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沧海 曹操的诗词和白狼山有关吗?

如题所述

应该说是曹操的《观沧海》和白狼山是有一些历史渊源的。因为曹操《观沧海》是建安十二年(207)九月曹操北征乌桓,消灭了袁绍残留部队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而北征乌桓有曹操登白狼山斩蹋顿(蹋顿为三群乌桓首领)之战。这一战是北征乌桓关键一战,奠定了北征胜利的基础。
把有关内容复制如下,仅供参考:
曹操登白狼山
  曹操登白狼山,要追溯到东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年),北方乌桓逐渐强大起来,并入居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内。当时喀左属右北平郡(今凌源),东汉末年,辽东、辽西和右北平三郡的乌桓形成了强大的部落联盟,并以柳城(今朝阳袁台子),为政治中心占据今辽西地区,史称“三郡乌桓”。蹋顿最为强大,为三郡首领。此时正值中原群雄逐鹿之时,称雄北方的的袁绍联合乌桓灭了公孙瓒。公元199年,袁绍占领幽州后,为了酬答乌桓,曾假借汉献帝的的名义封乌桓众首领为单于,还与乌桓联姻,袁绍还亲自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三郡乌桓首领蹋顿为妻。袁绍在官渡被曹操打败后,其二、三子袁熙、袁尚兄弟俩投奔蹋顿,“复图冀州”,企图收复故地。因此曹操决心远征蹋顿,除掉后患。战前,诸将都认为不妥,惟独谋士郭嘉力主远征蹋顿,理由是不击垮蹋顿,青、冀等州终不能安定。曹操还担心前豫州牧刘备怂恿荆州牧刘表趁机袭击许都(今河南许昌),郭嘉认为刘表多疑寡断,自知才能不如刘备,又恐怕刘备超过自己,决不会听刘备的主张。曹操遂立即挥师北上,进至易(今河北雄县西北),随他亲征的有儿子曹植、大将张辽等。曹操又采纳郭嘉关于千里奔袭,兵贵神速的建议,下令把全部辎重留在后边,亲率轻骑兵昼夜兼程,疾速行军。同时,请出隐士田畴任莜县县令做向导。曹军途经无经(今天津蓟县)时,正值雨季,道路泥泞难行,曹操采用田畴的建议,一面在大路旁立一个大木碑,写上“方今夏暑,道路不通,且俟秋冬,乃复进军”。以迷惑和麻痹乌桓。一边绕道上徐无山,攀崎岖小道,出卢龙寨,跋涉500多里,越白檀、平岗、鲜卑庭,向东直指柳城。离柳城200里时,乌桓军乃发觉,蹋顿、袁尚、袁熙慌忙与辽西单于楼班、右北平单于能臣抵之等,集合乌桓骑兵来迎战。8月与曹军在白狼山相遇。《三国志•魏书•五帝纪》中记载:(曹操)“八月登白狼山,卒与虏遇,众甚盛。公车重在后,被甲者少,左右皆惧。公登高,望虏阵不整,乃纵兵击之,使张辽为先锋,虏阵大崩,斩蹋顿及名王已下,胡、汉降者20余万口。”接着曹军又一举攻克柳城。袁尚、袁熙投奔辽东郡太守公孙康,曹操采纳郭嘉之计,没有继续追击,而坐观局势,声言等待公孙康把二袁首级送来。9月曹军从柳城撤军,不久,果然公孙康伏杀袁尚、袁熙及辽东单于速濮丸,并将首级送给曹操,表示归附之意。   曹操击败乌桓,彻底消灭了袁氏残余势力后,除关西地区尚被马腾、韩遂占领外,基本上统一了北方。曹操统一北方的战争,结束了北方地区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使北方边境得到安宁,为北方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基本条件。
看《观沧海》何等豪迈,而这豪迈,是以大男子大英雄的胜利为基础的: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5-09
其实没有关系,白狼山在辽宁省葫芦岛市建昌县,原改名叫大黑山,现又改回白狼山。那里根本观不到沧海,不是一个位置。
第2个回答  2012-05-02
没有的。
《观沧海》是建安十二年(207)九月曹操北征乌桓,消灭了袁绍残留部队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碣石山在山东,而白狼山在辽阳。
第3个回答  2012-05-04
没有关系
第4个回答  2016-11-10
真正的白狼山在喀左县境内,现名大阳山,由于建昌政府杜撰传说,并注册白狼山所以被误认为在建昌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