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孝顺的故事。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和100字以下的读后感

我听一位老人家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一对善良的夫妻,他们的日子虽然过得不算富裕,但他们很知足.有一日,妻子对丈夫说:“你看,现在我们能吃饱饭,能穿暖衣.日子过得挺好,可就是你我父母都不健在,家中缺少一位老人家,我们都不能敬孝.”丈夫也叹道:“是啊,这是我们的一个遗憾啊!”妻子想了想说:“要不这样吧,你去外面寻访一下,如果有那无儿无女,无依无靠的老人家,我们就把他接到家中赡养,权当是在父母跟前尽了孝一样.”丈夫听从了妻子的话立即带着包袱干粮外出寻访.

在邻村,也有一对夫妻,他们良田百顷,家财万贯,却不知足.有一天,妻子对丈夫说:“我们虽然有了点钱,但我的日子还是过得不舒心,都因你那瞎眼老娘,什么事都不能做,白吃家里的粮食,还要我去侍俸.你马上给我把她轰出去,越远越好.”这位丈夫也是良心泯灭,听了妻子的话,便真的把自己的老母亲丢弃在路边.事有这样凑巧,那位外出寻访无助老人的丈夫遇到了这位被儿子遗弃的老人,把她带到了家里,真当自己的亲生母亲一样赡养起来.说也奇怪,那对善良的夫妻自从家里多了一位老人反倒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慢慢地变得富裕起来,而那对心术不正的夫妻并没有因为家里少了一个白吃口粮的老人家而更加富裕.相反家中事情事事不顺,变得一贫如洗,最后又因一场大火把仅剩的房子也烧掉了.这对夫妻落得一个沿街乞讨的下场.

数年后,这里闹旱灾,到处都是灾民,那对善良的夫妻富裕后不忘行善,决定三天开仓济民.第一日,灾民们就从东至西排起了长龙.那对乞讨的夫妻闻讯赶来,排在了最后,可是等了一天,好不容易轮到了自己,结果粮食已经发完.这对夫妻便商量晚上不走了,守在最东边,明早就可以第一个得到粮食了.可是到了第二天,那善良的夫妻听说昨天站在最西边的夫妻没有得到粮食,就决定今日从西边开始发,等发到最东边时,那夫妻又没有领到粮食.到了第三天,这对乞丐夫妻站在队伍中间,心想,这下总不会漏掉我们了.可是事与愿违,那善良的夫妻听说那对可怜的夫妻又没有领到粮食,于是叫人从东西两头发起,结果发到中间时,那对倒霉的夫妻还是没有领到粮食.那善良的夫妻觉得过意不去,于是便邀请这对夫妻到家中做客,这乞丐夫妻满心欢喜来到这善良夫妻的家中,一眼看见当年被自己遗弃的瞎眼老母,体态微福,红光满面地端坐在大堂,立刻羞愧万分,无地自容.          

朋友们,看完这个故事会不会觉得好笑?或者是好笑之余还能想到其它的一些东西?不过我们先不急于讨论这个故事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我想先请大家耐着性子再听听另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国外的一个原始部落.这个原始部落有一个很可怕的族规,如果哪户人家里有丧失了劳动力的老人,就要由这家的子女背去一个叫葬老山的荒山野岭,任老人在荒山野岭中自生自灭.如果不执行这条族规的话,全家都要被处死.总之大家都是这样过来的,从来也没有人问过,这样做对不对?该不该?               

有一个年轻人,父亲早亡,母亲独自一人把他抚养长大,可是她的母亲现在患了重病,他不得不依照族规把母亲送走.出发前,他的母亲准备了一大袋白色的石子.这个年轻人背着老母亲上路了,他发现他每走几步路,母亲便丢下一颗白色的石子,他好奇地问:“妈妈,您为什么要扔这些石子?”他母亲回答他说:“孩子,你是不知道,这条路难认,以前有很多人送完老人家后都迷路了,再也没回去,等你回家该天黑了,妈妈怕你迷路,到时候你沿着这些白色的石头,就可以找到回家的路了.”这个年轻人放下母亲,抱着母亲痛哭.他做了个大胆的决定,他不顾母亲的反对,把母亲背回了家.他这一举动果然惹怒了酋长,酋长决定烧死这对母子.在行刑的那天,全部落的人都来围观.这个年轻人在火刑架上说:“我不后悔我做出的这个决定,我的母亲独自一个把抚养长大,我爱我的母亲,我不忍心让我的母亲死在那见鬼的葬老山.如果我不能照顾我的母亲到老,那就让我陪母亲一起去死吧!”听完这些话,部落里的人都开始流泪,也许有人想起自己以前背着父母亲去葬老山时伤心的场面,也许有人想到自己家里也有尚未失去劳动力但终将失去劳动力的父母亲,也许有人想到自己也会老去,要由儿女背去葬老山……。

总之,有一个人跪下来向酋长求情,放过这对母子.然后是两个人,三个人……直至全部落的人都跪了下来,他们不但为那母子求情,还强烈要求废除这残忍的族规.结果不用我说了,这对母子得救了,可怕的族规被废除了.      

听了第一个故事我所能联想到的是诸如“百善孝为先”“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之类的话,而看完第二个故事,我想说的是,其实,‘孝’也是人的天性.即使是由所谓的千百年的族规压制着,但它终究能冲破束缚,彰显它无穷的力量.我们中国的古人甚重孝.如潘岳弃官奉亲,王洋卧冰求鲤,孟恭武哭竹生笋等,还有那我不知其名的一位古人因家穷居然卖掉自己了贤妻来赡养自己的老母亲.可见古人确实奉行的是‘百善孝为先’.           

前段时间,我的父亲生病,我把他送到医院.护士要为他注射一支臀部针.我发现父亲居然无力解下自己的皮带,当时,我的脑海中闪过许多画面:那一手抱着我,一手抱着哥哥在地上转圈圈的父亲,那骑一自行车,载着妈妈和我们兄妹俩去看望奶奶的父亲,那上完班回到家还要承担所有家务活的父亲。那时的父亲力大无穷,永不知疲。可是现在我眼前的父亲却是鬓发苍苍、垂垂老矣!少女时,父母对我宠爱有加,我也只是一味地任性撒娇,

婚后,眼里只有自己的丈夫,生了孩子,心心念念地只有自己的孩子,什么时候,我认真地关心过自己的父母了?我心生愧疚,忍住眼泪,蹲下去为父亲解下皮带,将父亲的裤子轻轻裉下,并小声地安慰着他。几天来,我尽量抽时间陪父亲打吊针,喂他吃药,聊他爱听的话题,为他解闷。我发现,原来照顾父母的感觉居然让人如此温馨、踏实。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哀哀父母,生我劳瘁,……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这首诗出自诗经《蓼莪》,短短几句话,远远胜过长篇大论的孝道说教,永远感动着我们作子女的人,不忘父母生育、养育、教育之恩。我想借助这首诗温馨提醒一下亲爱的朋友们,当然,我也是想鞭策我自己,千万不要以工作繁忙,家务繁重为由,忽略自己的父母。在父母的有生之年,让我们好好地爱他们,照顾他们。千万不要等到那“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在”的时候再来追悔万分!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亲包仪,曾任朝散大夫,死后追赠刑部侍郎。包公少年时便以孝而闻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圣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进士,当时28岁。先任大理寺评事,后来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因为父母年老不愿随他到他乡去,包公便马上辞去了官职,回家照顾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们的叫口称颂。

几年后,父母相继辞世,包公这才重新踏入仕途。这也是在乡亲们的苦苦劝说下才去的。在封建社会,如果父母只有一个儿子,那么这个儿子不能扔下父母不管,只顾自己去外地做官。这是违背封建法律规定的。一般情况下,父母为了儿子的前程,都会跟随去的。或者儿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规劝。父母不愿意随儿子去做官的地方养老,这在封建时代是很少见的,因为这意味着儿子要遵守封建礼教的约束--辞去官职照料自己。历史书上并没有说明具体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无法承受路上的颠簸,包公这才辞去了官职。

不管情况如何,包公能主动地辞去官职,还是说明他并不是那种迷恋官场的人。对父母的孝敬也堪为当今一些素质底下的人的表率。以前的故事讲的最多的是包公的铁面无私,把包公孝敬父母的事情给忽视了。

事例二

东汉时的黄香,是历史上公认的“孝亲”的典范。黄香小时候,家境困难,10岁失去母亲,父亲多病。闷热的夏天,他在睡前用扇子赶打蚊子,扇凉父亲睡觉的床和枕头,以便让父亲早一点入睡;寒冷的冬夜,他先钻进冰冷的被窝,用自己的身体暖热被窝后才让父亲睡下;冬天,他穿不起棉袄,为了不让父亲伤心,他从不叫冷,表现出欢呼雀跃的样子,努力在家中造成一种欢乐的气氛,好让父亲宽心,早日康复。

事例三

在全国以实施“跨世纪教育工程”而著称的上海建平中学,一个13岁少年的题为《妈妈,我就是你的眼睛》的发言,使全国女市长考察团的26位成员潸然泪下。这位同学9岁时,母亲双目失明,他幼小的肩膀过早地承受了家庭的较多责任和义务,为了买一盘母亲喜欢的沪剧磁带,他利用休息日在上海的街头整整跑了6个小时!

事例四

老一辈革命家朱德著文《回忆我的母亲》,以无限的深情赞颂了母亲无比的爱和高尚的品质。毛泽东接到母亲病危的家信,星夜上路,昼夜兼程,他抚摸着母亲的棺木放声恸哭,悲痛之中挥笔写下《祭母文》:“吾母高风,首推博爱”。宋庆龄孝心至诚,在母亲灵前“饮泣不已”。陈毅探母,执意要给瘫痪在床的母亲洗衣服。李鹏事母至孝,每逢假日,李鹏夫妇总要带上母亲喜爱的食物,到母亲处请安问好。

一个13岁的小女孩在一个富裕人家做保姆。
一天,主人家吃月饼,主人也给女孩一个月饼。小女孩并没有同主人一道吃,她到另一个房间去了,没有人注意女孩吃或者不吃。在只有女孩一个人的房间里,一个香甜的月饼,在女孩陌生的眼里显得很模糊了。有一个熟悉的身影愈来愈清晰:她驼着背、淌着汗……锄草、拾粪……在烈日下、在雨中……艰辛地支撑着一个家。她就是女孩的母亲。女孩的鼻子酸了,泪水模糊了她的眼睛。于是,她那双颤抖的小手用旧报纸将月饼包了一层又一层,小心翼翼地藏起,小女孩要留着它让母亲尝尝啊!
日子一天天过去了,小女孩终于获得了回家的机会,稚嫩的小手郑重地捧出月饼,从未有过的喜悦袭遍全身:“妈妈,您尝尝这个……”
其实,月饼早已发霉了……小女孩不懂。
小女孩日日夜夜的孝心就是这样的结果。小女孩是不是太傻了?不,世上有愚昧的人,却没有愚钝的孝心啊!

事例一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亲包仪,曾任朝散大夫,死后追赠刑部侍郎。包公少年时便以孝而闻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圣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进士,当时28岁。先任大理寺评事,后来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因为父母年老不愿随他到他乡去,包公便马上辞去了官职,回家照顾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们的叫口称颂。

几年后,父母相继辞世,包公这才重新踏入仕途。这也是在乡亲们的苦苦劝说下才去的。在封建社会,如果父母只有一个儿子,那么这个儿子不能扔下父母不管,只顾自己去外地做官。这是违背封建法律规定的。一般情况下,父母为了儿子的前程,都会跟随去的。或者儿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规劝。父母不愿意随儿子去做官的地方养老,这在封建时代是很少见的,因为这意味着儿子要遵守封建礼教的约束--辞去官职照料自己。历史书上并没有说明具体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无法承受路上的颠簸,包公这才辞去了官职。

不管情况如何,包公能主动地辞去官职,还是说明他并不是那种迷恋官场的人。对父母的孝敬也堪为当今一些素质底下的人的表率。以前的故事讲的最多的是包公的铁面无私,把包公孝敬父母的事情给忽视了。

事例二

东汉时的黄香,是历史上公认的“孝亲”的典范。黄香小时候,家境困难,10岁失去母亲,父亲多病。闷热的夏天,他在睡前用扇子赶打蚊子,扇凉父亲睡觉的床和枕头,以便让父亲早一点入睡;寒冷的冬夜,他先钻进冰冷的被窝,用自己的身体暖热被窝后才让父亲睡下;冬天,他穿不起棉袄,为了不让父亲伤心,他从不叫冷,表现出欢呼雀跃的样子,努力在家中造成一种欢乐的气氛,好让父亲宽心,早日康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4-25

最后,让我们一起大声的对母亲说:我不是天使,但我拥有天堂;我不是海豚,但我翱翔海洋;我没有翅膀,但我俯视阳光;我没有三叶草,但我手捧希望。因为我有你,我的母亲。我爱你!

第2个回答  2012-04-22
这里有一个《子游问孝》的典故。有一次孔子的学生子游问老师什么是“孝”。孔子说:“一般人所能做到的孝仅仅是能够赡养父母罢了。但是像猫狗这样的宠物尚且被人们饲养喜爱。如果对待父母没有顺从恭敬的心态,那么用什么来区分孝顺与饲养呢?”孔子的话虽然说得有些逆耳,不过我们不得不称道圣人的教训实在是金玉良言。父母和子女所处的时代不同,思想观念和文化水平当然会有所不同,看待事情的角度自然也就不一样。这一点是做子女的应该体谅的。我们讲求的快乐包括物质和精神的共同享受,现在大多数的子女都能够满足父母的物质消费,所以“孝”的要求也就相应提高,如果不顺从父母的意愿做事使他们开心,又怎么满足他们的精神享受呢?喂饱小猫小狗之后还知道给它们一些线团皮球之类的东西让它们自得其乐,难道“生我劬劳”的“哀哀父母”还不如它们么?其实父母会对子女提出什么非份要求吗?只不过是子女因为各种各样的不愿去做罢了。只要稍微用一点自制力,兄弟就可以做到“孝”了。
我们看<<西游记>>中孙悟空四海访道的时候,在灵台方寸山的山路上遇到一个终日打柴孝养老母的樵夫,称颂他“是一个行孝君子,向后必有好处”。可见神仙也赞赏道德高尚的人,兄弟的觉悟肯定比猴子高明吧。
愚直之言,言语唐突,若有冒犯,望乞海涵。但是诚意全君孝节,拳拳之心,希望兄弟能够明鉴。追问

读后感呢?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