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撒切尔夫人的故事:永远争坐第一排

急!我要这个故事的原文,不是感想!!不是概括!!希望帮忙找一找,好像是出自小故事大道理这类书的。注意:要原文
内容大概是说她小时候上学的时候排在第一排,然后有人插在她前面···后来她又做班长···还说她做公交车坐第一排,后来那个镇上的人知道她这样就留座位给她···帮我找找这个故事,感激不尽~~
一楼和二楼的同志们我都说了不是这个,那是网上概括出来的,我要原文~~不好意思

故事如下:

20世纪30年代,英国一个不出名的小镇上,有一个叫玛格丽特的小姑娘,自小就受到严格的家庭教育。父亲对她的教育很严格,经常向她灌输这样的观点: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力争一流,永远做在别人前面,而不落后于人。即使是坐公共汽车,也要永远坐在第一排。

父亲从来不允许她说“我不能”或“太难了”之类的话。父亲的“残酷”教育培养了玛格丽特积极向上的决心和信心。在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她时时牢记父亲的教导,总是抱着一往无前的精神和必胜的信念,尽自己最大努力克服一切困难,事事必争一流,以自己的行动实践着“永远坐在第一排”。

玛格丽特上大学时,学校要求学生们上5年的拉丁文课程,她凭着自己顽强的毅力和拼搏精神,硬是在一年内全部学完了。玛格丽特不光在学业上出类拔萃,她在体育、音乐、演讲及学校的其他活动方面也都一直走在前列,是学生中的佼佼者之一。

40年后,英国乃至整个欧洲政坛上出现了一颗耀眼的明星,她就是1979年成为英国第一位女首相、雄踞政坛长达11年之久、被世界政坛誉为“铁娘子”的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无论做什么事情,你的态度决定你的高度。“永远争坐第一排”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激发你一往无前的勇气和争创一流的精神。

扩展资料:

撒切尔夫人其它轶事典故

1、“若时光倒流将不再从政”

英国资深保守党成员斯派塞爵士的新书《斯派塞日记》从3月26日开始在《每日电讯报》上连载,这本书中透露了撒切尔夫人在许多重大问题上的私人观点,包括马岛战争、伯明翰炸弹事件以及1990年在党内竞选中失利等。

书中写道,1990年11月份辞职后,撒切尔夫人对保守党大失所望,并于1991年2月份告诉斯派塞爵士,她讨厌去下议院。1995年4月份,撒切尔夫人又在与斯派塞会面时说,如果时间能够倒流,她将不再从政,因为她的家庭已经为她的从政之路付出了过高的代价。

据悉,在撒切尔夫人的政治生涯中,丈夫丹尼斯始终支持她。然而丹尼斯2003年去世后,她与子女的关系似乎并不融洽。尽管撒切尔夫人年老体衰,她的儿子马克四到六个星期才会探望一次母亲,女儿卡罗尔有时候连续数月都不去看她。

2、对苏联人演讲:我们如何瓦解苏联

1991年11月撒切尔夫人访问美国,并于11月18日在休斯敦演讲,中心内容可以称为“我们是怎样瓦解苏联的”。会议组织者可能没有事先提醒她,在场的还有苏联人。所以,撒切尔夫人的演讲可谓是开诚布公、毫不掩饰。从中看出,她在苏联瓦解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她自己对此并不隐瞒,且乐于公之于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撒切尔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3-27

玛格丽特自小就受到严格的家庭教育。父亲常向她灌输这样的观点: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力争一流,永远做在别人前面,而不落后于人。即使是坐公共汽车,也要永远坐在第一排。

在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她总是抱着一往无前的精神和必胜的信念,尽自己最大努力克服一切困难,以行动实践着“永远坐在第一排”。

父亲的不断鼓励使玛格丽特对自己的口才充满自信。中学时,玛格丽特的演讲技巧一点也不高超,不受同学欢迎。玛格丽特却毫不顾忌,一有机会就滔滔不绝上台演讲。

有一次,因为她演讲了很长时间,台下时有嘘声,而到后来,听演讲的人都跑光了,她仍把自己想讲的话讲完才停止。许多同学对她这种个性不解,但她一直保持着这种独立自信、我行我素。

扩展资料:

撒切尔夫人其它轶事典故:

1、把握机会

撒切尔夫人时刻都在准备着,抓住一切机会,事无巨细,她成功了。例如,在作为保守党领袖竞选议会议员席位时,她抓住名流集会时演讲,说明自己对处理民众最关心问题的观点而赢的许多选票。

2、独特见解

撒切尔夫人对事物有独特的见解。1970年她为教育部大臣时,坚决执行废除工党政府的教育计划,为减少经济开支而取消对小学生的免费牛奶供应。

提高伙食费政策,并因此成为英国当时最不受欢迎的女人。1975年她批评西方对苏联的缓和政策,是持批评意见的为数不多的政治家之一。

3、撒切尔夫人成长故事

撒切尔夫人7岁时,罗伯茨带女儿到图书馆去,只允许她看三类书:人物传记、历史和政治书籍。他有意引导女儿日后从事惊天动地的政治生涯。

撒切尔夫人早年生活清淡艰苦,家里没有洗澡间、自来水和厕所,她没有值钱的东西,难得看一次电影或戏剧。这并不是罗伯茨没有钱。

而是他执意为女儿创造一种节俭朴素、拼搏向上、赤手空拳打天下的氛围。他每个星期天都带女儿到芳金大街的教堂去,让她听牧师滔滔不绝的布道。

在家里,罗伯茨有意与女儿就各种问题进行辩论,以造就她机智、沉着、语言辉煌、充满感染力和穿透力的雄辩艺术。

11岁时,撒切尔夫人进如凯斯蒂女子学校。在凯斯蒂辩论俱乐部的辩论会上,她以思想敏捷、观点独到、讲话准确、气势磅礴之势让同学们甘拜下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玛格丽特·希尔达·撒切尔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9-09-16

永远争坐第一排

20世纪30年代,英国一个不出名的小镇上,有一个叫玛格丽特的小姑娘,自小就受到严格的家庭教育。父亲对她的教育很严格,经常向她灌输这样的观点: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力争一流,永远做在别人前面,而不落后于人。即使是坐公共汽车,也要永远坐在第一排。

父亲从来不允许她说“我不能”或“太难了”之类的话。父亲的“残酷”教育培养了玛格丽特积极向上的决心和信心。在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她时时牢记父亲的教导,总是抱着一往无前的精神和必胜的信念,尽自己最大努力克服一切困难,事事必争一流。

以自己的行动实践着“永远坐在第一排”。玛格丽特上大学时,学校要求学生们上5年的拉丁文课程,她凭着自己顽强的毅力和拼搏精神,硬是在一年内全部学完了。玛格丽特不光在学业上出类拔萃,她在体育、音乐、演讲及学校的其他活动方面也都一直走在前列,是学生中的佼佼者之一。

40年后,英国乃至整个欧洲政坛上出现了一颗耀眼的明星,她就是1979年成为英国第一位女首相、雄踞政坛长达11年之久、被世界政坛誉为“铁娘子”的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无论做什么事情,你的态度决定你的高度。“永远争坐第一排”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激发你一往无前的勇气和争创一流的精神。在这个世界上,想坐“第一排”的人不少,但真正能够坐在“第一排”的人却不多,许多人之所以不能坐到“第一排”,就是因为他们只是把“争坐第一排”当成一种人生理想,而没有采取具体行动。

扩展资料:

撒切尔夫人1925年出生于英国小镇,小时候受艾尔弗雷德-罗伯茨(她的父亲一位从食品杂货商人发家致富成为格兰瑟姆市市长的保守派人士)的影响对政治有了浓厚的兴趣。为了能够去牛津大学继续学习,她用一年的时间学习了通常学四年的拉丁文。

18岁的她曾说过“政治已溶进了我的血液”。她终于在34岁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名女议员。玛格丽特自小就受到严格的家庭教育。父亲常向她灌输这样的观点: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力争一流,永远做在别人前面,而不落后于人。即使是坐公共汽车,也要永远坐在第一排。

在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她总是抱着一往无前的精神和必胜的信念,尽自己最大努力克服一切困难,以行动实践着“永远坐在第一排”。父亲的不断鼓励使玛格丽特对自己的口才充满自信。中学时,玛格丽特的演讲技巧一点也不高超,不受同学欢迎。

玛格丽特却毫不顾忌,一有机会就滔滔不绝上台演讲。有一次,因为她演讲了很长时间,台下时有嘘声,而到后来,听演讲的人都跑光了,她仍把自己想讲的话讲完才停止。许多同学对她这种个性不解,但她一直保持着这种独立自信、我行我素。

撒切尔夫人时刻都在准备着,抓住一切机会,事无巨细,她成功了。例如,在作为保守党领袖竞选议会议员席位时,她抓住名流集会时演讲,说明自己对处理民众最关心问题的观点而赢的许多选票。撒切尔夫人对事物有独特的见解。

1970年她为教育部大臣时,坚决执行废除工党政府的教育计划,为减少经济开支而取消对小学生的免费牛奶供应,提高伙食费政策,并因此成为英国当时最不受欢迎的女人。1975年她批评西方对苏联的缓和政策,是持批评意见的为数不多的政治家之一。

1982年福克兰群岛在被阿根廷占领10周后,英国成功地将它夺回。撒切尔夫人在福克兰群岛冲突(也被称为马岛之战)时的果断领导,使她在1983年的大选中获得压倒性胜利。任期内,她切实执行的政策使她获得“铁娘子”的称号。

这些政策为严密支配内阁阁员,严格执行金融政策,促使工会服从法律的约束,以及国有企业的民营化。她主张英国要有独立的核武器威慑力量,使得工党弃绝英国传统的核武器及防御政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玛格丽特·希尔达·撒切尔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03
撒切尔夫人:永远争坐第一排
  20世纪30年代,英国一个不出名的小镇上,有一个叫玛格丽特的小姑娘,自小就受到严格的家庭教育。父亲对她的教育很严格,经常向她灌输这样的观点: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力争一流,永远做在别人前面,而不落后于人。即使是坐公共汽车,也要永远坐在第一排。父亲从来不允许她说“我不能”或“太难了”之类的话。父亲的“残酷”教育培养了玛格丽特积极向上的决心和信心。在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她时时牢记父亲的教导,总是抱着一往无前的精神和必胜的信念,尽自己最大努力克服一切困难,事事必争一流,以自己的行动实践着“永远坐在第一排”。
  玛格丽特上大学时,学校要求学生们上5年的拉丁文课程,她凭着自己顽强的毅力和拼搏精神,硬是在一年内全部学完了。玛格丽特不光在学业上出类拔萃,她在体育、音乐、演讲及学校的其他活动方面也都一直走在前列,是学生中的佼佼者之一。40年后,英国乃至整个欧洲政坛上出现了一颗耀眼的明星,她就是1979年成为英国第一位女首相、雄踞政坛长达11年之久、被世界政坛誉为“铁娘子”的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无论做什么事情,你的态度决定你的高度。“永远争坐第一排”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激发你一往无前的勇气和争创一流的精神。在这个世界上,想坐第一排的人不少,但真正能够坐在“第一排”的人却不多,许多人之所以不能座到“第一排”,就是因为他们只是把“争坐第一排”当成一种人生理想,而没有采取具体行动。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4个回答  2012-04-12
故事如下:

  弗格斯的女上司

这天清晨,弗格斯家的电话铃声骤然响起。他刚握起话筒,一个陌生而嘶哑的男中音便在电话那头响起:“弗格斯先生您好,我是杰克法官。刚刚有人指控您偷了一家商店的两本书,请您于下午一点钟到达法庭接受审理,希望您积极配合我们。”

  弗格斯一头雾水,他已经有段时间没有去过商店了,再说以他的地位与经济实力,还用得着去偷书?很显然,这是有人设计陷害他。

  弗格斯刚刚被上司任命为私人秘书,这项工作虽然累人又费时间,但却是事务总管,是一个人人羡慕的职位。虽然对于弗格斯的当选,很多人都赞同并给予了充分支持,但并不代表没有人嫉妒甚至希望他身败名裂。弗格斯实在是懊恼极了,原本愉快而轻松的早晨就这样变得愁云惨淡。

  下午一点钟,弗格斯准时到达法庭。指控人是个英俊的年轻人,语句如锋利的刀剑,弗格斯也不是任人宰割的软饼。二人你来我往,互不相让。法官一时难以判断,只好休庭宣布第二天再审。

  弗格斯很气愤,他的上司是个精明能干的女人,对人对事一向要求严格,就在清晨还因为他的事假而不悦。而直觉告诉他,明天的审理也肯定不会有什么结果,真不知道要这样到什么时候。

  第二天清晨,弗格斯还没想清楚该以什么样的借口再次向女上司请假,女上司就打电话过来,急于要知道他这天打算怎么办。言外之意是她已经知道了这件事。

  想不到单位的人这么快就知道了这件事。弗格斯红了脸,仿佛他真的做了贼。他告诉女上司,他要去法院,然后直接回家,因为他没脸见其他人了,一个堂堂正正的事务总管却被别人指认为贼,想想都觉得丢人,真不知道同事们会怎样看他。

  女上司告诉弗格斯:去过法院之后,一定要到单位来,事情再糟糕,一个大男人都要拿出足够的勇气去面对。她还特别要求弗格斯在处理完法院的事情后去见她。

  弗格斯很沮丧,干了这么多年,辛辛苦苦得来的职位可能就要这样没有了。

  正如弗格斯预料的那样,法庭审理还是没有结果。

  下午,弗格斯不得不假装什么事也没有发生过,硬着头皮回到单位。推开单位的大门,同事们都不约而同停下了手中的工作,不过一秒钟,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到弗格斯的脸上,弗格斯的脸一阵阵发烫,他一遍遍在心里说:我不是贼,不是,我是清白无辜的,是被人陷害的。可是没用,他的声音别人听不到。他成了“过街老鼠”,同事们不是斜眼瞄着他,就是绕他而行。弗格斯实在受不了这样的难堪,径自来到女上司的办公室,他想还是自己请辞吧。

  女上司先开了口:“来,我们去散散步。”弗格斯还没明白是怎么回事,女上司已经出了门。

  弗格斯跟随女上司来到走廊,女上司并没有和他说什么偷窃的事情,不过是让他聊聊他的孩子。提到孩子,弗格斯的紧张情绪立刻轻松下来,孩子的诸多趣事让他的脸上不自觉地露出笑容,一向严肃的女上司也不时地点头微笑。

  女上司同他走遍了这座办公大楼的所有走廊,很多同事都看到了他们愉快交谈的情景。在走完了所有走廊后,女上司带弗格斯进了茶室,这里的门时刻敞开着,女上司选了临近门口的座位坐下,并示意弗格斯坐在她的对面,使得经过和进入茶室的人第一眼就看得见他们。在这里,视时间为金子般珍贵的女上司居然同弗格斯闲坐了一个多小时。

  事情很奇怪,当弗格斯再次推开办公室大门的时候,同事们的态度竟然有了180度的大转弯,他们的眼睛里盛满了友善,脸上挂满了笑容……

  当弗格斯终于被宣判完全无罪,和他的妻子离开法院准备回家的时候,他看见他的女上司正穿过人群大步向他走来,与他及他的妻子一一拥抱。

  “我想我不必对你说什么了,是吧?”女上司故意板着脸。

  是的,还用说什么呢?在这一令人伤心烦神的事件中,女上司始终是弗格斯的朋友。她毫不吝啬自己的信任并巧妙机智地维护住弗格斯的尊严,使弗格斯能够勇敢地面对鄙夷,最终走出困境。

  这位女上司就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位女首相,被称为政坛铁娘子的撒切尔夫人。她凭借真诚与智慧,赢得了民众的支持与信任。

  撒切尔夫人:永远争坐第一排

  20世纪30年代,英国一个不出名的小镇上,有一个叫玛格丽特的小姑娘,自小就受到严格的家庭教育。父亲对她的教育很严格,经常向她灌输这样的观点: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力争一流,永远做在别人前面,而不落后于人。即使是坐公共汽车,也要永远坐在第一排。父亲从来不允许她说“我不能”或“太难了”之类的话。 父亲的“残酷”教育培养了玛格丽特积极向上的决心和信心。在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她时时牢记父亲的教导,总是抱着一往无前的精神和必胜的信念,尽自己最大努力克服一切困难,事事必争一流,以自己的行动实践着“永远坐在第一排”。

  玛格丽特上大学时,学校要求学生们上5年的拉丁文课程,她凭着自己顽强的毅力和拼搏精神,硬是在一年内全部学完了。玛格丽特不光在学业上出类拔萃,她在体育、音乐、演讲及学校的其他活动方面也都一直走在前列,是学生中的佼佼者之一。 40年后,英国乃至整个欧洲政坛上出现了一颗耀眼的明星,她就是1979年成为英国第一位女首相、雄踞政坛长达11年之久、被世界政坛誉为“铁娘子”的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 无论做什么事情,你的态度决定你的高度。“永远争坐第一排”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激发你一往无前的勇气和争创一流的精神。在这个世界上,想坐第一排的人不少,但真正能够坐在“第一排”的人却不多,许多人之所以不能座到“第一排”,就是因为他们只是把“争坐第一排”当成一种人生理想,而没有采取具体行动。

我想你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