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后的劳动法是哪年由劳动部起草?

如题所述

最早的劳动法是1994年7月5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之前的时间只有几步不全面的法规,如《国营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暂行规定》、《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等。

中国劳动法治三十年的发展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年至1994年),中国劳动法治的起步阶段。

从1978年到1984年,这一时期主要是适应改革开放,拨乱反正,实行经济调整,恢复和健全劳动就业、分配、劳动保护等相关制度。从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配合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开始了市场化的劳动法治的尝试和推进。1986年国务院《国营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暂行规定》等法规的出台,标志着计划经济的劳动制度开始转变。与在改革中强调包括劳动用工权利在内的企业经营自主权的同时,《国有企业职工代表大会的条例》的出台,为改革中劳动者权利的保障提供了依据。与当时政治领域中民主理念的活跃和高涨相一致,职工民主管理制度的实施,保证了企业改革中的利益平衡。在小平南巡重提改革后,199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颁布,次年,国务院《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的实施,再到1994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以及一系列相关配套法律法规出台,标志着中国的劳动法律体系已经具备了初步的基础。

第二阶段(1995年至2007年),中国劳动法治的形成阶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这部在社会法领域中具有次法典意义基本法,这一法律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动法治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内容,界定了劳动者、企业和政府在劳动领域的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规定了劳动关系和劳资矛盾处理的基本程序,为市场化的劳动法律体系的建立提供了基本框架。市场化的劳动法律体系的框架主要包括:1.劳动标准法,主要由工资法、工时法、职业安全卫生法等构成。2.劳动关系法,包括个别劳动关系法和集体劳动关系法,作为法律制度由劳动合同制度、集体合同制度和劳动争议处理制度构成。3.劳动保障法,主要包括就业法、劳动力市场服务法和社会保险法。4.劳动行政法,主要包括劳动行政管理和劳动保障监察的法律规定。

按照市场化劳动法律体系框架的要求,在这一阶段,劳动立法一方面是通过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颁布实施,来完善劳动法的相关规定。如在劳动标准和劳动关系以及劳动行政等法律调整方面,颁布了《集体合同规定》、《工资支付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劳动保险监察条例》等。在社会保险方面,颁布的《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失业保险条例》、《工伤保险条例》、《企业职工生育保险试行办法》等法规,初步建立了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社会保险制度。

尽管这一阶段在劳动立法方面有一定的推进,但在劳动法律的实施方面,则出现了相当的问题,即劳动法的相关规定,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执行。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一是由于在改革的指导思想上,过于追求经济效益、追求GDP而忽略了社会公平,劳动法律被边缘化;另一原因是劳动法在立法上过于原则又缺乏相应的法律责任的明确规定,致使法律无法发挥有效规制劳动关系的作用。一个普遍的现象是,相当多的企业并没有严格执行劳动法律,企业劳动关系实际上是“法外运行”。这种情况的直接后果是,在改革和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劳动者权益得不到有效的保障,而由此引发的劳资矛盾和劳资冲突加剧,已经严重地影响了社会和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在党的十六大确定的“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下,经济社会同步发展成为改革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加强劳动法治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内容。2007年相继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节仲裁法》,在加强和完善劳动法治体系上具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劳动合同法的制定和颁布,引发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并在各种不同意见的争论和交锋中,极大地提高了全社会的劳动法治意识,为劳动法制的实施奠定了社会基础。

第三阶段(2008年开始),中国劳动法治的完善和实施阶段。

以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为标志,中国的劳动法治进入到完善和实施的阶段。特别是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对于推进中国劳动关系法治化,具有重要的意义。该法明确了劳动法律关于劳动合同的相关规定的法律责任,将相关规定具体化并具有可操作性,该法实施的实际意义,是要将已经基本确立的劳动法治具体实施,促使以往的企业劳动关系“法外运行”转变为“法内运行”。就业促进法、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处理法等构建了个别劳动关系运行全过程更为严格的法律规制。这三部法律的具体实施,将中国的劳动法治进程推进到一个全新的阶段。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4-05
你可以在百度搜索。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