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谏逐客书》中的论证方法

李斯用秦王所喜好的珍宝美色都出产于别的诸侯国,来证明驱逐客卿是错误的,这种论证方法是什么?再请以《谏逐客书》为例,说说其它的论证。
ps:关于论证一直搞不太明白,谢谢了!~

《谏逐客书》中运用的论证方法是正反对比。

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推理严密,逻辑性强,论据充分有力。作者先谈历史,以秦穆公、孝公、惠王、昭王四位国君召士纳贤为例,强调重用客卿之重要。

接着再谈现实,作者列举秦王的爱好,诸如昆山之玉,随和之宝,明月之珠,以及所佩太阿剑,所乘之纤离之马等,都来自诸侯各国。

扩展资料:

一、内容鉴赏

这篇文章在论证秦国驱逐客卿的错误和危害时,没有在逐客这个具体问题上就事论事,也没有涉及自己个人的进退出处,而是站在“跨海内,制诸侯”完成统一天下大业的高度,来分析阐明逐客的利害得失。

这反映了李斯的卓越见识,体现了他顺应历史潮流的进步政治主张和用人路线。文章所表现出的不分地域,任人唯贤的思想。

二、艺术特色

作者善用比喻。从而增强了议论的形象性和说服力。最突出的例子是用秦王取物的态度为喻,来说明秦王对取人应该抱的态度和不可取的态度。

如文中写道:“夫击瓮叩缶……适观而矣已。”这形象地说明了秦王想得意于天下,在任人方面也应该弃退秦国那些平庸之辈,而取用异国的贤能之德。

此外,用“泰山不让土壤……故能就其深”为喻来说明“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的道理;用“借寇兵而赍盗粮”为喻来说明逐客是“资敌国”、“益雠”的愚蠢行为,形象而具有说服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谏逐客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6-06

《谏逐客书》中运用的论证方法是正反对比。

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推理严密,逻辑性强,论据充分有力。作者先谈历史,以秦穆公、孝公、惠王、昭王四位国君召士纳贤为例,强调重用客卿之重要。

接着再谈现实,作者列举秦王的爱好,诸如昆山之玉,随和之宝,明月之珠,以及所佩太阿剑,所乘之纤离之马等,都来自诸侯各国。

文章主旨

文章先叙述自秦穆公以来皆以客致强的历史,说明秦若无客的辅助则未必强大的道理;然后列举各种女乐珠玉虽非秦地所产却被喜爱的事实作比,说明秦王不应该重物而轻人。文章立意高深,始终围绕“大一统”的目标。

从秦王统一天下的高度立论,正反论证,利害并举,说明用客卿强国的重要性。全文理足词胜,雄辩滔滔,打动了秦王嬴政,使他收回逐客的成命,恢复了李斯的官职。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12-21
逐客是没有道理的,秦国的发展,离不开别的国家的支援,秦国并不是万能的,什么都可以做,什么都做得好,王者必须会用人,不能闭目塞听,阻碍自身发展!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03
此处对比论证!作者通过列举秦王所喜好的珍宝美色均出产于外国,但秦王却不问去取何方,这明显与秦王在用人上“非秦者去”形成矛盾对立,这种极大的反差充分显示出了其驱逐客卿的不合理性;紧接着进一步说明这种做法是“重物轻人”,与秦王想统一天下的愿望是背道而驰的。
《谏逐客书》这篇文章整体上运用对比论证,厉害对比,正面论证,以彰明纳客之利;反面推理,揭露逐客之害。
类比论证: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归纳论证:第一段列举秦国历史上的四位君主的纳客成就事业的事迹,最后得出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
例证法、对比法:第二段;追问

这不是类比吗?

追答

类比是同种性质之间的事物之间进行的,你觉得他把什么类比成什么呢?把珠宝美色类比成士大夫和客卿吗?如果是的话,那秦王岂不是已经重用了客卿,那还论证什么?所以,他这里可没有哟,他是用秦王重物而轻人来进行重物与轻人的对比的。比如下边的作者以泰山和河海为喻来比喻君王,将一块块土壤和一条条溪流比作众多老百姓,所以采用了类比。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也是用的类比!

追问

另外再问一点,论据的性质分为哪几种?是事实和理论吗?如果是的话,事实和理论又分为什么?

追答

论据是分为理论和事实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