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历史的和现实的事实说明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集中体现

请务必多多益善,多谢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第三次科技革命蓬兴起,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资产阶级国家对经济生活加强干预,加上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取消了金本位制而代之以纸币,以及普遍地推行凯恩斯的通货膨胀政策等原因,战后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运动和经济危机的表现形式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呈现出相当复杂的景象。

一、当代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的概况

资本主义经济是一种以生产资料占有制为基础,社会再生产各环节之间存在着尖锐矛盾的经济形态。因此,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呈现出明显的周期性即经过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这四个阶段周而复始的恶性循环。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西方学者称之为资本主义的“经济周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迄今,资本主义世界大致经历了四个再生产周期。
(一)第一个再生产周期发生在二战争结束后至50年代中期。战后,资本主义各国的经济都经历了不同程度的恢复或调整,重新走上了正常的周期发展道路。随着再生产过程中矛盾的积累,1948-1952年爆发了战后第一次经济危机。这一次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在不同的国家爆发的时间有较大的差异即危机的非同期性,造成再生产周期发展进程的不一致,一直持续到50年代中期,才为1955-1957年的资本主义的世界性周期高涨所代替。
(二)第二个再生产周期发生在50年代后半期至60年代中期。资本主义国家经过50年代中期的经济高涨之后,于1957-1958年又爆发了战后第二次经济危机。这次经济危机的同期性表现得比较明显,但危机的规模和深刻程度都远远超过战后第一次经济危机。资产阶级国家借助凯恩斯主义,推行系列“反危机措施”,如降低银行的帖现率和存款准备金比率,增加通货量,扩大政府开支(特别是军事开支)等来刺激信贷的扩大和生产的上升。到60年代前半期,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过危机之后的萧条和复苏,进入再生产周期的高涨阶段。
(三)第三个再生产周期发生在60年代中后期至70年代中期。随着60年代前半期资本主义世界统一的经济高涨之后,在60年代中期,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先后爆发了战后第三次经济危机。这一次经济危机,也具有显著的非同期性,使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发展进程再度呈现复杂的情况。
(四)第四个再生产周期从70年代中期开始,一直延续到9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历了60年代经济迅速发展的 “繁荣” 期后于1973-1975年爆发了一场严重的世界性经济危机。这次危机是由于中东战争爆发所引起的。
70年代经济危机与战前的经济危机表现有所不同。战前的经济危机,是生产无限扩大,劳动人民支付能力相对缩小,造成生产结构社会供求关系严重失衡,表现为生产过剩,而是生产不足,商品奇缺,物价上涨,工人失业剧增。这一次经济危机之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处于低增长、高物价、高失业并存的困境中。西方学者把这种经济现象称之为“滞胀”,即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并存。这种情况改变了过去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运动的一般规律。这次危机过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还没有出现复苏,更没有走向新的繁荣的情况下又爆发了80年代初世界经济危机。这是战后最严重、最深刻的经济危机。这次危机,使“滞胀”病根进一步加深。使西方发达国家长时间处于“滞胀”时期。
面对经济滞胀的严重局面,西方发达国家从70年代末、80年代以来,以货币学派和供应学派论为基础,制定了经济“复兴计划”,宏观经济的运行机制进行了重大调整,主要措施是实行国有企业私有化,推行紧缩的财政策和货币政策,放松对微观经济的管制等。这些调节经济的措施取得了一定效果,最突出的是通货膨胀有所下降。其次是刺激了经济回升。80年代后期开始,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又面临着新的困境,经济回升乏力,并没有完全摆脱“滞胀”的病根。进入90年代以后,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经过复苏进入稳定增长时期,尤其美国的所谓“新经济”运行模式(即高增长、低失业、低通账、低财政赤字的运行方式)只能是一个阶段性的现象,说它消除了周期性和危机,使美国经济走入“永久繁荣”的结论,是不正确的。

二、当代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和危机的新特点

(一)世界资本主义统一的再生产周期运动规律仍然起作用,但再生产周期缩短,危机次数频繁,冲击力减弱。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并没有消除资本主义再生产各个环节之间存在的尖锐矛盾。因此,整个社会再生产仍然处于无政府状态,垄断资本的运动仍然伴随着周期性的经济危机,经济运行秩序不断被危机打断,形成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运动。随着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国际化和资本国际化的发展,资本主义各国之间的相互经济联系比战前更加密切,这就使世界资本主义统一的再生产周期运动得到加强。因此,战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以历了四个再生产周期,期间爆发过五次大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和数次国别性能经济危机。
战后经济危机持续的时间都比战前短,二战前每次危机持续时间平均为20个月,二战后是11个月左右,而且,危机所造成的破坏力大大下降。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已经很少有20世纪二三十年代经济产值下降一半那样的大起大落。由于西方发达国家采取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使经济危机爆发后所造成的生产大幅度下降现象有所缓和。据统计,战后经济危机期间,下降幅度不超过15%,而在战前,的历次经济危机期间,工业生产下降幅度一般都20%以上,有些国家竟高达40%以上。可见,战后经济危机的冲击力明显减弱。同时经济危机间隔的时间也延长了,战前每个月经济周期的时间长度为50个月,战后则延长为75个月,而且每个周期中经济增长的时间也延长了。自6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有两个增长期超过100个月,1961年1月至1969年10月,美国经济增长了106个月。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已经保持了长达114个月的持续增长。战后,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虽然缩短了,但爆发危机的次数更加频繁。以美国为例,二战后,从1945年到1979年的34年中就发生了6次经济危机,平均约6年爆发一次。
(二)危机阶段,普遍存在物价上涨现象,同时“滞胀”贯穿于再生产周期的各个阶段之中。过去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发生后,由于生产过剩, 商品滞销, 物价总是急剧下跌。战后第一次世界经济危机(1948-1952年)来临时, 物价曾一度下跌,但幅度不大。可是,从50年代末、特别是60年代起,西方发达国家都普遍推行凯恩斯主义的赤字财政政策,世界性通货膨胀越深越烈。从1971年起,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美元的地位雨飘摇,资本主义世界的货币金融危机日益深化,它与经济机交织并发,推波助澜,使资本主义世界经济走进“滞胀”的死胡同。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滞胀”现象的产生并不是偶然的。它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社会资本矛盾运动的必然产物,也是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长期奉行凯恩斯主义,采取种种“反危机”措施的恶果。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抑制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使得危机不能充分展开,生产不断扩大与市场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并不能象过去那样暂时地得到解决,这样一次又一次地积累起来,使严重的经济危机成为不可避免。即使由于国家的调节走出危机,严重的生产过剩并未解决。尤其生产能力的严重过剩,造成固定资本的投资不振,钳制住生产和经济的发展,必然使生产不能不长期处于萧条停滞状态。在凯恩斯主义财政金融政策的干预下,为了医治“滞”,国家日益增大财政开支,造成国家预算入不敷出,财政赤字巨大。弥补财政赤字的主要办法是印刷钞票和发行公债,其结果是大大增加货币供应量,通膨胀由此产生。为了刺激生产所采取的降低利率,扩大信贷等措施又进一步加剧了通货膨胀。为了医治“胀”国家又不得不采取紧缩措施,如压低政府支出,减少货币发行量,提高利率、缩小信贷等,这又将使投资疲弱,市场萎缩,其结果是加重了经济停滞。这样,一方面在社会资本再生产过程中出现了生产的长期停滞。另一方面在货币信用领域出现了经常的严重的通货膨胀。这两个过程相互重迭,相互交织,相互结合,形成了停滞与膨胀并存的局面。
由于“滞胀”现象贯穿 于社会资要再生产的全过程中, 因此,“滞胀”并不仅仅出现在再生产周期中的某一阶段,而是在周期的各个阶段都存在着严重的通货膨胀,整个周期中,投资疲弱,市场相对狭小,失业大量存在,造成经济停滞不前。“滞胀”恶性循环与再生产周期运动相伴随,成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运动的一大奇观。这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一种特殊产物,也是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深刻化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三)结构性经济危机更加突出,它与周期性危机以及互相交织在一起。随着战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西方国家对本国经济中长期经济计划的实施,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本国经济结构进行调整,从而引发了结构性的危机如原料危机、传统工业危机、结构性失业、政府结构性财政赤字以及石油危机、世界性通货膨胀、国际债务危机、贸易收支失衡等世界性结构危机。
当代资本主义结构性危机、与高科技的发展对经济结构、组织、体判和运行的影响有关,但其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本身。正如列宁指出“技术的加速发展、又使国民经济部门不适应的因素、混乱和危机的因素日益增加。”当工资本主义结构性危机的产生,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市场经济规律的抑制作用也有关系,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普遍发展的结果。
结构性危机具有不同于周期性危机的特点:①周期性危机持续的时间较短,通常是一年左右,最长也不过两三年,结构性危机持续时间比较长,往往要10年、15年甚至更长。②周期性危机是生产过剩造成的,而结构性危机不一定表现为生产过剩,也可表现为生产不足,物价不一定下跌,也可能是上涨。③周期性危机通常是从生产领域波及流通领域,并形成全面的经济危机,而结构性危机可能只发生在某一个或某几个领域和部门。④周期性危机在各国基本上表现相同,只是深刻程度和时间长短等会有差别,而结构性危机在各国的表现和影响并不一样,甚至完全相反。
战后,结构性危机和周期性危机,往往同时并存,互相交织。70年代迄今发生的三次周期性危机都有这种情况,它使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更加深刻。 特别由于“滞胀” 现象与再生产周期相伴随,因此,与“滞胀”现象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财政危机和货币信用危机便密切地结合在一起。战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一直用财政赤字增加社会总需求,以刺激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结果财政赤字几乎连年不断,赤字额越来越大。财政赤字带来通货膨胀。为了抑制通货膨胀,采取紧缩银根政策,使得信贷急剧缩减,利息率猛烈提高,银行破产倒闭严股票价格猛跌,国际收支大量逆差和黄金大量外流,使国际金融市场陷于一片混乱。这种由“滞胀”所引发的财政危机与金融危机和信贷危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与再生产的周期运动相伴随,使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运动呈现更为复杂的情况。
(四)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发展的不平衡性加剧,再生产的周期变形。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阶段,再生产周期发展是比较平衡的。突出表现在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爆发经济危机的时期比较一致,并由此而引起的不同国家中再生产周期各阶段更迭的整个过程逐渐形成为国际的统一过程,即形成世界资本主义统一的再生产周期运动。但是由于资本主义各国所处的具体历史条件不同,经济发展的水平不同,以及其他各种因素的影响,因而资本主义各国的发展总是不平衡的,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运动过程存在差异。这种情况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表现得越来越明显。这是因为战后资本主义各国遭受战争破坏的程度大不相同,它们经济恢复和增长的进程也很不一样,结果,战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表现出高度的不平衡性,它影响到各国再生产周期的各个阶段以及各国经济危机爆发的周期性。同时,由于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各国政府加强了再生产周期进程的调节和干预,这在一定程度上也缓和了经济危机所带来的社会震荡,不象过去那样很快就在其他国家引起连锁反应。所以,从整个说来,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同期性与非同期性虽然交错出现,但同期性的趋势较战前显然有所削弱,更多的表现了非同期性的特点。这正是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发展不平衡性加刷的表现。
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发展的不平衡性,突出表现在某些再生产周期运动中爆发经济危机的时期的不一致性(即非同期性)。例如发生在60年代中后期的那场世界经济危机,法国在1964年爆发,日本在1965年爆发,英国、西德都爆发在1966年,而这时美国仍处在从1961-1969年长达八年之久的经济高涨阶段,直到1969年10月美国才爆发经济危机。 这种 不平衡性还表现在再生产周期各个阶段持续的时间上的差异,有的阶段持续时间较长,有的阶段持续时间较短。一般来说,危机阶段持续时间较短,停滞(萧条)阶段持续时间也较短,但在有的再生产周期中萧条阶段持续时间也较长,例如有的学者把1973-1975年严重经济危机之后所经历的较长时期的“滞胀”称之为“特种萧条的新形式”。有些阶段的特征不很明显,界限比较模糊,不易区分。这表明战后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发生了变形。

三、对当代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的基本认识

通过对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运动的历史考察及其基本特点的探讨与分析,使我们对当代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运动的客观规律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为了深入探讨这个问题,试从理论和实践上,谈两点认识问题。
(一)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正确看待当代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运动。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性是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所决定的。它与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相伴随并贯穿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始终。但是资本主义经济并非每时每刻都处在危机之中,只有在这些基本矛盾发展到特别尖锐激化的程度,以致造成生产的迅速扩大与劳动人民的购买力之间的激烈冲突,严重破坏社会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时,也就是说这些矛盾经过一定时间的发展和积累后,才会爆发经济危机。危机的爆发人为地破坏了社会生产力,生产大幅度下降,强制地使资本主义生产和劳动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得到暂时的平衡,使社会再生产的比例关系得到暂时的协调,使资本主义的矛盾暂时得到缓和,从而使再生产得以继续进行,社会生产从危机中逐步摆脱出来,重新恢复和发展起来。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固有的各种矛盾又会发展和激化,就不可避免地又爆发另一次新的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经济就是这样从一次危机到另一次危机,形成周而复始的再生产的周期性。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国家加强对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发展进程的干预和调节,使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运动呈现出十分复杂的情况,在复杂的社会现象面前,西方资产阶级散布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消失论,把历史上出现的经济危机说成是偶发事件,并熬尽脑汁,开了不少“灵丹妙药”,妄图“防止”和“克服”经济危机。但是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运动的客观规律是不可抗拒的。那些“反危机”的“灵丹妙药”只能起到某种“应急”的作用,只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暂时缓和再生产过程中某些矛盾,减轻经济危机的严重程度,甚至可以推迟危机的爆发,但是无论如何不可能遏止经济危机。因为这些政策措施都是以保持和维护资本主义制度为前提的,它们根本没有也不可能去触动垄断资本统治的经济基础,没有也不可能消除产生经济危机的病根。进入8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陷入“滞胀”恶性循环的困境,这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深刻化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进入90年代以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仍未走出经济低速增长的低谷。因此,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理论并没有过时,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运动的客观规律仍然在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实践中起作用,只不过其运动方式、次序、情景和具体表现形式有所变化而已,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运动仍按照它本身所固有的规律发展下去。
(二)必须认真研究当代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运动中所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一步探索当代资本主义再生产运动的客观规律。马克思主义是生动的、活泼的、创造性的、发展的科学,它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我们必须根据第二次世界大战以乎资本主义世界的新情况、新变化,深入研究当代资本主义再生产运动的规律。从目前来看,以下几种新情况、新问题是值得我们关注和认真研究的:
1.当代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运动的不规则性。过去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运动是按照危机--萧条--复苏--高涨这四个阶段有规则地运行。而当代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运动发生了变形,如上所说的周期发展进程的不平衡性,经济危机爆发的同期性与非同期性并存,某些阶段持续时间的差异性以及界限模糊、不易区分,使再生产周期运动呈现出不规规运行的状态。
2.“滞胀”作为当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的一种普遍现象。既可以把它看作是停滞萧条的新形式,又是经济危机深刻化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它不是存在于再生产周期的某一阶段,而是贯串于周期的各个阶段之中,而且在“滞胀”中还有经济的低增长。“滞胀”的基本特征不同于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的各个阶段。这就带来了当代资本主义周期运动的极端复杂性。
3.经济危机表现形式的多样化。过去传统的经济危机主要表现为生产过剩,大量商品积压,生产大幅度下降,失业人数剧增。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主要不是表现生产过剩,而是生产不足,商品奇缺,物价上涨,失业增多。不仅表现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还表现为“滞胀”现象,结构性危机突出,财政和货币信用危机频频发生并与周期性经济危机交织在一起。60-70年代爆发多次的美元危机,导致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国际货币体系的瓦解。80年代一90年代金融风潮更是此起彼落,爆发多次国际性和地区性的金融危机都是这种经济危机的重要表现。

参考资料:http://www.fjtu.com.cn/fjnu/courseware/0712/course/_source/web/lesson/char5/j2.htm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7-23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表现为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第二,表现为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1)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表现为生产的无限扩大趋势同劳动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狭小之间的矛盾,它是经济危机发生的直接原因。
(2)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必然表现为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对立。当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比例失调现象达到顶点,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条件遭到严重破坏时,就要爆发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 可见,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它的深刻的根源就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第2个回答  2019-08-26
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激化的结果,社会再生产的所需要的比例已经严重失衡。只能通过爆发经济危机强制破坏一部分生产力来实现再生产所需要的比例关系。
第3个回答  2021-12-05
⑴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⑵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发生以生产过剩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危机。生产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但是这种过剩是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产品显得过剩,而不是与劳动人民的实际需要相比的绝对过剩。
⑶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趋势。其二,单个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
第4个回答  2019-12-21
资本主义是资本家为了垄断整个国家或者社会的资金来源和资金输出,而形成的,所以,这就是资本主义矛盾的集中体现。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