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药>> 主要内容

不要网址,200字左右,急需!!!!!!!!!!!!!!!!

《药》这篇小说通过茶馆主人华老栓夫妇为儿子小栓买人血馒头治病的故事,揭露了长期的封建统治给人民造成的麻木和愚昧,暗中颂扬了革命者夏瑜英勇不屈的精神,指出了辛亥革命未能贴近群众的局限性。

作品在结构安排上,以华老栓夫妇给儿子治病为明线,以革命者夏瑜被军阀杀害为暗线,双线交织,构思精巧;在人物刻画上,善于运用白描手法,表现人物的心理和性格,形象生动,技巧高超。

扩展资料:

鲁迅的《药》出自他的《呐喊》集,讲述华老栓夫妇为儿子小栓治病而买“人血馒头”的故事,同时写到那“血馒头”的来源正是革命者夏瑜。

鲁迅先生的《药》写于1919年4月25日,脱稿于“五四运动”时期,发表于1919年5月《新青年》六卷第五号。从作品所处理的题材来看,作品中人物所处的时代是在辛亥革命前后期间,也就是中国民主革命运动先驱者之一秋瑾烈士1907年就义那个时候,秋瑾烈士就义后四年即1911年,爆发了辛亥革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药 (鲁迅小说作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01
老栓的儿子得了肺痨,现在话就是肺结核,那个时代里是治不好的绝症,当时人们流传人血馒头可以治好,所以老栓花了大钱买下了从判党(共产党)斩首时染好的血馒头,回去蒸给小栓吃,可惜他的努力只起到了安慰作用,小栓最终还是死了.和他的坟临近的地方是那个被斩首的革命党(夏家的小儿子)的墓,他的墓上有一圈鲜艳的小花,但小栓的却什么也没有……
《药》是一个比喻。救国的重任,在鲁迅看来,绝不是小资产阶级发动的革命所能胜任的。因为其脱离工农的固有缺陷,使他们在国家政治力量对比中始终软弱无力。尽管那些内心有着真诚的为救国不惜付出生命的热情的人,到死也得不到普通群众的理解,更得不到多数人的支持,最终为国捐躯,身首异处,自己的鲜血却被没觉悟的老百姓当作治肺痨的迷信药物吃掉。
《药》的明线是描写群众愚昧;其暗线歌颂了革命者的献身。用人血馒头将明暗两条线索连结起来,就更加突出了群众的愚昧,但却又使献身的革命者感到了一种难以忍耐的悲哀和孤寂。作者所揭示的不是夏瑜有什么错误和缺点,而是群众身上的弱点。并且不是一般的揭示,而是把这种弱点和革命、革命者联结起来,更加深刻地加以揭示。诚然夏瑜是孤寂和悲哀的,但作者并没有剖析他这孤寂和悲哀的主观原因,比如“脱离群众”之类,而是着重在揭示造成这种悲哀和孤寂的客观原因。就在剖析客观原因的时候,作者也不是着重在揭示反动统治者的凶残和狡猾,而是侧重描绘群众的麻木和愚昧。这就是说,革命者的悲哀和孤寂是因为深味了群众的愚昧和麻木之故。鲁迅曾经与友人谈及这篇作品,他说:“《药》描写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或者因群众的愚昧而来的革命者的悲哀;更直捷地说,革命者为愚昧的群众奋斗而牺牲了,愚昧的群众并不知道这牺牲为的是谁,却还要因了愚昧的见解,以为这牺牲可以享用……”⑥我们认为鲁迅的这一段话已经清楚地说明他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如果需要我们做出概括的话,《药》的主题就是:群众现在还很愚昧,他们对于革命本是迫切需要的,然而他们却毫不觉悟,甚至敌视革命。要革命,就必须用科学的、民主的思想,把他们从孔孟之道和封建迷信的长期统治下解放出来,否则,革命的成功就没有希望。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1587696.html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7-12-18
答案:——人血馒头! ——沾有革命者(夏瑜)鲜血的馒头
疑点:
1.人血馒头怎么会成为治病的“药”?原因是什么?试分析题目中“药”的含义.

2.小说是以什么为背景的?其宗旨是什么?
人血馒头怎么会成为治病的“药”?原因是什么?试分析题目中“药”的含义.
“人血馒头”治痨病,是民间的一种传说。在小说中,“人血馒头”能否治病并不重要,关键是,革命者为革命牺牲了,他们的鲜血还要被民众吃掉!这“血”是革命者的鲜血啊,旧中国的百姓却全然不知。这是莫大的批评!
然而,群众的愚昧需要我们去改变,群众的麻木需要我们去教化,群众的冷淡也需要我们去感化,这就是我们的责任、革命者的责任!但这些都没有人去做——这就又有了革命者的责任。
小说以“药”为题,一是治病之药(表面上),二是救国之药(实质上)。具有双重意义。
小说是以什么为背景的?其宗旨是什么?
课题小结
小说《药》以辛亥革命为背景,一语双关,复线并行。用形象化的手法揭示了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总结了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同时也为以后的民族革命指出了一条成功之道。那就是唤起民众的觉悟,争取他们的支持,将革命进行到底。

分析下述例句的妙处,试从小说中再找出类似的句子来,并说明其特点。
“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了……”
“……街上黑沉沉的一无所有,只有一条灰白的路,看得分明。灯光照着他的两脚,一前一后的走。有时也遇到几只狗,可是一只也没有叫……路也愈走愈分明,天也愈走愈亮了。”
分析下述例句的妙处,试从小说中再找出类似的句子来,并说明其特点。
“华大妈在枕头底下掏了半天,掏出一包洋钱,交给老栓,老栓接了,抖抖的装入衣袋,又在外面按了两下;便点上灯笼,吹熄灯盏,走向里屋子去了……”
“老栓慌忙摸出洋钱,抖抖的想交给他……那人便焦急起来,嚷道:“怕什么?怎的不拿!”……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
类似的句子还有很多,请大家仔细阅读小说,体会其在环境描写、人物描写方面的特点。
上面是课文分析
第3个回答  2013-02-04
老栓的儿子得了肺痨,现在话就是肺结核,那个时代里是治不好的绝症,当时人们流传人血馒头可以治好,所以老栓花了大钱买下了从判党(共产党)斩首时染好的血馒头,回去蒸给小栓吃,可惜他的努力只起到了安慰作用,小栓最终还是死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