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传统节日的风俗和来历

如题所述

1、春节春节,即农历新年,是传统意义上的岁首。它起源于上古时代的岁首祈年祭祀,逐渐演变成今天的春节。在春节期间,人们会有办年货、扫尘、贴年红、团年饭、守岁、压岁钱孙烂、拜岁、拜年、舞龙舞狮、拜神祭祖、烧炮竹、烧烟花、游神赛会、年例、押舟、祈福、庙会、游锣鼓、上灯酒、赏花灯等习俗。
2、元宵节元宵节,又称灯节、小正月、元夕,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据道教三元说法,正月十五日又称为上元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因此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元宵节主要有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放烟花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
3、龙抬头(社日节/土地诞)龙抬头(农历二月初二),又称春耕节、农事节、青龙节、春龙节等,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龙指的是二十八宿中的东方苍龙七宿星象,每年仲春卯月(斗指正东)之初,龙角星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因此称龙抬头。农历二月二,既是龙抬头节,又是土地神诞辰社日节。习俗有剃头、祭社神、分祭肉、炮会、吃龙食(吃面条名曰吃龙须,吃馄饨为吃龙眼,吃饺子则叫吃龙耳好蚂,面条、馄饨一块煮叫做龙拿珠,吃葱饼叫做撕龙皮)、吃春饼、吃猪头肉等。
4、上巳节上巳(s)节,俗称三月三,是汉民族的传统节日,该节日在汉代以前定为三月上旬的巳日,后来固定在夏历三月初三。上巳节由来久远,有历史,乏记载。上巳一词最早收录在汉代的文学作品里。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逐渐成为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有说法认为上巳节起源于兰汤辟邪的巫术活动,以驱除邪气。习俗主要有上巳节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人们结伴去水边沐浴,称为祓禊,此后又增加了祭祀宴饮、曲水流觞、郊外游春等内容。
5、寒食节寒食为旧俗中流行于我国北方的一个节日,古时日期并不固定,有说在清明节前一天,也有另一种说法是清明前两天,现大多和清明节过。在民间传说中寒食节虽与介子推有关,但寒食起源,并非为纪念介子推,而是沿袭了上古的改火旧习,即《周礼》所谓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习俗:在这一日,禁烟火,只吃冷食,因此叫做寒食节。寒食节是源传于我国北方古代较早的节日,寒食节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
6、清明节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习俗:清明节俗丰富,归纳起来是两大节令传统:一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二是踏青郊游、亲近自然。清明礼俗文化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人文精神。在祖先祭祀仪式中慎终追远,在踏青郊游中享受春天乐趣。
7、端午节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午节、午日节、龙舟节、正阳节、浴兰节、天医节、天中节等,是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祈福辟邪的节日。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龙图腾祭祀演变而来。习俗:祈福纳祥类习俗主要有扒龙舟、祭龙、放纸龙等,压邪攘灾类习俗主要有挂艾草、浸龙舟水、洗草药水、拴五色彩线等,节庆食品主要有粽子、五黄等。
8、七夕节七夕节,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七娘会、巧夕、牛公牛婆日、双七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因拜祭活动在七月七日晩上举行,故名七夕。经历史发展,七夕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因被赋予了与爱情有关的内涵,使其成为了象征爱情则袜漏的节日,从而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在当代更是产生了中国情人节的文化含义。习俗:七夕节是世界上最早的爱情节日,七夕夜晚坐看牵牛织女星、访闺中密友、拜祭织女、祈祷姻缘、切磋女红、乞巧祈福等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七夕习俗。
9、中元节中元节,时间农历七月十五,是道教名称,民间世俗称为七月半、七月十四、祭祖节,佛教称为盂兰盆节。它的产生可追溯到上古时代的祖灵崇拜以及相关时祭。七月乃吉祥月、孝亲月,七月半是民间初秋庆贺丰收、酬谢大地的节日,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稻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该节是追怀先人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习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灯、祀亡魂、焚纸锭、祭祀土地等。
10、中秋节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团圆节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中秋节起源于上古时代,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中秋已与年节齐名,成为中国民间的主要节日之一。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习俗: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观潮等民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
11、重阳节重阳节,为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重阳节源自天象崇拜,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唐代以后。据现存史料及考证,上古时代有在季秋举行丰收祭天、祭祖的活动;《吕氏春秋季秋纪》中收录,古人在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这是重阳节作为秋季丰收祭祀活动而存在的原始形式。唐代是传统节日习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时期,其主体部分传承至今。习俗: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祭神祭祖及饮宴求寿等习俗。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于重阳之日享宴高会,感恩敬老。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具体如:登高、吃重阳糕、赏菊并饮菊花酒、插茱萸和簪菊花、喝重阳酒等。
12、寒衣节寒衣节,阴历十月初一,又称十月朝、祭祖节、冥阴节、鬼头日等。我国北方地区将寒衣节与每年春季的清明节、七月十五的中元节合称为中国的三大鬼节。寒衣节是我国传统的祭祀节日,相传起源于周代。习俗:寒衣节流行于北方,不少北方人会在这一天祭扫,纪念仙逝亲人,谓之送寒衣。
13、冬至冬至,又称日短至、冬节、亚岁、拜冬等,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古代农耕社会的人们在安居乐业之余择日拜神祭祖便有了各种定期节日,拜神祭祖丰盛祭贡品发展出节日宴饮活动,也渐渐形成一些约定俗成的庆祝方式,即所谓节庆民俗。冬至是时年八节之一,先民们自古以来就有在冬至祭祀祖先的传统,以示孝敬、不忘本。习俗:在中国南方地区,有冬至祭祖、宴饮的习俗。在中国北方地区,每年冬至日有吃饺子的习俗。
14、腊八节腊八节,俗称腊八,节期在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主要流行于我国北方。腊八是佛教盛大的节日之一,这天是佛祖释迦牟尼成道之日,又称为法宝节、佛成道节、成道会等。腊八一词源于南北朝时期,当时又称腊日,本为佛教节日,后经历代演变,逐渐成为家喻户晓的民间节日。习俗:这节日的习俗是喝腊八粥。
15、小年小年,并非专指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