茉莉花是哪里的民歌.

如题所述

一、下面这段摘自《滁州市志》
  1942年冬,大众剧团奉命便装到天长与六合相交的金牛山及仪征一带开展反扫荡宣传工作。剧团开到目的地以后,晚上演戏、搞宣传,白天走访当地民间艺人,向他们学习“玩旱船”,唱民歌。民间艺人拉起胡琴唱了一首当地流传的《鲜花调》:“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满园花草香也香不过它,若有心采一朵戴,又怕来年不发芽。好一朵金银花。好一朵金银花,金银花开好比勾儿芽,奴有心采一朵戴,看花的人儿要将奴骂。好一朵玫瑰花,好一朵玫瑰花,玫瑰花开碗呀碗口大,奴有心采一朵戴,又怕刺儿把手扎。”
  民间艺人悠扬婉转的歌声使何仿听呆了,他没想到金牛山区有这么好听的歌,听着这歌,他仿佛置身在百花园中,好像看到了万紫千红,好像闻到了沁人的馨香。于是他激动地称民间艺人为师傅,请求他教他唱这首歌。于是那位民间艺人教他一句,他认真地学一句,并记一句词谱。一个多小时后,他终于学会了这首民歌,并记下了全部词谱。

二、娄丽红与《茉莉花》
  娄丽红,天长市金集镇草西村人,今年已近七旬,是一个一字不识的农村妇女。前些年她从广播上听到《茉莉花》,便勾起了她对往事的回忆,于是就冒着高温酷暑,从20多公里外的农村来到城市,向当时的文化局的同志回忆她当年到安徽省城及各地演唱《茉莉花》的情况。后来文化局的同志又去请教原天长市政协主席夏锡生,向他了解有关情况,因为知道夏老与《茉莉花》作者何仿是老同乡、老朋友,曾在香港回归时我市首先撰写《茉莉花》的人,他应该清楚。夏老得知此事后,便接见了娄丽红。见面后夏老就问她是怎样把《茉莉花》唱到省城去的,她就如实回答:“当年我们那里,老老小小,特别是女孩子,差不多都会唱,县文化馆黄馆长说我当时《茉莉花》小调唱得好,便要我与他一道去合肥参加全省民歌大赛。1954年在江淮大剧院,我唱了《刮地风》、  《茉莉花》两支歌,最后被评为一等奖,省领导还给我发了一枚金质奖章。”
  据夏老在有关文章中的记载:娄丽红的上述一番介绍与何仿的回忆是一致的。夏老去南京向何仿祝贺七十寿辰时,闲谈之中,偶然提及草庙山歌手娄丽红唱《茉莉花》在1954年安徽省民歌大赛中荣获一等奖的旧事时,勾起了何仿同志对《茉莉花》创作情况的回忆,他说:“娄丽红到省城参赛的《茉莉花》是由我收集整理的”;又说“1942年,我随淮南大众剧团到天长县金牛山演出新编者洪山戏《保卫家乡》,在金牛山脚下遇到一民间艺人给我唱《茉莉花》,我感到很好听,便一句一句地记下来,然后根据当时皖东广为流传的地方剧种---洪山戏特有音调作为基础,进行融汇贯通,终于成为现在的《茉莉花》曲调。”何仿在与中央电视台和江苏电视台联合摄制电视文艺片《芬芳年华》的摄制组同志说:“我是喝白塔河水长大的,《茉莉花》是由安徽天长这方沃土上培育出来的”。
  也有人说《茉莉花》 是江苏歌唱家程桂兰唱红的。夏老在相关文章中讲到:程桂兰当时作为南京前线歌舞团的演员,曾带这支歌到北京总政参赛,的确使这支歌升华了许多,但那是1957年的事,而在这三年前,即1954,天长民歌手娄丽红就已经把《茉莉花》唱红安徽省了。
  现在大家都知道《茉莉花》已成为中国的民歌,唱响了世界,这是中国人民的骄傲。

三、皖苏两省学者为民歌《茉莉花》“产地”舌战
  安徽商报4月20日讯 本报3月23日独家报道《凤阳籍明史学家夏玉润:民歌茉莉花源自“凤阳花鼓”》后,引起音乐界和史学界的高度关注,江苏方面多位学者对此提出异议,认为《茉莉花》属于江苏民歌。
  关于民歌《茉莉花》的“原产地”,目前在江苏省南京、扬州之间争论不休,仪征、苏州、盐城亦加入这一行列。昨日,中国明史学会会员、滁州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夏玉润再次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经过他认真而细致的考证,把源于我省凤阳的民歌《鲜花调》改编而成的《茉莉花》定为江苏民歌,证据不足。
  其一:有学者称,1942年,新四军战士何仿在江苏六合采风时,记录了一首当地民间艺人演唱的《鲜花调》。1957年,已在南京前线歌舞团工作的何仿,将此改编成民歌《茉莉花》,参加全国汇演。在媒体的运作下,《茉莉花》首次贴上“江苏民歌”标签。然而,《鲜花调》早在清末就唱遍全国,例如山东省也有《鲜花调》,假设当时由山东前卫歌舞团演出,今日岂不成了山东民歌?他认为,最先“注册”与它的原产地,是两码事。
  其二:有文章说,据已故音乐史学家章鸣考证,“清代的《鲜花调》是明代已流行于扬州的《鲜花调》基础上的发展”。据他考证,《鲜花调》之名最早见于清乾隆年间。
  其三:有学者称,扬州清曲中有《鲜花调》,夏玉润认为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据中国戏曲音乐、曲艺音乐、民间歌曲等集成记载,全国各地到处都有《鲜花调》,如何证明《鲜花调》最早出现于扬州清曲中?目前,支撑这一观点的证据不足。
  其四:有学者认为,1934年上海蓓开唱片公司录制的黄秀花演唱的《鲜花调》,是最早的音像资料,足可证明它是扬州民歌。其实,它是扬剧《打花鼓》中的唱段,扬剧最初就称“花鼓戏”。在此之前,卢翠兰、荀慧生、潘雪艳、华慧麟、周五宝等著名京剧演员,均演唱了《打花鼓》中的《鲜花调》,亦有当时上海录制的唱片。
还有人说,“《鲜花调》来自民歌《双叠翠》,400多年前已经在扬州大地上广为传唱”。然而,《双叠翠》最早见于明嘉靖年间刘效祖《词脔》一书,刘为山东籍人,后居北京,《双叠翠》最初应为北方民歌。
  其五:有人依据1960年南京市工人业余艺术学校汇编的《曲调选》,证明《茉莉花》的前身《鲜花调》在南京白局曲调中原名《闻鲜花》(释其意为“闻”了几种花)。而据原上海音乐学院院长江明教授考证,《鲜花调》又有《文鲜花》(演唱张生戏莺莺的故事)、《武鲜花》(演唱武松杀嫂的故事)之称谓,亦流传于上海。因此不是南京的专利。
  还有人依据朱元璋、徐达在莫愁湖畔“胜棋楼”下棋的故事,衍生出《鲜花调》。夏玉润据此认为,朱元璋、徐达均为凤阳人,唱的戏更有可能是安徽的“花鼓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4-09
苏皖民歌,在国内以及国际具有较高知名度。起源于安徽滁州天长、江苏扬州、六合一带的民间歌曲。由著名军旅作曲家何仿将采自于苏皖一带的民歌汇编整理而成。此歌曲多次在香港回归祖国政权交接仪式、雅典奥运会闭幕式等重大场面上演出。
第2个回答  2012-04-03
是江苏民歌 我就是江苏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