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ssaNSSA(次末节区域)原理简介

如题所述

从D-V算法到RIP,早期的动态路由协议RIP以简洁的D-V算法设计,适用于简单网络。然而,当应用到复杂网络时,RIP的效率低、收敛慢、易引发路由自环等问题日益明显。特别是路由自环,对网络性能影响极大。为解决这些问题,链路状态算法应运而生,它以全局视角看待网络,避免了D-V算法在拓扑变化时的计算错误,从而彻底解决了自环问题。


OSPF协议,基于链路状态算法,虽然解决了自环问题,但也存在缺陷,如内存和CPU资源消耗大,路由计算频繁。OSPF通过引入区域(AREA)的概念,将路由器分为不同组,解决了这些问题。区域内路由器无需处理复杂的全局信息,而区域间则使用D-V算法,从而优化了性能。区域的划分使得网络结构与路由协议更匹配,核心和高端路由器可以专注于核心任务,而低端路由器则在STUB区域中受益于更简洁的路由处理。


STUB区域是区域概念的典型应用,非骨干区域的路由器通过ABR转发外部路由,内部路由器只需少量路由信息,节省资源。然而,STUB区域的严格限制在实际组网中并不适用,因为并非所有路由器都支持OSPF。此时,OSPF引入了NSSA区域,它允许自治系统外部的路由单向进入,降低了对所有路由器的支持要求,并通过Type 7 LSA处理引入的外部路由。


NSSA区域是STUB区域的改进,保留了STUB区域的优点,但更灵活地处理了自治系统外部路由。它解决了STUB区域的局限性,但仍需注意与不支持NSSA属性的路由器的兼容性问题。




扩展资料

OSPF路由协议是目前因特网中应用最为广泛一种IGP,而NSSA则是在该协议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新的属性,她的英文全称是"not-so-stubby" area。在NSSA区域内的所有路由器必须支持该属性(包括NSSA的ABR),而自治系统中的其他路由器则不需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