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意思是江边上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出自唐代诗人张若虚的诗作《春江花月夜》。此诗沿用陈隋乐府旧题,运用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描绘了一幅幽美邈远、惝恍迷离的春江月夜图,抒写了游子思妇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以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春江花月夜》为乐府吴声歌曲名,相传为南朝陈后主所作,原词已不传,《旧唐书·音乐志二》云:“《春江花月夜》《玉树后庭花》《堂堂》,并陈后主作。叔宝常与宫中女学士及朝臣相和为诗,太乐令何胥又善于文咏,采其尤艳丽者以为此曲。”后来隋炀帝又曾做过此曲。

《乐府诗集》卷四十七收《春江花月夜》七篇,其中有隋炀帝的两篇。张若虚这首为拟题作诗,与原先的曲调已不同,却是最有名的。

关于此诗的具体创作年份已难以确考,而对此诗的创作地点则有三种说法:扬州文化研究所所长韦明铧认为,诗人是站在扬州南郊曲江边赏月观潮,有感而发,创作了此诗,表现的是唐代曲江一带的景色;

长期从事瓜洲文史研究的高惠年认为,此诗作于瓜洲,表现的是千年古镇瓜洲江畔清幽如诗的意境之美;长期从事大桥文史研究的学者顾仁认为,此诗作于扬子江畔,其地在今扬州市江都区大桥镇南部。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春江花月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10-31

意思是:江边上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

春江花月夜(节选)

唐代:张若虚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译文

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一点微小灰尘,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轮孤月高悬空中。

江边上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

扩展资料:

赏析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无奈人与天的绝对力量悬殊,明月一岁一千年,看尽人情的薄凉锦暖,世人却伴月初生,望月临终,至死了也看不透自然的玄妙。

可他又说“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人类啊,年华如水去而不返却繁衍生息绵延久长,看着江月,总该有看尽的一天。

诗人天真的自我安慰,“哀而不伤”,与李白的《把酒问月》大有异曲同工之妙: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8-11-12

意思是江边上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出自唐代诗人张若虚的诗作《春江花月夜》。此诗沿用陈隋乐府旧题,运用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描绘了一幅幽美邈远、惝恍迷离的春江月夜图,抒写了游子思妇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以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

原文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白话文

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一点微小灰尘,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轮孤月高悬空中。江边上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春江花月夜》为乐府吴声歌曲名,相传为南朝陈后主所作,原词已不传,《旧唐书·音乐志二》云:“《春江花月夜》《玉树后庭花》《堂堂》,并陈后主作。叔宝常与宫中女学士及朝臣相和为诗,太乐令何胥又善于文咏,采其尤艳丽者以为此曲。”后来隋炀帝又曾做过此曲。

《乐府诗集》卷四十七收《春江花月夜》七篇,其中有隋炀帝的两篇。张若虚这首为拟题作诗,与原先的曲调已不同,却是最有名的。

关于此诗的具体创作年份已难以确考,而对此诗的创作地点则有三种说法:扬州文化研究所所长韦明铧认为,诗人是站在扬州南郊曲江边赏月观潮,有感而发,创作了此诗,表现的是唐代曲江一带的景色;

长期从事瓜洲文史研究的高惠年认为,此诗作于瓜洲,表现的是千年古镇瓜洲江畔清幽如诗的意境之美;长期从事大桥文史研究的学者顾仁认为,此诗作于扬子江畔,其地在今扬州市江都区大桥镇南部。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春江花月夜

第3个回答  2012-04-22
从字面上说,这句话很好理解,译成现代文是:
是谁在江畔第一次看到月亮?而江上的月亮又是哪时开始朗照人呢?人世世代代无穷尽地传承下去……
诗人张若虚是沉浸在春江花月夜的美景之中,提出了“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个永无答案的问题,生命之始在何时,最尖端的科学也无法确切回答,我们不知其“始”;诗人接下来感慨:“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人生和宇宙是一个不断向前绵延的过程(当然现代的科学不这样认为),我们不见其“终”。然而诗人传递的并不是全然伤感的情怀,他描绘出了世界的美丽,感慨着生命可贵,诗句有怅惘和感伤之情,但同时也令人警醒,这是唐代时代精神的反映。
第4个回答  推荐于2018-03-06
河畔边是谁初看到这轮月亮,而江上的月亮又是什么时候初照在此人身上呢(或人身上呢)?
是我自己的理解,觉得还可以就悬赏吧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