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海派“?

如题所述

海派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流派。它是一种租界文学、洋场文学,是以特定的地域文化为依托的历史文化现象。所形成的是一种‘才子+浪子’的文学
二、 海派发展三阶段
民国初年鸳鸯蝴蝶派
代表人物:包天笑、周瘦鹃
特色:上承《红楼梦》、《花月痕》的传统,外受《茶花女》的哀怨与世纪末的感伤的影响,展现出一种落魄者的孤独感
三十年代现代主义流派
代表人物:张资平、章衣萍;刘呐鸥、施蛰存、穆时英(上海现代派)
特色:直接取法外国现代主义思潮,如日本新感觉派、佛洛依德精神分析学说等,剖析洋场社会人的行为方式和深层意识结构。
描写‘大都会的破体’,呈现出梦魇似的压迫感

四十年代承言情传统和现代主义探索的新海派
代表人物:徐訏、无名氏、苏青、张爱玲

三、 海派两个主要发展面向
男女两性间曲折离奇的浪漫故事,与言情小说有密切联系
师法外国现代主义新颖活跃而又光怪陆离的表现手段
新感觉主义
新感觉主义的听、闻、视、触、味各种感觉器官,似乎都有某种特异功能,可以直接输导到被感觉的物体上,赋予它们‘生命感’,从而使来去匆匆的印象组成了感觉流。刘、穆等人把都市风景分解得七零八落、五光十色,在探戈乐的交错节奏中摇落出浓艳的菸酒味和脂粉气;他们对都市的感觉带有光色错综感、倏忽感和魔幻感
一、 都市文化意识

书写与都市对话中的焦虑的情绪体验、忧郁感
上海都市生活方式相对于传统生活方式来说,是座精神孤岛;同时都市机械文明使人有被生活抛入急驶的轨道,随时要倒下来的感觉。
漂泊感
切断了旧有联系的新型都市人物,没有找到新的可供插足的根基,于是成了无根的不安宁的游魂,漂荡在十里洋场。‘海派小品里传达的漂泊情绪反应出他们与革命主潮、传统文明脱节,找不到自己生存位置,在夹缝中艰难求生的境况’

二、 市民文化意识
1. 题材主旨的反崇高性和非重大性
2. 价值取向:享乐式个人主义价值观与市民意识相契合
3. 思维方式上强调实用理性
三、 文人文化意识
1. 两个主要特点为非纯粹性、差异性大
2. 差异性可分为三种:闲适型、批判型、哲理型
结语:海派文人在大时代的变革中发现自己是小人物并且认同这一身分,同时又不能找到人生的理想支点,重获文化英雄身份,所以他们在商业社会面前呈现话语失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1-29
海派的概念是与京派对立的(最初这两个名词的提出好像是沈从文在上世纪30年代挑起的一场文学争论中提出的),上世纪30年代写实小说和抒情小说流派基本上分别被京派和海派所分割
海派作家应该是指活跃在上海的作家(未必是上海人)
而海派,广义上指所有活跃在上海的作家派别,包括左翼文学、新感觉派文学、鸳鸯蝴蝶派;狭义的话,就只指鸳鸯蝴蝶派
海派小说主要是以描写都市生活为题材,代表作家和作品有初期海派的叶灵凤的《紫丁香》、第二代海派新感觉派的刘呐鸥的《都市风景线》……我们比较熟悉的应该就是茅盾的《子夜》、张爱玲《金琐记》《倾城之恋》之类了
沈从文于1934年1月写了《论“海派”》一文,将“海派”定义为“‘名士才情’与‘商业竞卖’相结合”,并引申为“投机取巧”、“看风使舵”,如当时的曾今可等人。他举例说:如旧礼拜六一位某先生,到近来也谈哲学史,也说要左倾,这就是所谓海派。如邀集若干新斯文人,冒充风雅,名士相聚一堂,吟诗论文,或近谈文士女人,行为与扶乩猜谜者相差一间。从官方拿点钱,则吃吃喝喝,办什么文艺会,招纳子弟,哄骗读者,思想浅薄可笑,伎俩下流难言,也就是所谓海派。感情主文的左倾,勇如狮子,一看情形不对,即刻自首投降,且指认栽害友人,邀功牟利,也就是所谓海派。因渴慕出名,在作品之外去利用种种方法招摇;或与小刊物互通声气,自作有利于己的消息;或借用小报,去制造旁人谣言,传述摄取不实不信的消息,凡此种种,也就是所谓海派。
地产广告行:
具有上海文化特点的风格、流派、作风,东方巴黎的都会气质,浮华璀璨,精致优雅,风花雪月,小资情调,中西合璧,海纳百川……
第2个回答  2020-05-20
海派有多种含义,第一种指发生于十九世纪中叶至廿世纪初期时,活跃于上海地区的一群画家,所从事绘画创作的结果与风尚。第二种指以上海为代表的京剧表演风格,第三种指主要体现
都市文化
和商业色彩的
文学流派
,第四种指那些由海外跨国公司或海外机构派遣回国,担任驻华机构代表或
中高层管理人员
第3个回答  2019-08-12
“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上海海派文化,体现在上海文化的方方面面;上海的建筑文化,正是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中造就了中西并存、中外合璧、艺术交融、风格独特的“世界建筑博览会”;上海的舞台文化,正是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中形成了本乡本土的“申曲”(沪剧)与国剧京戏、越剧、淮剧等地方戏,以及来自域外的话剧、芭蕾舞等百花争妍的“大联袂”;上海的音乐文化,正是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中由乡土气息浓烈的“紫竹调”、“梅花三弄”,吹来了喜气洋洋的“广东音乐”、喧腾激越的“欢庆锣鼓”、回肠荡气的“二泉映月”,以及来自欧美的交响乐、铜管乐、管弦乐;上海的书画文化,正是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中不但传承、光大了传统中国书画的风骨,出现了被称为“海派”的“海上画派”,而且使发源于古希腊的雕塑艺术和来自文艺复兴发祥地佛罗伦萨的油画艺术在这里留下了“神秘的微笑”;上海的饮食文化,正是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中不但荟萃了展示域内川、粤、京、鲁、江浙、淮扬等地特色菜系、传统名点和茶酒文化的馆堂楼肆,而且汇聚起散发着欧美情调、各国风味的西餐馆、咖啡厅;上海的民俗文化,正是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中不仅保存并革新着传统节庆、吉凶礼俗、民间艺技、武术健身、收藏集古等彰显中华特色的文化,而且吸纳并发展着随欧风而来的交际礼仪、歌舞娱乐、体育竞技、服饰饮食、婚丧嫁娶等异域风情……
参考资料:http://www.love-shanghai.com/6-hai%20pai%20shanghai/hai%20pai%20wenhua.htm
第4个回答  2006-02-20
据考,“海派”一词肇始于晚清。现在应是指留学回国人员,也就是海归派、海龟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