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诈金额多少立案

如题所述

一、敲诈勒索罪一般立案金额
敲诈勒索罪数额认定标准如下:
1、敲诈勒索公私财物“数额较大”,以2千元至5千元为起点;
2、敲诈勒索公私财物“数额巨大”,以3万元至10万元为起点;
3、敲诈勒索公私财物“数额特别巨大”,以30万元至50万元为起点。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在上述数额幅度内,研究确定本地区执行的敲诈勒索罪“数额较大”、“数额巨大”的具体数额标准,并报最高人民法院备案。
因此,敲诈勒索罪一般的立案金额为2000元-5000元以上。
二、敲诈勒索罪特殊立案金额
敲诈勒索公私财物,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数额较大”的标准可以按照《关于办理敲诈勒索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规定标准的百分之五十确定:
(一)曾因敲诈勒索受过刑事处罚的;
(二)一年内曾因敲诈勒索受过行政处罚的;
(三)对未成年人、残疾人、老年人或者丧失劳动能力人敲诈勒索的;
(四)以将要实施放火、爆炸等危害公共安全犯罪或者故意杀人、绑架等严重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犯罪相威胁敲诈勒索的;
(五)以黑恶势力名义敲诈勒索的;
(六)利用或者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军人、新闻工作者等特殊身份敲诈勒索的;
(七)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
此时,其中勒索同时具有上述情形之一,那么对立案金额的要求则为1000元-2500元以上。
敲诈勒索罪立案金额法律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敲诈勒索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第一条
敲诈勒索公私财物价值二千元至五千元以上、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三十万元至五十万元以上的,应当分别认定为刑法第二百七十四条规定的“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可以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和社会治安状况,在前款规定的数额幅度内,共同研究确定本地区执行的具体数额标准,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批准。
第二条
敲诈勒索公私财物,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数额较大”的标准可以按照本解释第一条规定标准的百分之五十确定:
(一)曾因敲诈勒索受过刑事处罚的;
(二)一年内曾因敲诈勒索受过行政处罚的;
(三)对未成年人、残疾人、老年人或者丧失劳动能力人敲诈勒索的;
(四)以将要实施放火、爆炸等危害公共安全犯罪或者故意杀人、绑架等严重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犯罪相威胁敲诈勒索的;
(五)以黑恶势力名义敲诈勒索的;
(六)利用或者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军人、新闻工作者等特殊身份敲诈勒索的;
(七)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
第三条
二年内敲诈勒索三次以上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七十四条规定的“多次敲诈勒索”。
第四条
敲诈勒索公私财物,具有本解释第二条第三项至第七项规定的情形之一,数额达到本解释第一条规定的“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百分之八十的,可以分别认定为刑法第二百七十四条规定的“其他严重情节”、“其他特别严重情节”。
应注意的是,敲诈勒索公私财物“数额较大”,2千元至5千元的对应刑罚是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敲诈勒索公私财物“数额巨大”,3万元以上的对应刑罚是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敲诈犯罪是指以非法手段,通过威胁、恐吓等手段,强迫他人交付财物或者获利的行为。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敲诈犯罪属于侵犯财产罪的范畴。定罪并判决刑期的过程需要进行合法、公正的审判程序。具体判决的依据包括敲诈的手段、数额、影响等因素。根据刑法的规定,敲诈数额较大的犯罪行为将面临较重的刑罚,刑期可能在数年以上。同时,法院也会综合考虑犯罪嫌疑人的犯罪记录、态度等因素进行量刑。对于敲诈犯罪的定罪和判决刑期,需要依法进行审理,确保公正、公平的司法结果。
敲诈犯罪是指以非法手段,通过威胁、恐吓等手段,强迫他人交付财物或者获利的行为。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敲诈犯罪属于侵犯财产罪的范畴。定罪并判决刑期的过程需要进行合法、公正的审判程序。具体判决的依据包括敲诈的手段、数额、影响等因素。根据刑法的规定,敲诈数额较大的犯罪行为将面临较重的刑罚,刑期可能在数年以上。同时,法院也会综合考虑犯罪嫌疑人的犯罪记录、态度等因素进行量刑。对于敲诈犯罪的定罪和判决刑期,需要依法进行审理,确保公正、公平的司法结果。
【法律依据】: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修改《关于办理妨害信用卡管理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决定:  第五条 使用伪造的信用卡、以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的信用卡、作废的信用卡或者冒用他人信用卡,进行信用卡诈骗活动,数额在五千元以上不满五万元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规定的“数额较大”;数额在五万元以上不满五十万元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规定的“数额巨大”;数额在五十万元以上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规定的“数额特别巨大”。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第一款第三项所称“冒用他人信用卡”,包括以下情形:(一)拾得他人信用卡并使用的;(二)骗取他人信用卡并使用的;(三)窃取、收买、骗取或者以其他非法方式获取他人信用卡信息资料,并通过互联网、通讯终端等使用的;(四)其他冒用他人信用卡的情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