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私人所有的矛盾

如题所述

  社会化大生产同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制的矛盾在于社会生产的无序性同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发展到最后就是经济危机,只要该矛盾存在,经济危机就不可能避免。那么如何避免经济危机?只有打破生产资料私有制,实行公有制,由国家对社会生产进行规划调控,以避免由私人企业盲目逐利带来的恶果。也就是说,公有制能解决社会化大生产同生产资料私人所有之间的矛盾。
  那么,什么是经济危机?经济危机为什么会发生?
  经济危机就是生产过剩,这种过剩并非绝对过剩,而是社会生产无限扩大同人民群众购买力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所造成的相对过剩。也就是说,生产的速度远大于老百姓工资增长的速度,结果物质越来越丰富,却卖不出去。
  我们知道社会生产是一个个循环,有人开采原料,有人加工原料变成产品,有人卖产品,只有产品卖出去了这种循环才能维持。那么,一旦发生经济危机,产品卖不出去,这个循环就断了。于是,经济危机一方面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卖不出去的产品),另一方面造成企业大量倒闭(产品卖不出去,有些企业就饿死了)。用术语说,这叫做“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没有解决”。
  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是有周期的,表现为“危机——萧条——复苏——繁荣——危机”。危机是资本主义周期必经的阶段,没有危机,就没有周期。
  总而言之,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就是您要理解的那个矛盾)会不可避免地带来经济危机,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表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5-02
其实这在目前的国情下是不矛盾的,由于中国目前处于并还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以导致我们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分配制度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必须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实行这样的分配制度,是由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而且它的确立是有其客观依据的,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方式决定分配方式,消费资料的分配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实行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就决定了在分配上必须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在整个社会主义分配制度中,既不能因为强调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而否定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和发展,也不能因为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而动摇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在社会主义社会,个人收入分配实行按劳分配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按劳分配的内容是:凡是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应尽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劳动,社会以劳动作为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尺度,按照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食。
社会主义社会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是由其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
首先,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立,实现了劳动者在生产资料占有方面的平等,在公有制内部人们不能凭借公有的生产资料无偿占有他人劳动成果,从而使消费品能够按照有利于劳动者的方式分配。
其次,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条件。社会生产力水平及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决定了社会主义社会既不会像生产力极其低下的原始社会那样,为了群体的生存而不得不实现平均分配,也不可能像物质极大丰富的共产主义社会那样,实行按需分配,劳动作为谋生手段,要求等量劳动获得等量报酬。所以,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必然选择。
再次,在社会主义社会,旧的分工还没有消失,劳动还存在着重大差别,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希望你能明白!
第2个回答  2012-04-26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工人是社会上占绝大多数的成员,在工作,这就是社会化大生产,反之老板是相对于工人来说占小部分的成员,却拥有着公司或工厂的一切设备和物质的所有权,那么工人想最求高工资,老板却想办法缩小付给工人的工资,两者之间存在矛盾,简而言之就是剥削和被剥削之间的矛盾
第3个回答  2012-04-25
其实这个问题仔细想就明白了。社会化大生产,就是生产大众化,发展生产力;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就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资源被少数人掌控,这是不可消除的矛盾。资产阶级社会的基本矛盾就是这个。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