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提亚是谁

如题所述


萨提亚
维吉尼亚·萨提亚(1916-1988)是举世知名的心理治疗师和家庭治疗师,她是第一代的家庭治疗师,从五十年代起已居于领导地位。她被《人类行为杂志》(HumanBehavior)誉为“每个人的家庭治疗大师”。
中文名:维吉尼亚·萨提亚
外文名:VirginiaSatir
别名:萨提亚
国籍:美国
出生地:美国
出生日期:1916年
逝世日期:1988年
职业:心理治疗师、家庭治疗师
毕业院校:威斯康辛大学、芝加哥大学
主要成就:家庭治疗的先驱
代表作品:《萨提亚治疗实录》《新家庭如何塑造人》《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
人物经历
维吉尼亚·萨提亚(VirginiaSatir,1916-1988)被视为家庭治疗的先驱(Goldenberg,1985),甚至被誉为“家庭治疗的哥伦布”(McLendon,1999),意思是指家庭治疗是由她始创的,可见她在这方面的重大贡献,更因为她的建树良多,她的两所母校威斯康辛大学和芝加哥大学,曾分别颁授荣誉博士学位及“对人类杰出的贡献”金质奖章给她。
萨提亚模式,由维琴尼亚·萨提亚女士所创建的理论体系。
萨提亚起初从事教育工作,20岁时已是一位小学校长,后来她在芝加哥大学修读社会工作,取得硕士学位。毕业后成为精神科社会工作员,她最初所受的训练深受当时流行的心理分析学派影响,但她在工作中逐渐发现这种方法的局限性甚大,例如一些已康复的精神病人,在回到原来的家庭后短期内又旧病复发,于是她决心另寻新的治疗方法。
1951年,她开始私人执业,并且摒弃了传统个别治疗的方法,转而尝试家庭治疗,发现效果十分理想。四年后,她加入伊利诺州精神病学院(IllinoisStatePsychiatricInstitute),教授“家庭动力学”(FamilyDynamics)。
1959年,萨提亚联合丹·杰克森(DonJackson)、儒勒·里斯金(JulesRiskin)等人,在加州创立“心智研究学院”(MentalResearchInstitute,简称MRI),推动有关家庭治疗的研究和训练,并且在MRI举办了历史上第一个家庭治疗训练课程(Goldenberg,1985),她在1964年出版重要著作“联合家族治疗”(ConjointFamilyTherapy),这本书被誉为家庭治疗的“圣经”,已有22种文字的翻译。萨提亚后来加入了伊沙兰学院(EsalenInstitute),研究人文心理学(HumanisticPsychology),这方面的研究使她进一步了解“个人内在自我”(innerself)与“家庭关系”(familyrelationship)之间的互动作用,并使她所创立的治疗法更充实和完善,最终自成一家。
萨提亚的第一本书《联合家族治疗》(ConjointFamilyTherapy)是在1964年出版的,此时,她在家族治疗方面的理念和方法始受到许多专业人士重视,而这本书至今仍是美国各大相关科系的教科书。接著,欧洲各国也接受她的理论。萨提亚的身影自此便经年在世界各国出现,演讲、教学、举行研讨会。
每到一处,便为该地留下无尽的热力、希望与爱。在20世纪70年代,精神医学会发表了一篇全美家族专题报告,列出二十一位最具影响力的治疗师,萨提亚是名单中唯一的女性,且高居首位。
萨提亚之所以受到同行的尊崇,实因她有一套异于传统疗法又相当完整的理论,更有她深具个人魅力的实务运作方法。从她担任美国人本心理学会会长一职,可以知道她是个极端的人本主义者,凡事皆以人为本位,以人为关怀。她认为真正的人本主义著重的是“你和我”,而不是“你或我”,关心的是“我们”,而不是“我”,否则便沦为自私自利了。每个人都是独特的,绝不可以复制的,原本就应以自己的方式去活。萨提亚所做的,只是提醒人们要尊重生命,相信生命是可以改变的,希望每个人都能以更好的方式生存于世上。
国内出版的她的著作有《萨提亚治疗实录》、《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新家庭如何塑造人》等。
人物成就
冰山理论
萨提亚的冰山理论,实际上是一个隐喻,它指一个人的“自我”就像一座冰山一样,我们能看到的只是表面很少的一部分——行为,而更大一部分的内在世界却藏在更深层次,不为人所见,恰如冰山。心理治疗师需要做的工作往往是透过来访者的表面行为,去探索来访者的内在冰山,从中寻找出解决之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冰山,认识到自己的冰山,你的人生就会改变!
萨提亚既是一位女士的名字,也代表以维琴尼亚·萨提亚名字命名的一种成长模式。
根据萨提亚的理论,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有可能影响他的一生。一个人和他的经历有着难以割断的联系,我们不快乐的根源可能是因为儿时未被满足的期待。
萨提亚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这就像一座漂浮在水面上的巨大冰山,能够被外界看到的行为表现或应对方式,只是露在水面上很小的一部分,而暗涌在水面之下更大的山体,则是长期压抑并被我们忽略的“内在”。揭开冰山的秘密,我们会看到生命中的渴望、期待、观点和感受,看到真正的自我。
萨提亚模式中的个人冰山理论的隐喻:
1、行为----应对模式
2、感受-----喜悦,兴奋,着迷,愤怒,伤痛,恐惧,悲伤
3、对感受的感受---自我价值
4、观点---信念,假设,主观现实,思考,想法,价值观
5、期待---对自己,对别人,来自他人的期待
6、渴望----爱,接纳,归属,创意,连结,自由等等
7、我是-------------灵性,灵魂,生命能量,精髓,核心,存在
一般来说,我们看见都只是冰山一角,那就是外在行为的呈现。但在下面蕴藏着情绪,感受,期待,渴望等。往往我们在与人沟通时,并没有去体会和察觉沟通下面的冰山。有时甚至连自己对自己冰山下面的东西也没有觉察。
应对姿态
根据萨提亚的模式,人有多种沟通姿态:讨好型、指责型、超理智型、打岔型、表里一致型等。
表里一致型是萨提亚所倡导的目标。这种模式建立在高自我价值的基础之上,达到自我、他人和情境三者的和谐互动。这种模式的人言语表现出一种内在的觉察,表情流露和言语一致,内心和谐平衡,自我价值感比较高。
讨好型的人忽略自己,内在价值感比较低。言语中经常流露出“这都是我的错”,“我想要让你高兴”之类的话。行为上则过度和善,习惯于道歉和乞怜。
指责型的人则常常忽略他人,习惯于攻击和批判,将责任推给别人。“都是你的错”,“你到底怎么搞的”是他们的口头语。究其内在经历,指责型的人通常孤单失败,但他们宁愿与别人隔绝保持权威。
约翰贝曼博士说,这是最常见的两种姿态。有趣的是,指责型的人通常会找一个讨好型的人做伴侣,相反,讨好型的人也倾向于选择指责型的。
超理智型的人极端客观,只关心事情合不合规定,是否正确,总是逃避与个人或情绪相关的话题。他们告诫自己:“人一定要有理智”,“不论代价,一定保持冷静、沉着,决不慌乱。”这类人表面上很优越,举动合理化。而实际上,他们内心很敏感,有一种空虚和疏离感。
打岔型的人则永远抓不着重点,习惯于插嘴和干扰,不直接回答问题或根本文不对题。他们内心焦虑、哀伤,精神状态混乱,没有归属感,不被人关照,还常被人误解。
对于很多人提出的疑问“我为什么有时讨好有时指责”,蔡敏莉解释说,这些都不是绝对的,有人会根据对象的不同而弹性调节:对这些人讨好,对那些人指责,一些时候讨好,另一些时候指责。判断一个人属于哪一类型,主要是依据他在亲密关系中什么样的姿态占了优势。
相关书籍
1.《新家庭如何塑造人》作者:维琴尼亚·萨提亚(VirginiaSatir,1916-1988)
2.《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作者:(美)维吉尼亚·萨提亚(美)约翰·贝曼(美)简·格伯(美)玛利亚·葛莫利
3.《萨提亚治疗实录》作者:(美)维吉尼亚·萨提亚
4.《当我遇见一个人:维吉尼亚·萨提亚演讲集》作者:约翰·贝曼(JohnBanman)
5.《沉思冥想》作者:约翰·贝曼
6.《心的面貌》作者:(美)维吉尼亚·萨提亚
7.《尊重自己》作者:(美)维吉尼亚·萨提亚
8.《与人联结》作者:(美)维吉尼亚·萨提亚
9.《心灵的淬炼:萨提尔家庭重塑的艺术》玛莉亚·葛莫利(MariaGomori)(作者),伊莲娜·艾达斯金(EleanorAdaskin)(作者)
10.《联合家族治疗》作者:(美)维吉尼亚·萨提亚
11.《与萨提亚学沟通》作者:(美)维吉尼亚·萨提亚
治疗导师
萨提亚治疗著名导师有:维吉尼亚·萨提亚(创始人)、玛莉亚·葛茉莉、约翰·贝曼、蔡敏莉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