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消费者应如何看待打折现象?(初中政治)答案至少四点

如题所述

大家都知道,一定数量的产品,无论你是生产1万件还是仅生产1件,有些投资是必需的,例如厂房建筑物与机器设备。而这些投资在短时间内是无法及时改变的。我们将这种短时间内在数量上无法改变的投资成本叫做“不变成本”。而另外一些投入比如劳动力,你若想生产1万件,就多雇几个工人,若仅想生产1件,那么就少用几个工人,这是随时都可以改变数量的投资,叫做“可变成本”。不变成本与可变成本的总和,就是生产商品所需的总成本数。

倘若将一段时间内所生产出来的产品视为一个整体的话,那么,将生产这些产品所消耗的成本(包括不变成本与可变成本)平均分摊到每件产品上,我们便可以大致知道每件产品里包含了多少可变成本与不变成本。因此就得到了“平均可变成本”与“平均不变成本”的概念,两者的和又可以叫做“平均总成本”。而若是我们将厂家卖商品的价格视为其从每件商品中得到的收益,那我们就可以通过比较价格与上述几方面的平均成本的大小关系,来判断生产商愿意生产商品的最高数量与愿意销售商品的最低价格。

第一种情况,商品价格高于平均总成本,说明生产商从每件商品中都能够得到一定的利润。而此利润是去掉了显性成本与隐性成本之后的超额利润。因为生产是有利可图的,而在短时间内根本无法预计商品价格会发生变化,因此生产商还会继续生产,扩大商品的供给,来赚取更多的利润。不过,随着商品供给的不断扩大,商品的价格会渐渐下滑。

第二种情况,商品价格比平均总成本低,可还是比平均可变成本(由于平均总成本大于平均可变成本,因此这种情况是存在的)高。此时,生产商的销售收入已无法弥补耗费的全部成本了。不过,总收益除要补偿工人工资和自己的劳动投入等可变成本以外,还有一部分剩余用于弥补不变的机器与厂房的折旧成本。因为这些折旧成本是必然的,就算不生产商品也会发生折旧。因此,对于生产商而言,此时生产比不生产要好。因为生产了,起码还有一些收入来弥补机器的折旧损失。因此,他就会继续扩大生产。伴随着商品供给的进一步扩大,商品的价格也会继续下跌。

第三种情况,商品价格比商品生产中的可变成本低了。此时,商品的销售收入连工人工资都不够了,更别说弥补机器的折旧费用了。此时生产商就不会再生产了。

由此看见,生产商售出商品的最低价格是其生产该商品的平均可变成本。这也是其进一步生产的最低标准。若价格低于这个底线,生产商就会停止生产。

让我们再来看一下商场里的商品。不难理解,因为商场在到厂家进货、讨价还价的交易成本、运输成本、环境布置、员工工资以及铺面租金等很多方面多付出了成本,因此肯定就会将价格提高到一定的程度。即商场中的商品销售的最低价格应当比生产该商品所需的可变成本高一些,唯有如此,商场才能够得到收益。因此,我们也可以清楚地看到,商场销售商品也是有一个底价的。如果低于了这个底价,便会亏本。除非有在上面所说的商品换季、清理库存、建筑拆迁、急需资金和生意转行等很多原因,不然商场是绝对不会做亏本生意的。因此,“为了答谢新老顾客”和“大放血”的说词,是肯定不能够盲目相信的。

事实上,正如上面所说的,因为种种特殊原因,商场被迫降价销售商品,价格常常比实际造价还要低,那么,消费者就会得到较实在的优惠。不过,就算在一般紧急的情况下,这样的情况也不多见。因为,平时商品销售的价格都要比实际成本高很多,而在比较紧急时只要将价格下调,调到高于可变成本一点点,消费者就已很满足了,商品就容易卖出去,而且会比原来的销量更大,这才是最常见的打折现象的真相。很多商场就是利用这种手段来吸引消费者,从而达到“薄利多销”的效果,尽管在单件商品上的利润减少了,可是销量增多了,因此只要商品打折的程度合理,就完全可以在打折的情况下,得到比原来还要多的销售收益。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4-24
1商家促销的办法2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增长3利于扩大消费4打折背后一定有商家的原因,不要贸然就狂购
第2个回答  2012-04-24
这是政治题啊,我还以为是经济呢
相似回答