真定怀古》:
  光武经营业未兴,王郎兵革暂凭陵。须知后汉功臣力,不及滹沱一片冰。
  东汉光武帝刘秀大业未兴时,自称天子的王郎曾一度兵强马壮,气焰嚣张。诗人嘲讽刘秀的开国功臣,说他们还不及滹沱河上那看似坚硬其实薄脆易融的一片冰。一片“滹沱冰”,意象新奇,使讽刺的意蕴,得到了生动有力的表现,显得辛辣、冷隽。后来,黄庭坚有一首《题伯时画严子陵钓滩》云:
  平生只要刘文叔,不肯为渠作三公。能令汉家重九鼎,桐江波上一丝风![13](P254)
  诗中说,能使汉朝天下重如九鼎的,就是严光垂放在桐江波上被风吹动的那一条钓丝啊!黄诗颂扬严光的高风亮节,有别于石诗讽刺后汉功臣的庸碌无能,但细加品味,“滹沱一片冰”与“桐江波上一丝风”,何其相似!很明显,是黄庭坚仿效石延年诗才创造出这个新奇、突兀的意象的。可见,与苏轼并称“苏黄”的宋诗大家黄庭坚,也曾从石延年诗中汲取过艺术营养。
  石延年不仅擅长近体律绝,而且能作古体。他的杂言体古诗《赠别》云:
  春老有时回,人老不再少。草白有时荣,发白不再好。人生不如春,发生不如草。可堪送别春草前,青春未老人先老。
  诗人在春草萌生前送别友人,兴发春天易逝人生短促的感叹。诗中连续用“春老”与“人老”,“草白”与“发白”,“人生”与“发生”的对比,最后以“青春未老人先老”的警句收束。诗的构思独创,对比鲜明,层层铺排,语言晓畅,形成抑扬起伏、波澜迭起又回环照应的旋律节奏,使抒发的人生悲慨委婉深沉,令人警省并引起强烈的心灵共鸣。此诗与初唐刘希夷的名句“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代悲白头翁》)异曲同工,也可见石延年善于融会吸收乐府民歌及初唐七言歌行的艺术营养。
  《代意寄师鲁》更是石延年的一首流传极广的七古杰作:
  十年一梦花空委,依旧山河损桃李。雁声北去燕西飞,高楼日日春风里。眉黛石州山对起,娇波泪落妆如洗。汾河不断天南流,天色无情淡如水。
  据《诗话总龟》卷三三引《古今诗话》说,这首诗作于宋平阳府,属河东路(治所在今山西临汾)。当时石延年奉命前往河东征调民兵备边,友人尹洙(师鲁)正在陕西抗击西夏的前线。诗是代人而作,故题为“代意”。诗中抒写一位闺中女子对尹洙的思念。诗人先用“花空委”、“损桃李”的兴象表现她与尹洙分别十年,青春虚度,山河未改,容颜已衰;又写她迎着春风登临远望,但闻雁声北去,见燕子西飞而情人无踪;再以石州的山峰比喻女子的双眉,写她整日面对远山愁眉不展,泪流满面弄湿了粉妆。最后以汾河南流不断、天色冷淡无情含蓄表达她无尽的愁怨。诗人以健笔写柔情,比喻自然贴切,句调爽朗,境界阔大,表现闺妇心态却细微深婉。北宋王辟之激赏此诗“词意深美”,并说诗人死后,曾托梦给友人,自谓此乃平生“最为得意”之作(注:参见(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卷七,(宋)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439页。)。宋诗中爱情诗、闺思诗寥寥无几,石延年此诗作为闺情诗看,是难得的佳作,在当时广为传诵。诗人的朋友关咏曾把它改写成词,谱入《迷仙引》调,“人争歌之”。词云:“春阴霁。岸柳参差,袅袅金丝细。画阁昼眠莺唤起。烟光媚。燕燕双高,引愁人如醉。慵缓步,眉敛金铺倚。嘉景易失,懊恼韶光改。花空委,忍厌厌地。施朱粉,临鸾镜,腻香销减摧桃李。独自个凝睇。暮云暗,遥山翠。天色无情,四远低垂淡如水。离恨托,征雁寄。旋娇波,暗落相思泪。妆如洗。向高楼,日日春风里。悔凭栏,芳草人千里。”(注:参见《诗话总龟》前集卷三十五引《古今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词对诗意作了增衍,多些秾丽和脂粉气,少了开阔疏朗的气韵,却表明石延年诗对宋词创作的影响。
  石延年喜作集句诗。《下第集句》云:“一生不得文章力,欲上青云未有因。圣主不劳千里召,嫦娥何惜一枝春。凤凰诏下虽沾命,豺虎丛中也立身。啼得血流无用处,朱衣骑马是何人。”抒写他的壮志抱负和下第后的牢骚怨愤。诗中所集是何人之句,难以一一细考,但将他人之句集为一首对仗工整、格律严谨、通篇浑成的七律诗,可见石延年读诗多,记忆牢,才思敏捷。另一首集句诗《偶成》云:
  年来年去来去忙,为他人作嫁衣裳。仰天大笑出门去,独对春风舞一场。
  首句用唐人郑谷《燕》诗句,次句用唐人秦韬玉《贫女》诗句,三句用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句。集前人之句,如同己出,一气呵成,在自嘲中表现出诗人豪放潇洒的个性。宋人蔡绦《西清诗话》说:“集句自国初有之,未盛也。至石曼卿,人物开敏,以文为戏,然后大著元丰间,王荆公益工于此。王直方谓始于荆公,非也。”(注:参见(宋)蔡正孙《诗林广记》后集卷七引,中华书局1982年版。)指出石延年好作集句对于王安石的影响,这一点也不应忽略。
  刘克庄说石延年“集中……警句尚多”(注:参见(宋)刘克庄《后村诗话》续集卷一。)。石延年在创作中精心锤炼警句,这从上文所举的作品中皆可看出。《筹笔驿》中的“意中流水远,愁外旧山青”一联,与《金乡张氏园亭》中的“乐意相关禽对语,生香不断树交花”之句,正如张鸣先生所评:妙在把“对可观物态的观照和主观心态的体验,都纳入看上去很自然平常的句子中”。[14](P59) 此外,在石延年的数十个断句中,还有不少很精警的。如“天寒河影淡,山冻瀑声微”(《山寺》)、“平芜远更绿,斜日寒无辉”(失题)、“海云含雨重,江树带蝉疏”(失题),用动词和形容词细致精妙地表现出景物之间的关系;“水尽天不尽,人在天尽头”(《高楼》),钱钟书先生指出这一联与范仲淹的“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高楼》),欧阳修的“楼高莫近危栏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踏莎行》)和“夜长春梦短,人远天涯近”(《千秋岁》)“词意相类”,都用了“天涯虽远,而想望中的人物更远”的写法[9](P38)。还有“月中欲与人争瘦,雪后偷凭笛诉寒”(《梅花》),以拟人化手法活现梅花清瘦苦寒的意态。至于“月如无恨月长圆”一句,司马光说:“李长吉(贺)歌‘天若有情天亦老’,人以为奇绝无对。曼卿对云云,人以为勍敌。”[15] 这些警句,表明石延年作为宋诗变革派的一员大将,在运思造境、炼字琢句上已力图克服宋初白体的率易平熟、晚唐体的冷寂狭小及西昆体的藻饰雕琢之弊,着意追求一种清奇生新,深隽瘦劲的崭新风格。
  毋庸讳言,石延年的诗也有明显的缺点。例如《调二举子》诗云:“司空怜汝汝须知,月下敲门更有谁。叵耐一双穷相眼,得便宜是落便宜。”还有《登第后被黜戏作》,皆为游戏笔墨,失于油滑。又如《偶成》:“力振前文觉道孤,耻同流辈论荣枯。动非仁义何如静,得见机关不似无。孔孟也宜轻管晏,皋夔未必先唐虞。侯门重问吾何有,且自低心混世儒。”通篇议论,枯燥乏味,已暴露出宋人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之病。再如他的《红梅》诗中,竟以“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如此粗浅呆板之句描状红梅,被苏轼讥为“此至陋语,盖村学中体也”(注:参见(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三十二引,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220页。)。近年有论者评石延年诗“豪纵浮嚣”[16](P69),“豪纵”二字中肯,“浮嚣”便言过其实了。
  总之,石延年的诗具有意气标举、雄奇豪纵的鲜明艺术风格。他同欧阳修、梅尧臣和苏舜钦一起努力出新求变,为开创宋诗风调做出了卓越贡献。他的诗歌创作成就不及欧、苏、梅,但在多种题材和体裁上都有足以传世的佳篇警句,对于欧、苏、梅、王(安石)、黄(庭坚)的诗歌乃至宋词的创作都有影响。他无愧于北宋诗文革新的前驱者和“诗豪”的美誉。

  【参考文献】
  [1] [宋]欧阳修.六一诗话[A].[清]何文焕.历代诗话[C].北京:中华书局,1981.
  [2] [宋]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3] [宋]苏舜钦.石曼卿诗集序[A].苏舜钦集[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4] 陈新,杜维沫选注.欧阳修选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5] 范宁,华岩.宋辽金诗选注[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8.
  [6] [宋]刘克庄.后村诗话·续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3.
  [7] 缪钺,等.宋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
  [8] [元]方回.瀛奎律髓汇评[M].李庆甲集评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9] 钱钟书.宋诗选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10]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11] [宋]王安石.王文公文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12] [宋]魏泰.临汉隐居诗话[A].何文焕辑.历代诗话(上册)[C].北京:中华书局,1981.
  [13] 黄宝华选注.黄庭坚选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14] 张鸣选注.宋诗卷[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4.
  [15] [宋]司马光.温公续诗话[A].[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C].北京:中华书局,1981.
  [16] 吕肖奂.宋诗体派论[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8-31
石延年的《瀑布》是一首气势恢宏、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绝妙五律。以下是针对这首诗的赏析:
首联“飞势挂岳顶,无时向此倾。”,表现出瀑布从岳顶飞泻而下的气势,无时无刻不在向着此处倾泻。这一联便表现出瀑布从岳顶飞泻而下的气势,给人一种豪雄之美。
颔联“玉虹垂地色,银汉落天声。”,运用了两个喻象,“玉虹”和“银汉”,声色兼写,动静结合,视听交融,展现出瀑布的壮丽奇观。
颈联“万丈寒云湿,千岩暑气清。”,以“万丈”、“千岩”拓展高远阔大的境界,又借“寒云湿”、“暑气清”传达触觉与内心感觉,创造出雄丽而清爽的意境。
尾联“沧浪何足羡,就此濯尘缨。”,表达了诗人对瀑布的向往和赞赏,寓意就此洗濯尘缨、澡雪精神,表达出诗人隐逸情怀。
整首诗气势恢宏、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石延年的豪气逸怀亦洒落章句之外。这首诗明显学习借鉴了李白《望庐山瀑布》与张九龄《湖口望庐山瀑布》,但在词采和意境上稍逊于李、张二诗,但也有其独到之处。范宁、华岩先生评云:“把前人所描写的题材拿过来,向深处推移,求得新的意境,这是宋诗的一大特征,这首诗就是一个例证。”
第2个回答  2012-04-07
年代:宋 作者: 石延年
《瀑布》
飞势挂岳顶,无时向此倾。
玉虹垂地色,银汉落天声。
万丈寒云湿,千岩暑气清。
沧浪何足羡,就此濯尘缨。

诗的首联便表现出瀑布从岳顶飞泻而下的气势。颔联“玉虹垂地色”与“银汉落天声”两个喻象,声色兼写,动静结合,视听交融,更是壮丽奇观。颈联以“万丈”、“千岩”拓展高远阔大境界,又借“寒云湿”、“暑气清”传达触觉与内心感觉。当清爽之气在诗人的胸中涌荡,便自然兴发出就此洗濯俗尘、澡雪精神的隐逸情怀。全篇笔墨淋漓酣畅,而其豪气逸怀,亦洒落章句之外。
此诗明显学习借鉴李白《望庐山瀑布》与张九龄《湖口望庐山瀑布》,其气魄与词采稍逊于李、张二诗,但调动了更丰富细腻的感觉描绘瀑布,创造出有别于前人的雄丽而清爽的意境。范宁、华岩先生评云:“把前人所描写的题材拿过来,向深处推移,求得新的意境,这是宋诗的一大特征,这首诗就是一个例证。”笔者深表赞同。
第3个回答  2021-04-14

《望庐山瀑布二首》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两首诗,其前两句描绘了庐山瀑布的奇伟景象,既有朦胧美,又有雄壮美;后两句用夸张的比喻和浪漫的想象,进一步描绘瀑布的形象和气势,可谓字字珠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