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玄 诫子书 译文

如题所述

译文:

家里过去生活贫寒,我年轻时,曾任乡中掌管听讼收赋税的小吏啬夫。我不喜欢走作官的道路,而乐于追求学业。后来,经父母和兄弟允许,我辞去官职,外出游学。曾经到过周、秦两朝的都会西安、洛阳、咸阳等地,来往于河北、山西、山东、河南各地。

在周游求学的过程中,我不仅有幸拜见在官位的博古通令、博学多才的人,还受教于隐居民间的有学问的大儒学者。见到这些学业上颇有成就的人,我都虚心求教。他们对我都热心给予指导,使我受益匪浅。

这样,我广泛地考察和研究了《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典籍,也粗略地阅读了一些传记,还时常参阅外面不易得到的藏书,领略到一些天文方面的奥秘。过了40岁以后,才回家赡养父母,租田种植,以使父母欢度晚年。

后来,遇到宦官专权,捕禁异党,我也受牵连被捕入狱,坐牢14年之久,直到朝廷大赦,才得到自由。恢复自由后,恰逢朝廷选拔有德行有才能的人,大将军三司府征召我做官。与我同时一起被征召的人,早就做了宰相。我觉得他们几位有美德有高才,配得上为王臣,适宜于在重用之列。

而我反复考虑自身的条件,觉得自己不适宜去做官。我念念不忘做的是,记述先代圣贤的思想,整理、注释诸子百家的典籍。我渴望在做学问上施展我的才华。因此,朝廷一再征召我,我也未应征召去做官。

我已年届七十,感到自己老了,想把主持家事的责任交给你。希望你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想到你孤孤单单一人,没有同胞兄弟,可以相互依靠,你更应该勉励自己努力探求君子之道,深入钻研、修养,不要有丝毫懈怠,要恭敬、谨慎、威严、讲礼仪,以便做个有道德的人。

一个人要能显耀而有名誉,要靠朋友同事的推崇,然而,要成为有高尚德行的人,能立足于世上,要靠自己有志气,去努力。假如一个人因此自立于世上,名声称著,对他的父母来说,也是一件荣耀的事。这些,你能不认真、深入思考吗?

我平生虽然没有做高官显贵的业绩,但颇有谦让爵位的高风亮节。使我感到欣慰是,我在论述先圣典籍的原意和褒赞先圣思想方面,还做了一些事情。在这方面,我没有留下让后人可指责而感到羞愧的地方。使我放心不下的,只是亡故亲人坟墓尚未建造完毕。

我一生所特别爱好的这些书籍,都很破旧了,现在我也无力到书房去整理定稿,只好传与后人。我已年迈,日薄西山,我还想做些什么呢?我们现在的家境大不如以前了,只有你勤奋努力,不荒废大好时光,方能不必担忧温饱问题。

你要节衣缩食,俭朴度日,就可以使我没有什么可以惦念的了。这些你要牢记。如果你忽视、忘却了我的这些话,那只好算我白费口舌了。

原文:

吾家旧贫,不为父母昆弟所容,去厮役之吏,游学周秦之都,往来幽、并、兖、豫之域,获觐乎在位通人,处逸大儒,得意者咸从捧手,有所受焉。遂博稽六艺,粗览传记,时睹秘书纬术之奥。年过四十,乃归供养,假田播殖,以娱朝夕。

遇阉尹擅势,坐党禁锢,十有四年而蒙赦令;举贤良方正有道,辟大将军、三司府,公车再召。比牒并名,早为宰相。惟彼数公,懿德大雅,克堪王臣,故宜式序。吾自忖度,无任于此。但念述先圣之元意,思整百家之不齐,亦庶几以竭吾才,故闻命罔从。

而黄巾为害,萍浮南北,复归邦乡。入此岁来,已七十矣。宿业衰落,仍有失误;案之典礼,便合传家。今我告尔以老,归尔以事;将闲居以安性,覃思以终业。自非拜国君之命,问族亲之忧,展敬坟墓,观省野物,故尝扶仗出门乎?

家事大小,汝一承之,咨尔茕茕一夫,曾无同生相依,其勖求君子之道,研钻勿替,敬慎威仪,以近有德,显誉成于僚友,德行立于己志。若致声称,亦有荣于所生,可不深念耶!可不深念耶?

吾虽无绂冕之绪,颇有让爵之高;自乐以论赞之功,庶不遗后人之羞。末所愤愤者,徒以亡亲坟垄未成,所好群书,率皆腐敝,不得于礼堂写定,传与其人。日夕方暮,其可图乎!

家今差多于昔,勤力务时,无恤饥寒。菲饮食,薄衣服,节夫二者,尚令吾寡憾;若忽忘不识,亦已焉哉!

扩展资料:

《诫子书》虽然是向儿子传承治学与为人的经验,但也是他一生为学与修身的回顾。他的一生都是遵循君子之道,不断完善自己的德行,最终成为有德之人。

郑玄即使学成归乡仍然“假田播殖”,供养父母;而黄巾乱中也仍然“客耕东莱”,并在病逝前还“遗令薄葬”。这封书信还表达暮年老人对文化事业的念念不忘与拳拳期待之情。

同时,本篇传记叙写传主往往通过侧面,或将人物放入具体场景,或刻画,或烘染,使人物形象丰富饱满起来。“融喟然谓门人曰:郑生今去,吾道东矣”,即使向来傲慢骄贵的马融也不得不为郑玄感到骄傲而感叹。

“国相孔融深敬于玄,屣履造门”,这是郑玄在拒绝几次征召后,一位名士对另一位名士的敬重。“道遇黄巾贼数万人,见玄皆拜,相约不敢入县境”等,这不是出自师友之口,而是所谓的贼人情不自禁的行动,但赞赏与景慕之情却是一样的。

黄巾军尊重士人,都是因为郑玄是一位真正的名士,即使在在颠沛流离之中仍然有不可剥夺的操守,而郑玄的家乡高密一县竟未受黄巾抄掠,由此可见郑玄的人格力量,以布衣而雄视时代的伟力。而在袁绍座上的“依方辩对”,使论难的对手无不折服。

即使在席的都是所谓“豪俊”之士,都拥有优秀的才辩,即使竞相提出种种不经的见解,即使各家纷纷起身向他发难,这也使这位“身长八尺,饮酒一斛,秀眉明目,容仪温伟”的人物风神更加高大光艳起来。

后来独子益恩被北海相孔融举为孝廉,孔融遭遇黄巾围困,益恩赶去救援而不幸陨身,也充分侧证了郑玄的气节与人格。

而《戒子益恩书》的回顾与期待,晚境的丧子之痛,梦孔的知命当终,最后被逼迫随军病死,等等细节,又给人多少人伦惨变、岁月沧桑、人世的无奈,和学术独立之艰难的感慨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诫子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12-06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静无以成学。慆慢则不能研精,险躁则不能理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平常一般人谈到修养的问题,很喜欢引用一句话——“宁静以致远,澹泊以明志。”这是诸葛亮告诫他儿子如何做学问的一封信里说的。有人说文人都喜欢留名,其实,岂只文人喜欢把自己的著作留给后人。好名好利,是人心的根本病根,贤者难免。先不谈古人,就拿现代人来说,几十年来,不知出版了多少的著作,但其中能被我们放在书架上要保留它到二三十年的,又有几本书?尤其现在流行白话为章,看完了就丢,只有三分钟的寿命,因为它缺乏流传的价值。一本着作,能够使人舍不得丢掉,放在书架上,才有流传的可能。所以留名是很难的。清代诗人吴梅村说的:“饱食终何用,难全不朽名。”一点不错。所以古人又有一句名言说:“但在流传不在多”。比诸葛亮的一生,并不以文章名世,当然是他的功业盖过他的文章。
而他的文章——只有两篇《出师表》,不为文学而文学的写作,却成为千古名著,不但前无古人,也可说后无来者,可以永远流传下去。他的文学修养这样高,并没有想成为一个文学家。从这一点我们也看到,一个事业成功的人,往往才具很高,如用之于为文学,一定也会成为一成功的为学家。文章、道德、事功,本难兼备,责人不必太苛。
诸葛亮《出师表》外,留下来的都是短简,文体内容简练得很,一如他处事的简单谨慎,几句话,问题就解决了。看他传记里,孙权送他东西,他回信不过五六句话,把意思表达得非常清楚,就这么解决了。
这一篇《诫子书》,也充分表达了他儒家思想的修养。所以后人讲养性修身的道理,老实说都没有跳出诸葛亮的手掌心。后人把诸葛亮这封信上的思想,换上一件衣服,变成儒家的。所以这封信是非常有名的著作。他以这种文字说理,文学的境界非常高,组织非常美妙,都是对仗工整的句子。作诗的时候,春花对秋月,大陆对长空,很容易对,最怕学术性、思想性的东西,对起来是很难的。结果,诸葛亮把这种思想文学化。后来八股文也是这样,先把题目标好,所谓破题,就是把主题的思想内涵的重心先表达出来。他教儿子以“静”来做学问,以“俭”来修身,俭不只是节省用钱;自己的身体、精神也要保养,简单明了,一切干净利落,就是这个“俭”字。“非澹泊无以明志”,就是养德方面;“非宁静无以致远”,就是修身治学方面;“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是求学的道理;心境要宁静才能求学,才能要靠学问培养出来,有天才而没有学问修养,我们在孔子
思想里也说过的,“学而不思,思而不学”的论点,和“才须学也”的道理是一样的。“非学无以广才”,纵然是天才,如没有学问,也不伟大的天才。所以有天才,还要有广博的学问。学问哪里来的?求学来的,“非静无以成学”。连贯的层次,理续性的对仗句子。“慆慢则不能研精”,慆慢也就是“骄傲”的这个“骄”字。讲到这个“骄”字很有意思,我们中国人的修养,力戒骄傲,一点不敢骄傲。而且骄傲两个字是分开用的:没有内容而自以为了不起是骄,有内容而看不起人为傲,后来连起来用以骄傲。而中国文化的修养,不管有多大学问、多大权威,一骄傲就失败。所以孔子在《论语》中也提到过“如有周公之才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一个人即使有周公的才学,有周公的成就,假如他犯了骄傲,和很吝啬不爱人的毛病,这个人就免谈了。
我们中国人,力戒骄傲,现在外国文化一来,“我有了他真值得骄傲”这类话,就非常流行,视骄傲为好事情,这是根据外国文字翻译错了,把骄傲当成好事。照中国文化规规矩矩翻译,应该是“欣慰”就对了。这是几十年来翻译过来的东西,将错就错,积非成是,一下子没办法改的地方。但是,为了将来维护我们中国文化的传统精神,是要想办法的。有许多错误的东西,都要慢慢改,转移这个社会风气才是对的。这是说到慆慢所引出来的。
再回到本文“慆慢则不能研精”,慆就是自满,慢就是自以为对。主观太强,那么求学问就不能研精。“险躁则不能理性”,为什么用“险躁”?人做事情,都喜欢占便宜走快捷方式,走快捷方式的事就会行险侥幸,这是最容易犯的毛病。尤其是年轻人,暴躁、急性子,就不能理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这个地方,有些本子是“志”字,而不是“意”字,大概“意”字才对,还是把它改过来。——年龄跟着时间过去了,三十一岁就不是三十岁的讲法,三十二岁也不同于三十一岁了。人的思想又跟着年龄在变。“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少年不努力,等到中年后悔,已经没有法子了。
看诸葛亮这篇《诫子书》,同他的作人的风格一样,什么东西都简单明了。这道理用之于为政,就是孔子所说的“简”;用以持身,就是不文所说的“俭”。但是文学的修养,只是学问的一种附庸,这是作学问要特别注意的。

也是搞的别处的,呵呵!‘~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5
德才兼备人的品行,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是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追求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振奋精神,轻浮暴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了无所作为的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到那时,)守在自家的狭小天地里,悲伤叹息,还有什么用呢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07-12-11
原文:

吾家旧贫,为父母昆弟所容,去厮役之吏,游学周秦之都,往来幽、并、兖、豫之域,获觐乎在位通人,处逸大儒,得意者咸从捧手,有所受焉。遂博稽六艺,粗览传记,时睹秘书纬术之奥。年过四十,乃归供养,假田播殖,以娱朝夕。遇阉尹擅势,坐党禁锢,十有四年而蒙赦令;举贤良方正有道,辟大将军、三司府,公车再召。比牒并名,早为宰相。惟彼数公,懿德大雅,克堪王臣,故宜式序。吾自忖度,无任于此。但念述先圣之元意,思整百家之不齐,亦庶几以竭吾才,故闻命罔从。而黄巾为害,萍浮南北,复归邦乡。入此岁来,已七十矣。宿业衰落,仍有失误;案之典礼,便合传家。

今我告尔以老,归尔以事;将闲居以安性,覃思以终业。自非拜国君之命,问族亲之忧,展敬坟墓,观省野物,故尝扶仗出门乎?家事大小,汝一承之,咨尔茕茕一夫,曾无同生相依,其勖求君子之道,研钻勿替,敬慎威仪,以近有德,显誉成于僚友,德行立于己志。若致声称,亦有荣于所生,可不深念耶!可不深念耶?

吾虽无绂冕之绪,颇有让爵之高;自乐以论赞之功,庶不遗后人之羞。末所愤愤者,徒以亡亲坟垄未成,所好群书,率皆腐敝,不得于礼堂写定,传与其人。日夕方暮,其可图乎!家今差多于昔,勤力务时,无恤饥寒。菲饮食,薄衣服,节夫二者,尚令吾寡憾;若忽忘不识,亦已焉哉!

[简析]

郑玄(127年~200年),东汉经学家。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山东)人,世称“后郑”,出身贫苦,勤于游学,屡召不就,毕其精力潜心著述。以古文经学为主,兼采今文经学,遍诠群经,建立了集经学之大成的“郑学”,在整理古代历史文献方面贡献卓著。此信写于公元197年,这年郑玄大病,恐一病不起,便给独子郑益恩写下这封千叮咛万嘱咐的诫子书,父子之情充溢满纸。信中追述平生,交托家事,并对儿了的志向、道德、学业、家政等方面提出殷切嘱托和希望。行文质朴平淡,饱含深情,透示着自知之明和先见之明。读其信,如见其人,古稀老人的舐犊之情溢于言表,感人至深。
第4个回答  2007-12-10
诫子书

郑玄

吾家旧贫,为父母昆弟所容,去厮役之吏,游学周秦之都,往来幽、并、兖、豫之域,获觐乎在位通人,处逸大儒,得意者咸从捧手,有所受焉。遂博稽六艺,粗览传记,时睹秘书纬术之奥。年过四十,乃归供养,假田播殖,以娱朝夕。遇阉尹擅势,坐党禁锢,十有四年而蒙赦令;举贤良方正有道,辟大将军、三司府,公车再召。比牒并名,早为宰相。惟彼数公,懿德大雅,克堪王臣,故宜式序。吾自忖度,无任于此。但念述先圣之元意,思整百家之不齐,亦庶几以竭吾才,故闻命罔从。而黄巾为害,萍浮南北,复归邦乡。入此岁来,已七十矣。宿业衰落,仍有失误;案之典礼,便合传家。

今我告尔以老,归尔以事;将闲居以安性,覃思以终业。自非拜国君之命,问族亲之忧,展敬坟墓,观省野物,故尝扶仗出门乎?家事大小,汝一承之,咨尔茕茕一夫,曾无同生相依,其勖求君子之道,研钻勿替,敬慎威仪,以近有德,显誉成于僚友,德行立于己志。若致声称,亦有荣于所生,可不深念耶!可不深念耶?

吾虽无绂冕之绪,颇有让爵之高;自乐以论赞之功,庶不遗后人之羞。末所愤愤者,徒以亡亲坟垄未成,所好群书,率皆腐敝,不得于礼堂写定,传与其人。日夕方暮,其可图乎!家今差多于昔,勤力务时,无恤饥寒。菲饮食,薄衣服,节夫二者,尚令吾寡憾;若忽忘不识,亦已焉哉!

【简析】

郑玄(127年~200年),东汉经学家。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山东)人,世称"后郑",出身贫苦,勤于游学,屡召不就,毕其精力潜心著述。以古文经学为主,兼采今文经学,遍诠群经,建立了集经学之大成的"郑学",在整理古代历史文献方面贡献卓著。此信写于公元197年,这年郑玄大病,恐一病不起,便给独子郑益恩写下这封千叮咛万嘱咐的诫子书,父子之情充溢满纸。信中追述平生,交托家事,并对儿了的志向、道德、学业、家政等方面提出殷切嘱托和希望。行文质朴平淡,饱含深情,透示着自知之明和先见之明。读其信,如见其人,古稀老人的舐犊之情溢于言表,感人至深。

我无敌啦!!

参考资料:www.4399.com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