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有关文学史知识理解:出自苏轼的《自题金山画像》“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一句

如题所述

此诗为苏轼晚年诗篇,是他一生的写照。作者于1079年因“乌台诗案”被贬谪至黄州,于1093年被贬惠州,1097被贬儋州,放逐的生活更是辛酸苦涩,这一首自题诗,更是道尽自己坎坷一生,但是仍然表达出自己豪放的性格。

在苏轼的一生中,政坛上大起大落,落差令常人难以想象,十几年的贬谪生活是他生命中的主题,一生漂泊,暮年投荒,他经受了无数的磨难。然而他仍然能够用诙谐的语言总结自己,足见他胸襟之坦荡。其中“闻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一句,即是自嘲也是自我肯定,贬谪在这三州期间是他政治上最为失败,生活上遭受苦难最多的时期,却也是他文学创作的高峰时期,更是他人生精神升华到极致对人生意义哲思体会最为深刻的时期。正是因为这个时期才成全了苏轼,成全了一种伟大的人格,一种进退自如,超然人生的文人士大夫的最高精神境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4-16
限定了“有文学史知道理解”这个条件,让人很难破题,试着说说吧:
这首小诗作于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也就是去世前夕,从唯心的角度看,是作者感觉到不久于人世,为自己一生作一个简要的评价吧,也不排除半生被贬的苏轼给世界一个“呐喊”,给朝廷一个坚强的回应。
从文学史方面看,黄州、惠州、儋州与苏轼的结合,确实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这算是苏轼对文学史的“功业”吧。
第一,黄州。黄州与苏轼的结合,可谓天生绝配。从此,中国文学史上有了一个传奇的“苏东坡”(苏东坡在民间的名声不知要大过苏轼多少倍);在此,他完成了传世名作“三赤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在此,他创作了《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这些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不朽篇章;也是在这里,他奠定了自己在宋词豪放派中的霸主地位。
第二,惠州。苏轼的到来,为蛮荒之地带来了主流的文化,在这里,他一方面研究佛老思想和道教长生术,一方面投入精力创作“和陶诗”,他准备在惠州将陶渊明的诗全部唱和一遍,后来在儋州里编成一集,有一百首。苏轼评价陶诗“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再经过了东坡的品味后,陶诗的艺术价值在诗歌史上获得了重新的发现,“和陶诗”正是要再造这种艺术的极至之境。
第三,儋州。在中国诗歌史上,东坡过海后的诗,是与杜甫夔州以后的诗并称的最高艺术典范,标志着一种永远不可企及的炉火纯青的境界。
综合上所述,苏轼一生的贬谪生涯,无论到哪里,都能够随遇而安、躬耕自养、著书自娱、与民同乐,可谓为“贬谪文化”创造了一种最高的典范。
第2个回答  2012-04-16
苏轼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山东诸城)、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县令。政绩显赫,深得民心。
  这样持续了大概十年,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当时有人(李定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以讽刺新法为名大做文章。1079年(元丰二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网织“文字毁谤君相”的网罗罪名,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时期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市)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而此时苏轼经此一役已变得心灰意冷,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
1094年 往惠州贬所;谪居惠州
1097年 往海南;谪居海南儋州。
第3个回答  2012-04-16
此诗为苏轼晚年诗篇,是他一生的写照。作者于1079年因“乌台诗案”被贬谪至黄州,于1093年被贬惠州,1097被贬儋州,放逐的生活更是辛酸苦涩,这一首自题诗,更是道尽自己坎坷一生,但是仍然表达出自己豪放的性格。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